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12:28:3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模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


背景技术:

2.由于产品的形状特殊或者量产时的要求,如果在一次顶出后,产品仍然在模穴中,或者无法自动脱落时,此时需要用到二次顶出机构。
3.在实际工业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产品需要设计不同的二次顶出机构,但目前二次顶出机构都比较复杂,加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简化二次顶出机构,节省加工成本。
5.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包括定模板、第一顶出板、第二顶出板、第三顶出板和若干组二次顶出机构;
7.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包括第一顶柱、第二顶柱、第三顶柱、滑动块、盖板;
8.第一顶柱的柱体穿过第一顶出板,第一顶柱的上端固定在定模板上,第一顶柱的下端悬空,第一顶柱的下端面为倾斜面;
9.第二顶柱顶端固定在第一顶出板上,第二顶柱底端侧壁开有一个卡槽;
10.滑动块一侧开有第一槽口,中间开有一个容纳第一顶柱端部的第二槽口;
11.第三顶柱顶端连接第一顶出板,底端连接第二顶出板和第三顶出板。
12.进一步地,模具共包含四组二次顶出机构。
13.进一步地,第一顶柱的长度与第一顶出板的运动行程相关联,长度根据实际模具开模所需计算得出。
14.进一步地,卡槽的形状和深度与与滑动块的内侧框边相适配。
15.进一步地,滑动块上方设有盖板,盖板与第三顶出板固定。
16.进一步地,第一槽口为u型,第一槽口内设置弹簧,弹簧一端固定于第一槽口的内侧壁,另一端固定在盖板框边的侧壁。
17.进一步地,第二槽口为方形,其大小与第一顶柱的长宽相适配。
18.进一步地,第二顶出板和第三顶出板之间通过螺钉锁死固定。
19.进一步地,所述二次顶出机构在模具中的一次工作过程为:
20.(1)初始状态下,弹簧处于自由状态,给滑动块一个顶出力,使滑动块的内侧框边卡入第二顶柱的卡槽内,此时滑动块和第二顶柱固定锁死;同时,第一顶柱下端为悬空状态,未与滑动块的第二槽口相接触;
21.(2)顶出时,首先,油缸拉动第三顶出板运动,由于此时滑动块与第二顶柱固定锁死,第二顶柱又连接在第一顶出板上,所以带动第一顶出板运动;
22.当第一顶出板运动到一定距离后,第二顶柱不再运动;
23.在运动过程中,第一顶柱从下端倾斜面的最底端开始逐渐贴合第二槽口框边的内侧壁,在倾斜面的作用下滑动块开始运动,滑动块的内侧框边开始与第二顶柱的卡槽分离,此时第一顶出板不再受力,便不会再运动,第一顶出板维持静止状态;
24.然后,第三顶出板继续运动,进而控制第二顶出板3继续顶出;
25.(3)顶出结束需要拉回时,由于第三顶柱固定连接了第一顶出板、第二顶出板、第三顶出板,所以直接通过第三顶柱将三个顶出板拉回,此时不需要再用到第一顶柱和第二顶柱。
26.本发明所带来的有益技术效果:
27.通过第二顶柱的卡槽和滑动块的配合,控制三块顶出板同时顶出,实现第一次顶出过程;再通过第一顶柱倾斜面和滑动块的配合,使第一顶出板不再顶出,只将第二顶出板和第三顶出板顶出,实现第二次顶出过程;通过两次顶出即可实现整体产品的自动脱落;整个二次顶出机构只需要一个弹簧、一个滑动块和两个顶柱的配合即可实现二次顶出过程,再通过一个顶柱控制顶出完成后的退回,降低了二次顶出机构设计的复杂性;整个模具只需要四个二次顶出机构即可完美脱模,加工成本也降低。
附图说明
28.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图1中二次顶出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滑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盖板的位置示意图;
32.其中,1-定模板;2-第一顶出板;3-第二顶出板;4-第三顶出板;5-二次顶出机构;51-第一顶柱;511-倾斜面;52-第二顶柱;521-卡槽;53-第三顶柱;54-滑动块;541-第一槽口;542-第二槽口;55-盖板;6-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4.图1-图4为本发明的一个可选实施例。
35.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包括定模板1、第一顶出板2、第二顶出板3、第三顶出板4和若干组二次顶出机构5;所述二次顶出机构5包括第一顶柱51、第二顶柱52、第三顶柱53、滑动块54、盖板55。图1示出的模具共包含四组二次顶出机构5,四组二次顶出机构5只需要用到一个第三顶柱53即可,即四组二次顶出机构5共包括四个第一顶柱51、四个第二顶柱52、一个第三顶柱53、四个滑动块54和四个盖板55。
36.第一顶柱51的柱体穿过第一顶出板2,第一顶柱51的上端固定在定模板1上,通过定模板1保持第一顶柱51相对固定不动,第一顶柱51的下端悬空,第一顶柱51的下端面为倾斜面511,运动时通过倾斜面511给滑动块54一个作用力;第一顶柱51的长度与第一顶出板2的运动行程相关联,长度根据实际模具开模所需计算得出;
37.第二顶柱52顶端固定在第一顶出板2上,第二顶柱52底端侧壁开有一个卡槽521,卡槽521的形状和深度与滑动块54的内侧框边相适配;
38.滑动块54上方设有盖板55,盖板55与第三顶出板4固定;滑动块54一侧开有一个u型的第一槽口541,中间开有一个可以容纳第一顶柱51端部的第二槽口542,第二槽口542为方形,其大小与第一顶柱51的长宽相适配,第一槽口541内设置弹簧6,弹簧6一端固定于第一槽口541的内侧壁,另一端固定在盖板55框边的侧壁。
39.第三顶柱53顶端连接第一顶出板2,底端连接第二顶出板3和第三顶出板4。
40.第二顶出板3和第三顶出板4之间通过螺钉锁死固定。
41.该二次顶出机构在模具中的一次工作过程为:
42.(1)初始状态下,弹簧6处于自由状态,给滑动块54一个顶出力,使滑动块54的内侧框边卡入第二顶柱52的卡槽521内,此时滑动块54和第二顶柱52固定锁死;同时,第一顶柱51下端为悬空状态,未与滑动块54的第二槽口542相接触;
43.(2)顶出时,首先,油缸拉动第三顶出板4运动,由于此时滑动块54与第二顶柱52固定锁死,第二顶柱52又连接在第一顶出板2上,所以带动第一顶出板2运动;
44.当第一顶出板2运动到一定距离(此运动距离受滑动块、第一顶柱倾斜面、第二顶柱卡槽之间尺寸相关计算设计的影响,尺寸相关根据产品开模所需进行精准计算)后,第二顶柱52不再运动;
45.在运动过程中,第一顶柱51从下端倾斜面511的最底端开始逐渐贴合第二槽口542框边的内侧壁,在倾斜面511的作用下滑动块54开始运动,滑动块54的内侧框边开始与第二顶柱52的卡槽521分离,此时第一顶出板2不再受力,便不会再运动,第一顶出板2维持静止状态;
46.然后,第三顶出板4继续运动,进而控制第二顶出板3继续顶出。
47.(3)顶出结束需要拉回时,由于第三顶柱53固定连接了第一顶出板2、第二顶出板3、第三顶出板4,所以直接通过第三顶柱53将三个顶出板拉回,此时不需要再用到第一顶柱51和第二顶柱52。
48.整个过程的原理可以简单理解为:在初始状态时,通过滑动块54和第二顶柱52可以将第一顶出板2、第二顶出板3和第三顶出板4连为一个整体;第一次顶出后,通过倾斜面511将滑动块54从第二顶柱52上拨出脱离,第二顶柱52和第一顶出板2此时为一个整体,第二顶出板3和第三顶出板4为一个整体。
4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0.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