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无下梁轿厢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4-27 11:08: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电梯轿厢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无下梁轿厢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无下梁结构的轿厢在使用时,对轿厢底部的支撑力较弱,并且轿厢在运行的过程中直梁和导轨之间磨损严重,因此需要维修人员定期对轿厢进行保养,因此费时费力,影响电梯的使用效率,而且在高负荷运行的过程中导致直梁和导轨之间温度增高,不便于及时对直梁和导轨之间润滑降温处理,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新型无下梁轿厢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无下梁轿厢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无下梁轿厢结构,包括轿底以及固定在轿底上的厢体和直梁,直梁在导轨上进行上下滑动,且直梁的两侧均通过加强杆与轿底相连接,还包括:
4.设置在直梁上的振动动能吸收机构,振动动能吸收机构用来对整个轿厢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能量进行吸收转化;
5.设置在轿底上并具有防松脱功能的缓冲支撑机构,缓冲支撑机构用来对厢体的底部进行缓冲减震和支撑,且振动动能吸收机构通过气动的方式与缓冲支撑机构动力连接;
6.设置在直梁上并且防止直梁与导轨之间磨损加剧、温度升高的自适应润滑机构,振动动能吸收机构与自适应润滑机构动力连接,并且在直梁与导轨之间温度过高的情况下自动对直梁与导轨之间添加润滑油。
7.优选的,振动动能吸收机构包括固定在直梁上的泵筒一和泵筒二,泵筒一和泵筒二相对设置,并且中心轴线均与导轨平行设置,泵筒一和泵筒二内部分别滑动连接活塞板一和活塞板二,活塞板一和活塞板二之间通过滑杆固定连接,且滑杆贯穿并滑动连接在泵筒一和泵筒二相对的端壁上,滑杆的中部固定有重块,且重块位于泵筒一和泵筒二之间,重块分别通过弹簧一与泵筒一、泵筒二相连接。
8.优选的,缓冲支撑机构包括定轴转动连接在轿底上的双向螺杆,双向螺杆上通过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连接两个滑块,两个所述滑块分别铰接在簧板的两端,簧板呈拱状结构,且簧板的凸起侧中部与厢体的底部抵扣接触。
9.优选的,轿底的外侧壁上固定有泵轮,且泵轮内部叶轮与蜗杆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蜗杆定轴转动连接在轿底的外侧壁上,双向螺杆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蜗轮,且蜗轮与蜗杆啮合连接。
10.优选的,泵轮的侧壁上固定并连通气管一,且气管一的一端通过气管三与泵筒二内部活塞板二上侧的空间相连通,气管三上连接有单向阀四,且单向阀四的导通方向指向气管一,泵筒二的侧壁上固定有单向阀三,且单向阀三与泵筒二内部活塞板二上侧的空间相连通,且单向阀三的导通方向指向所述空间。
11.优选的,气管一位于泵轮进气端的一侧侧壁上连接有泄压阀,且泄压阀通过气管二与喷气嘴相连通,喷气嘴固定在直梁上,且喷气嘴的喷射方向指向直梁和导轨之间。
12.优选的,自适应润滑机构包括泵筒一下端壁上固定并连通的单向阀一和单向阀二,单向阀一通过液管一与固定于轿底上的润滑油箱相连通,且单向阀一的导通方向指向泵筒一的内部,单向阀二通过液管二与固定于直梁上的泄压筒相连通,且单向阀二的导通方向指向泄压筒。
13.优选的,泄压筒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板三,活塞板三的上表面通过弹簧二与泄压筒的上端相连接,泄压筒的下端壁贯穿并固定连接阀筒一,阀筒一的下端与润滑油箱相连通,且阀筒一内插接并滑动连接有阀杆一,且阀杆一的上端与活塞板三的底面固定连接。
14.优选的,自适应润滑机构还包括嵌接在直梁内部的导热筒,且导热筒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板,导热筒内部滑板朝向导轨的一侧空间填充有导热介质,导热筒远离导轨的一端端壁固定有阀筒二,且阀筒二内插接并滑动连接阀杆二,阀杆二与滑板固定连接。
15.优选的,阀筒二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一和通孔二,阀杆二可同时对通孔一、通孔二封堵,阀杆二上开设有通孔三,通孔三可同时与通孔一、通孔二相连通,通孔二通过液管三与泄压筒相连通,通孔一通过液管四与开设在直梁朝向导轨的侧壁上的储油池,且储油池内嵌接有海绵体。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7.本发明中,振动动能吸收机构,振动动能吸收机构用来对整个轿厢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能量进行吸收转化使用,从而无需外部能源的输入,节约能耗,并且利用弹簧一的形变对整个轿厢在运行中具有消震作用,提高整个轿厢运行的稳定性。
18.本发明中,振动动能吸收机构通过气动的方式与缓冲支撑机构动力连接,使得缓冲支撑机构对厢体的底部具有更强,更稳定的支撑力,并且避免出现松脱现象,而且簧板的可形变特性对厢体运行过程中的惯性力具有缓冲减震作用,提高厢体内部人员的乘坐舒适安全性。
19.本发明中,通过自适应润滑机构感应检测直梁与导轨之间温度是否过高,并通过振动动能吸收机构驱动自适应润滑机构在直梁与导轨之间温度过高的情况下自动对直梁与导轨之间添加润滑油,无需人工维护维修,提高电梯的使用效率,并且起到对直梁和导轨之间润滑、降温和降噪的作用,大大降低直梁和导轨之间的磨损速度。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的总装截面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中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的b-b截面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轿底;2、喷气嘴;3、导轨;4、液管一;5、单向阀一;6、液管二;7、单向阀二;8、双向螺杆;9、蜗杆;10、泵轮;11、气管一;12、气管二;13、泵筒一;14、活塞板一;15、重块;16、弹簧一;17、滑杆;18、泵筒二;19、活塞板二;20、单向阀三;21、单向阀四;22、气管三;23、厢体;24、加强杆;25、直梁;26、导热筒;27、海绵体;28、泄压筒;29、润滑油箱;30、泄压阀;31、蜗轮;32、液管三;33、阀杆一;34、活塞板三;35、弹簧二;36、储油池;37、液管四;38、通孔一;39、阀筒二;40、通孔二;41、通孔三;42、阀杆二;43、滑板;44、阀筒一;45、簧板;46、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工作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26.实施例1
27.一种新型无下梁轿厢结构,包括轿底1以及固定在轿底1上的厢体23和直梁25,直梁25在导轨3上进行上下滑动,且直梁25的两侧均通过加强杆24与轿底1相连接,还包括:
28.设置在直梁25上的振动动能吸收机构,振动动能吸收机构用来对整个轿厢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能量进行吸收转化;
29.设置在轿底1上并具有防松脱功能的缓冲支撑机构,缓冲支撑机构用来对厢体23的底部进行缓冲减震和支撑,且振动动能吸收机构通过气动的方式与缓冲支撑机构动力连接;
30.设置在直梁25上并且防止直梁25与导轨3之间磨损加剧、温度升高的自适应润滑机构,振动动能吸收机构与自适应润滑机构动力连接,并且在直梁25与导轨3之间温度过高的情况下自动对直梁25与导轨3之间添加润滑油。
31.实施例2
32.本实施例中,振动动能吸收机构包括固定在直梁25上的泵筒一13和泵筒二18,泵筒一13和泵筒二18相对设置,并且中心轴线均与导轨3平行设置,泵筒一13和泵筒二18内部分别滑动连接活塞板一14和活塞板二19,活塞板一14和活塞板二19之间通过滑杆17固定连接,且滑杆17贯穿并滑动连接在泵筒一13和泵筒二18相对的端壁上,滑杆17的中部固定有重块15,且重块15位于泵筒一13和泵筒二18之间,重块15分别通过弹簧一16与泵筒一13、泵筒二18相连接。
33.本实施例中,缓冲支撑机构包括定轴转动连接在轿底1上的双向螺杆8,双向螺杆8上通过两段旋向相反的螺纹连接两个滑块46,两个所述滑块46分别铰接在簧板45的两端,簧板45呈拱状结构,且簧板45的凸起侧中部与厢体23的底部抵扣接触,轿底1的外侧壁上固定有泵轮10,且泵轮10内部叶轮与蜗杆9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蜗杆9定轴转动连接在轿底1的外侧壁上,双向螺杆8的一端同轴固定连接蜗轮31,且蜗轮31与蜗杆9啮合连接。
34.本实施例中,泵轮10的侧壁上固定并连通气管一11,且气管一11的一端通过气管三22与泵筒二18内部活塞板二19上侧的空间相连通,气管三22上连接有单向阀四21,且单向阀四21的导通方向指向气管一11,泵筒二18的侧壁上固定有单向阀三20,且单向阀三20与泵筒二18内部活塞板二19上侧的空间相连通,且单向阀三20的导通方向指向所述空间,气管一11位于泵轮10进气端的一侧侧壁上连接有泄压阀30,且泄压阀30通过气管二12与喷气嘴2相连通,喷气嘴2固定在直梁25上,且喷气嘴2的喷射方向指向直梁25和导轨3之间。
35.本实施例中,自适应润滑机构包括泵筒一13下端壁上固定并连通的单向阀一5和单向阀二7,单向阀一5通过液管一4与固定于轿底1上的润滑油箱29相连通,且单向阀一5的导通方向指向泵筒一13的内部,单向阀二7通过液管二6与固定于直梁25上的泄压筒28相连通,且单向阀二7的导通方向指向泄压筒28,泄压筒28内滑动连接有活塞板三34,活塞板三
34的上表面通过弹簧二35与泄压筒28的上端相连接,泄压筒28的下端壁贯穿并固定连接阀筒一44,阀筒一44的下端与润滑油箱29相连通,且阀筒一44内插接并滑动连接有阀杆一33,且阀杆一33的上端与活塞板三34的底面固定连接。
36.本实施例中,自适应润滑机构还包括嵌接在直梁25内部的导热筒26,且导热筒26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板43,导热筒26内部滑板43朝向导轨3的一侧空间填充有导热介质,导热介质为氦气,导热筒26远离导轨3的一端端壁固定有阀筒二39,且阀筒二39内插接并滑动连接阀杆二42,阀杆二42与滑板43固定连接,阀筒二39的侧壁上开设有通孔一38和通孔二40,阀杆二42可同时对通孔一38、通孔二40封堵,阀杆二42上开设有通孔三41,通孔三41可同时与通孔一38、通孔二40相连通,通孔二40通过液管三32与泄压筒28相连通,通孔一38通过液管四37与开设在直梁25朝向导轨3的侧壁上的储油池36,且储油池36内嵌接有海绵体27。
37.本发明工作原理和优点:该种新型无下梁轿厢结构在使用时,工作过程如下:
38.如图1所示,提升设备在提升厢体23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整个轿厢产生的振动以及加减速时的惯性力作用使得重块15对弹簧一16压缩或拉伸,并同时带动滑杆17上下移动,从而实现对整个轿厢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以及惯性动能进行转换,从而无需外部能源的输入,节约能耗,并且利用弹簧一16的形变对整个轿厢在运行中具有消震作用,提高整个轿厢运行的稳定性。
39.如上所述,滑杆17的上下移动同步带动活塞板二19在泵筒二18内上下移动,当活塞板二19在泵筒二18内上移时对泵筒二18内的空气施加压缩力,从而使得泵筒二18内的空气通过气管三22进入气管一11内,当活塞板二19在泵筒二18内下移时对泵筒二18内施加抽吸力,该抽吸力通过单向阀三20将外部空气抽吸至泵筒二18内,实现自动补气。
40.气管一11内的气流对泵轮10内的叶轮具有驱动作用,使得叶轮通过蜗杆9和蜗轮31传动带动双向螺杆8转动,从而使得双向螺杆8通过螺纹传动带动两个滑块46相互靠近,进而使得两个滑块46对簧板45的两端施加压力,使得簧板45的中部对厢体23的底部具有更强的支撑力,并且由于整个轿厢运行过程中通过振动动能吸收机构持续性的通过气动方式对双向螺杆8施加驱动力,从而确保簧板45始终对厢体23的底部具有稳定的支撑力,避免出现松脱现象,而且簧板45的可形变特性对厢体23运行过程中的惯性力具有缓冲减震作用,提高厢体23内部人员的乘坐舒适安全性。
41.当叶轮不能够继续转动,从而使得气管一11位于泵轮10进口端处的压力增加,当超过泄压阀30的设定压力值时,泄压阀30打开,使得气流通过气管二12输送至喷气嘴2,并由喷气嘴2输送至直梁25和导轨3之间,从而利用气流对直梁25和导轨3进行降温,避免直梁和导轨之间温度过高,降低直梁和导轨之间的磨损速度,提高直梁和导轨的使用寿命。
42.如上所述,滑杆17的上下移动同步带动活塞板一14在泵筒一13内上下移动,当活塞板一14在泵筒一13内上移时对泵筒一13内施加抽吸力,该抽吸力通过液管一4将润滑油箱29内部的润滑油抽吸至泵筒一13内,当活塞板一14在泵筒一13内下移时对泵筒一13内的润滑油施加压缩力,使得泵筒一13内的润滑油通过液管二6输送至泄压筒28内,并使得泄压筒28内的压力增大,从而使得活塞板三34上移并对弹簧二35压缩,使得弹簧二35获得一个恢复力,活塞板三34的上移同步带动阀杆一33上移,且当阀杆一33从阀筒一44内抽出后,此时泄压筒28内的液压有通过阀筒一44回流至润滑油箱29内,使得直梁25和导轨3之间不需
要润滑时,润滑油形成循环流动状态,确保振动动能吸收机构的正常运行,并且使得润滑油保持混合均匀状态。
43.当直梁25和导轨3之间温度过高时使得导热筒26内部的氦气受热膨胀,并通过滑板43推动阀杆二42向阀筒二39内移动,当通孔三41同时与通孔一38、通孔二40相连通时,泄压筒28内的润滑油依次通过液管三32、通孔二40、通孔三41、通孔一38和液管四37进入储油池36内,并浸润在海绵体27上,通过海绵体27将润滑油渗出至直梁25和导轨3之间,从而实现自动根据直梁25和导轨3之间工作温度对直梁25和导轨3之间进行补充润滑油,无需人工维护维修,提高电梯的使用效率,并且起到对直梁25和导轨3之间润滑、降温和降噪的作用,大大降低直梁25和导轨3之间的磨损速度。
44.在直梁25和导轨3之间温度降低后,导热筒26内部的氦气降温收缩,并通过滑板43拉动阀杆二42从阀筒二39内滑出,当阀杆二42同时对通孔一38、通孔二40封堵时,停止向储油池36添加润滑油,避免润滑油消耗过快,节省耗材。
45.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6.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