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便于操作的手动压接工具的制作方法

2022-05-17 10:22:1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接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于操作的手动压接工具。


背景技术:

2.电连接器由固定端电连接器,即阴接触件(简称插座),与自由端电连接器,即阳接触件(简称插头)组成。插座通过其方(圆)盘固定在用电部件上(个别还采用焊接方式),插头一般连接导电线,通过连接螺帽实现插头、插座连接。插头端子与导线之间需要压接工具来固定,将圆管状的端子放在压接工具的压块内,然后把导线放入端子内,压块将端子的圆管向内挤压出凹点,从而将插头端子和导线连接在一起。压接工具分为手动压接工具和气动压接工具,气动压接工具比较省力,但是手动压接工具成本低,使用更加灵活,无需连接气体,使用范围更广。手动压接工具一般包括两个把手,一个把手前端与钳轴固定连接,另一方通过活动孔与钳轴转动连接,把端子放置带钳轴上,按压把手,就可以压接端子。把手一般为铁、铝等金属材质制成,按压把手需要用的力比较大,铁制、铝制的把手使用起来比较伤手,所以通常会在把手上套一层薄薄的皮套,皮套虽然一定程度上缓解伤手的问题,但是皮套比较薄,长时间使用后,手上仍会出现压痕。而且,使用一端时间后皮套容易滑脱,使用时经常需要把皮套重新推回把手上,十分影响压接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操作的手动压接工具,结构简单,可以防止皮套脱落,提高压接效率。
4.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便于操作的手动压接工具,包括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第一把手为中空结构,两侧由面板构成,底部通过一底面相连,面板前端设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内安装有钳轴;所述第二把手前端设有一活动孔,钳轴位于活动孔内,第二把手可绕钳轴转动;所述第一把手的面板上边沿具有多个交替设置的凸形圆弧和凹形圆弧,整体为第一波浪状结构,第一把手上套有第一把手套,第一把手套与第一把手上方的第一波浪状结构紧密贴合;所述第二把手朝向第一把手的一侧为第二波浪状结构,第二把手上套有第二把手套,与第二把手上的第二波浪状结构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将两个把手的内侧,即第一把手上方和第二把手朝向第一把手一侧设置成波浪状,可以有效防止把手套脱落,方便手握,提高手动压接端子的效率。
5.优选地,所述第一把手两侧的第一波浪状结构上各套有一硅胶套,硅胶套与第一波浪状结构紧密贴合,第一把手套位于硅胶套外侧。因为第一把手上端是开口状,与第一把手套接触的仅是两个薄薄的边沿,相较于第二把手上的波浪状侧面,边沿处的摩擦力比较小,因此,在边沿处套上硅胶套,可以增加波浪状边沿与把手套之间的摩擦力,有效防止第一把手套脱落。
6.优选地,所述第一把手套和第二把手套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皮质结构,内层为海绵层,内层与外层紧密贴合。单层的皮质把手套比较薄,使用时也容易打滑,在皮质的基础上
增加海绵内里,使得把手套厚度增加,更加柔软,不仅减小长时间压接后的手部受到的压力,同时把手抓握时不易打滑,进一步提高压接效率。
7.优选地,还包括第二把手控制组件,第二把手控制组件包括安装座、控制块、齿条轴、棘爪和连轴,安装座固定在第一把手两侧面板内,控制块内部中空,控制块下端通过连轴安装在安装座上,且控制块与连轴转动连接,控制块上端通过销轴转动安装棘爪;所述齿条轴一端转动安装在第二把手上,另一端伸入控制块内,齿条轴朝向棘爪一侧设有齿状结构,且与棘爪相配合。第二把手绕钳轴转动时,第二把手上的齿条轴与棘爪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发出咔哒声,声音停止即表示第二把手已经压接到位。
8.优选地,所述钳轴的轴心处设有压接孔,钳轴上设有四个呈十字形排列的安装孔,安装孔交汇的中心为压接孔,每个安装孔内装有钳齿,钳齿前端伸入钳轴的压接孔,后端抵在第二把手的活动孔上。
9.优选地,所述第二把手的活动孔边沿均匀分成四个压接轨迹面,压接轨迹面上各点离圆心的距离不同,钳齿后端抵在压接轨迹面上,钳齿后端与压接轨迹面发生相对运动时,钳齿受压接轨迹面作用,在钳轴的安装孔内移动,钳齿前端在压接孔内相向移动。压接轨迹面上具有起始处,起始处距离圆心最远,然后压接轨迹面慢慢向内倾斜,逐渐减小各点到圆心的距离。
10.优选地,所述钳齿上套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抵在安装孔的内壁上,一端抵在钳齿末端,钳齿末端与钳第二把手的压接轨迹面紧密贴合。
11.钳齿前端为压接部,后端抵在第二把手的压接轨迹面上,因为第二把手的压接轨迹面上各点距离圆心的距离不同,所以第二把手转动时,钳齿与压接轨迹面上相抵触的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四个钳齿同步向中心处移动,钳齿前端的压接部对端子完成压接工作。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将把手的内侧设置成波浪状,增大与把手套之间的作用力,有效防止把手套脱落;在把手边沿处增加硅胶套,进一步增强与把手套之间的摩擦力,把手套外层为皮质,具有海绵内里,方便手握,增强使用的舒适度,提高手动压接端子的效率。
附图说明
13.以下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来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去除把手套);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图。
17.图中标记为:第一把手1、第一波浪状结构11、第二把手2、活动孔21、压接轨迹面22、起始处23、第二波浪状结构24、钳轴3、钳齿31、限位片4、第一把手套5、第二把手套6、硅胶套7、安装座81、控制块82、齿条轴83、棘爪84、连轴85、齿状结构86。
具体实施方式
18.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
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19.此外,如有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数个”、“若干”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0.参见附图。本实施例所述的手动压接工具,包括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第一把手1为中空结构,两侧由面板构成,底部通过一底面相连,面板前端设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内安装有钳轴3,钳轴3与一限位片4固定连接,安装在第一把手1上;所述第二把手2前端设有一活动孔21,钳轴3位于活动孔内,第二把手可绕钳轴转动;所述第一把手1的面板上边沿具有多个交替设置的凸形圆弧和凹形圆弧,整体为第一波浪状结构11,即为波浪状边沿,第一把手1上套有第一把手套5,第一把手套5与第一把手上方的波浪状边沿紧密贴合;所述第二把手2朝向第一把手的一侧面为第二波浪状结构24,即为波浪状侧面,第二把手上套有第二把手套6,与第二把手上的波浪状侧面紧密贴合。将两个把手的内侧,即第一把手上方和第二把手朝向第一把手一侧设置成波浪状,可以有效防止把手套脱落,方便手握,提高手动压接端子的效率。
21.因为第一把手上端是开口状,与第一把手套接触的仅是两个薄薄的边沿,相较于第二把手波浪状的侧面,边沿处的摩擦力比较小。因此,所述第一把手两侧的波浪状边沿上各套有一硅胶套7,硅胶套与波浪状边沿紧密贴合,第一把手套位于硅胶套外侧,可以增加波浪状边沿与把手套之间的摩擦力,有效防止第一把手套脱落。
22.所述第一把手套5和第二把手套6为双层结构,外层为皮质结构,内层为海绵层,内层与外层紧密贴合。单层的皮质把手套比较薄,使用时也容易打滑,在皮质的基础上增加海绵内里,使得把手套厚度增加,更加柔软,不仅增加舒适度,同时把手抓握时不易打滑,进一步提高压接效率。
23.第二把手上还包括第二把手控制组件,第二把手控制组件包括安装座81、控制块82、齿条轴83、棘爪84和连轴85,安装座81固定在第一把手1两侧面板内,控制块82内部中空,控制块82下端通过连轴85安装在安装座81上,且控制块82与连轴85转动连接,控制块82上端通过销轴转动安装棘爪84;所述齿条轴83一端转动安装在第二把手2上,另一端伸入控制块82内,齿条轴朝向棘爪一侧设有齿状结构86,且与棘爪相配合。第二把手绕钳轴转动时,第二把手上的齿条轴与棘爪之间会发生相对运动,发出咔哒声,声音停止即表示第二把手已经压接到位。
24.第二把手的活动孔21并不是圆形,活动孔的边沿分为四个相同的压接轨迹面22,压接轨迹面上具有起始处23,起始处距离圆心最远,然后压接轨迹面慢慢向内倾斜,逐渐减小各点到圆心的距离。所述钳轴3的轴心处设有压接孔,钳轴上设有四个呈十字形排列的安装孔,安装孔交汇的中心为压接孔,每个安装孔内装有钳齿31,钳齿前端为尖锐的压接部,钳齿上套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一端抵在安装孔内壁凸出的环形面上,一端抵在钳齿末端,使得钳齿末端与第二把手的压接轨迹面紧密贴合。
25.初始阶段,钳齿位于压接轨迹面的起始处或者靠近起始处,钳齿前端的压接部未
伸入或未完全伸入压接孔内,可以在压接孔内放置端子。随着第二把手下压,第二把手前端的活动孔绕钳轴转动,转动过程中,钳齿末端受压接轨迹面压制,朝向压接孔移动,使得钳齿前端压接部伸入压接孔内,压接端子。活动孔具有四个相同的压接轨迹面,使得四个钳齿同步向中心处的压接孔移动,钳齿前端的压接部对端子压接。
2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