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头枕的制作方法

2022-04-30 00:03: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头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头枕。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座椅的头枕,其具有支柱部件和被支柱部件可枢转地支承的基座部件。支柱部件包括从座椅靠背的上端向上延伸的右腿和左腿,以及横向和线性地延伸并且连接到左腿和右腿的上端的第二水平轴。铰链夹可枢转地附接到第二水平轴,并紧固到基座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US8,322,790B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完成的任务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头枕中,第二水平轴安置在头枕的后部中,使得施加到基座部件的正面载荷经由连接部件传递到支柱部件。因此,较大的载荷施加到连接部件,结果,连接部件有可能变形。

鉴于上述背景,本发明的目的是减小施加到连接部件的载荷,所述连接部件在头枕中将第二水平轴连接到基座部件。

完成任务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这种目的可以通过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座椅(1)的头枕(12)来实现,头枕包括:支柱部件(13),其包括从座椅靠背(3)的上部向上延伸的左和右竖直轴(13A)、从各个竖直轴的上端向前延伸的左和右第一水平轴(13C)以及在第一水平轴的前部之间横向延伸的第二水平轴(13D),每个第一水平轴(13C)包括弯曲部(13B);基座部件(14),其包括在竖直轴的前方竖直延伸的基座竖直部(14A)、从基座竖直部的上端向后延伸的基座上部(14B)、以及右和左第一孔(21),其形成在基座上部中以使相应的弯曲部或相应的竖直轴穿过其中;连接部件(15),其将基座上部可枢转地连接到第二水平轴;以及由基座部件支承的衬垫(16)。

因为由于第一水平轴的存在,第二水平轴安置在竖直轴的前方,所以支柱部件可以直接承受正面载荷,而不涉及基座部件和连接部件。结果,能够减小在头枕中施加到将第二水平轴连接到基座部件的连接部件的载荷。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连接部件包括可枢转地容纳第二水平轴的管道形接合部(15A),以及从接合部的侧边缘延伸并经由紧固部件(22)紧固到基座上部且安置在第二水平轴后方的第一紧固部(15B)。

由此,防止了连接部件和紧固部件经由衬垫抵靠乘客的头部。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接合部具有向后开口的半圆形横截面。

由此,在对基座部件施加正面载荷时,能够保持接合部被第二水平轴接合,使得防止接合部从第二水平轴脱落或相对于第二水平轴移动。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连接部件设置有从接合部的另一侧边缘延伸的第二紧固部(15C),位于基座上部和基座竖直部之间的边界处的基座部件的一部分设置有穿过基座部件的基座孔(24),第二水平轴位于基座上部与基座竖直部之间的边界处,第一紧固部位于基座上部的上表面上,第二紧固部穿过基座孔并安置在基座上部的下表面上,紧固部件包括穿过第一紧固部、基座上部和第二紧固部的螺栓(22A)以及可螺纹连接地接合螺栓的螺母(22B)。

因此,能够简化连接部件与基座上部之间的连接结构。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螺母焊接到第二紧固部。

因此,能够使利用螺栓将连接部件紧固至基座的上基座部的工作变得容易。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接合部沿螺栓的轴向方向上从螺栓的头部突出。

由此,防止螺栓的头部经由衬垫抵靠乘客的头部。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衬垫在接合部与螺栓的头部之间与第一紧固部接触。

因此,能够减小衬垫和第一紧固部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使由于该间隙引起的衬垫的变形最小化。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基座竖直部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凸出部(26),第一凸出部比第二水平轴更加远离基座上部凸出。

由此,能够提高基座竖直部的刚性。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第一凸出部的在第二水平轴侧上的部分形成有容纳连接部件的一部分的凹部(26A)。

由此,能够将连接部件的一部分放置在凹部内,使得第二水平轴和第一凸出部能够安置成彼此靠近。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第一凸出部在正视图中安置在左和右竖直轴之间。

由此,第一凸出部能够提高基座竖直部的横向中央部分的刚性。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基座竖直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出部(27),第二凸出部向前凸出并从第一凸出部向下延伸。此外,优选地,基座竖直部设置有第三凸出部(28),第三凸出部向前凸出并沿着基座竖直部的边缘延伸,并且第二凸出部和第三凸出部彼此连接。

由此,通过第二凸出部和第三凸出部能够提高基座竖直部的刚性。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加强肋(29)设置在第二凸出部和第三凸出部的后表面上。

因此,能够提高第二凸出部和第三凸出部的刚性。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基座上部设置有向下凹陷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右和左凹槽(31),第一孔形成在相应凹槽的后端部处。

由此,第一水平轴可位于相应的凹槽中,使得第一水平轴相对于基座上部的向上突出可被最小化。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第一孔每一个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孔构成,并且第一孔的前端和后端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形状。

由此,在基座部件相对于支柱部件枢转且腿部抵靠第一孔的前端或后端时,基座部件相对于支柱部件在横向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使得能够防止基座部件的晃动。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支柱部件(41)包括第三轴,其在第二水平轴(41D)的前方横向延伸且连接至第一水平轴(41C)的前端。

因此,能够由第三水平轴承受正面载荷,使得能够减小施加到连接部件的载荷。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第一水平轴或第三水平轴的前端抵靠基座竖直部的前表面,以限制基座部件相对于第二水平轴的角度位置。

由此,能够由基座竖直部的前表面承受用于限制基座部件相对于第二水平轴的旋转的载荷,并且能够使对基座部件的损坏最小化。

优选地,在该构造中,第二水平轴插入在连接部件(43)与基座部件之间。

由此,能够通过连接部件和基座部件对第二水平轴施加摩擦力,从而能够维持第二水平轴相对于基座部件的角度位置。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特定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座椅(1)的头枕(12),包括:支柱部件(13),其包括从座椅靠背(3)的上部向上延伸的左和右竖直轴(13A)、从各个竖直轴的上端向前延伸的左和右的第一水平轴(13C)以及在第一水平轴的前部之间横向延伸的第二水平轴(13D),每个第一水平轴具有弯曲部(13B);基座部件(14),其包括在竖直轴的前方竖直延伸的基座竖直部(14A)、从基座竖直部的上端向后延伸的基座上部(14B)、以及右和左第一孔(21),其形成在基座上部中以使相应的弯曲部或相应的竖直轴穿过其中;连接部件(15),其将基座上部可枢转地连接到第二水平轴;以及由基座部件支承的衬垫(16)。因为由于第一水平轴的存在,第二水平轴安置在竖直轴的前方,所以支柱部件可以直接承受正面载荷,而不涉及基座部件和连接部件。结果,能够减小在头枕中施加到连接部件的载荷,该连接部件将第二水平轴连接基座部件。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连接部件包括可枢转地容纳第二水平轴的管道形接合部(15A)和从接合部的侧边缘延伸并经由紧固部件(22)紧固到基座上部且位于第二水平轴后方的第一紧固部(15B)。由此,防止了连接部件和紧固部件经由衬垫抵靠乘客的头部。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接合部具有向后开口的半圆形横截面。由此,在对基座部件施加正面载荷时,能够保持接合部被第二水平轴接合,使得能够防止接合部从第二水平轴脱落或相对于第二水平轴移动。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连接部件设置有从接合部的另一侧边缘延伸的第二紧固部(15C),位于基座上部和基座竖直部之间的边界处的基座部件的一部分设置有穿过基座部件的基座孔(24),第二水平轴位于基座上部与基座竖直部的边界处,第一紧固部位于基座上部的上表面上,第二紧固部穿过基座孔且安置在基座上部的下表面上,紧固部件包括穿过第一紧固部、基座上部以及第二紧固部的螺栓(22A)以及可螺纹连接地接合螺栓的螺母(22B)。由此,能够简化连接部件与基座上部之间的连接结构。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螺母焊接到第二紧固部。因此,能够使利用螺栓将连接部件紧固至基座的上基座部的工作变得容易。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接合部沿螺栓的轴向方向上从螺栓的头部突出。由此,防止螺栓的头部经由衬垫抵靠乘客的头部。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衬垫在接合部与螺栓的头部之间与第一紧固部接触。因此,能够减小衬垫和第一紧固部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使由于该间隙引起的衬垫的变形最小化。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基座竖直部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凸出部(26),第一凸出部比第二水平轴更加远离基座上部凸出。由此,能够提高基座竖直部的刚性。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第一凸出部的在第二水平轴侧上的部分形成有容纳连接部件的一部分的凹部(26A)。由此,能够将连接部件的一部分放置在凹部内,使得第二水平轴和第一凸出部能够安置成彼此靠近。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第一凸出部在正视图中安置在左和右竖直轴之间。由此,第一凸出部能够提高基座竖直部的横向中央部分的刚性。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基座竖直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出部(27),第二凸出部向前凸出并从第一凸出部向下延伸。此外,优选地,基座竖直部设置有第三凸出部(28),第三凸出部向前凸出并沿着基座竖直部的边缘延伸,并且第二凸出部和第三凸出部彼此连接。由此,通过第二凸出部和第三凸出部能够提高基座竖直部的刚度。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加强肋(29)设置在第二凸出部和第三凸出部的后表面上。因此,能够提高第二凸出部和第三凸出部的刚性。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基座上部设置有向下凹陷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右和左凹槽(31),第一孔形成在相应凹槽的后端部处。因此,第一水平轴能够安置在相应的凹槽中,使得第一水平轴相对于基座上部的向上突出能够被最小化。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第一孔每一个由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细长孔构成,并且第一孔的前端和后端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形状。由此,在基座部件相对于支柱部件枢转且腿部抵靠第一孔的前端或后端时,基座部件相对于支柱部件在横向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使得能够防止基座部件的晃动。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支柱部件(41)包括第三轴(41E),其在第二水平轴(41D)的前方横向延伸且连接至第一水平轴(41C)的前端。由此,能够由第三水平轴承受正面载荷,使得能够减小施加到连接部件的载荷。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第一水平轴或第三水平轴的前端抵靠基座竖直部的前表面,以限制基座部件相对于第二水平轴的角度位置。由此,能够由基座竖直部的前表面承受用于限制基座部件相对于第二水平轴的旋转的载荷,并且能够使对基座部件的损坏最小化。

优选地,在该结构中,第二水平轴插入在连接部件(43)与基座部件之间。由此,能够通过连接部件和基座部件对第二水平轴施加摩擦力,使得能够维持第二水平轴相对于基座部件的角度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座椅的透视图;

图2是头枕的截面图;

图3是头枕的透视图;

图4是头枕的后视图;

图5是从下后侧观察的透视图;

图6是头枕的截面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头枕的透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头枕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联结装置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了乘客舱的第一布局的说明图;

图11是示出了乘客舱的第二布局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了乘客舱的第三布局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了乘客舱的第四布局的说明图;

图14是示出了乘客舱的第五布局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了乘客舱的第六布局的说明图;

图16是设置有光管的座椅的透视图;

图17是示出光管和光生成装置的图;

图18是示出将光管安装至外皮部件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19是示出将光控制装置连接到其它装置的模式的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改进实施例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21是改进实施例的处于翻起状态的座椅的透视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改进实施例的座椅的透视图;以及

图23是连接器模块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的设置有头枕的车辆座椅。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涉及在其中头枕应用于汽车座椅的示例。

如图1所示,用于车辆的座椅1具有座垫2和从座垫2的后部向上方延伸的座椅靠背3。座垫2具有支承乘员的臀部的面向上方的座椅表面2A。座椅靠背3具有面向前方以支承乘员的背部的支承表面3A。座垫2和座椅靠背3具有框架结构(图中未示出)、由框架结构支承的衬垫(图中未示出)和覆盖衬垫的外皮材料5。座椅靠背3经由倾斜机构6连接到座垫2。倾斜机构6能够根据需要改变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垫2的角度。

在座垫2的下部中设置有多个联结装置8。联结装置8能够可拆卸地联结到在车辆的地板9上设置的相应撞针11上。用户可以通过解除联结装置8和撞针11之间的联结而将座椅1从地板9移除。联结装置8和撞针11将在后面描述。

头枕12设置在座椅靠背3的上部上。如图2所示,头枕12设置有支柱部件13、基座部件14、用于将基座部件14连接到支柱部件13的连接部件15、以及由基座部件14支承的衬垫16。在该实施例中,头枕12具有覆盖衬垫16的外皮材料17。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实施例的头枕12的支柱部件13设置有从座椅靠背3的上部向上延伸的左和右竖直轴13A、分别经由弯曲部13B从竖直轴13A的上端向前延伸的左和右第一水平轴13C、以及横向延伸并且连接到第一水平轴13C的前端的第二水平轴13D。左和右竖直轴13A彼此平行地直线延伸。第一水平轴13C基本上竖直于包含左和右竖直轴13A的平面,并且在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竖直轴13A、第一水平轴13C和第二水平轴13D通过弯曲具有圆形横截面的金属杆而形成。

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3设置有分别容纳左和右竖直轴13A的下部的左和右支柱支承部19。左和右支柱支承部19由分别容纳左和右竖直轴13A的管形成,并且能够通过摩擦力将竖直轴13A保持在期望的位置处。在支柱部件13由座椅靠背3支承的情况下,第二水平轴13D和左和右第一水平轴13C相对于竖直轴13A的上端位于座椅靠背3的前侧或座椅乘员侧。

如图2至图6所示,基座部件14设置有竖直延伸的基座竖直部14A和从基座竖直部14A的上端向后延伸的基座上部14B。左和右第一孔21竖直穿过基座上部14B。左和右弯曲部13B或左和右竖直轴13A分别穿过左和右第一孔21,并且左和右第一水平轴13C位于基座上部14B的上方。基座竖直部14A位于左和右竖直轴13A的前面。

连接部件15将基座上部14B可枢转地连接到第二水平轴13D。连接部件15包括可旋转地容纳第二水平轴13D的管道形接合部15A,以及从接合部15A的一侧边缘延伸并通过紧固部件22紧固到基座上部14B的第一紧固部15B,此外,连接部件15设置有从接合部15A的另一侧边缘延伸并通过紧固部件22紧固到基座上部14B的第二紧固部15C。更具体地,接合部15A具有C形横截面并沿第二水平轴13D的外周在横向方向上延伸。接合部15A朝向后开口。第一紧固部15B从限定接合部15A的开口的上侧边缘向后延伸,并且位于第二水平轴13D的后面。第二紧固部15C从接合部15A的限定接合部15A的开口的下侧边缘向后延伸,并且位于第二水平轴13D的后面。第一紧固部15B和第二紧固部15C各自形成为平板,并且它们的表面竖直地面对。接合部15A、第一紧固部15B和第二紧固部15C可以通过弯曲单片金属板而形成。

基座部件14设置有在基座上部14B和基座竖直部14A之间的边界处穿过基座部件14的基座孔24。基座孔24沿前后方向穿过基座部件14,并且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基座孔24的上边缘连接到基座上部14B的下表面。第二水平轴13D位于基座上部14B和基座竖直部14A之间的边界处。更具体地,第二水平轴13D位于基座上部14B的前边缘的前方。第一紧固部15B沿着基座上部14B的上表面安置。第二紧固部15C穿过基座孔24,并且沿着基座上部14B的下表面安置。换句话说,第一紧固部15B和第二紧固部15C被布置成将基座上部14B夹在其间。紧固部件22包括穿过第一紧固部15B、基座上部14B和第二紧固部15C的螺栓22A,以及与螺栓22A螺纹连接的螺母22B。螺母22B可以焊接到第二紧固部15C上,以使通过螺栓22A将连接部件15紧固到基座上部14B的工作更容易。

接合部15A的上侧边缘和下侧边缘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小于第二水平轴13D的直径。此外,第一紧固部15B和第二紧固部15C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小于第二水平轴13D的直径。由此,防止第二水平轴13D从接合部15A的开口中出来。第二水平轴13D由接合部15A可旋转地支承。通过由接合部15A的内周表面向第二水平轴13D的外周表面施加摩擦力,当超过预定值的载荷没有施加到第二水平轴13D时,可以维持第二水平轴13D相对于接合部15A的角位置。

如图2所示,接合部15A在螺栓22A的轴向上突出超过紧固部件22的螺栓22A的端部。螺栓22A的端部设置有与工具接合的头部。因此,接合部15A安置成与螺栓22A的端部相比更远离基座部件14的上表面,使得防止螺栓22A的端部经由衬垫16抵靠乘员的头部。

如图2和图3所示,基座竖直部14A的上部设置有从基座上部14B凸出超过第二水平轴13D的第一凸出部26。第一凸出部26在横向方向上延伸,并且在其上边缘处连接到基座孔24的下边缘。第一凸出部26的突出端限定平坦端面。第一凸出部26在正视图中位于左和右竖直轴13A之间。第一凸出部26使基座竖直部14A具有三维形状,以便提高基座竖直部14A的刚性。

第一凸出部26的与第二水平轴13D邻接的部分或第一凸出部26的上边缘形成有容纳连接部件15的一部分的凹部26A。通过使连接部件15的接合部15A的下部处于凹部26A内,能够使第二水平轴13D靠近基座部件14,同时避免接合部15A与第一凸出部26的接触。

基座竖直部14A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凸出部27,其向前凸出并从第一凸出部26向下延伸。在本实施例中,左和右第二凸出部27彼此间隔地竖直和横向延伸。另外,基座竖直部14A设置有第三凸出部28,其向前凸出和沿着基座竖直部14A的外围边缘延伸。如图4和5所示,第二凸出部27和第三凸出部28彼此连接。与长度方向正交地延伸的多个加强肋29设置在第二凸出部27和第三凸出部28的背面上。此外,第一凸出部26的背面也设置有多个加强肋29。第二凸出部27和第三凸出部28能够提高基座竖直部14A的刚性。

如图3和6所示,基座上部14B具有向下凹进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和右凹槽部31。结果,左和右第一水平轴13C能够位于相应的凹槽部31中,使得能够使第一水平轴13C相对于基座上部14B的向上突出量最小化。左和右凹槽部31的前端连接到形成在第一凸出部26和第三凸出部28之间的凹槽。如图5所示,第一孔21安置在相应的凹槽部31的后端处。左和右第一孔21在前后方向是细长的,并且每个第一孔21的前端和后端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第一孔21的前端形成为大致三角形。当基座部件14相对于支柱部件13旋转时,竖直轴13A抵靠在相应的第一孔21的前端上,使得基座部件14相对于支柱部件13在横向方向上的移动受到限制,并且防止了基座部件14发出卡嗒声。

如图3所示,基座上部14B的后边缘设置有向上突出的边缘壁部32。边缘壁部32朝向顶部向前弯曲。在边缘壁部32的前侧上,多个加强肋29从边缘壁部32的上端延伸至基座上部14B的上表面。

如图2所示,衬垫16包括位于基座竖直部14A的前表面上的衬垫竖直部16A和从衬垫竖直部16A的上端向后延伸且位于基座上部14B的上表面上的基座上部14B。衬垫上部16B从其上侧覆盖左和右第一水平轴13C、第二水平轴13D和连接部件15。衬垫上部16B的下表面在其位于接合部15A与螺栓22A的头部之间的部分处与第一紧固部15B接触。结果,衬垫16和第一紧固部15B之间的间隙能够被最小化,从而能够最小化由于这种间隙而引起的衬垫16的变形。

通过使左和右竖直轴13A相对于左和右支柱支承部19滑动,能够使头枕12相对于座椅靠背3的高度改变。能够使头枕12相对于座椅靠背3的高度在其为最低位置的低位置和其为最高位置的高位置之间改变。在头枕12处于低位置时,基座竖直部14A的后表面抵接在座椅靠背3的前表面上,基座上部14B的下表面抵接在座椅靠背3的上端面上,从而限制基座部件14相对于支柱部件13的旋转。如图6所示,当头枕12处于高位置时,基座部件14能够绕第二水平轴13D旋转。基座部件14相对于第二水平轴13D的角度范围由竖直轴13A与第一孔21的前端和后端之间的接触确定。

在头枕12中,由于第一水平轴13C的存在,第二水平轴13D位于在竖直轴13A的前面。因此,支柱部件13能够直接承受来自前方的载荷的一部分,而没有通过基座部件14和连接部件15。结果,施加到将第二水平轴13D连接到头枕12中的基座部件14的连接部件15的载荷可以被最小化。

接合部15A向后方开口,并且第一紧固部15B和第二紧固部15C在第二水平轴13D的后方被紧固到基座上部14B。因此,当从前方向基座部件14施加载荷时,接合部15A保持被第二水平轴13D接合。由此,防止接合部15A从第二水平轴13D脱落或移动离开。此外,由于连接部件15和紧固部件22位于第二水平轴13D的后方,所以防止连接部件15和紧固部件22经由衬垫16抵靠乘员的头部。

下面参照图7和8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头枕40,其在一定结构上被改进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的头枕40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支柱部件41、基座部件42和连接部件43的形状。在描述第二实施例的头枕40时,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相对应的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而没有重复这些部件的描述。

在第二实施例的头枕40中,支柱部件41包括从座椅靠背3的上部向上延伸的左和右竖直轴41A、分别经由弯曲部41B从竖直轴41A的上端向前延伸的左和右第一水平轴41C、横向延伸并连接到第一水平轴41C的前部的第二水平轴41D、以及横向延伸并连接到第一水平轴41C的前端的第三水平轴41E。左和右竖直轴41A彼此平行地直线延伸。左和右第一水平轴41C沿前后方向延伸,从而相对于相应的竖直轴41A形成锐角。在本实施例中,左和右竖直轴41A、左和右第一水平轴41C和第三水平轴41E通过弯曲具有圆形横截面的金属杆而形成。第二水平轴41D可以通过焊接等连接到左和右第一水平轴41C。

基座部件42包括竖直延伸的基座竖直部42A和从基座竖直部42A的上端向后延伸的基座上部42B。在基座竖直部42A和基座上部42B之间的边界处设置平滑地连接基座竖直部42A和基座上部42B的曲面部42C。从曲面部42C的横向中央部向前方和上方突出的紧固座45。紧固座45具有面向前方的第一紧固表面45A和从第一紧固表面45A的上端向后延伸并面向上方的第二紧固表面45B。在第一紧固表面45A和第二紧固表面45B之间的边界处,设置向后凹进并沿横向方向延伸的轴承凹槽45C。轴承凹槽45C具有半圆形横截面。

基座上部42B形成有竖直穿过其中的左和右第一孔21。弯曲部41B或竖直轴41A穿过相应的第一孔21,并且第一水平轴41C位于基座上部42B上方。基座竖直部42A位于竖直轴41A的前面。

连接部件43将紧固座45可旋转地连接到第二水平轴41D。连接部件43设置有可枢转地容纳第二水平轴41D的管道形接合部43A、从接合部43A的侧边缘延伸的第一紧固部43B、以及从接合部43A的另一侧边缘延伸的第二紧固部43C。更具体地,接合部43A具有半圆形横截面,并且沿着第二水平轴41D的外周在横向方向上延伸。接合部43A向后开口。第一紧固部43B从限定接合部43A的开口的下侧边缘向下延伸。第二紧固部43C从限定接合部43A的开口的上侧边缘向后延伸。第一紧固部43B由平板部件形成,并且具有面向前后方向的主表面。第二紧固部43C由平板部件形成,并且具有竖直面对的主表面。接合部43A、第一紧固部43B和第二紧固部43C可以通过弯曲单片金属板而形成。

第二水平轴41D的后侧由轴承凹槽45C容纳。第一紧固部43B沿着第一紧固表面45A延伸,并且通过由螺栓和螺母组成的紧固件47紧固。第二紧固部43C沿第二紧固表面45B延伸,并通过由螺栓和螺母组成的紧固件47紧固。第一紧固部43B紧固到第一紧固表面45A,并且第二紧固部43C紧固到第二紧固表面45B,使得第二水平轴41D插入在轴承凹槽45C与接合部43A之间。结果,第二水平轴41D可旋转地支承在轴承凹槽45C与接合部43A之间。连接部件43将第二水平轴41D夹在基座部件42上,以产生抵抗第二水平轴41D的旋转的摩擦力。通过经由接合部43A和轴承凹槽45C的内表面将该摩擦力施加到第二水平轴41D的外表面,第二水平轴41D的角位置相对于接合部43A和轴承凹槽45C保持固定,除非施加超过预定值的载荷。第一紧固部43B和第二紧固部43C之间形成的角度可以是例如在90度和135度之间。

第三水平轴41E相对于第二水平轴41D向前和向下安置,并且安置在基座竖直部42A的前方。第三水平轴41E的下边缘可以位于第二紧固部43C的下边缘的下方。

第一边缘壁51从基座竖直部42A的下边缘和横向侧边缘向前突出。第二边缘壁52从基座上部42B的后边缘和横向侧边缘突出。第一边缘壁51和第二边缘壁52彼此连接以共同形成环形形状。基座竖直部42A的正面中的在正视图中位于左和右竖直轴41A之间的部分设置有第一加强结构53。第一加强结构53由多个形成为蜂窝状并向前突出的肋形成。第一加强结构53通过在基座竖直部42A的前表面上在其每一侧上设置的第二加强结构54连接到第一边缘壁51。第二加强结构54可以是在基座竖直部42A的前表面上横向延伸的多个肋。此外,基座上部42B可以设置有多个从第二边缘壁52延伸到基座上部42B的上表面的加强肋55。

衬垫16包括位于基座竖直部42A的前表面侧上的衬垫竖直部16A,以及从衬垫竖直部16A的上端向后延伸且位于基座上部42B的上表面侧上的衬垫上部16B。衬垫16覆盖左和右第一水平轴41C、第二水平轴41D、第三水平轴41E和连接部件43。

在第二实施例的头枕40中,基座部件42能够围绕第二水平轴41D枢转。基座部件42相对于第二水平轴41D在一个方向上的旋转受到基座竖直部42A的限制,该基座竖直部抵接左和右第一水平轴41C的位于第二水平轴41D或第三水平轴41E前面的部分。基座部件42相对于第二水平轴41D在另一个方向上的旋转受到基座上部42B的上表面的限制,该上表面抵接横向第一水平轴41C中的在第二水平轴41D后面的部分。

下面,说明将设置有头枕12的座椅1安装在地板9上的结构(40)。如前所述,地板9设置有多个撞针11,座椅1设置有多个联结装置8。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如图1和10所示,座椅1设置有四个联结装置8。联结装置8设置在座垫2的下部的左前部、右前部、左后部和右后部上。当从上方观察时,四个联结装置8可以布置在正方形的顶点处。

由于联结装置8具有相同的构造,所以下面将仅描述它们中的一个。如图9所示,联结装置8设置有从座垫2向下延伸的基板61。在基板61的下端处形成用于容纳撞针11的插槽62,插槽62由从基板61的下端向上凹陷并且在水平方向上穿过基板61的凹口构成。锁闩63可旋转地设置在基板61上。锁闩63可以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旋转,其中锁定位置位于插槽62中用于接合撞针11,释放位置从插槽62中移开用于释放撞针11。用户可以通过控制线缆64旋转锁闩63。

如图9所示,除了锁闩63之外,基板61还装配有棘轮65和开启杆66。此外,锁闩63还设置有致动杆67。

锁闩63通过锁闩轴63A由基板61可旋转地支承。锁闩轴63A平行于插槽62的延伸方向延伸。锁闩轴63A位于插槽62的底端的后面。锁闩63包括第一钩部63B、第二钩部63C、第三钩部63D、撞针容纳凹槽63E和锁定凹槽63F。撞针容纳凹槽63E形成在第一钩部63B和第二钩部63C之间,第二钩部63C形成在撞针容纳凹槽63E和锁定凹槽63F之间,锁定凹槽63F形成在第二钩部63C和第三钩部63D之间。

棘轮65通过棘轮轴65A由基板61可旋转地支承。棘轮轴65A与锁闩轴63A平行地延伸。棘轮轴65A被安置成从插槽62的底部向上和向前倾斜地移位。棘轮65包括锁定臂65B和从棘轮轴65A径向向外延伸的致动臂65C。致动臂65C设置有接合销65D。接合销65D平行于棘轮轴65A延伸。锁定臂65B设置有由平行于棘轮轴65A突出的销构成的凸轮从动件65E。

开启杆66通过杆轴66A由基板61可旋转地支承。杆轴66A与锁闩轴63A平行地延伸。杆轴66A位于棘轮轴65A的上方。

开启杆66在其外周部分上设置有接合凹槽66B,以容纳棘轮65的接合销65D。通过接合销65D与接合凹槽66B的接合,棘轮65响应于开启杆66的旋转而旋转。控制线缆64的一端连接到开启杆66的外周部分,控制线缆64的另一端连接到操作杆或致动器(图中未示出)。开启杆66响应于控制线缆64的操作而旋转,从而导致棘轮65旋转。

致动杆67经由连接轴67A由锁闩63可旋转地支承。连接轴67A与锁闩轴63A平行地延伸。连接轴67A相对于锁闩轴63A安置在第三钩部63D一侧上。致动杆67包括内接凸轮67B、弹簧接合部67C、滑动接触表面67D和接触部67E。接触部67E相对于连接轴67A沿圆周方向朝向棘轮轴65A突出。滑动接触表面67D在远离棘轮轴65A的一侧上相对于连接轴67A沿圆周方向从接触部67E延伸。滑动接触表面67D形成为以连接轴67A为中心的大致弧形。内接凸轮67B设置在滑动接触表面67D和连接轴67A之间。内接凸轮67B由从一个侧表面到另一个侧表面穿过致动杆67的开口构成。凸轮从动件65E位于内接凸轮67B之内。

弹簧接合部67C设置在滑动接触表面67D的接触部67E的沿以连接轴67A为中心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侧上,并且相对于连接轴67A径向地向外突出。棘轮65的接合销65D和弹簧接合部67C通过拉伸弹簧69彼此连接。拉伸弹簧69旋转地推动致动杆67,以便使接触部67E朝向棘轮轴65A,并且旋转地推动棘轮65,以便使锁定臂65B朝向锁闩63。

锁闩63可以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旋转,在锁定位置中第一钩部63B进入插槽62以便延伸跨过插槽62,在释放位置中第一钩部63B移出插槽62并且第二钩部63C枢转进入插槽62。

当锁闩63处于锁定位置时,棘轮65被拉伸弹簧69推动,以便保持锁定臂65B被推入锁闩63的锁定凹槽63F中。结果,锁闩63保持在锁定位置。此时,致动臂65C在其滑动接触部处与棘轮轴65A滑动接触。

当在锁闩63处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通过用户的操作等向控制线缆64施加张力时,开启杆66旋转以使棘轮65旋转并且使锁定臂65B从锁定凹槽63F释放。此时,整个致动杆67由于拉伸弹簧69的推动力而朝向棘轮65移动。结果,连接轴67A向棘轮65移动,从而使锁闩63从锁定位置旋转到释放位置。在这种状态下,当控制线缆64的张力被释放时,棘轮65在拉伸弹簧69的偏置力的作用下朝向锁闩63旋转,并且锁定臂65B朝向释放位置推动锁闩63。如上所述,当锁闩63处于释放位置时,即使没有向控制线缆64施加张力,锁闩63也保持在释放位置。

当在锁闩63处于释放位置的同时撞针11被推入插槽62中时,第二钩部63C被撞针11推入插槽62的底侧。结果,棘轮65被锁闩63克服拉伸弹簧69的偏压力而推离,使得锁闩63朝向锁定位置旋转。当锁闩63到达锁定位置时,棘轮65的接合部15A在拉伸弹簧69的偏压力的作用下被推入锁定凹槽63F中,并且锁闩63保持在锁定位置。此时,撞针11在插槽62中位于第一钩部63B和第二钩部63C之间,并且不能从插槽62中移出。

联结装置8绕竖直延伸穿过座垫2中心的坐垫中心轴线X1以90度的间隔布置。联结装置8布置在座垫2上,使得联结装置8的插槽62与坐垫中心轴线X1相距相等的距离。此外,联结装置8布置在座垫2上,使得联结装置8绕坐垫中心轴线X1以旋转对称的方式定向。特别地,设置在座垫2的左前部和右前部上的联结装置8被定向成使得基板61随着向后移动而横向向内倾斜,并且设置在座垫2的左后部和右后部上的联结装置8被定向成使得基板61随着向后移动而横向向外倾斜。联结装置8的插槽62绕坐垫中心轴线X1沿径向方向延伸。在该实施例中,联结装置8的插槽62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45度。

在地板9的安装座椅1的安装区域中,四个撞针11被布置成与联结装置8的插槽62相对应。各撞针11具有以相互隔开的关系从地板9向上方竖直突出的一对支柱部11A和将支柱部11A的上端相互连接的梁部11B。安装区域70形成为正方形,其中前和后边缘横向延伸,并且左和右边缘沿前后方向延伸。四个撞针11分别位于安装区域70的左前部、右前部、左后部和右后部。

撞针11绕竖直地延伸穿过安装区域70的中心的安装区域中心轴线X2以90度的间隔布置。撞针11布置在地板9上以便与安装区域中心轴线X2等距离。每个撞击器11和安装区域中心轴线X2之间的距离等于每个联结装置8的插槽62和坐垫中心轴线X1之间的距离。此外,撞针11布置在地板9上,使得撞针11以旋转对称的方式围绕安装区域中心轴线X2定向。特别地,设置在安装区域70的左前部和右前部上的撞针11定向成使得当向后移动时梁部11B横向向外倾斜,并且设置在安装区域的左后部和右后部上的撞针11定向成使得当向后移动时梁部11B横向向内倾斜。撞针11的梁部11B围绕安装区域中心轴线X2沿切向方向延伸。

座椅1安装在安装区域70上,并且座椅1的四个联结装置8分别可拆卸地联结到安装区域70的四个撞针11。坐垫中心轴线X1安置成与安装区域中心轴线X2重合。通过改变联结装置8所联结的撞针11,座椅1相对于车辆72的方向可以被选择为面向前方、左方、右方或后方。例如,通过将座垫2的左前部上的联结装置8与座椅安装区域70的左前部上的撞针11联结、将座垫2的右前部上的联结装置8与座椅安装区域70的右前部上的撞针11联结、将座垫2的左后部上的联结装置8与座椅安装区域70的左后部上的撞针11联结、以及将座垫2的右后部上的联结装置8与座椅安装区域70的右后部上的撞针11联结,座椅1相对于车辆72面向前方。通过将座垫2的左前部上的联结装置8与座椅安装区域70的左后部上的撞针11联结、将座垫2的右前部上的联结装置8与座椅安装区域70的左前部上的撞针11联结、将座垫2的左后部上的联结装置8与座椅安装区域70的右后部上的撞针11联结、以及将座垫2的右后部上的联结装置8与座椅安装区域70的右前部上的联结装置8连接,车辆座椅1可以相对于车辆72面向左方。通过将座椅1的四个联结装置8分别与安装区域70的四个撞针11联结,限制座椅1相对于地板9水平地和竖直地移动。

如图10所示,地板9设置有多个安装区域70A至70F。例如,乘客舱75的地板9可以设置有六个安装区域70A至70F:前排左侧、前排右侧、中间排左侧、中间排右侧、后排左侧和后排右侧。上述座椅1能够可拆卸地附接到安装区域70A至70F中的一些。安装在安装区域70A至70F中的每一个上的座椅1的定向可以从前、左、右和后选择。安装区域70A至70F可以被配置成安装除座椅1之外的附接件76,例如,附接件76可以包括桌子、搁板、存储箱等。附接件76的下端可以设置有联结装置8,其能够可拆卸地联结到安装区域70A至70F的至少一个中的四个撞针11。设置在附接件76上的联结装置8可以具有与设置在座椅1上的联结装置8相同的构造。

图10示出了乘客舱75的第一布局。在第一布局中,座椅1安装在所有安装区域70A至70F上,并且都面向前方。

图11示出了乘客舱75的第二布局。在第二布局中,座椅1安装在前排左侧上的安装区域70A中以便面向左,另一座椅1安装在前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B中以便面向右,又一座椅1安装在后排左侧上的安装区域70E中以便面向左,又一座椅1安装在后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F中以便面向右,一对附接件76分别安装在中间排左侧和中间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C和70D中。附接件76可包括桌子、搁板或存储箱。第二布局可以为坐在每个座椅1上的乘客提供私人空间。因此,第二布局适合于共乘车辆。

图12示出了乘客舱75的第三布局。在第三布局中,座椅1安装在中间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D中以便面向前方,另一座椅1安装在中间排左侧上的安装区域70C中以便面向后方,并且附接件76分别附接到前排左侧和右侧以及后排左侧和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A、70B、70E和70F。前排左侧和后排右侧上的附接件76可以包括例如搁板和储存箱,前排右侧和后排左侧上的附接件76可以包括桌子。在第三布局中,两个乘客可以各自使用两个附接件76。

图13示出了乘客舱75的第四布局。在第四布局中,一对座椅1分别安装在前排左侧和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A和70B中,使得座椅1面向后方,并且另一对座椅1分别安装在后排左侧和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E和70F中,使得面向前方。没有座椅1或附接件76附接到中间排左侧和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C和70D。在第四布局中,乘客面向车辆72的中心并且彼此面对,这适合于交谈和会议。

图14示出了乘客舱75的第五布局。在第五布局中,座椅1分别安装在前排左侧、中间排左侧和后排左侧上的安装区域70A、70C、70E中,使得所有座椅1都面向前方,并且附接件76分别连接到前排右侧、中间排右侧和后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B、70D和70F。附接件76沿前后方向从前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B延伸至后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F。附接件76可以设置有联结装置8,其构造成联结到前排右侧、中间排右侧和后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B、70D和70F的撞针11。附接件76可以包括例如桌子、搁板或存储箱。在第五布局中,可以使用大的附接件76。

图15示出了乘客舱75的第六布局。在第六布局中,左侧安装区域70A、70C、70E和右侧安装区域70B、70D、70F之间的间距被设定为等于安装区域70A至70F的一侧的长度。此外,前排安装区域70A和70B与中间排安装区域70C和70D之间的间距、中间排安装区域70C和70D与后排安装区域70E和70F之间的间距被设定为等于安装区域70A至70F的一侧的长度。通过前排左侧上的安装区域70A的右后撞针11、前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B的左后撞针11、中间排左侧上的安装区域70C的右前撞针11、以及该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D的左前撞针11,创建前中间安装区域70G。另外,通过中间排左侧上的安装区域70C的右后撞针11、中间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D的左后撞针11、后排左侧上的安装区域70E的右前撞针11、以及后排右侧上的安装区域70F的左前撞针11,创建后中间安装区域70H。座椅1附接至前中间安装区域70G和后中间安装区域70H中的每一个以面向前方。此外,附接到后中间安装区域70H的座椅1可以面向后方。在第六布局中,座椅1因此可以布置在车辆72的横向中央部分中。

如上所述,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座椅1相对于车辆72的地板9的位置和定向。此外,用户可以根据需要将附接件76布置在地板9上。

如图16所示,座垫2和座椅靠背3中的至少一个设置有放置在外皮材料5上的光管101。如图17和18所示,光管101包括细长光导102和覆盖光导102的护套103。光导102由光纤构成,并且由诸如聚碳酸酯之类的透光材料制成。护套103由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制成。护套103设置有插入在衬垫105和外皮材料5之间的突片104,并且缝合或粘附到外皮材料5的后表面。优选地,光管101设置在外皮材料5的接缝处,并且暴露到外皮材料5的外部,换句话说,两片外皮材料5经由光管101彼此连接。

如图16所示,光管101可以安置在座椅1中,以便不接触就座的乘客并且不接收来自就座的乘客的载荷。具体地,光管101可以远离就座的乘员的大腿、臀部和肩部安置。设置在座垫2上的光管101可以例如沿着座垫2的座椅表面(上表面)2A的右前边缘、右侧边缘、后边缘、左侧边缘和左前边缘延伸。此外,设置在座椅靠背3中的光管101可以例如沿着座椅靠背3的支承表面(前表面)3A的右侧边缘、上边缘和左侧边缘延伸。

光导102和护套103可以是例如黑色。结果,当光管101不发光时,光管101变得不显眼。然而,光导102和护套103可具有任何其它颜色。

如图16和17所示,光发生器106连接到光管101的一端。光发生器106包括连接到光管101的一端的壳体107、放置在壳体107中以将光照射到光导102的一端上的光源108、以及设置在壳体107中以控制光源108的发射状态的光控制装置110。这样的光发生器106可以放置在座垫2和座椅靠背3中的每一个内。光源108可以由LED构成,或者由具有不同发射颜色的多个LED108A和108B的组合构成。从光源108发射的光被输入到光导102的端部,并且通过护套103从光导102的侧表面发射到外部。结果,光管101整体发光。光控制装置110可以通过选择被开启的LED108A和108B来改变光管101的发射颜色。

光控制装置110可以被配置为根据来自设置在座椅1上的另一电气装置的信号来控制光源108。如图19所示,这种电气装置可以包括例如受电线圈112、载荷传感器113、座椅加热器114、座椅鼓风机115、安全带带扣传感器116和生物信息传感器117。

受电线圈112与车载电池连接,并且通过电磁感应将从设置于地板9中的安装区域70的送电线圈121接收的电力供给至光发生器106和其他电气装置。当座椅1被放置在相应的安装区域中时,受电线圈112开始从送电线圈121接收电力。光控制装置110可以被配置为当从受电线圈112接收到电力时使光源108发光。由此,用户能够基于光管101的光发射状态而知道座椅1被放置在相应的安装区域70中。光控制装置110可以首先使具有第一发射颜色的第一LED 108A发射光,并且在经过预定时间段之后,使具有第二发射颜色的第二LED108B代替第一LED 108A发射光。当切换光源108时,光控制装置110可以逐渐地减小第一LED 108A的照度,并且同时逐渐地增大第二LED 108B的照度。

此外,光控制装置110被构造成根据从受电线圈112供应的电压或电流来确定座椅1是否正确地安装在安装区域70中,并且如果座椅1没有正确地安装在安装区域70中,则可以改变从光源108发射光的模式。例如,当从受电线圈112供应的电压小于预定阈值时,光控制装置110可以确定座椅1没有正确地安装在安装区域70中。当座椅1没有正确地安装在安装区域70中时,光控制装置110可以使光源108闪烁或者使光源108的发射颜色交替。从而,用户可以根据光管101的光发射状态来视觉地识别座椅1是否正确地安装在安装区域70中。

载荷传感器113设置在座垫2的上表面和座椅靠背3的前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上,并且检测放置在座椅1上的对象。载荷传感器113可以是例如薄膜开关或压电装置。载荷传感器113可以安置在座垫2的衬垫和外皮材料5之间。光控制装置110可以根据来自载荷传感器113的信号控制光源108。光控制装置110可以例如在薄膜开关被施加载荷并且从断开切换到接通之后从光源108发射光持续预定时间段。此外,例如,在施加到薄膜开关的载荷消失并且薄膜开关从接通切换到断开之后,光控制装置110可以使光源108发射光持续预定时间段。此外,当薄膜开关的状态在接通和断开之间改变时,光控制装置110可以改变发射光的LED 108A、108B。例如,当薄膜开关断开时,光控制装置110从第一LED 108A发射光,并且当薄膜开关从断开切换到接通时,光控制装置110可以逐渐地减小第一LED 108A的照度并且逐渐地增大第二LED 108B的照度。当乘客坐在座椅1上时,通过改变光管101的光发射模式,能够提高座椅1的商业价值。

安全带带扣传感器116检测安全带带扣和舌片之间的接合状态,并且当带扣和舌片接合时输出接通信号,而当带扣和舌片脱离时输出断开信号。光控制装置110可以根据来自安全带带扣传感器116的信号控制光源108的光发射状态。因此,用户能够根据光管101的光发射状态而视觉地识别出座椅安全带是否被紧固。

座椅加热器114包括由无纺布等形成的片材、设置在片材上的加热丝以及用于将加热丝与受电线圈112连接的加热器开关。加热器开关在其处于断开状态时切断从受电线圈112到加热丝的电力供应,并且在其处于接通状态时使能从受电线圈112到加热丝的电力供应。光控制装置110连接到加热器开关,以便检测加热器开关的状态。光控制装置110可以根据加热器开关的状态来控制光源108的光发射状态。例如,当加热器开关接通时,光控制装置110可以使第一LED 108A发射光,并且当加热器开关断开时,可以使第二LED 108B发射光。此外,光控制装置110可以根据加热器开关的切换逐渐增大第二LED108B的照度,同时逐渐减小第一LED 108A的照度。由此,用户能够根据光管101的光发射状态视觉地识别座椅加热器114的操作状态。

座椅鼓风机115包括设置在座垫2和座椅靠背3中的至少一个内的鼓风机风扇,以及用于将鼓风机连接到受电线圈112的鼓风机开关。鼓风机开关在其处于断开状态时切断从受电线圈112到鼓风机的电力供应,并且在其处于接通状态时使能从受电线圈112到鼓风机的电力供应。鼓风机例如是轴流式风扇,并且朝向座垫2的上表面或座椅靠背3的前表面吹送空气。

光控制装置110连接到鼓风机开关并检测鼓风机开关的状态。光控制装置110可以根据鼓风机开关的状态来控制光源108的光发射状态。例如,当鼓风机开关接通时,光控制装置110可以使第一LED 108A发射光,并且当鼓风机开关断开时,可以使第二LED 108B发射光。此外,响应于鼓风机开关的切换,光控制装置110可以逐渐增大第二LED 108B的照度,同时逐渐减小第一LED 108A的照度。由此,用户能够基于光管101的光发射状态视觉地识别座椅鼓风机115的操作状态。

生物信息传感器117可以包括例如脉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呼吸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生物信息传感器117设置在座垫2和座椅靠背3中的至少一个上,并且获取包括坐在座椅1上的乘客的脉搏、体温、呼吸率和出汗状态中的至少一个的生物信息。生物信息传感器117连接到光控制装置110并且将生物信息输出到光控制装置110。光控制装置110基于生物信息来控制光源108的光发射状态。光控制装置110确定例如脉搏率是否在预定确定范围内,并且根据脉搏率是在确定范围内还是在确定范围外来改变从光源108发射光的模式。因此,就座的乘客或座椅1周围的人能够根据光管101的光发射状态视觉地识别就座的乘员的状态。

光控制装置110可以连接到设置在座椅1上的座椅控制装置119,以便根据座椅控制装置119和用户终端123之间的通信状态来控制光源108的光发射状态。座椅控制装置119可以通过例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或使用线缆的有线通信连接到用户终端123。用户终端123可以是智能电话等。座椅控制装置119可以根据来自用户终端123的命令信号来控制座椅加热器114、座椅鼓风机115等的启用、停用和输出强度。座椅控制装置119将表示与用户终端123的通信状态的信号输出到光控制装置110。光控制装置110根据来自座椅控制装置119的信号检测座椅控制装置119与用户终端123之间的通信状态。例如,当座椅控制装置119和用户终端123之间的通信建立时,光控制装置110使第一LED 108A发射光,并且当座椅控制装置119和用户终端123之间的通信断开时,使第二LED 108B发射光。由此,用户能够根据光管101的光发射状态来视觉地识别座椅控制装置119与用户终端123之间的通信状态。

头枕12可以设置在如图20和21所示的座椅130。如图20所示,座椅130具有可旋转地联结至地板9的座椅靠背131和可旋转地联结至座椅靠背131的座垫132。座椅靠背131的下端部设置有支柱134,该支柱绕横向延伸的轴线可旋转地连接到地板9。座椅靠背131在直立位置和折叠位置之间旋转,在折叠位置中座椅靠背131基本上平行于地板9向前倒下。座垫132的后端部设置有臂135,该臂绕横向延伸的轴线可旋转地连接到座椅靠背131。座垫132能够在使用位置和翻起位置之间旋转,在使用位置中座垫132安置成基本上竖直于座椅靠背131,在翻起位置中座垫132的上表面(座椅表面2A)放置成抵靠座椅靠背131的前表面。当座垫132相对于座椅靠背131处于翻起位置时,座椅靠背131能够旋转到折叠位置。

如图21所示,可旋转的腿部件137设置在座垫132的下表面上。腿部件137包括以间隔开的关系彼此平行延伸的左和右竖直部137A,以及连接左和右竖直部137A的相应端部的水平部137B。左和右竖直部137A和水平部137B可以通过例如弯曲连续的管材而形成。左和右竖直部137A在其基端137C(其位于与水平部137B相对的端部上)处绕横向延伸的轴线可旋转地连接到座垫132的下表面。腿部件137能够在使用位置和存储位置之间旋转,在使用位置中腿部件137从座垫132的下表面基本竖直地突出,在储存位置中腿部件137紧密地沿着座垫132的下表面延伸。当座垫132处于翻起位置并且腿部件137处于存储位置时,竖直部137A的基端137C位于水平部137B的上方。当座垫132处于使用位置并且腿部件137处于使用位置时,腿部件137在水平部137B处抵靠地板9。结果,座垫132经由腿部件137由地板9支承。

存储袋140装配到腿部件137的左和右竖直部137A。存储袋140包括分别附接到左和右竖直部137A的左和右连接部141,以及横向延伸并在其各个侧端处连接到左和右连接部141的袋部142。左和右连接部141和袋部142沿着竖直部137A延伸。左和右连接部141各自成形为套筒,并且在其中容纳相应的竖直部137A。左和右连接部141每一个可以由片材141A和设置在片材141A的相对边缘上的一对连接部件141B构成。连接部件141B可以是例如钩环紧固件、拉链或纽扣。通过将片材141A缠绕在竖直部137A周围并且然后连接相对的连接部件141B,每个连接部141可以附接到相应的竖直部137A上。袋部142在竖直部137A的基端侧上具有开口,并且具有朝向水平部137B侧的深度。袋部142可以由诸如编织织物或网状材料之类的片材形成。用户可以将存储袋140用作附件箱。当座垫132处于使用位置并且腿部件137处于使用位置时,袋部142的开口竖直地面向上方。此外,当座垫132处于翻起位置并且腿部件137处于存储位置时,袋部142的开口竖直地面向上方。因此,防止了存储在袋部142中的物品从袋部142掉落。

在座垫132的下表面上,照明装置144设置在左和右竖直部137A之间。照明装置144可以是例如LED。照明装置144可以设置在座垫132的下表面上在左和右竖直部137A的基端之间。照明装置144照亮存储袋140,以便用户可以容易地检查存储袋140的内容物。

如图22所示,头枕12可以设置在长座椅150上。长座椅150具有联结到地板9的座垫151和从座垫151的后部向上延伸的座椅靠背152。座椅靠背152的横向中央部分设置有向后凹进的扶手容纳凹部153。扶手155可旋转地支承在限定扶手容纳凹部153的左和右侧壁部的下部处。扶手155在容纳于扶手容纳凹部153中的存储位置与从扶手容纳凹部153向前突出的使用位置之间旋转。连接器模块157设置在扶手容纳凹部153的底表面上。连接器模块157安置在扶手容纳凹部153的底表面上,以便在使用位置中位于扶手155的上表面上方。

如图23所示,连接器模块157具有设置在主体部157A中的至少一个电源端口157B。电源端口157B可以是例如USB端口。此外,连接器模块157可以在主体部157A中具有照明装置157C。照明装置157C可以是例如LED。电源端口157B和照明装置157C连接到车载电池。此外,连接器模块157可以设置有盖157D,其选择性地覆盖电源端口157B和照明装置157C。盖157D可以通过铰链等连接到主体部157A。照明装置157C可以被配置为仅在盖157D打开时发射光。例如,当盖157D处于闭合位置时,开关157E被按压,使得可以切断到照明装置157C的电源。

尽管以上完成了对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但是本发明可以在不受上述实施例限制的情况下进行广泛修改。

参考号码列表

1:座椅 2:座垫

3:座椅靠背 12:头枕

13:支柱部件 13A:竖直轴线

13B:弯曲部 13C:第一水平轴线

13D:第二水平轴线 14:基座部件

14A:基座竖直部 14B:基座上部

15:连接部件 15A:接合部

15b:第一紧固部 15C:第二紧固部

16:衬垫 16A:衬垫竖直部

16B:衬垫上部 17:外皮材料

21:第一孔 22:紧固部件

22A:螺栓 22B:螺母

24:基座孔 26:第一凸出部

26A:凹部 27:第二凸出部

28:第三凸出部 29:加强肋

31:凹槽部 32:边缘壁部

40:头枕 41:支柱部件

41A:竖直轴 41B:弯曲部

41C:第一水平轴 41D:第二水平轴线

41E:第三水平轴线 42:基座部件

42A:基座竖直部 42B:基座上部

42C:曲面部 43:连接部件

43A:接合部 43B:第一紧固部

43C:第二紧固部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