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智能防侧翻起重机的制作方法

2022-04-27 10:58: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起重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防侧翻起重机。


背景技术:

2.起重机是通过起重吊钩或其他取物装置起升或移动重物的机械,随着重物的位置变化,起重机的重心也在不断转移,当其重心移动至较为偏置的位置时,可能会有发生侧翻,造成重大事故,特别是随车起重机,由于随车起重机在吊装中有违规操作或工作地点路基差,可能产生侧翻现象。
3.目前的起重机一般防侧翻只有稳定杆,由于稳定杆之间的距离短,造成防侧翻效果差,进而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防侧翻起重机,有效的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起重机在工作时稳定性较低而造成其出现侧翻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防侧翻起重机,包括车体和起重机本体,所述车体的底端设有移动轮,起重机本体位于车体的顶端,车体的顶端设有与起重机本体连接的支撑柱,车体的顶端中间位置设有与起重机本体连接的支撑盒,支撑盒的两侧对称设有连接座,连接座的底端均设有电动伸缩杆一,电动伸缩杆一的底端均设有支撑元件,车体的一侧设有扩展板,扩展板的底端设有电动伸缩杆二,电动伸缩杆二的输出轴连接有按压板,两个移动杆之间通过距离调节机构连接;
6.距离调节机构包括内螺纹筒一、移动杆、保护罩、电机一、螺纹块一、通孔一和通孔二,保护罩安装于支撑盒的内部,保护罩的内部设有电机一,保护罩和支撑盒的两侧均开设有通孔一,电机一的输出轴连接有贯穿于两个通孔一内部的内螺纹筒一,内螺纹筒一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块一,两个内螺纹筒一的一端均开设有通孔二,螺纹块一的一侧均设有贯穿于通孔二并延伸至内螺纹筒一外部的移动杆,移动杆与连接座连接。
7.优选的,所述移动杆的两侧均对称开设有卡槽,通孔二的内部均设有与卡槽滑动连接的卡块。
8.优选的,所述保护罩的顶端设有与支撑盒内顶端连接的抵压块,内螺纹筒一的一端外部设有转动环,车体的顶端设有与转动环连接的支撑柱。
9.优选的,所述支撑元件包括支撑机构一、支撑机构二和支撑件,支撑机构一包括支撑罩一、开槽、齿板、凸板、隔板、滑轨和驱动器,支撑罩一安装于电动伸缩杆一的输出轴底端,支撑罩一的内部设有隔板,支撑罩一的两侧对称开设有开槽,开槽的内部均穿插有齿板,齿板的两侧对称设有凸板,隔板的顶端均设有与凸板滑动连接的滑轨,两个齿板之间通过驱动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驱动器包括电机二、蜗杆、衔接轴、蜗轮、皮带轮、皮带和齿轮,电机二安装于支撑罩一的内顶端,电机二的输出轴连接有蜗杆,蜗杆的底端延伸至隔板的下方,支
撑罩一的内壁设有位于蜗杆两侧的两个衔接轴,四个衔接轴上均设有皮带轮,其中两个衔接轴上均设有与蜗杆啮合连接的蜗轮,其中另外两个衔接轴上设有与齿板啮合连接的齿轮,且相邻两个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齿板上均开设有收纳槽,齿板的底端对称开设有卡接槽,卡接槽与支撑机构二之间均通过支撑件连接。
11.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二包括开口、支撑罩二、支撑杆、支撑块、凹槽、稳定杆、稳定槽、扩展器和高度调节件,支撑罩二安装于支撑罩一的内底端,蜗杆与支撑罩二之间通过高度调节件连接,支撑罩二的两侧底端均开设有开口,开口的内部均穿插有支撑杆,支撑杆的底端一侧均设有支撑块,支撑杆的顶端一侧均开设有与支撑件连接的凹槽,隔板的底端两侧均设有稳定杆,支撑罩二的顶端两侧对称开设有与稳定杆滑动连接的稳定槽。
12.优选的,所述高度调节件包括转动轴、转动套、内螺纹筒二和螺纹块二,转动轴与蜗杆的底端连接,支撑罩二的内顶端设有内螺纹筒二,转动轴的底端设有与内螺纹筒二螺纹连接的螺纹块二。
13.优选的,所述扩展器包括转动杆、衔接杆、滑槽、滑杆和电机三,电机三安装于支撑罩二的内底端,电机三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套,转动套套设于内螺纹筒二的外部,转动套的两侧对称设有转动杆,转动杆的顶端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衔接杆,衔接杆的一端分别与支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支撑杆的底端一侧均设有滑杆,支撑罩二的内底端均设有与滑杆滑动连接的滑槽。
14.优选的,所述转动轴和螺纹块二的中间位置均开设有伸缩槽,转动套的内底端设有贯穿于内螺纹筒二内部并延伸至伸缩槽内部的平衡杆。
15.优选的,所述支撑件包括卡接块、支撑斜杆、紧固插杆、基座、t形杆、摆动杆和转轴,卡接块安装于卡接槽的内部,卡接块的底端均设有支撑斜杆,支撑斜杆的底端设有紧固插杆,两个支撑斜杆相靠近一侧均设有基座,基座上转动连接有摆动杆,两个摆动杆的一端均与位于凹槽内部的t形杆连接,两个摆动杆与t形杆之间通过转轴连接。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7.(1)、在工作中,通过车体、移动轮、起重机本体、支撑柱、支撑盒、电动伸缩杆一、支撑元件和距离调节机构,有效的调节支撑元件的间距,进而增大了车体与支撑元件的间距,有效的提高了起重机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起重机的防侧翻性能;增大了支撑元件的间距,进而提高了对车体和起重机本体的支撑稳定性,降低车体和起重机本体侧翻的可能。
18.(2)、通过支撑机构一、支撑机构二和支撑件的设计,提高了支撑机构一与支撑机构二的紧密连接,同时增大了与地面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了起重机的防侧翻性能;
19.(3)、通过转动杆、衔接杆、滑槽、滑杆和电机三的设计,有效的使两个支撑杆远离,进而增大了底盘面积,提高了支撑元件的连接稳定性;
20.(4)、通过开口、支撑罩二、支撑杆、支撑块、凹槽、稳定杆、稳定槽、扩展器和高度调节件,有效的使齿板相互远离,进而通过卡接块、支撑斜杆、紧固插杆、基座、t形杆、摆动杆和转轴的设计,实现齿板与支撑杆的紧密连接,进而通过齿板和两个支撑斜杆之间形成与地面连接的三角,有效的提高了齿板与支撑杆的连接稳定性,实现支撑杆与齿板的紧固,进而提高了起重机的防侧翻性能。
附图说明
2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
22.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距离调节机构与支撑元件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发明距离调节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发明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本发明支撑元件主视图;
28.图6为本发明支撑元件剖视图;
29.图7为本发明图6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8为本发明齿板的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车体;2、移动轮;3、起重机本体;4、支撑柱;5、支撑盒;6、电动伸缩杆一;7、支撑元件;8、扩展板;9、电动伸缩杆二;10、按压板;11、内螺纹筒一;12、移动杆;13、连接座;14、转动杆;15、保护罩;16、电机一;17、螺纹块一;18、通孔一;19、衔接杆;20、通孔二;21、卡槽;22、卡块;23、支撑罩一;24、支撑罩二;25、开槽;26、齿板;27、支撑杆;28、支撑块;29、凹槽;30、卡接槽;31、滑槽;32、凸板;33、卡接块;34、支撑斜杆;35、紧固插杆;36、基座;37、t形杆;38、摆动杆;39、转轴;40、滑杆;41、隔板;42、滑轨;43、电机二;44、蜗杆;45、转动轴;46、衔接轴;47、蜗轮;48、皮带轮;49、皮带;50、齿轮;51、稳定杆;52、稳定槽;53、电机三;54、转动套;55、内螺纹筒二;56、螺纹块二。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3.实施例一,由图1至图8给出,本发明包括车体1和起重机本体3,车体1的底端设有移动轮2,起重机本体3位于车体1的顶端,车体1的顶端设有与起重机本体3连接的支撑柱4,通过支撑柱4的设计,便于实现对起重机本体3的支撑,车体1的顶端中间位置设有与起重机本体3连接的支撑盒5,通过支撑盒5的设计,便于实现对起重机本体3的支撑,保护罩15的顶端设有与支撑盒5内顶端连接的抵压块,通过抵压块的设计,提高了支撑盒5的支撑性能,支撑盒5的两侧对称设有连接座13,连接座13的底端均设有电动伸缩杆一6,电动伸缩杆一6的底端均设有支撑元件7,通过电动伸缩杆一6的设计,便于调节支撑元件7的高度,进而便于使支撑元件7与地面进行支撑,进而为起重机工作提高了稳定性,有效的避免起重机侧翻,车体1的一侧设有扩展板8,扩展板8的底端设有电动伸缩杆二9,电动伸缩杆二9的输出轴连接有按压板10,两个移动杆12之间通过距离调节机构连接,通过启动电动伸缩杆二9,使电动伸缩杆二9带动按压板10下移,并使按压板10与地面接触,实现按压板10的支撑,进而可以避免起重机的工作稳定性,避免车体1出现后翻情况;
34.距离调节机构包括内螺纹筒一11、移动杆12、保护罩15、电机一16、螺纹块一17、通
孔一18和通孔二20,保护罩15安装于支撑盒5的内部,保护罩15的内部设有电机一16,保护罩15和支撑盒5的两侧均开设有通孔一18,电机一16的输出轴连接有贯穿于两个通孔一18内部的内螺纹筒一11,内螺纹筒一11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块一17,两个内螺纹筒一11的一端均开设有通孔二20,螺纹块一17的一侧均设有贯穿于通孔二20并延伸至内螺纹筒一11外部的移动杆12,移动杆12与连接座13连接,移动杆12的两侧均对称开设有卡槽21,通孔二20的内部均设有与卡槽21滑动连接的卡块22,内螺纹筒一11的一端外部设有转动环,车体1的顶端设有与转动环连接的支撑柱,通过转动环与支撑柱的设计,提高了内螺纹筒一11的工作稳定性;
35.当需要降低起重机侧翻可能性时,首先启动电机一16,使电机一16带动内螺纹筒一11旋转,通过螺纹块一17与内螺纹筒一11的螺纹连接关系以及配合卡槽21与卡块22的滑动关系,可以使螺纹块一17带动移动杆12平移,并使移动杆12带动两个连接座13相互远离,实现电动伸缩杆一6的相互远离,进而电动伸缩杆一6会带动两个支撑元件7相互远离,进而通过支撑元件7和控制电动伸缩杆一6动作,使支撑元件7与地面支撑,本设计有效的增大了支撑元件7的间距,进而提高了对车体1和起重机本体3的支撑稳定性,降低车体1和起重机本体3侧翻的可能。
36.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图2、图4、图5、图6、图7和图8给出,支撑元件7包括支撑机构一、支撑机构二和支撑件,支撑机构一包括支撑罩一23、开槽25、齿板26、凸板32、隔板41、滑轨42和驱动器,支撑罩一23安装于电动伸缩杆一6的输出轴底端,支撑罩一23的内部设有隔板41,支撑罩一23的两侧对称开设有开槽25,开槽25的内部均穿插有齿板26,齿板26的两侧对称设有凸板32,隔板41的顶端均设有与凸板32滑动连接的滑轨42,两个齿板26之间通过驱动器连接,驱动器包括电机二43、蜗杆44、衔接轴46、蜗轮47、皮带轮48、皮带49和齿轮50,电机二43安装于支撑罩一23的内顶端,电机二43的输出轴连接有蜗杆44,蜗杆44的底端延伸至隔板41的下方,支撑罩一23的内壁设有位于蜗杆44两侧的两个衔接轴46,四个衔接轴46上均设有皮带轮48,其中两个衔接轴46上均设有与蜗杆44啮合连接的蜗轮47,其中另外两个衔接轴46上设有与齿板26啮合连接的齿轮50,且相邻两个皮带轮48之间通过皮带49连接,齿板26上均开设有收纳槽,齿板26的底端对称开设有卡接槽30,卡接槽30与支撑机构二之间均通过支撑件连接;
37.通过启动电机二43,使电机二43带动蜗杆44旋转,通过蜗杆44与蜗轮47的啮合连接,实现两个蜗轮47的反向旋转,进而蜗轮47带动两个衔接轴46反向转动,衔接轴46带动其中两个皮带轮48反向转动,进而通过皮带49的连接关系,可以使另外两个皮带轮48反向转动,进而通过衔接轴46的连接,实现两个齿轮50的反向转动,进而通过齿轮50与齿板26的啮合关系,可以使两个齿板26相互远离,并使齿板26的一端贯穿开槽25并移动至支撑罩一23的外部,同时齿板26会带动凸板32在滑轨42上滑动,有效的提高了齿板26的移动稳定性,进而齿板26会带动卡接槽30移动至支撑罩一23的外部,进而便于通过支撑件与支撑机构二进行连接,有效的提高了支撑机构一与支撑机构二的连接稳定性。
38.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由图5、图6和图7给出,支撑机构二包括开口、支撑罩二24、支撑杆27、支撑块28、凹槽29、稳定杆51、稳定槽52、扩展器和高度调节件,支撑罩二24安装于支撑罩一23的内底端,蜗杆44与支撑罩二24之间通过高度调节件连接,支撑罩二24的两侧底端均开设有开口,开口的内部均穿插有支撑杆27,支撑杆27的底端一侧均设
有支撑块28,支撑杆27的顶端一侧均开设有与支撑件连接的凹槽29,隔板41的底端两侧均设有稳定杆51,支撑罩二24的顶端两侧对称开设有与稳定杆51滑动连接的稳定槽52,高度调节件包括转动轴45、转动套54、内螺纹筒二55和螺纹块二56,转动轴45与蜗杆44的底端连接,支撑罩二24的内顶端设有内螺纹筒二55,转动轴45的底端设有与内螺纹筒二55螺纹连接的螺纹块二56,扩展器包括转动杆14、衔接杆19、滑槽31、滑杆40和电机三53,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电机三53、电机二43和电机一16均为正反电机,电机三53安装于支撑罩二24的内底端,电机三53的输出轴连接有转动套54,转动套54套设于内螺纹筒二55的外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内螺纹筒二55与转动套54之间通过轴承连接,转动套54的两侧对称设有转动杆14,转动杆14的顶端一侧均转动连接有衔接杆19,衔接杆19的一端分别与支撑杆27的一端转动连接,支撑杆27的底端一侧均设有滑杆40,支撑罩二24的内底端均设有与滑杆40滑动连接的滑槽31,转动轴45和螺纹块二56的中间位置均开设有伸缩槽,转动套54的内底端设有贯穿于内螺纹筒二55内部并延伸至伸缩槽内部的平衡杆;
39.当蜗杆44旋转会使转动轴45进行转动,进而转动轴45会带动螺纹块二56旋转,通过内螺纹筒二55与支撑罩二24的固定连接,可以使内螺纹筒二55下移,内螺纹筒二55会带动伸缩槽下移,并使伸缩槽在平衡杆的外部滑动,同时内螺纹筒二55带动支撑罩二24下移,进而支撑罩二24会使稳定槽52下移,会使稳定槽52在稳定杆51的外部下移,有效的提高了支撑罩二24的下移稳定性,当支撑罩二24上的开口移动至支撑罩一23的外部时,则启动电机三53,电机三53带动转动套54旋转,由于转动套54与内螺纹筒二55之间通过轴承连接,进而转动套54会带动转动杆14进行摆动,进而通过衔接杆19与转动杆14的转动连接以及衔接杆19与支撑杆27的转动连接,同时配合滑槽31与滑杆40的滑动关系,可以使衔接杆19进行摆动,同时会使支撑杆27进行平衡伸展,进而支撑杆27会带动支撑块28和凹槽29向支撑罩二24进行远离运动,并使凹槽29移动至卡接槽30的正下方,进而方便支撑件连接。
40.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由图2、图4、图5和图6给出,支撑件包括卡接块33、支撑斜杆34、紧固插杆35、基座36、t形杆37、摆动杆38和转轴39,卡接块33安装于卡接槽30的内部,卡接块33的底端均设有支撑斜杆34,支撑斜杆34的底端设有紧固插杆35,两个支撑斜杆34相靠近一侧均设有基座36,基座36上转动连接有摆动杆38,两个摆动杆38的一端均与位于凹槽29内部的t形杆37连接,两个摆动杆38与t形杆37之间通过转轴39连接。
41.当齿板26移动至支撑罩一23外部,将卡接块33安装于卡接槽30的内部,通过拉动支撑斜杆34,会使两个摆动杆38进行摆动,进而便于使支撑斜杆34顶端的卡接块33滑动至卡接槽30的内部,进而使支撑斜杆34的底端与支撑块28的底端平齐,进而通过启动电动伸缩杆一6,使电动伸缩杆一6带动支撑元件7下移,进而带动支撑块28和支撑斜杆34的底端移动至地面,接着通过敲击支撑斜杆34底端的紧固插杆35,使紧固插杆35与地面紧固连接,进而通过卡接块33和两个支撑斜杆34之间形成三角形,实现对齿板26与支撑杆27的支撑,有效的避免起重机侧翻,进而提高了起重机的工作稳定性。
42.工作原理:工作时,当车体1移动至工作位置后,在起重机本体3工作之前,先启动电机一16,使电机一16带动内螺纹筒一11旋转,通过螺纹块一17与内螺纹筒一11的螺纹连接关系以及配合卡槽21与卡块22的滑动关系,可以使螺纹块一17带动移动杆12平移,并使移动杆12带动两个连接座13相互远离,实现电动伸缩杆一6的相互远离,进而电动伸缩杆一6会带动两个支撑元件7相互远离,本设计有效的增大了支撑元件7的间距,接着启动电机二
43,使电机二43带动蜗杆44旋转,通过蜗杆44与蜗轮47的啮合连接,实现两个蜗轮47的反向旋转,进而蜗轮47带动两个衔接轴46反向转动,衔接轴46带动其中两个皮带轮48反向转动,进而通过皮带49的连接关系,可以使另外两个皮带轮48反向转动,进而通过衔接轴46的连接,实现两个齿轮50的反向转动,进而通过齿轮50与齿板26的啮合关系,可以使两个齿板26相互远离,并使齿板26的一端贯穿开槽25并移动至支撑罩一23的外部,同时齿板26会带动凸板32在滑轨42上滑动,有效的提高了齿板26的移动稳定性,进而齿板26会带动卡接槽30移动至支撑罩一23的外部,同时当蜗杆44旋转会使转动轴45转动,转动轴45会带动螺纹块二56旋转,进而通过内螺纹筒二55与支撑罩二24的固定连接,可以使内螺纹筒二55下移,内螺纹筒二55会带动伸缩槽下移,并使伸缩槽在平衡杆的外部滑动,同时内螺纹筒二55带动支撑罩二24下移,进而支撑罩二24会使稳定槽52下移,会使稳定槽52在稳定杆51的外部下移,有效的提高了支撑罩二24的下移稳定性,当支撑罩二24上的开口移动至支撑罩一23的外部时,则启动电机三53,电机三53带动转动套54旋转,由于转动套54与内螺纹筒二55之间通过轴承连接,进而转动套54会带动转动杆14进行摆动,进而通过衔接杆19与转动杆14的转动连接以及衔接杆19与支撑杆27的转动连接,同时配合滑槽31与滑杆40的滑动关系,可以使衔接杆19进行摆动,会使支撑杆27进行平衡伸展,进而支撑杆27会带动支撑块28和凹槽29向支撑罩二24进行远离运动,并使凹槽29移动至卡接槽30的正下方,接着将卡接块33安装于卡接槽30的内部,通过拉动支撑斜杆34,会使两个摆动杆38进行摆动,进而便于使支撑斜杆34顶端的卡接块33滑动至卡接槽30的内部,进而使支撑斜杆34的底端与支撑块28的底端平齐,进而通过启动电动伸缩杆一6,使电动伸缩杆一6带动支撑元件7下移,进而带动支撑块28和支撑斜杆34的底端移动至地面,接着通过敲击支撑斜杆34底端的紧固插杆35,使紧固插杆35与地面紧固连接,通过卡接块33和两个支撑斜杆34之间形成三角形,实现对齿板26与支撑杆27的支撑,同时增大了与地面的连接面积,进而提高了起重机的工作稳定性,进而提高了起重机防侧翻性能。
4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4.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