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导风装置及干衣设备的制作方法

2022-05-01 09:58: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衣物护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风装置及干衣设备。


背景技术:

2.干衣设备配置有气流循环通路和设置于气流循环通路上的叶轮,叶轮驱动气流循环通路上的气流流动,干衣筒内的气流进入气流循环通路内进行除湿、加热,经除湿加热后的气流从气流循环通路的末端再次进入干衣筒内。
3.干衣设备一般采用同一个电机同时驱动叶轮和干衣筒转动,一些场合中,需要干衣筒能够正转和反转交替进行,也就是说,需要电机正反转,由此也会导致叶轮正转或反转。相关技术中,请参阅图1,叶轮8在蜗壳7内正转时,蜗舌7'切割气流,叶轮8具有较大的出风量。请参阅图2,当叶轮8反转时,出风量急剧减小,风量很低,无法满足干衣性能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能使得叶轮正反转时均有较大出风量的导风装置及干衣设备。
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装置,包括:
6.罩壳;
7.叶轮,所述叶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罩壳内;
8.固定地设置于所述罩壳内的蜗舌,所述蜗舌将所述罩壳位于所述叶轮出风侧的空间分隔为第一出风流道和第二出风流道,所述蜗舌具有第一蜗舌部和第二蜗舌部,所述第一蜗舌部构造为在叶轮正转时将气流导向所述第一出风流道,所述第二蜗舌部构造为在所述叶轮反转时将气流导向所述第二出风流道;
9.翻板,所述翻板具有打开所述第一出风流道并关闭所述第二出风流道的第一极限位置,以及具有关闭所述第一出风流道并打开所述第二出风流道的第二极限位置,
10.所述叶轮选择性地正转或反转,以使得所述叶轮的风力驱动所述翻板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和所述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切换。
1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翻板的第一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蜗舌处,所述翻板绕其第一端转动;在所述第一极限位置下,所述翻板的第二端抵靠在所述罩壳的其中一个内侧壁上,在所述第二极限位置下,所述翻板的第二端抵靠在所述罩壳的另一个内侧壁上。
1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风装置包括减振件,所述减振件设置于所述翻板的第二端,所述翻板的第二端通过所述减振件与所述罩壳的内侧壁抵接。
1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蜗舌设置有容纳腔以及开口,所述翻板的第一端从所述开口伸入所述容纳腔内。
1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开口设置于所述蜗舌背离所述叶轮的一侧。
15.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蜗舌沿平行于所述叶轮转动轴线的轴向第一端与所述罩壳连接,所述蜗舌的轴向第二端敞开,所述开口沿平行于所述叶轮转动轴线的方向贯穿所
述蜗舌的轴向第二端,所述翻板的第一端能够从所述开口的轴向一侧卡入所述开口内。
16.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风装置包括盖板,所述盖板覆盖所述开口。
17.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盖板和所述蜗舌的其中之一设置有卡槽,其中另一设置有卡勾,所述卡勾与所述卡槽可拆卸地卡接配合。
18.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罩壳位于所述容纳腔内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凸柱,所述盖板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凸柱,所述翻板的第一端具有同轴设置的第一轴孔和第二轴孔,所述第一凸柱插入所述第一轴孔中,所述第二凸柱插入所述第二轴孔中。
19.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罩壳和所述蜗舌为一体成型结构。
20.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罩壳沿所述叶轮轴向进风的一侧敞开,所述罩壳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位于所述罩壳的敞开处,所述罩壳的敞开处的位于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外的区域作为待封闭区域。
21.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出风流道的过流宽度为所述第二出风流道的过流宽度的0.8~1.2倍。
22.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出风流道的过流宽度为8cm~10cm;第二出风流道的过流宽度为8cm~10cm。
23.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导风装置在所述叶轮正转时的出风量为第一出风量,所述导风装置在所述叶轮反转时的出风量为第二出风量,所述第一出风量为所述第二出风量的0.8~1.2倍0.8~1.2倍。
24.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蜗舌部和第二蜗舌部的形状相同且对称布置。
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
26.干衣筒,所述干衣筒的后端设置有进风孔;
27.循环风道;
28.以及本技术任意实施例所述的导风装置,所述循环风道将流经所述干衣筒的气流导向所述罩壳,所述罩壳内的气流经所述进风孔进入所述干衣筒内。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装置,在第一蜗舌部、第二蜗舌部以及翻板的作用下,当叶轮正转时,依靠第二蜗舌部切割气流,当叶轮反转时,依靠第一蜗舌部切割气流,且通过叶轮的风力驱动翻板随风翻转来辅助气流流动。因此,无论叶轮正转还是反转,导风装置均有大致差不多的风量输出,从而满足干衣筒正反转的性能要求。
附图说明
30.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一种导风装置的简化示意图,其中,叶轮正转,虚线和箭头示意图气流流动路径;
31.图2为图1中的叶轮反转时的示意图,虚线和箭头示意图气流流动路径;
32.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为图3的爆炸示意图;
34.图5为图3所示结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其中,叶轮正转,虚线和箭头示意图气流流动路径;
35.图6为图5中的叶轮反转的示意图,虚线和箭头示意图气流流动路径。
36.附图标记说明
37.导风装置100;
38.罩壳1;第一凸柱13;板体11;侧围板12;连接座121;通孔121a;第一出风流道1a;
39.第二出风流道1b;叶轮2;
40.翻板3;第一轴孔3a;第二轴孔3b;
41.蜗舌4;第一蜗舌部41;第二蜗舌部42;容纳腔4a;开口4b;卡槽4c;
42.盖板5;第二凸柱51;卡勾52;
43.减振件6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45.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导风装置100,请参阅图3、图4、图5和图6,包括罩壳1、叶轮2、蜗舌4和翻板3。
47.叶轮2转动地设置于罩壳1内;叶轮2从轴向一侧进风。
48.蜗舌4固定地设置于罩壳1内。也就是说,蜗舌4位于罩壳1的内部流道中,蜗舌4始终与罩壳1保持相对静止,如此,便于在装配过程中,准确地对蜗舌4进行定位和校准。可以理解的是,蜗舌4对叶轮2的出风量影响较大,蜗舌4的位置、形状等均对气流的流动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蜗舌4的设计、制造形状确定后,蜗舌4相对叶轮2的安装位置需要较为准确,不能随意摆动。
49.蜗舌4将叶轮2出风侧分隔为第一出风流道1a和第二出风流道1b。蜗舌4用于在叶轮2转动时切割叶轮2产生的气流,使得气流流动至预设通道。
5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叶轮2轴向进风,径向出风,也就是说,叶轮2和罩壳1配合形成离心风机结构。
51.蜗舌4具有第一蜗舌部41和第二蜗舌部42,第一蜗舌部41和第二蜗舌部42位于蜗舌4沿叶轮2转动周向的相对两侧。例如,请参阅图5,在叶轮2正转过程中,第二蜗舌部42位于蜗舌4的背风侧,第一蜗舌部41位于蜗舌4的迎风侧而切割气流。请参阅图6,在叶轮2反转过程中,第一蜗舌部41位于蜗舌4的背风侧,第二蜗舌部42位于蜗舌4的迎风侧而切割气流。
52.其中,请参阅图5,第一蜗舌部41构造为在叶轮2正转时将气流导向第一出风流道1a,也就是说,当叶轮2正转时,第一蜗舌部41切割叶轮2产生的气流,使得气流从第一出风流道1a送出。
53.请参阅图6,第二蜗舌部42构造为在叶轮2反转时将气流导向第二出风流道1b。也就是说,当叶轮2反转时,第二蜗舌部42切割叶轮2产生的气流,使得气流从第而出风流道送出。
54.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正转和反转只是为了表示两者的转动方向相反,并不特指具体的方向。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将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定义为正转,顺时针方向定义为反转,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定义为正转,逆时针方向定义为反转。
55.翻板3具有打开第一出风流道1a并关闭第二出风流道1b的第一极限位置(参照图5),以及具有关闭第一出风流道并打开第二出风流道1b的第二极限位置(参照图6)。在第一极限位置下,由于翻板3关闭了第二出风流道1b,因此,从第一出风流道1a流出的气流不会倒灌进入第二出风流道1b内。在第二极限位置下,由于翻板3关闭了第一出风流道1a,因此,从第二出风流道1b流出的气流不会倒灌进入第一出风流道1a内。
56.叶轮2选择性地正转或反转,以使得叶轮2的风力驱动翻板3在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之间切换。也就是说,翻板3依靠叶轮2的风力驱动而进行翻转,无需额外的动力装置。由于蜗舌4相对罩壳1保持静止,蜗舌4不动,只需要翻板3运动,因此,翻板3可以做得比较轻薄,容易在叶轮2的风力作用下发生翻转,可靠性较高。
5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装置100,在第一蜗舌部41、第二蜗舌部42以及翻板3的作用下,当叶轮2正转时,依靠第二蜗舌部4切割气流,当叶轮2反转时,依靠第一蜗舌部41切割气流,且通过叶轮2的风力驱动翻板3随风翻转来辅助气流流动。因此,无论叶轮2正转还是反转,导风装置100均有输出较大的风量。
58.请参见表1,表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导风装置100和对比例的对比实验数据。
59.表1: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导风装置100和对比例的对比实验数据
[0060][0061]
其中,对比例为采用图1所示的导风装置。
[0062]
由表1可知,本技术实施例的导风装置100,无论叶轮2正转还是反转,导风装置100均有大致差不多的风量输出,从而满足例如干衣筒正反转的性能要求。
[0063]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6,第一出风流道1a的过流宽度h1为第二出风流道1b的过流宽度h2的0.8~1.2倍,即h1=h2*(0.8~1.2),例如,0.8、0.87、0.9、0.95、1.0、1.04、1.1等。也就是说,蜗舌4大致设置于罩壳1沿宽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0064]
该实施例中,第一出风流道1a的过流宽度h1和第二出风流道1b的过流宽度h2相同或相差较小,因此,无论叶轮2正转还是反转,均有大致差不多的风量进入第一出风流道1a或第二出风流道1b,导风装置均有大致差不多的出风量。在导风装置应用于干衣设备时,无论干衣设备的干衣筒正转还是反转,导风装置均能提供较大的风量,满足干衣所需风量。
[0065]
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流道1a的过流宽度h1为8cm(厘米)~10cm,例如,8cm、8.3cm、8.8cm、9cm、9.4cm、9.5cm、9.7cm、10cm等;第二出风流道1b的过流宽度h2为8cm~10cm,例如,8cm、8.3cm、8.8cm、9cm、9.4cm、9.5cm、9.7cm、10cm等。当导风装置用于干衣设备,该宽度范围,既能使得导风装置具有满足干衣性能的合适风量,又能使得导风装置的结构较为紧凑。
[0066]
示例性地,导风装置在叶轮2正转时的出风量为第一出风量,导风装置在叶轮2反转时的出风量为第二出风量,第一出风量为第二出风量的0.8~1.2倍,例如,0.8、0.83、0.9、0.95、1.0、1.04、1.1、1.7、1.2等。
[0067]
该实施例中,如此,无论叶轮2正转还是反转,导风装置均有大致差不多的出风量。在导风装置应用于干衣设备时,无论干衣设备的干衣筒正转还是反转,导风装置均能提供较大的风量,满足干衣所需风量。
[0068]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5和图6,第一蜗舌部41和第二蜗舌部42的形状相同且对称布置。可以理解的是,叶轮2正转时,依靠第一蜗舌部41切割气流,当叶轮2反转时,依靠第二蜗舌部42切割气流。
[0069]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对称布置指的是:第一蜗舌部41和第二蜗舌部42之间的中线l(参照图6)经过叶轮2的转动中心,第一蜗舌部41和第二蜗舌部42关于该中线l对称。
[0070]
该实施例中,无论叶轮2正转或反转,第一蜗舌部41和第二蜗舌部42切割气流的能力基本相同,因此,气流流经第一蜗舌部41或第二蜗舌部42时的气流流动性能差不多,使得导风装置导出的气流的流动性能较为稳定。
[0071]
翻板3的运动方式不限,示例性地,翻板3的第一端转动地设置于蜗舌4处,翻板3绕其第一端转动,翻板3的第二端为自由端。也就是说,翻板3的转动中心线位于蜗舌4上或者邻近蜗舌4,因此,翻板3和蜗舌4基本没有气流间隙,能够较好地引导气流流动。
[0072]
翻板3的具体结构不限,例如,可以是直板、弧形板等。
[0073]
示例性地,翻板3大致从蜗舌4处向罩壳1的出风侧延伸,使得翻板3在选择性地关闭第一出风流道1a或第二出风流道1b的同时还能具有导流作用。
[0074]
请参阅图5,在第一极限位置下,翻板3的第二端抵靠在罩壳1的其中一个内侧壁12b上,此时,翻板3遮挡了第二出风流道1b,但并未遮挡第一出风流道1a,不会影响气流从第一出风流道1a流动,从第一出风流道1a吹出的气流在翻板3的作用下不会倒灌进入第二出风流道1b中。气流流动过程中,气流能够顺着翻板3一侧的表面流动,翻板3具有导流效果。
[0075]
请参阅图6,在第二极限位置下,翻板3的第二端抵靠在罩壳1的另一个内侧壁12a上。此时,翻板3遮挡了第一出风流道1a,但并未遮挡第二出风流道1b,不会影响气流从第二出风流道1b流动,从第二出风流道1b吹出的气流在翻板3的作用下不会倒灌进入第一出风流道1a中。气流流动过程中,气流能够顺着翻板3另一侧的表面流动,翻板3具有导流效果。
[0076]
也就是说,通过同一个翻板3的转动,即可实现对第一出风流道1a和第二出风流道1b的切换控制,结构简单。
[0077]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图4、图5和图6,导风装置100包括减振件6,减振件6设置于翻板3的第二端,翻板3的第二端通过减振件6与罩壳1的内侧壁12a、12b抵接。
[0078]
减振件6由具有缓冲减振性能的材料制成,例如,橡胶、泡沫塑料等。该实施例中,翻板3抵靠在罩壳1的内侧壁12a、12b时,翻板3不会直接与罩壳1的内侧壁接触,而是通过减振件6与罩壳1的内侧壁12a、12b接触,减振件6能够防止翻板3直接撞击罩壳1的内侧壁,一方面避免产生刺耳的撞击声,影响用户体验;另一方面,降低翻板3因长时间撞击而导致的断裂风险。
[0079]
减振件6的具体结构形状不限,只要具有减振、且防止翻板3直接与罩壳1的内侧壁12a、12b直接接触即可。
[0080]
例如,减振件6呈套壳状,并包覆在翻板3的第二端。
[0081]
再例如,减振件6包括两个弹片,两个弹片夹持在翻板3的第二端。当翻板3与罩壳1
的其中一个内侧壁12a抵靠时,其中一个弹片与该内侧壁12a接触。当翻板3与罩壳1的另一个内侧壁12b抵靠时,另一个弹片与该内侧壁12b接触。
[0082]
需要说明的是,翻板3的第一端与蜗舌4的相对位置关系不限,只要翻板3的第一端和蜗舌4之间基本不漏风即可。
[0083]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蜗舌4设置有容纳腔4a以及开口4b,翻板3的第一端从开口4b伸入容纳腔4a内。需要说明的是,开口4b的尺寸需要满足翻板3的摆动幅度要求。该实施例中,蜗舌4和翻板3之间不会形成气流间隙,且蜗舌4对翻板3的第一端起到遮挡保护作用,也能充分利用空间,使得结构更加紧凑。
[0084]
示例性地,请继续参阅图4,开口4b设置于蜗舌4背离叶轮2的一侧。气流不会直接吹向开口4b,如此,可以防止毛絮从开口4b处进入并堆积在容纳腔4a内,防止毛絮卡住翻板3的正常转动。
[0085]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蜗舌4沿平行于叶轮2转动轴线的轴向第一端与罩壳1连接,蜗舌4的轴向第二端敞开,开口4b沿平行于叶轮2转动轴线的方向贯穿蜗舌4的轴向第二端,翻板3的第一端能够从开口4b的轴向一侧卡入开口4b内,便于装配。
[0086]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和图4,导风装置100包括盖板5,盖板5覆盖蜗舌4的敞开处。当翻板3装配好后,将盖板5安装在蜗舌4的敞开处即可。盖板5能够避免毛絮从蜗舌4的敞开处进入容纳腔4a内。
[0087]
可以理解的是,盖板5的形状与蜗舌4的敞开处的形状适配即可。
[0088]
需要说明的是,翻板3的第一端的装配方式不限,翻板3的第一端可以安装在蜗舌4和/或罩壳1上。例如,一些实施例中,翻板3仅安装在蜗舌4上;另一些实施例中,翻板3仅安装在罩壳1上;再一些实施例中,蜗舌4和罩壳1共同安装翻板3。
[0089]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罩壳1位于容纳腔4a内的部位设置有第一凸柱13,盖板5的内侧设置有第二凸柱51。其中,盖板5的内侧指的是盖体5朝向容纳腔4a的一侧。
[0090]
请参阅图4,翻板3的第一端具有同轴设置的第一轴孔3a和第二轴孔3b。装配过程中,第一凸柱13插入第一轴孔3a中,通过第一凸柱13和第一轴孔3a的配合对翻板3进行初定位,随后在盖上盖板5的过程中,第二凸柱51插入第二轴孔3b中。当盖板5盖好后,翻板3沿轴向的相对两端即通过第一凸柱13和第二凸柱51进行定位。
[009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柱13和第二凸柱51位于同一直线上,翻板3绕该直线转动。
[0092]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柱13和第一轴孔3a之间为间隙配合,第二凸柱51和第二轴孔3b之间为间隙配合。
[0093]
该实施例中,翻板3的安装方式简单,装配过程中,也不需要操作人员的手伸入狭窄的容纳腔4a内,便于装配操作。
[0094]
第一凸柱13的具体形状不限,例如,可以呈圆柱形、棱柱形等,在此不做限制。同理,第一凸柱14的具体形状不限,例如,可以呈圆柱形、棱柱形等,在此不做限制。
[009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轴孔3a和第二轴孔3b之间可以是沿轴向相互连通的,也可以是沿轴向相互间隔的,在此不做限制。
[0096]
盖板5和蜗舌4的装配方式不限,可以是可拆卸的,也可以是不可拆卸的方式。
[0097]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4,盖板5和蜗舌4的其中之一设置有卡槽4c,其中另一设置有卡勾52,卡勾52与卡槽4c可拆卸地卡接配合。装配过程中,只需要将盖板5稍微用力按在蜗
舌4上,直至卡勾52卡入卡槽4c内即可,无需使用螺钉等方式进行紧固,装配简便。
[0098]
可以理解的是,卡勾52、卡槽4c的数量不限,只要能够使得盖体5和蜗舌4可靠地卡接即可。
[0099]
可以理解的是,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全部卡勾52均设置于盖板5上,所有卡槽4c均设置于蜗舌4上;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全部卡勾52均设置于蜗舌4上,所有卡槽4c均设置于盖板5上;再一些实施例中,部分卡勾52和部分卡槽4c设置于盖板5上,另一部分卡勾52和部分卡槽4c设置于蜗舌4上,盖板5上的卡勾52与蜗舌4上的卡槽4c卡接,盖板5上的卡槽4c与蜗舌4上的卡勾52卡接。
[0100]
一些实施例中,罩壳1和蜗舌4为一体成型结构,例如,一体注塑成型,如此,蜗舌4和罩壳1的连接处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在装配流水线上,也不需要对蜗舌4和罩壳1进行装配,节约装配时间。
[0101]
另一些实施例中,罩壳1、蜗舌4也可以是独立的零部件,再通过焊接或熔接等方式组装在一起。
[0102]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叶轮4的叶片的形状不限,例如,可以直叶片、或者小出口角(小于15
°
)的弯曲叶片。
[0103]
罩壳1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使用场合而进行适应性的变更。
[0104]
例如,一些实施例中,罩壳1的内部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
[0105]
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和图4,罩壳1沿叶轮2轴向进风的一侧敞开,罩壳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位于罩壳1的敞开处,罩壳1的敞开处的位于进风口和出风口之外的其余区域作为待封闭区域,通过其应用产品的某些部位来覆盖待封闭区域,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该实施例中,罩壳1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位于罩壳1的同一侧。
[0106]
示例性地,请参阅图3和图4,罩壳1包括板体11和侧围板12,板体11位于叶轮2的轴向一侧,其中,板体11和叶轮2的进风侧位于叶轮2的轴向相对两侧。侧围板12围绕板体11的边缘,板体11和侧围板12限定出开放的空间。
[0107]
为了便于其他结构封闭罩壳1的敞开处,侧围板12的外侧设置有多个连接座121,连接座121具有通孔121a,装配时,螺钉穿过通孔121a并拧入其他结构内即可。
[010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风装置100的应用领域不限。示例性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导风装置100应用于干衣设备为例进行描述。
[0109]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干衣设备,包括箱体、干衣筒、循环风道、电机以及本技术任意实施例的导风装置100。
[0110]
干衣筒设置于箱体内,干衣筒的后端设置有进风孔。
[0111]
示例性地,电机的电机轴的第一端用于向干衣筒输出驱动力,例如,电机轴的第一端通过皮带带动干衣筒转动。电机轴的第二端驱动叶轮2转动。也就是说,电机轴同时驱动干衣筒和叶轮2转动。
[0112]
循环风道将流经干衣筒的气流导向罩壳1,罩壳1内的气流经进风孔进入干衣筒内。具体地,叶轮2在转动过程中,将罩壳1内的气流泵入干衣筒中,同时,在叶轮2的进风处产生负压,循环风道中的气流在负压作用下补入罩壳1内。
[0113]
需要说明的是,循环风道中配置有用于降温除湿的冷凝装置、用于对除湿后的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件。
[0114]
干衣设备的干衣过程和原理如下:干燥热气流从罩壳1的出风处经进风孔进入干衣筒内,在干衣筒中,干燥热气流流经湿衣物表面,与湿衣物进行热湿交换,吸收衣物中的水分,变为湿热气流,湿热气流进入循环风道,在循环风道中的冷凝装置冷凝除湿后形成低温干燥气流,低温干燥气流经加热件加热后形成干燥热气流,干燥热气流进入导风后罩导流后再次进入干衣筒,如此循环运行,实现衣物的连续高效干燥。
[0115]
示例性地,一些实施例中,干衣设备包括底座,蒸发器以及冷凝器,箱体罩设于底座的上方,冷凝装置为热泵系统的蒸发器,加热件为热泵系统的冷凝器,蒸发器和冷凝器设置于底座上,蒸发器和冷凝器均位于循环风道上,且蒸发器位于冷凝器沿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来自衣物处理腔的气流依次流经蒸发器和冷凝器,随后进入导风后罩中。
[0116]
示例性地,箱体包括左支撑板、右支撑板以及后背板,后背板连接于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之间。
[0117]
导风装置100与箱体的装配关系不限,例如,一些实施例中,导风装置100设置于箱体的后背板的后侧,罩壳1的前侧敞开,后背板封闭罩壳1的敞开处的待封闭区域。后背板设置有通风孔,通风孔位于罩壳1的敞开处,罩壳1的气流经通风孔、进风孔进入干衣筒内。
[0118]
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技术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是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技术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
[0119]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