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改善S-CLFYC型卷材剥离性能及施工应用性的胶料的制作方法

2022-04-27 12:19: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60%,改性油4-9%,sbs 4-9%,预溶胶2-8%,sbr 0.5-1.5%,热稳定剂0.01-0.08%,改性石油树脂0.01-0.08%,固化剂1-8%,余下为填充粉料。该胶料优化了胶料的配方,通过成分选择和含量配比,达到了降低胶料粘度的同时,改善了胶料的性能,通过各成分的组合和复配具有了优良的剥离性能,解决了s-clf胶料卷材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存在缺陷的问题,同时保证其他性能符合标准的要求。然而,这两种胶料中的固化剂和酸碱调节剂的储存环境和条件要求严格,易与空气中的水及氧气发生反应,起不到原有的效果,且这种胶料虽然改善了剥离性能,但在s-clf型卷材的施工应用性方面并没有改善。
6.综上,如何提供一种能够针对s-clf yc型防水卷材的胶料以使s-clf yc型防水卷材具有较好的剥离性能且改善的施工应用性成为了当务之急。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对现有防水卷材组成和施工工艺进行研究,发现将沥青、油品、sbs、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石粉在特定范围内进行复配时获得的胶料能够改善卷材与后浇浇混凝土剥离强度不满足要求的缺陷,且使s-clf yc型防水卷材的外观平整,不易在高温条件下造成卷材砂面和泛黄的现象发生,同时保证其他性能符合标准的要求。改善了卷材的性能,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9.一种改善s-clf yc型卷材剥离性能及施工应用性的胶料,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
[0010][0011]
通过大量研究发现现有的s-clf型防水卷材的胶料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的油分,在夏季这种高温条件下极易出现析出现象。此外,整个胶料质软,针入度大,从而使表面所覆色砂极易陷入胶料中导致卷材局部黑化,同时胶料的粘度不够,进而导致对色砂的附着力不足,致使其易脱落。而本发明优化了胶料的配方,通过成分选择和含量配比,改善了胶料的性能,解决了s-clfyc型卷材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存在缺陷的问题,同时改善了卷材的外观并保证其他性能符合标准的要求。本发明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从众多的原料中选择和复配,特别是木质素和丁基胶的适当使用,能够充分吸收胶料中的自由油分,从而使卷材在夏季等高温条件下不会析出油分,避免了其黄变黑化的现象的产生;同时木质素会增加胶料与矿料与、混凝土、水泥砂浆等的粘附性,故而使防水卷材对表面所覆色砂的吸附力加大,不易脱落,同时使得s-clf卷材与后浇混凝土的剥离性能好,满足企标q/
320584pai011-2019中参数要求。
[0012]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本发明中,通过各成分的组合和复配来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具体而言,油品对胶料中的主要成分沥青、sbs、木质素、丁基胶和sbr进行增容,使各成分分散均匀;采用sbs提高沥青的韧性和耐高低温性能,并增加弹性;通过丁基胶、sbr和木质素相互配合来增加胶料的内聚力和粘接力;通过增粘树脂降低胶料的针入度,增加粘附性。所有组分的含量设置使得胶料提高了胶料的粘度,阻止了沥青的流动,同时使胶料的粘结性增加,改善了表面所覆色砂易脱落的问题,同时使得s-clf yc型防水卷材与后浇混凝土的剥离性能好,满足企标q/320584pai011-2019中参数要求。
[0013]
另外,本发明中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可加入本领域中常规使用的添加剂并根据经验来调整添加量,如表面活性剂、增稠剂、增韧剂、颜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其具体种类和用量均可根据实际需要由本领域技术人员自行斟酌,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0014]
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所述沥青为普通道路沥青,更优选牌号为70-110的道路石油沥青,如70#石油沥青、90#石油沥青、100#石油沥青、110#石油沥青、130#石油沥青、140#石油沥青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0015]
进一步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所述沥青为90#沥青、100#沥青、110#沥青中的一种或多种,最优选90#沥青,特别优选购自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和/或韩国sk集团的90#沥青。其中90#沥青所涉及的指标为针入度80-100;15度延度ab级大于100,c级大于50;软化点1-2和1-3和1-4区a级是大于45,b级大于43,c级大于42,2-2和2-3a级是大于44,b级大于42,c级大于42。
[0016]
所述沥青作为胶料的主体材料,需要具有非常好的憎水性,这是防水卷材不透水性的基本保证;同时,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软化点和针入度,其中,沥青的软化点是指人为选定的沥青由固态到液态转变温度的范围中的一个条件黏度同时也是沥青达到规定条件黏度时的温度,是反映沥青材料温度稳定性的重要指标;针入度表示沥青软硬程度和稠度、抗剪切破坏的能力,反映一定条件下相对黏度的指标,是沥青分级的主要参考指标。本发明发明人经过大量的试验,针对各种沥青进行研究,发现90#石油沥青,特别是90#石油沥青作为沥青材料时,本发明胶料后获得的涂层外观最好、物理力学性能较为优异。可见,沥青主体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0017]
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所述油品为粘度为5000mpa.s以下,且苯胺点在45℃以下的重芳烃油。粘度和苯胺点是表征芳烃油组成和物理性质的主要质量指标,其中低粘度芳烃油能使硫化胶具有较低的硬度和低温弹性,而苯胺点越低表示芳烃含量越高,与橡胶相容性越好;所以本发明需要选择低粘度、低苯胺点的油品,特别是粘度在5000mpa.s以下且胺点在45℃以下的油品,例如购自深圳市宝深石化有限公司的60#油品及购自安徽东方佳信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的35#油品,这两种油品均能改善本发明胶料的高低温性能及热老化性能,并能改善其他原料的溶化程度,能够对胶料中的主要成分沥青、sbs、木质素、丁基胶和sbr进行增容,使各成分分散均匀。换言之,所述油品作为基础油能够改善本发明胶料的低温性能,且同时作为溶剂,其加入将沥青调整到合适的流动性并能够改善其他原料组分的溶解程度,从而使本发明胶料更加均质化,有利于性能的稳定。
[0018]
需要指出的是重芳烃是指c10以上的芳烃,现在也有将c8、c9列在其内,主要成份是带苯环结构的芳烃。本发明对所述的重芳烃油种类和来源没有特殊的限制,采用本领域
技术人员认可的重芳烃油的种类和来源即可。
[0019]
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所述沥青与所述油品的重量比为(3-6):1。所述沥青与油品的重量比在该范围内时能够使所述胶料中的组分充分分散和溶解。
[0020]
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sbs的数均分子量25-35万道尔顿,且苯乙烯嵌段的重量占所述sbs的总重量的百分比为25-45%。sbs(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为热塑性丁苯橡胶,其兼具塑料和橡胶的特性,能够改善胶料的低温柔性和耐热性,使胶料具备一定内聚强度,增加弹性。
[0021]
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sbs可通过本领域熟知的方法聚合得到,也可通过市场购得,例如购自惠州市奇扬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3411和/或3501。
[0022]
优选地,在上述非固化沥青涂料中,所述丁基胶由丁苯橡胶、软化油、sbs、蜡粉和填料组成。
[0023]
进一优选地,所述丁基胶由1502丁苯橡胶、芳烃油、sbs、蜡粉和滑石粉组成。其中,所述1502丁苯橡胶为非污染型软乳聚丁苯橡胶,聚合度较高,性能较高,所述芳烃油为重芳烃油,重芳烃是指c10以上的芳烃,现在也有将c8、c9列在其内。通称重芳烃油,应用商品有100#~200#溶剂油,主要成份是带苯环结构的芳烃。本发明所述重芳烃油所述的重芳烃油种类和来源没有特殊的限制,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认可的重芳烃油的种类和来源即可。所述sbs的类型不限,星型和线型均可,对丁基胶性能油较大提升。所述蜡粉为聚乙烯蜡、聚丙烯蜡、聚酰胺蜡的一种,对蜡粉类别没有特殊的限制,对高温性能起加强作用。所述滑石粉的目数为150-250目,该粒径下的滑石粉价格适中,作为填料使用,经济且不对丁基胶的性能产生任何影响。另外,所述蜡粉,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蜡粉、氧化聚乙烯蜡粉、聚丙烯蜡粉、聚酰胺蜡粉等中的一种或多种。更具体而言,所述蜡粉的种类没有严格的限制,但是其熔滴点需要在130-160℃之间,熔滴点在该范围内的蜡粉的加入都能够显著改善高温性能,避免在实际使用时由于高温而使性能变差的现象发生。
[0024]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蜡粉可为市售的,如购自常州可赛成功塑胶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可赛602,其为聚酰胺蜡粉,能够显著提高延伸性和耐热性;深圳路奇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8903,其为氧化聚乙烯蜡粉,同样可改善耐热性能。
[0025]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蜡粉的设置仅仅是举例而已,实际上丁基胶中使用的sbs和蜡粉并不需要特异性设置,仅为本领域常规组成即可。
[0026]
特别优选地,所述丁基胶由以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组成:
[0027][0028]
所述组分的重量百分数均基于所述丁基胶的总重量计。
[0029]
进一步特别优选地,所述丁基胶的制备过程为将芳烃油加热至150-165℃后加入1502丁苯橡胶及sbs,然后将体系温度控制在170-185℃下搅拌2.5-5h,然后加入蜡粉搅拌0.5-1h,之后进行研磨至没有颗粒,随后加入滑石粉并搅拌均匀,冷却降温后即得丁基胶。
[0030]
在丁基胶的制备过程中,需要进行研磨以使混合体系没有颗粒,这种没有颗粒是通过在研磨后取样进行目视观察确定即可。
[0031]
所述丁基胶对1502丁苯橡胶进行初步改性,相比于单独添加丁苯橡胶而言具有极好的可分散性,增加了沥青胶料的初粘力和持粘力,改善了胶料的剥离性能。另外,所述丁基胶能赋予s-clf yc类产品优异的低温柔韧性和剥离性能,这是相比于单独添加上述组分意想不到的;同时该丁基胶的加入能够缩短沥青胶料的生产时间,减少生产能耗,提高沥青胶料的品质。
[0032]
进一步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所述丁基胶的重量份数为2-3份,丁基胶的成本有些高,为了不影响整个胶料的成本,需要严格控制丁基胶的加入量,以免导致胶料成本高,不利于其广泛应用。
[0033]
在本发明中,由于丁基胶含有了丁苯橡胶sbr,可以不需要额外添加sbr,但由于出于成本需求需要限定丁基胶的量,而导致sbr添加量可能不足,因此需要额外加入丁苯橡胶sbr,其中优选地,所述sbr的加入量按重量份数计为1-3份,其能够增加胶料的内聚力和粘结力,同时改善沥青的低温性能,提高软化点,有利于克服现阶段s-clf yc型防水卷材出现的缺陷。
[0034]
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sbr可通过本领域熟知的方法聚合得到,也可通过市场购得,例如购自山东高氏科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92%sbr。
[0035]
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所述木质素可为磺化木质素、酚化木质素等改性木质素,也可为未改性的木质素。
[0036]
木质素纤维主要由c、h、o元素组成,其微观结构是带状弯曲、凹凸不平、多孔的,交叉处是扁平的,有良好的韧性、分散性和化学稳定性;其在沥青混合料中以一种三维形式的分散存在,可以起到加筋的作用;同时在沥青混合料中可以充分吸收内部的自由油份,使所生产的胶料在高温条件下无油份泛出,以免造成黄变黑化现象出现;同时,木质素加入至沥青后,阻止了沥青的流动,对沥青的可持力很强,也改善了胶料的耐高温性能。更重要的是木质素的粘结作用:木质素纤维会增加沥青胶料与矿料的粘附性,通过油膜的粘结,提高集料如(如水泥或色砂)或者板材(如铝板)之间的粘结力(沥青只有在形成薄膜之后才能对其他粗、细集料产生粘附作用);添加了木质素的沥青胶料粘性增加,对于色砂的吸附力更为大,不易脱落。
[0037]
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所述增粘树脂为古马隆树脂、萜烯树脂、松香树脂、石油树脂、酚醛树脂环氧树脂和二甲苯甲醛树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当然,所述增粘树脂也可以本领域其他类型的增粘树脂。
[0038]
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所述增粘树脂与所述木质素的重量比为1:(1-3),在本发明胶料中如果增粘树脂添加过多,则本发明胶料的软化点升高,针入度减小,那么低温性能将会特别差,而木质素如果添加过则胶料的粘度又太大,不利于生产。
[0039]
木质素和增粘树脂同时添加,能够显著提高胶料的附着力和内聚力,以针对性地解决s-clf yc类产品的现有问题。
[0040]
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所述填料为滑石粉、粉煤灰、重质碳酸钙、轻质碳酸钙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填料的使用能够降低整个胶料的成本,继而降低使用者的成本,有助于本发明本发明胶料的大规模应用,同时所述填料的使用也能够调整所述胶料的软硬度。
[0041]
优选地,在上述胶料中,所述填料的粒径小于250目,更优选在150-200目之间,目数越大,粒径越细,则比表面积更大,且成本高,而小目数的填料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省成本。
[0042]
本发明在上述胶料中通过对配方中各种组分进行优化,以使其具有较好的施工应用性能,并改善了卷材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的剥离性能,同时不提高胶料成本,为其投入市场广泛应用提供经济支撑,有利于s-clf yc型防水卷材的广泛应用。
[0043]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所述改善s-clf yc型卷材剥离性能及施工应用性的胶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44]
(5)在100-13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045]
(6)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0-170℃,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046]
(7)继续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混合均匀;
[0047]
(8)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并继续搅拌以使研磨后的体系更加均匀;
[0048]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填料并搅拌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本发明胶料。
[0049]
本发明通过控制需要严格控制各原料加入顺序从而使制备过程中体系的粘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进而搅拌过程更加容易实现,省去了一部分成本,并且体系更加均匀。
[0050]
优选地,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研磨通过胶体磨进行并研磨至物料粒径为0.2-0.8mm。通过胶体磨将颗粒较粗的组分进行充分研磨,在充分混合的同时将粗颗粒研磨成细颗粒,进一步提升改性效果。
[0051]
优选地,在上述制备方法中,所述沥青在加入反应体系之前进行预热将其温度保持在100-130℃之间,以使所述沥青能送以可泵送状态加入至体系中,缩短制备时间。
[0052]
上述制备工艺是根据本发明配方中各原料的特性和组合,经过大量实验,特异性进行的设置,能够充分使各原料均匀混合,不会团结,使获得的胶料性能好。
[005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54]
(1)本发明经研究发现,将丁基胶、木质素、增粘树脂与油品、沥青配合使用,使得本发明胶料与后浇混凝土的剥离性能得到改善,并且施工更加便捷,外观更加美观,整体施工应用性得到改善。
[0055]
(2)本发明通过木质素、增粘树脂、丁基胶配合使用,显著提高了胶料与矿料如色砂之间的粘附力,避免了矿料易脱落的现象的发生,且本发明胶料中木质素的使用在沥青混合料中以一种三维的形式分散存在,可以起到加筋的作用;并可以充分吸收胶料内部的自由油份,使所生产的胶料在夏季等高温条件下无油份析出,防止出现黄变黑化现象;同时,木质素加入至沥青后,阻止了沥青的流动,对沥青的可持力很强,也改善了胶料的耐高温性能。
[0056]
(3)本发明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从众多的原料中选择和复配,特别是丁基胶、木质素和增粘树脂的适当使用,通过各成分的组合和复配使胶料具有了优良的剥离性能,使得s-clf卷材与后浇混凝土的剥离性能好,解决了s-clf yc型防水卷材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存在缺陷的问题,满足企标q/320584pai011-2019中参数要求。
[0057]
(4)本发明胶料成本低廉、制备方法简单,无需更改现有设备,因此能够大量生产,
有利于其广泛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0058]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
[0059]
下述实施例所采用的原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
[0060]
其中,
[0061]
沥青为普通道路沥青,牌号90#,购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在使用之前,首先将沥青的温度上升至115℃以保持沥青的可泵送状态。
[0062]
油品选择重芳烃油,具体为购自深圳市宝深实话有限公司生产的60#油品及安徽东方佳信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35#油品。
[0063]
sbs为热塑性丁苯橡胶,为购自sbs选用惠州市奇扬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3411,其数均分子量25万道尔顿,且苯乙烯嵌段的重量占所述sbs的总重量的百分比为30%。
[0064]
sbr为购自山东高氏科工贸有限公司生产的92%sbr。
[0065]
木质素为购自盐城万通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木质素
[0066]
增粘树脂选用北京华林瑞思可有限公司生产的c5系列的树脂hhp-1204。
[0067]
蜡粉为购自常州可赛成功塑胶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可赛602
[0068]
以下实施例的填料为滑石粉,其为购自湖州天亿钙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00目滑石粉。
[0069]
丁基胶的制备
[0070]
将42kg 150#芳烃油加热至155℃后加入35kg 1502丁苯橡胶和5kgsbs,然后以1000rpm的转速下搅拌30min,随后将混合体系的温度升高至180℃并以1500rpm的转速下搅拌3h,然后加入2kg蜡粉并以1500rpm的转速搅拌0.5h,之后进行研磨至体系没有颗粒即可,最后加入16kg 200目滑石粉并搅拌1h以使体系混合均匀,冷却至室温即可获得丁基胶。
[0071]
以下实施例所采用的丁基胶均为本制备过程制备的丁基胶。
[0072]
制备实施例
[0073]
制备实施例1
[0074]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1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75]
(1)在12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076]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0℃,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077]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65℃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0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078]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3mm并继续搅拌5min;
[0079]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6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本发明胶料,记作a1。
[0080]
制备实施例2
[0081]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1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82]
(1)在12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083]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5℃,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084]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65℃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2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085]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3mm并继续搅拌10min;
[0086]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6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本发明胶料,记作a2。
[0087]
制备实施例3
[0088]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1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89]
(1)在12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090]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70℃,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091]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65℃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5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092]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5mm并继续搅拌10min;
[0093]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6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本发明胶料,记作a3。
[0094]
制备实施例4
[0095]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1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96]
(1)在11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097]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0℃,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098]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65℃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3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099]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4mm并继续搅拌20min;
[0100]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7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本发明胶料,记作a4。
[0101]
制备实施例5
[0102]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1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03]
(1)在12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104]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0℃,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105]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60℃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3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106]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6mm并继续搅拌20min;
[0107]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8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本发明胶料,记作a5。
[0108]
制备实施例6
[0109]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1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10]
(1)在12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111]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75℃,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112]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60℃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0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113]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5mm并继续搅拌20min;
[0114]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8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本发明胶料,记作a6。
[0115]
制备实施例7
[0116]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1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17]
(1)在115℃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118]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0℃,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119]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60℃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5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120]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7mm并继续搅拌20min;
[0121]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8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本发明胶料,记作a7。
[0122]
表1制备实施例1-7中各组分的量
[0123][0124]
对比实施例
[0125]
对比实施例1
[0126]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2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27]
(1)在12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128]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0℃,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129]
(3)继续在加入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65℃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0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130]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4mm并继续搅拌5min;
[0131]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6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胶料,记作b1。
[0132]
对比实施例2
[0133]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2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34]
(1)在12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135]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70℃,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136]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75℃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2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137]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4mm并继续搅拌5min;
[0138]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6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胶料,记作b2。
[0139]
对比实施例3
[0140]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2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41]
(1)在12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142]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5℃,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143]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和填料并在165℃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0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144]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4mm并继续搅拌5min;
[0145]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7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胶料,记作b3。
[0146]
对比实施例4
[0147]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2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48]
(1)在12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149]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0℃,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150]
(3)继续在加入sbr和填料并在165℃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0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151]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5mm并继续搅拌5min;
[0152]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6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胶料,记作b4。
[0153]
对比实施例5
[0154]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2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55]
(1)在115℃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156]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5℃,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157]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65℃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5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158]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5mm并继续搅拌10min;
[0159]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6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胶料,记作b5。
[0160]
对比实施例6
[0161]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2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62]
(1)在12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163]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0℃,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164]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60℃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5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165]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6mm并继续搅拌5min;
[0166]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5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胶料,记作b6。
[0167]
对比实施例7
[0168]
胶料的具体各原料的组成如下表2所示,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169]
(1)在120℃下将油品与沥青混合均匀;
[0170]
(2)将所述步骤(1)获得的混合物加热至160℃,然后在搅拌条件下加入sbs并混合均匀;
[0171]
(3)继续在加入丁基胶、sbr、木质素、增粘树脂和填料并在175℃的温度条件下搅拌120min以使其混合均匀;
[0172]
(4)将所述步骤(3)获得的混合体系进行研磨至粒径为0.6mm并继续搅拌5min;
[0173]
(5)在所述步骤(4)研磨后的混合体系中加入滑石粉并搅拌40min以使体系混合均匀,随后降至室温最后出料即可获得胶料,记作b7。
[0174]
表2对比实施例1-7中各组分的量
[0175][0176]
性能测试
[0177]
测试制备实施例1-7和对比实施例1-7制备的胶料按照以下标准进行以下性能测试。
[0178]
试件制备:将s-clf yc型卷材用胶料覆在s-clf膜的两个表面上,厚度均控制在0.5-0.8mm;其中一个表面覆pe黑膜,而另一面待冷却后用热风枪均匀加热,覆上色砂,即制好s-clf yc型防水卷材。
[0179]
粘度:黏度测试方法采用布洛克菲尔德黏度计法(沥青旋转黏度)进行测量,以3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0180]
软化点:按照gbt4507-2014中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测试。
[0181]
针入度:按照gb/t4509-1998中规定的标准方法进行测试。
[0182]
渗油性:将试件下表面防粘材料pe黑膜去除,胶面朝下放在5层面积大于试件的中
速定性滤纸上,然后用铝箔密封包裹滤纸和试件,水平放置在垫釉面砖上,滤纸在下面,试件上面压1kg的重物,重物接触面大于试件尺寸,然后将试件放入已调节到(80
±
2)℃温度的烘箱中,水平放置24h
±
15min,然后在(23
±
2)℃下放置1h,检查渗油张数。凡有污染痕迹的滤纸都算作渗出,以3个试件中最多的渗出张数作为试验结果。
[0183]
低温性:参照gb/t328.14-2007中规定的低温柔性测试方法进行测试。
[0184]
耐热性:参照gb/t328.15-2007中的方法b进行耐热性测试,试验结束观察试件有无滑移,流淌、低落。
[0185]
卷材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测试方法按照企标q/320584pai011-2019中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具体试样制备如下:
[0186]
在沥青卷材生产线进行生产,中间为强力交叉膜,两侧分别为为制备实施例1-7和对比实施例1-7制备的胶料,一面用硅油隔离膜做好隔离,另一面用标准砂子作为隔离层,硅油隔离膜一侧的胶料厚度为0.6mm,覆砂层那一侧的胶料厚度为0.5mm,从而做成改性沥青卷材。
[0187]
无处理的卷材按照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的制样标准进行制样,水泥砂浆配合比:强度等级42.5普通硅酸盐水泥:iso标准砂:水=1:2:0.4,试件粘结面尺寸为(70*50)mm,采用大块的卷材上浇砂浆同时制备多个试件,剥离试验前裁剪到规定的尺寸。将试件平放在模具的底部,粘结面朝上,然后将水泥砂浆拌合物倒入模具,在符合jg/t 245规定的混凝土振动台上振实20s,厚度为30mm到50mm。在(20
±
2)℃放置24h脱模,在标准养护条件养护至168h。
[0188]
待试件养护完成时,将试件放置室内(23
±
2)℃4h,将水泥砂浆板装在试验机一端的夹具上,将未粘结卷材的一端翻转180
°
夹在试验机另一端的夹具中,使试件的纵向轴线与拉伸试验机及夹具的轴线重合,夹具间距至少为100mm,不承受预荷载。试验在(23
±
2)℃进行,拉伸速度为(100
±
10)mm/min,连续记录直至试件分离。
[0189]
热处理的卷材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需要现将制好的防水卷材放入80℃的烘箱7天后取出,在23
±
2℃下放置一天。然后和无处理的一样进行制样、养护并进行测试。
[0190]
浸水处理的卷材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需要现将无处理的卷材按照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的制样标准进行制样后在标准条件下养护168h后放入水中28天,然后进行性能测试。
[0191]
施工应用性(外观):将制备的试件裁切成300
×
300mm的样块,按照施工应用性的测试条件进行,分别在室外放置7天,浸水7天,及烘箱80℃下放置1天、7天、14天进行处理后取出,观察试件表面色砂脱落情况,砂面、沥青面泛油情况,砂面下陷、黑化程度。
[0192]
测试结果示于下表3、4和5中。
[0193]
表3基本性能测试结果
[0194][0195]
表4胶料与后浇混凝土剥离强度的测试结果
[0196][0197][0198]
表5胶料施工应用性的测试结果
[0199][0200]
[0201]
从对比实施例1制备的胶料的测试数据可以看出,丁基胶未添加或者添加量少、木质素和增粘树脂的添加量少的情况下,卷材的各项剥离数据很小,不能达到标准要求;同时,卷材的施工应用性问题未得到解决,黄变、砂面下陷情况严重。从对比实施例2-4制备的胶料的性能测试数据可以看出,木质素、增粘树脂、丁基胶的单一组分的不添加或者全部不添加的情况下,sbs和sbr的添加量的变化对卷材的粘度的影响较大,对卷材的高低温和剥离强度的提高不明显,对施工应用性的改善程度较低。从对比实施例5制备的胶料的性能测试数据看出,木质素和增粘树脂两者比例较小及添加量较小的情况下,卷材的性能和施工应用性没有明显提升。从对比实施例6制备的胶料的性能测试数据可以看出,木质素添加量过大会导致胶料的粘度过大,不利于生产进行,但明显体现出了木质素对于胶料剥离性能的作用,各项剥离强度均已满足标准要求。从本发明制备实施例1-7的胶料的性能测试数据可以看出,在适量的各个组分的配合下生产的胶料的各项性能均满足实际使用需求,特别是各项剥离性能均满足标准要求且存有一定的富余量,施工应用性也得以解决,能够解决现在s-clf yc防水卷材表面色砂易脱落、局部发黄变黑、外观较差的缺陷,因此,本发明胶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将为s-clf yc防水卷材的大量使用提供技术支撑。
[0202]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