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在农业上的用途的制作方法

2022-05-06 09:17:1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农药复配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杀菌组合物,具体涉及一种对小麦赤霉病病害具有防治效果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剂。


背景技术:

2.小麦赤霉病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小麦病害,其中禾谷镰刀菌(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arum)、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黄色镰刀菌(f.culmorum)为其主要致病种。小麦赤霉病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此病害一旦发生,会导致小麦出现严重的减产,严重时减产高达80%以上,甚至会导致小麦种植颗粒无收。
3.小麦赤霉病不仅造成产量损失,并且感病籽粒中产生的真菌毒素,会造成人畜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使小麦品质大幅降低,并且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徐飞等.不同小麦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和麦穗组织中don毒素积累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4,44(6):651-657.)。近年来,由于小麦

玉米连茬面积增加,长年大面积的秸秆还田、栽培管理措施等耕作制度的调整,造成田间病原菌数量持续增多;并且随着气候变暖,小麦扬花期降雨较多,小麦赤霉病发病区域不断扩大,并且重发频率显著上升(周淼平等.黄淮麦区小麦抗赤霉病新种质的创制和筛选[j].麦类作物学报,2018,38(3):7.)。多年生产实践证明,防治小麦赤霉病、减轻毒素危害最经济和环保的方法是种植抗病品种,但是,由于缺乏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生产上不能完全利用抗病品种控制赤霉病的情况下,化学防治仍是大面积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措施(张煜等.黄淮南部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及基因型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20,40(3):8.)。常见且常用的化学杀菌剂有多菌灵、烯唑醇、咪酰胺、克百菌、戊唑醇(立克秀)、氰烯菌酯等,但是,长期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赤霉病,容易导致3r问题。而农药复配产品具有增效,降低成本,省工效益显著,毒力更强,延缓抗药性等优点。故,研究农药联合作用是未来开发新产品的重要途径。
[0004]
吡唑醚菌酯,又名唑菌胺酯,英文通用名:pyraclostrobin,化学名称:n-[2-[[1-(4-氯苯基)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吡唑醚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主要作用于真菌的线粒体呼吸链中的细胞色素bel复合物,阻止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真菌生长。吡唑醚菌酯能防除所有类型的真菌病原体,杀菌谱广,主要用于防治葡萄白粉病、霜霉病;小麦白粉病、锈病;大麦叶锈病;香蕉黑叶条斑病;番茄早、晚疫病等病害。吡唑醚菌酯对多种作物包括麦类、葡萄、果树、蔬菜的多种病害有效。
[0005]
藁本内酯属于内酯类化合物,主要从川穹中分离得到,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及代谢成分之一。藁本内酯具有很强的解痉、平喘、镇静作用,能改善微循环,松弛平滑肌,抑菌,提高机体免疫调节功能。专利cn2019110779005记载了藁本内酯的生理功能,公开了一种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3-正丁烯基苯酞和正丁基苯酞在防治由立枯丝核菌、油菜菌核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稻瘟病菌、棉花枯萎病菌引起的病害中的用途。该专利指出藁本内酯对小麦赤霉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但未明确小麦赤霉病菌的具体种类,且未明
确藁本内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应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0006]
有关含吡唑醚菌酯的农用杀菌组合物已有较多的文献报道。经研究,吡唑醚菌酯不仅可以用于防治小麦的多种病害,而且能有效抑制赤霉病菌产生毒素;同时,吡唑醚菌酯还表现出增产效果。藁本内酯作为一种植物源的天然杀菌化合物,目前尚未发现其与吡唑醚菌酯进行复配用于小麦赤霉病防治的相关报道。
[0007]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其所述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成分由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构成,在所述组合物中,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配比为1:10~5:1。
[0008]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易于知晓,提高复配杀菌组合物的药效,避免耐药性的发生,拓展杀菌谱,多采用多种农药组合使用或者联合使用,但由于各组分的内在机理的不明,多种农药组合使用或者联合使用后的杀菌效果是否为协同增效是难以预期的。本专利发明人团队经过深入的试验探究,根据毒力测定与田间试验表现出的效果综合评定,本发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病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且都优于单剂的使用效果。
[0009]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其所述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成分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配比为1:10。在此配比范围内,二者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作用。
[0010]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其所述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成分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配比为1:5。在此配比范围内,二者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作用。
[0011]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其所述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成分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配比为1:1。在此配比范围内,二者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作用。
[0012]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其所述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成分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配比为3:1。在此配比范围内,二者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作用。
[0013]
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实施方式之一,其所述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成分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的质量配比为5:1。在此配比范围内,二者表现出优异的协同增效作用。
[0014]
还有,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杀菌组合物在小麦赤霉病病害防治上的用途。所述杀菌组合物或含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制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
[0015]
根据实际应用需要,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方法,可制备成便于农业上施用的制剂剂型,比如悬浮剂、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等剂型中的一种。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知晓,除含有有效成分外,制剂体系中还含有配制农药制剂所需的助剂。助剂可以选用溶剂、乳化剂、润湿剂、稳定剂、分散剂、增稠剂、ph调节剂、消泡剂、防冻剂、填料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本发明所述的助剂可以均为已知物质,比如农药制剂中常用的各种助剂,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并无特别限定。
[0016]
进一步优选地,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制备成悬浮剂。农药悬浮剂是农药加工的一种新剂型,是以水为分散介质,将原药、助剂(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等)经湿法超微粉碎而制得。其基本原理是在表面活性剂和其他助剂作用下,将不溶或难溶于水的原药分散到水中,形成均匀稳定的粗悬浮体系。在悬浮剂体系中,有效成份的含量一般为5~50%,平均粒径一般为3μm左右。其优点是可与水以任意比例均匀混合分散,环境友好,安全高效,喷施方便,易于农作物对药剂的吸收。
[0017]
具体地,所述悬浮剂包括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成分和助剂体系,所述助剂
体系包括溶剂、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和消泡剂;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杀菌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成分在所述悬浮剂中的占比为1~20%,所述溶剂在所述悬浮剂中的占比为5~20%,所述润湿分散剂在所述悬浮剂中的占比为2~10%,所述增稠剂在所述悬浮剂中的占比为0.2~2%,所述防冻剂在所述悬浮剂中的占比为2~3%,所述消泡剂在所述悬浮剂中的占比为0.1~1%。
[0018]
作为悬浮剂制备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溶剂选用甲醇,所述润湿分散剂选用萘磺酸钠甲醛缩聚物、木质素磺酸钠中的一种,所述增稠剂选用黄原酸胶、羟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二氧化硅、硅酸镁铝,膨润土中的一种,所述防冻剂选用丙二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异丙醇中的一种,所述消泡剂选用脂肪醇、有机硅、矿物油、聚醚中的一种。
[001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杀菌组合物,至少具有下述的优点或有益效果:
[002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主要贡献在于提供了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在农业上的用途,所述组合物的杀菌活性成分由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构成。本发明将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和助剂体系进行复配制成悬浮剂,发现其性能突出,大大提高了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稳定性,且实现了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复配具有协同增效的技术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21]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22]
实施例1
[0023]
本实施例意在说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制备成悬浮剂的实施方法。除非另有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均为“质量百分比”。
[0024]
本实施例悬浮剂的制备方法:采用湿磨法研制农药水悬浮剂,按照配方组成,将农药原药(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助剂(溶剂、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和消泡剂)、去离子水等组分,按一定比重称量加入到砂磨罐并加入氧化锆珠,将砂磨罐装上砂磨机,开启冷却水循环,在转速1200r/min下研磨直至平均粒径≤5μm,用纱布过滤获得农药水悬浮剂样品。
[0025]
悬浮剂1#:藁本内酯1wt%;吡唑醚菌酯5wt%;甲醇5wt%;木质素磺酸钠4wt%;羟甲基纤维素0.6wt%;丙二醇2wt%;脂肪醇0.2wt%;余量用水补足。
[0026]
实施例2
[0027]
本实施例意在说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制备成悬浮剂的实施方法。除非另有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均为“质量百分比”。
[0028]
本实施例悬浮剂的制备方法:采用湿磨法研制农药水悬浮剂,按照配方组成,将农药原药(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助剂(溶剂、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和消泡剂)、去离子水等组分,按一定比重称量加入到砂磨罐并加入氧化锆珠,将砂磨罐装上砂磨机,开启冷却水循环,在转速1200r/min下研磨直至平均粒径≤5μm,用纱布过滤获得农药水悬浮剂样品。
[0029]
悬浮剂2#:藁本内酯2wt%;吡唑醚菌酯10wt%;甲醇5wt%;木质素磺酸钠4wt%;羟甲基纤维素0.6wt%;丙二醇2wt%;脂肪醇0.2wt%;余量用水补足。
[0030]
实施例3
[0031]
本实施例意在说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制备成悬浮剂的实施方法。除非另有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均为“质量百分比”。
[0032]
本实施例悬浮剂的制备方法:采用湿磨法研制农药水悬浮剂,按照配方组成,将农药原药(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助剂(溶剂、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和消泡剂)、去离子水等组分,按一定比重称量加入到砂磨罐并加入氧化锆珠,将砂磨罐装上砂磨机,开启冷却水循环,在转速1200r/min下研磨直至平均粒径≤5μm,用纱布过滤获得农药水悬浮剂样品。
[0033]
悬浮剂3#:藁本内酯3wt%;吡唑醚菌酯15wt%;甲醇5wt%;木质素磺酸钠4wt%;羟甲基纤维素0.6wt%;丙二醇2wt%;脂肪醇0.2wt%;余量用水补足。
[0034]
实施例4
[0035]
本实施例意在说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制备成悬浮剂的实施方法。除非另有说明,本实施例中的“%”均为“质量百分比”。
[0036]
本实施例悬浮剂的制备方法:采用湿磨法研制农药水悬浮剂,按照配方组成,将农药原药(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助剂(溶剂、润湿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和消泡剂)、去离子水等组分,按一定比重称量加入到砂磨罐并加入氧化锆珠,将砂磨罐装上砂磨机,开启冷却水循环,在转速1200r/min下研磨直至平均粒径≤5μm,用纱布过滤获得农药水悬浮剂样品。
[0037]
悬浮剂4#:藁本内酯4wt%;吡唑醚菌酯20wt%;甲醇5wt%;木质素磺酸钠4wt%;羟甲基纤维素0.6wt%;丙二醇2wt%;脂肪醇0.2wt%;余量用水补足。
[0038]
实施例5
[0039]
本实施例意在说明所述杀菌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室内活性。
[0040]
本实施例采取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测定藁本内酯、吡唑醚菌酯及其不同配比的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
[0041]
菌丝生长速率抑制法:根据预试验结果,选择藁本内酯、吡唑醚菌酯适当的5个浓度梯度,分别为:250、125、62.5、31.25、15.625μg/ml和0.2、0.4、0.8、1.6、3.2μg/ml。将配制好的供试药剂母液按照设定的浓度比例加入到已融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pda培养基中,充分混匀后分别倒入直径9cm的灭菌培养皿中,制成系列浓度的含药pda平板。以不加药剂但含等量溶剂的pda平板为对照。接入直径7mm的菌饼,25℃恒温培养。每处理设3次重复。5d后采用十字交叉法测定菌落直径,并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
[0042]
菌丝生长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处理菌落直径)/对照菌落直径
×
100
[0043]
使用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药剂对供试病菌的毒力回归曲线方程y=a bx、有效抑制中浓度(ec
50
)以及相关系数r值。
[0044]
将藁本内酯与吡唑醚菌酯进行复配:按有效成分配制成5:1、3:1、1:1、1:3、1:5共5个配比(质量比)。毒力测定试验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0045]
复配药剂采用共毒系数法判断是否具有增效作用,计算公式如下。
[0046]

单剂的相对毒力指数(ti)=(标准药剂的ec
50
值/供试药剂的ec
50
值)
×
100;
[0047]

复配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单剂a的相对毒力指数(ti)
×
pa 单剂b的相对毒力指数(ti)
×
pb(pa和pb分别为复配剂中各单剂的百分含量);
[0048]

复配剂的实际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的ec
50
值/混剂的ec
50
值)
×
100;
[0049]

共毒系数(ctc)=复配剂的实际毒力指数(ati)/复配剂的理论毒力指数(tti)
×
100。
[0050]
ctc>170是明显增效作用;120<ctc<170是相对较好的增效作用;70<ctc<120具有相加作用;ctc<70为拮抗作用。
[0051]
表1,藁本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对禾谷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52]
药剂处理毒力回归方程相关系数rec
50
(μg/ml)吡唑醚菌酯y=5.2034 1.1746x0.98040.6712藁本内酯y=2.4977 1.3947x0.990962.25
[0053]
表2,藁本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复配对禾谷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0054][0055]
由表2可知,藁本内酯和吡唑醚菌酯复配的所有比例中,藁本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复配比例为1:5时共毒系数最高为185.25,表现明显的增效作用,其次复配比例为1:10、1:8、1:3、1:1、3:1和5:1时,也表现出增效作用。
[0056]
实施例6
[0057]
本实施例意在说明所述杀菌组合物悬浮剂制剂所用助剂的选择。
[0058]
(1)溶剂与湿润分散剂的选择
[0059]
针对藁本内酯与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来说,吡唑醚菌酯原药的熔点低,复配后会使熔点进一步下降,热贮后再恢复室温的过程中,趋于融化的吡唑醚菌酯原药极易发生凝聚,从而导致粒径的长大,甚至析出晶体,表现为产品的分层和结块。因此,在该配方中,选择合适的溶剂与湿润分散剂配合显得尤为重要。
[0060]
将藁本内酯与吡唑醚菌酯按1:1的质量配比称量,如表3所示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和润湿分散剂组合,羟甲基纤维素0.6wt%,丙二醇2wt%,脂肪醇0.2wt%,余量用去离子水补足,剪切分散,进入砂磨机进行研磨,2h后过滤样品。通过热贮稳定性、变温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确定润湿分散剂的种类和组合。
[0061]
表3,溶剂与湿润分散剂的选择
[0062][0063][0064]
从表3可以看出,选用不同种类和组合的润湿分散剂制备的样品,经过热贮后,除个别组合外,当时的流动性均较好。但不同组合样品从热贮转常温后放置一段时间,其稳定性差异较大,若组合不合适,体系内就会在一定时期内出现颗粒物,破坏体系稳定性。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就是吡唑醚菌酯原药熔点较低,与其他有效成分、助剂复配后会进一步降低熔点,若润湿分散剂选择不合适,无法将吡唑醚菌酯原药颗粒包覆,54℃贮存导致分散剂
脱落,恢复至室温后,由于无分散剂的保护,造成部分融化颗粒聚并且固化,形成大颗粒析出。
[0065]
较佳的溶剂和润湿分散剂组合为甲醇和萘磺酸钠甲醛缩聚物或木质素磺酸钠,相比其他组合热贮分层少,稳定性好,冻融性能优良。
[0066]
筛选出合适的润湿分散剂组合后,对其用量进行深入的确定意义重大。固定配方中的其他组分,变动润湿分散剂的用量,以热贮析水率和热转常稳定性为考察指标,结果见表4。
[0067]
表4,溶剂与湿润分散剂用量的选择
[0068][0069][0070]
从表4可以看出,当甲醇用量为5~20%,萘磺酸钠甲醛缩聚物或木质素磺酸钠用量为2%~10%时,产品热贮合格,尤其是热贮转常温放置后合格,无析出物。
[0071]
悬浮剂中添加增稠剂的主要作用是调整制剂的流变性和流动性,提高产品贮存稳定性。根据以上试验的结果,固定悬浮剂中的其他组分(藁本内酯4wt%;吡唑醚菌酯20wt%;甲醇5wt%;木质素磺酸钠4wt%;丙二醇2wt%;脂肪醇0.2wt%;余量用水补足),对增稠剂进行筛选,结果见表5。
[0072]
表5,增稠剂的筛选
[0073][0074]
从表5可以看出,黄原酸胶、羧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酸钠、二氧化硅、硅酸镁铝、膨润土中的一种作为体系的增稠剂,在用量为0.2~2%时,析水率低,用量大时,体系流动性依然良好。
[0075]
为了防止产品在贮存、运输过程中出现冻结现象,影响使用效果,需要在配方中添加防冻剂,本发明分别采用用量为2~3%的丙二醇、乙二醇、甘油、丙三醇、异丙醇中的一种作为防冻剂,对24%藁本内酯
·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藁本内酯4wt%;吡唑醚菌酯20wt%;甲醇5wt%;木质素磺酸钠4wt%;羟甲基纤维素0.6wt%;脂肪醇0.2wt%;余量用水补足)的防冻效果和稳定性进行验证。
[0076]
表6,防冻剂的筛选
[0077]
防冻剂热贮现象冷贮现象冻融现象丙二醇析水率小于6%,流动正常,热贮前后ph变化小于1合格合格乙二醇析水率小于7%,流动正常,热贮前后ph变化小于1合格合格甘油析水率小于8%,流动正常,热贮前后ph变化小于1合格合格丙三醇析水率小于5%,流动正常,热贮前后ph变化小于1合格合格异丙醇析水率小于7%,流动正常,热贮前后ph变化小于1合格合格
[0078]
从表6可以看出,添加5种防冻剂制备的制剂稳定性均合格.
[0079]
依照实施例1~4,对配方制备的藁本内酯
·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进行性能测定,结果均符合指标要求,如表7所示。
[0080]
表7,藁本内酯
·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指标检测
[0081][0082]
实施例7
[0083]
本实施例意在说明所述杀菌组合物悬浮剂制剂对小麦赤霉病病菌的田间试验。
[0084]
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四川农业大学崇州基地开展,试验地肥力中等。各小区小麦品种、播量、播种时间、田间密度、肥水管理等栽培条件一致,每个试验处理重复4次,每个小区面积为20m2,随机排列,施药2l,设清水对照,所有药剂均稀释2000倍使用。用电动喷雾器进行药剂防治,于齐穗期第一次施药,于扬花初期和扬花初期后7天为第二次和第三次施药。采用土表接种的方法进行田间赤霉病接种,将活化的小麦赤霉菌接入灭菌后的玉米粒
培养基中,25℃培养至玉米粒表面长满菌丝。小麦抽穗前将带病玉米粒均匀撒于鉴定圃,每次接种量为60kg/hm2,接种后用喷雾器喷水保湿,每天2~4次,连续保持5d,以增加空气湿度,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提供条件。
[0085]
小麦灌浆末期,调查各试验处理的病穗率和病级,调查时使用样方框(长60cm、宽50cm),每个小区调查前、中、后3个点,记录病穗数和病级。相关分级标准如下所示:
[0086]
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
[0087]
0级:无病;
[0088]
1级:发病小穗占全穂的1/4以下;
[0089]
3级:发病小穗占全穗的1/4~1/2;
[0090]
5级:发病小穂占全穗的1/2~3/4;
[0091]
7级:发病小穂占全穂的3/4以上。
[0092]
调查各小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调查统计情况见表8。
[0093]
表8,不同处理下田间防治药效
[0094]
处理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实施例114.7764.57b实施例218.2454.57c实施例312.4173.29
ab
实施例48.3284.19a嘧霉胺8.6382.60a清水对照36.56—
[0095]
由表8可知,当藁本内酯与吡唑醚菌酯有效成分为1:5,总含量大于18wt%时,对小麦赤霉病均能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显著。同时可以看出,当藁本内酯与吡唑醚菌酯有效成分为24wt%,且两者配比1:5为最佳有效成分含量和配比,对小麦赤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0096]
本发明的一种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藁本内酯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已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发明的内容适当改变原料、工艺条件等环节来实现相应的其它目的,其相关改变都没有脱离本发明的内容,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都被视为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
[0097]
如上所述,即可较好地实现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改变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