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送风机和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2022-04-27 07:55:2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送风机和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2.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空调机。该空调机具有:主体壳体,其在底部设置有吹出空气的吹出口;第1叶片,其配置于主体壳体的底部前方,上下方向的位置和倾斜能够分别独立地变更;以及第2叶片,其配置于主体壳体的底部后方,与第1叶片的位置对应地转动。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207946号


技术实现要素:

6.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7.但是,在专利文献1这样的空调机(送风机的一例)中,从吹出口吹出的气流吹到用户的身体的局部。因此,可能对用户造成不舒适感。
8.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9.本发明的第1方式涉及一种送风机,其设置于侧壁,具有宽阔模式,该送风机具有:机壳11,其形成有吸入口14和吹出口15;风扇12,其设置于所述机壳11内;以及气流调节机构20,其对从所述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即吹出气流进行调节,所述吹出口15在所述送风机的左右方向上延伸,所述吹出口15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15为300mm以下,将位于以从所述吹出口15向所述送风机的前方分开1000mm的第1地点p1为起点、且以从所述吹出口15向所述送风机的前方分开2000mm的第2地点p2为终点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的至少1个地点设为基准地点p0,将以所述基准地点p0为起点、且以从该基准地点p0向上方分开1600mm的位置为终点的上下方向的范围设为基准高度范围r10,将在上下方向上对所述基准高度范围r10进行三等分而得到的3个范围中的、位于上侧的范围设为第1范围r11,将位于下侧的范围设为第2范围r12,将位于中央的范围设为第3范围r13,在以所述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成为从地面向上方分开2000mm的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送风机的试验条件下,所述气流调节机构20在所述宽阔模式中将所述吹出气流调节为,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所述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并且,所述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
10.在第1方式中,能够使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与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之差大致为零。能够使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之差小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的0.5倍。能够使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之差小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的大致0.5倍。这样,能够减小基准高度范围r10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因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11.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调节机构20在所述试验条件下的所述宽阔模式中将所述吹出气流调节为,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所述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并且,所述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1倍且为0.5倍以上。
12.在第2方式中,能够使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与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之差大致为零。能够使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之差小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的0.1倍~0.5倍。能够使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之差小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的大致0.1倍~0.5倍。这样,能够减小基准高度范围r10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因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13.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或第2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调节机构20在所述试验条件下的所述宽阔模式中将所述吹出气流调节为,所述基准高度范围r10的平均风速达到0.5m/s以上。
14.在第3方式中,能够防止基准高度范围r10内的吹出气流的平均风速过低。由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有效地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
15.本发明的第4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第3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出口15的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15为150mm以下。
16.本发明的第5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调节机构20在所述试验条件下的所述宽阔模式中将所述吹出气流调节为,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所述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并且所述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在以所述吹出口15的所述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qc为中央、且所述左右方向的长度为1000mm以上的左右方向的范围r20内成立。
17.在第5方式中,在1000mm以上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内,能够满足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该风速分布条件能够减小基准高度范围r10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由此,在1000mm以上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内,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18.本发明的第6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第5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设置于所述吹出口15的靠后位置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以及设置于所述吹出口15的靠前位置的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所述第1风向调节叶片31构成为,在所述宽阔模式中使所述吹出气流向下方扩大,所述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在所述宽阔模式中使所述吹出气流向上方扩大。
19.在第6方式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能够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由此,能够减小基准高度范围r10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20.本发明的第7方式的送风机在第6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所述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在所述宽阔模式中,利用附壁效应在上下方向上分割所述吹出气流。
21.在第7方式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处的附壁效应,能够沿着第1风向调节叶片
31向下方引导吹出气流。此外,利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处的附壁效应,能够沿着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向上方引导吹出气流。而且,利用这些附壁效应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22.本发明的第8方式的送风机在第6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设置于所述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与所述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之间的至少1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所述第3风向调节叶片33构成为,在所述宽阔模式中,在上下方向上分割所述吹出气流。
23.在第8方式中,利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24.本发明的第9方式的送风机在第8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与所述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
25.在第9方式中,以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的方式构成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由此,能够使从吹出口15朝向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空气的流动顺畅。由此,能够顺畅地利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使吹出气流向上方扩大。
26.本发明的第10方式的送风机在第8或第9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风向调节叶片31、所述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所述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各自在所述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上不被分割,而沿着该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延伸。
27.在第10方式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各自在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上不被分割,因此,能够避免吹出气流从分割风向调节叶片而形成的间隙泄漏这样的情况。由此,能够使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28.本发明的第11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第10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以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吹出口15的3个以上的辅助调节叶片35,所述3个以上的辅助调节叶片35分别构成为,在所述左右方向上分割所述吹出气流。
29.在第11方式中,在左右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使吹出气流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由此,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扩大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的范围。
30.本发明的第12方式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具有:第1~第11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送风机;以及热交换器13,其收纳于所述机壳11内,所述热交换器13使从所述吸入口14吸入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3后的空气从所述吹出口15吹出。
31.在第12方式中,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32.本发明的第13方式涉及一种送风机,该送风机具有:机壳11,其形成有吸入口14和吹出口15;风扇12,其设置于所述机壳11内;以及气流调节机构20,其对从所述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即吹出气流进行调节,关于所述吹出口15的开口部的形状,与所述开口部外切的长方形的短边的长度为300mm以下,在以所述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成为从地面向上方分开2000mm的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送风机的试验条件下,将位于以第1地点p1为起点且以第2地点p2为终点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的至少1个地点设为基准地点p0,其中,所述第1地
点p1是从位于所述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的正下方的地面上的地点向所述送风机的前方分开1000mm的地点,所述第2地点p2是从位于所述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的正下方的地面上的地点向所述送风机的前方分开2000mm的地点,将以所述基准地点p0为起点且以从该基准地点p0向上方分开1600mm的位置为终点的上下方向的范围设为基准高度范围r10,将在上下方向上对所述基准高度范围r10进行三等分而得到的3个范围中的、位于上侧的范围设为第1范围r11,将位于下侧的范围设为第2范围r12,将位于中央的范围设为第3范围r13,在所述试验条件下,将所述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所述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所述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
33.在第13方式中,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因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34.本发明的第14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3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试验条件下,将所述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所述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所述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1倍且为0.5倍以上。
35.在第14方式中,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因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36.本发明的第15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3或第14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试验条件下,将所述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所述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所述基准高度范围r10的平均风速达到0.5m/s以上。
37.在第15方式中,能够防止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内的吹出气流的平均风速过低。由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有效地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
38.本发明的第16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3~第15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吹出口15的所述长方形的短边的长度为150mm以下。
39.本发明的第17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3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试验条件下,将所述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所述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所述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所述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在以所述吹出口15的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心位置qc为中央、且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1000mm以上的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范围r20内成立。
40.在第17方式中,在1000mm以上的规定方向(具体而言为与吹出口15的开口部外切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范围内,能够满足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该风速分布条件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由此,在1000mm以上的规定方向的范围内,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41.本发明的第18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3~第17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设置于所述吹出口15的靠后位置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以及设置于所述吹出口15的靠前位置的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所述第1风向调节叶片31构成为,
使所述吹出气流向下方扩大,所述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使所述吹出气流向上方扩大。
42.在第18方式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能够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由此,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43.本发明的第19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8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所述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利用附壁效应在上下方向上分割所述吹出气流。
44.在第19方式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处的附壁效应,能够沿着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向下方引导吹出气流。此外,利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处的附壁效应,能够沿着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向上方引导吹出气流。而且,利用这些附壁效应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45.本发明的第20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8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设置于所述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与所述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之间的至少1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所述第3风向调节叶片33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分割所述吹出气流。
46.在第20方式中,利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47.本发明的第21方式的送风机在第20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与所述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
48.在第21方式中,以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的方式构成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由此,能够使从吹出口15朝向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空气的流动顺畅。由此,能够顺畅地利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使吹出气流向上方扩大。
49.本发明的第22方式的送风机在第20或第21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风向调节叶片31、所述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所述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各自在所述吹出口15的开口方向上不被分割,而沿着该吹出口15的开口方向延伸。
50.在第22方式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各自在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上不被分割,因此,能够避免吹出气流从分割风向调节叶片而形成的间隙泄漏这样的情况。由此,能够使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51.本发明的第23方式的送风机在第13~第22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以在所述吹出口15的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吹出口15的3个以上的辅助调节叶片35,所述3个以上的辅助调节叶片35分别构成为,在所述吹出口15的所述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分割所述吹出气流。
52.在第23方式中,在吹出口15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使吹出气流在吹出口15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扩展。由此,能够在吹出口15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扩大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的范围。
53.本发明的第24方式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具有:第13~第23方式中的任意一个方式的送风机;以及热交换器13,其收纳于所述机壳11内,所述热交换器13使从所述吸入口14吸入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通过所述热交换器13后的空气从所述吹出
口15吹出。
54.在第24方式中,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附图说明
55.图1是例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56.图2是例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的俯视图。
57.图3是例示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概略图。
58.图4是例示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概略图。
59.图5是例示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分布的风速分布图。
60.图6是例示通常模式中的风向调节叶片的姿态的剖视图。
61.图7是例示通常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分布的风速分布图。
62.图8是例示宽阔模式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分布的图表。
63.图9是例示通常模式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分布的图表。
64.图10是例示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1的结构的剖视图。
65.图11是例示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2的结构的剖视图。
66.图12是例示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3的结构的剖视图。
67.图13是例示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4的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68.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69.(实施方式1)
70.图1和图2例示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空调室内机10是送风机的一例。在该例子中,空调室内机10设置于室内的侧壁。例如,空调室内机10进行制冷运转、制热运转、除湿运转、加湿运转、送风运转等。此外,在该例子中,空调室内机10具有宽阔模式和通常模式作为吹出模式。空调室内机10的吹出模式能够切换为宽阔模式和通常模式。吹出模式在后面详细说明。
71.空调室内机10具有机壳11、风扇12、热交换器13、底框16、气流调节机构20和控制部40。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前”“后”“左”“右”“上”“下”表示从正面观察设置于侧壁的空调室内机10的情况下的方向。
72.〔机壳〕
73.在机壳11的内部收纳有风扇12、热交换器13、底框16、气流调节机构20和控制部40。在该例子中,机壳11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方体型的箱状。具体而言,机壳11具有顶面面板11a、前面面板11b、背面面板11c、底面面板11d、右面面板11e和左面面板11f。前面面板11b的上端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顶面面板11a。
74.在机壳11形成有吸入口14和吹出口15。在该例子中,吸入口14设置于顶面面板11a,形成为矩形状。吹出口15设置于机壳11的下部。吹出口15在空调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具体而言,吹出口15设置于底面面板11d,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状。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长边方向)是左右方向,与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吹出口15的宽度方
向(短边方向)是前后方向。换言之,吹出口15是横长的开口。吹出口15在空调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上开口。吹出口15的宽度方向与吹出口15的开口方向正交。
75.此外,在该例子中,吹出口15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15为300mm以下。另外,吹出口15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15也可以为150mm以下。
76.〔风扇〕
77.风扇12安装于底框16。风扇12将从吸入口14吸入的空气从吹出口15吹出。在该例子中,风扇12是横流风扇。
78.〔热交换器〕
79.热交换器13安装于底框16。热交换器13使从吸入口14吸入的空气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通过在热交换器13中进行空气和制冷剂的热交换,能够调节该空气的温度。通过热交换器13后的空气从吹出口15吹出。在该例子中,热交换器13具有在从左右方向观察的情况下两端朝向下方屈曲的倒v字型的形状。在热交换器13的下方配置有风扇12。
80.〔吹出流路和涡旋件〕
81.在机壳11内设置有吹出流路17。底框16具有背面侧涡旋件18和前面侧涡旋件19。背面侧涡旋件18是构成底框16的一部分的间隔壁。
82.吹出流路17连接机壳11的内部和吹出口15。背面侧涡旋件18以与风扇12对置的方式弯曲。吹出流路17从吹出口15沿着背面侧涡旋件18延伸。背面侧涡旋件18的末端f位于吹出口15的后缘附近。前面侧涡旋件19隔着吹出流路17而与背面侧涡旋件18相面对。
83.〔空气的流动〕
84.在风扇12工作时,从顶面面板11a的吸入口14吸入的空气(在该例子中为室内空气)经由热交换器13吸入到风扇12,并从风扇12经由吹出流路17从吹出口15吹出。通过吹出流路17的空气沿着背面侧涡旋件18前进,在背面侧涡旋件18的末端f的切线方向上被输送。
85.〔气流调节机构〕
86.气流调节机构20设置于吹出口15。气流调节机构20对从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的流动(以下记载为“吹出气流”)进行调节。在该例子中,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3个以上(具体而言为9个)辅助调节叶片35。
87.《第1风向调节叶片》
88.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形成为沿着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板状,设置于吹出口15的靠后位置。此外,第1风向调节叶片31能够切换为分别成为不同的倾斜角(绕沿着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摆动轴线的角度)的多个姿态。通过切换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姿态,能够调节吹出气流的上下方向的朝向(特别是朝向下方的扩展)。
89.具体而言,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根部(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缘部)固定有第1摆动轴311。第1摆动轴31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机壳11。此外,在第1摆动轴311连结有第1马达(图示省略)。通过第1马达的驱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以第1摆动轴311为中心摆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姿态被切换。
90.在该例子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在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上不被分割,而沿着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延伸。此外,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形成为与吹出口15的后缘部连续。
91.此外,在该例子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至少能够切换为关闭吹出口15的姿态、图1所示的姿态(与宽阔模式对应的姿态)、图6所示的姿态(与通常模式对应的姿态)。在第1风
向调节叶片31的姿态是关闭吹出口15的姿态的情况下,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外表面31a位于机壳11的底面面板11d的外表面的延长线上。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姿态是图1(或图6)所示的姿态的情况下,从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大致沿着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内表面31b流动。
92.《第2风向调节叶片》
93.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形成为沿着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板状,设置于吹出口15的靠前位置。此外,第2风向调节叶片32能够切换为分别成为不同的倾斜角(绕沿着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摆动轴线的角度)的多个姿态。通过切换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姿态,能够调节吹出气流的上下方向的朝向(特别是朝向上方的扩展)。
94.具体而言,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根部(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缘部)固定有第2摆动轴321。第2摆动轴321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机壳11。此外,在第2摆动轴321连结有第2马达(图示省略)。通过第2马达的驱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以第2摆动轴321为中心摆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姿态被切换。
95.在该例子中,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在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上不被分割,而沿着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延伸。此外,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
96.此外,在该例子中,第2风向调节叶片32至少能够切换为收纳于收纳部130中的姿态、图1所示的姿态(与宽阔模式对应的姿态)、图6所示的姿态(与通常模式对应的姿态)。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姿态是收纳于收纳部130中的姿态的情况下,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外表面32a位于机壳11的底面面板11d的外表面的延长线上。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内表面32b形成为沿着收纳部130的外表面。
97.《第1风向调节叶片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的结构》
98.在该例子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构成为在宽阔模式中使吹出气流向下方扩大。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在宽阔模式中使吹出气流向上方扩大。此外,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在宽阔模式中,利用附壁效应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分割在后面详细说明。
99.《辅助调节叶片》
100.多个辅助调节叶片35以在空调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设置于吹出口15。多个辅助调节叶片35分别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
101.具体而言,多个辅助调节叶片35分别具有彼此相同的结构。辅助调节叶片35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板状。辅助调节叶片35能够以其板面与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正交的姿态为中心在左右方向上摆动。通过使辅助调节叶片35在左右方向上摆动,能够调节吹出气流的左右方向的朝向。辅助调节叶片35是所谓的垂直风向调节叶片。
102.在该例子中,9个辅助调节叶片35包括配置于吹出口15的靠右位置的3个第1辅助调节叶片35a、配置于吹出口15的靠左位置的3个第2辅助调节叶片35b、配置于吹出口15的中央部的3个第3辅助调节叶片35c。3个第1辅助调节叶片35a与沿着吹出口15的左右方向延伸的连结杆(图示省略)连结,在第1连结杆连结有辅助马达(图示省略)。通过辅助马达的驱动,连结杆在左右方向上移动,3个第1辅助调节叶片35a在左右方向上摆动。另外,3个第2辅助调节叶片35b的结构和3个第3辅助调节叶片35c的结构与3个第1辅助调节叶片35a的结构相同。
103.〔控制部〕
104.控制部40根据来自设置于空调室内机10的各种传感器(图示省略)的信号、来自外部(例如遥控器)的指令对空调室内机10的各部进行控制。由此,对空调室内机10的动作进行控制。在该例子中,控制部40进行运转控制、风向控制、风量控制、温度控制、湿度控制等。在运转控制中,控制部40决定空调室内机10的运转模式。在风向控制中,控制部40对气流调节机构20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40在风向控制中,对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辅助调节叶片35的姿态进行控制。此外,在风向控制中,控制部40对气流调节机构20进行控制,进行吹出模式的切换。在风量控制中,控制部40对由风扇12吹出的空气的风量进行控制。具体而言,控制部40在风量控制中,对风扇12的转速进行控制。例如,控制部40由处理器以及存储用于使处理器进行动作的程序和信息的存储器构成。
105.〔与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有关的特征〕
106.接着,参照图3、图4、图5对与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有关的特征进行说明。宽阔模式是生成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且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的吹出气流(以下记载为“宽阔气流”)的吹出模式。
107.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位于以从吹出口15(具体而言为位于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的正下方的地面上的地点)向空调室内机10的前方分开1000mm的第1地点p1为起点、且以从吹出口15(具体而言为位于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的正下方的地面上的地点)向空调室内机10的前方分开2000mm的第2地点p2为终点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的至少1个地点设为“基准地点p0”。在图3和图4的例子中,基准地点p0与第1地点p1一致。另外,第1地点p1、第2地点p2和基准地点p0是地面上的点。
108.此外,将以基准地点p0为起点、且以从基准地点p0向上方分开1600mm的位置为终点的上下方向的范围设为“基准高度范围r10”。将在上下方向上对基准高度范围r10进行三等分而得到的3个范围中的、位于上侧的范围设为“第1范围r11”,将位于下侧的范围设为“第2范围r12”,将位于中央的范围设为“第3范围r13”。另外,基准高度范围r10的长度即“1600mm”例如是根据标准的用户(具体例为成年男性)的身高确定的数值。
109.《试验条件》
110.在本发明中,为了容易地验证与宽阔模式中的吹出空气有关的特征,确定试验条件。该试验条件是以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成为从地面向上方分开2000mm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空调室内机10这样的条件。另外,在图3和图4的例子中,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是吹出口15的中心位置(延伸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中心位置、换言之为对角线的交点的位置)。
111.《气流调节机构的动作》
112.气流调节机构20在试验条件下的宽阔模式中将吹出气流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并且,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
113.另外,“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这样的状态不仅包括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完全相同的状态,还包括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与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之差为预定的容许值以下这样的状态。容许值例如可以设定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中较大一方的平均风速的10%。
114.此外,第1范围r11、第2范围r12和第3范围r13各自的平均风速也可以如下计测。例如,在基准高度范围r10内,在上下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多个风速计。具体而言,多个风速计在基准高度范围r10内并排地配置在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上。而且,也可以将由配置于第1范围r11内的多个风速计分别计测出的风速的平均设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也可以将由配置于第2范围r12内的多个风速计分别计测出的风速的平均设为“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也可以将由配置于第3范围r13内的多个风速计分别计测出的风速的平均设为“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或者,第1范围r11、第2范围r12和第3范围r13各自的平均风速也可以利用模拟来估计。
115.在该例子中,气流调节机构20在试验条件下的宽阔模式中将吹出气流调节为,宽阔风速分布条件在左右方向的范围r20内成立。另外,宽阔风速分布条件是如下的风速分布条件: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并且,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左右方向的范围r20是以吹出口1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qc为中央、且左右方向的长度为1000mm以上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另外,左右方向的范围r20的长度的下限值即“1000mm”例如是根据标准用户(具体例为成年男性)的横宽确定的数值。
116.此外,气流调节机构20在试验条件下的宽阔模式中将吹出气流调节为,基准高度范围r10的平均风速达到0.5m/s以上。
117.《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详细情况》
118.在该例子中,在宽阔模式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各自的姿态例如成为图1所示的姿态。如图1所示,在宽阔模式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处的附壁效应,沿着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向下方引导吹出气流。此外,利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处的附壁效应,沿着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向上方引导吹出气流。而且,利用这些附壁效应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具体而言,吹出气流被分割成沿着第1风向调节叶片31流动的第1气流d1和沿着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流动的第2气流d2。第1气流d1和第2气流d2各自随着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在上下方向上逐渐扩展,各自的一部分彼此汇合。这样,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119.如上所述,在宽阔模式中,利用气流调节机构20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而生成多个气流。这些多个气流随着朝向空气流动的下游侧而逐渐扩展,这些多个气流中的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2个气流的一部分彼此汇合。这样,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120.《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分布》
121.图5例示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分布。在图5的例子中,吹出气流的风速区域被分类为4个风速区域。4个风速区域分别对应于4个风速范围。第1风速区域是右上方的标注了细斜线的阴影的区域,是示出吹出气流的风速峰值的区域。第1风速区域中的风速属于最高的风速范围。第2风速区域是右下方的标注了细斜线的阴影的区域,第2风速区域中的风速属于第2高的风速范围。第3风速区域是右上方的标注了粗斜线的阴影的区域,第3风速区域中的风速属于第3高的风速范围。第4风速区域是右下方的标注了粗斜线的阴影的区域,第4风速区域中的风速属于最低的风速范围。
122.如图5所示,在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中,示出风速峰值的区域(第1风速区域)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这里,“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被分割”这样的状态例如是指如下状态:
在示出包括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的平面中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分布的风速分布图(图5)中,示出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峰值的区域(在图5的例子中为第1风速区域)被分割成多个区域。另外,在宽阔模式中,优选紊流区域在从吹出口15刚刚吹出(即吹出口15附近)的吹出空气整体中占据的比例小于30%。
123.〔通常模式〕
124.接着,参照图6和图7对通常模式进行说明。在该例子中,通常模式是朝向吹出口15的斜下方送出吹出气流的吹出模式。
125.如图6所示,在通常模式中,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不被分割。在通常模式中,吹出气流吹到用户的身体的局部。
126.另外,吹出气流吹到用户的身体(例如身体的一部分)这样的状态例如是指如下状态:吹到用户的身体(例如身体的一部分)的吹出气流的风速比预定的最小风速高。最小风速可以设定为,视为用户能够感觉到吹出空气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最小值(例如0.3m/s)。
127.图7例示通常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分布。在图7的例子中,与图5的例子同样,吹出气流的风速区域被分类为4个风速区域(第1~第4风速区域)。如图7所示,在通常模式中的吹出气流中,示出风速峰值的区域(第1风速区域)在上下方向上不被分割。
128.〔宽阔模式和通常模式的比较〕
129.接着,参照图8和图9对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和通常模式中的吹出气流进行比较。图8例示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分布,图9例示通常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风速分布。图8和图9示出在将从吹出口15向前方分开1000mm的第1地点p1设为基准地点p0、以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成为从地面向上方分开2000mm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空调室内机10的情况下、在该基准地点p0处计测出的基准高度范围r10内的风速的一例。
130.如图8所示,在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中,基准高度范围r10的平均风速为“0.76m/s”。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为“0.84m/s”,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为“0.85m/s”,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为“0.61m/s”。在图8的例子中,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与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之差为“0.01m/s”,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而且,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大约为0.73倍,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这样,在试验条件下的宽阔模式中,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且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成立。
131.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通常模式中的吹出气流中,基准高度范围r10的平均风速为“1.15m/s”。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为“0.97m/s”,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为“0.74m/s”,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为“1.64m/s”。在图9的例子中,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与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之差为“0.23m/s”,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不是彼此大致相同。而且,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大约为1.69倍,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不是小于1.5倍。这样,在试验条件下的通常模式中,上述的风速分布条件不成立。
132.〔实施方式1的效果〕
133.如上所述,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设置于侧壁,具有宽阔模式。空调室内机10具有:机壳11,其形成有吸入口14和吹出口15;风扇12,其设置于机壳11内;以及气流调节机
构20,其对从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即吹出气流进行调节。吹出口15在空调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上延伸。吹出口15的与延伸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15为300mm以下。将位于以从吹出口15向空调室内机10的前方分开1000mm的第1地点p1为起点、且以从吹出口15向空调室内机10的前方分开2000mm的第2地点p2为终点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的至少1个地点设为基准地点p0。将以基准地点p0为起点、且以从基准地点p0向上方分开1600mm的位置为终点的上下方向的范围设为基准高度范围r10。将在上下方向上对基准高度范围r10进行三等分而得到的3个范围中的、位于上侧的范围设为第1范围r11,将位于下侧的范围设为第2范围r12,将位于中央的范围设为第3范围r13。在以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成为从地面向上方分开2000mm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空调室内机10的试验条件下,气流调节机构20在宽阔模式中将吹出气流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并且,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
134.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使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与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之差大致为零。能够使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之差小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的0.5倍。能够使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之差小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的大致0.5倍。这样,能够减小基准高度范围r10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因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135.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中,气流调节机构20在试验条件下的宽阔模式中将吹出气流调节为,基准高度范围r10的平均风速达到0.5m/s以上。
136.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防止基准高度范围r10内的吹出气流的平均风速过低。由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有效地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
137.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中,气流调节机构20在试验条件下的宽阔模式中将吹出气流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并且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在以吹出口1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qc为中央、且左右方向的长度为1000mm以上的左右方向的范围r20内成立。
138.在上述的结构中,在1000mm以上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内,能够满足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该风速分布条件能够减小基准高度范围r10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由此,在1000mm以上的左右方向的范围内,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139.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中,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设置于吹出口15的靠后位置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以及设置于吹出口15的靠前位置的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第1风向调节叶片31构成为,在宽阔模式中使吹出气流向下方扩大。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在宽阔模式中使吹出气流向上方扩大。
140.在上述的结构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能够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由此,能够减小基准高度范围r10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141.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在宽阔模式中,利用附壁效应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
142.在上述的结构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处的附壁效应,能够沿着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向下方引导吹出气流。此外,利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处的附壁效应,能够沿着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向上方引导吹出气流。而且,利用这些附壁效应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143.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中,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
144.在上述的结构中,以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的方式构成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由此,能够使从吹出口15朝向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空气的流动顺畅。由此,能够顺畅地利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使吹出气流向上方扩大。
145.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中,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以在左右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设置于吹出口15的3个以上的辅助调节叶片35。3个以上的辅助调节叶片35分别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
146.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左右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使吹出气流在左右方向上扩展。由此,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扩大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的范围。
147.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中,能够生成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且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的吹出气流(宽阔气流),因此,与吹出气流吹到用户的身体的局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基于吹出气流的用户的全身的温度变化均匀。例如,能够利用宽阔气流均匀地对用户的全身进行冷却或加热。由此,能够减小用户的全身的温度分布的偏差,因此,能够减轻由于温度分布的偏差而引起的用户的疲劳。
148.此外,通过生成宽阔气流,能够使基于吹出气流的用户的全身的温度变化均匀,因此,与吹出气流吹到用户的身体的局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用户的全身的温度尽快变化。例如,能够尽快对用户的全身进行冷却或加热。由此,与吹出气流吹到用户的身体的局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用户的全身的温度(例如体感温度)到达期望的温度为止所需要的时间,因此,能够减少空调室内机10的消耗电力。
149.此外,对宽阔气流和吹到用户的身体的局部的吹出气流(以下记载为“局部气流”)进行比较时,宽阔气流的上下方向的通风范围(气流通过的范围)比局部气流的上下方向的通风范围宽。因此,在设从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的风量恒定时,宽阔气流的上下方向上的平均风速比局部气流的上下方向上的平均风速低。因此,通过向用户供给宽阔气流,与向用户供给局部气流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用户的风感。
150.此外,通过向用户供给宽阔气流,能够再现吹到用户的全身的自然风这样的气流。由此,能够提高用户的舒适感。
151.(实施方式1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
152.如图10~图13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中,气流调节机构20也可以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基础上,具有至少1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
153.〔第3风向调节叶片〕
154.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形成为沿着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延伸的板状,在吹出口15中设置于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与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之间。此外,第3风向调节叶片33能够切换为分别成为不同的倾斜角(绕沿着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的摆动轴线的角度)的多个姿态。
155.具体而言,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根部(宽度方向上的一个缘部)固定有第3摆动轴(图示省略)。第3摆动轴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机壳11。此外,在第3摆动轴连结有第3马达(图示省略)。通过第3马达的驱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以第3摆动轴为中心摆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姿态被切换。
156.在该例子中,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在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上不被分割,而沿着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延伸。
157.〔第1风向调节叶片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
158.另外,图10~图13所示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结构与图1所示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结构相同。在图10~图13中,省略第1摆动轴311和第2摆动轴321的图示。
159.〔空调室内机的其他结构〕
160.此外,图10~图13所示的空调室内机10的其他结构与图1所示的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相同。
161.〔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1〕
162.图10例示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1的结构和宽阔模式中的风向调节叶片的姿态。在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1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构成为与吹出口15的后缘部连续。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第3风向调节叶片33配置于吹出口15的宽度方向(空调室内机10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
163.在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1中,利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具体而言,吹出气流被分割成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与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之间生成的第1气流d1、以及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与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之间生成的第2气流d2。
164.〔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2〕
165.图11例示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2的结构和宽阔模式中的风向调节叶片的姿态。在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2中,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与吹出口15的后缘部分开。另外,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2中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结构与图10所示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1中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结构相同。
166.在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2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具体而言,吹出气流被分割成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外表面31a侧生成的第1气流d1、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与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之间生成的第2气流d2、以及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与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之间生成的第3气流d3。
167.另外,在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2中,在宽阔模式中,为了抑制气流从前面侧涡旋件19剥离,增大前面侧涡旋件19的末端部的曲率,由此提高附壁效应。此外,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根部与前面侧涡旋件19的距离比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根部与背面侧涡旋件18的距离短。
168.此外,在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2中,在宽阔模式中,为了抑制气流从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剥离,使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根部与背面侧涡旋件18的末端f(吹出口15的后缘部)分开而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外表面31a侧设置气流的通道。
169.此外,在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2中,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形状(例如弯曲角度等)和配置被确定为,在宽阔模式中,吹出气流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内表面(图11中的第
2风向调节叶片32侧的面)处剥离,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末端部处分割成2个。此外,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形状和配置被确定为,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中央部与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末端部之间的距离变短。此外,为了抑制气流从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剥离,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弯曲角度被确定为,随着朝向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末端,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弯曲角度逐渐变大。例如,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弯曲角度可以从33
°
逐渐变化为39
°
并从39
°
逐渐变化为45
°
,也可以从50
°
逐渐变化为55
°
并从55
°
逐渐变化为60
°

170.〔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3〕
171.图12例示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3的结构和宽阔模式中的风向调节叶片的姿态。在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3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构成为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分开。另外,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3中的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结构与图11所示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2中的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结构相同。
172.在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3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具体而言,吹出气流被分割成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外表面31a侧生成的第1气流d1、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与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之间生成的第2气流d2、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与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之间生成的第3气流d3、以及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内表面32b侧生成的第4气流d4。
173.〔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4〕
174.图13例示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4的结构和宽阔模式中的风向调节叶片的姿态。在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4中,2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设置于吹出口15。2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在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空调室内机10的左右方向)上并排地配置。另外,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4中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结构与图11所示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2中的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结构相同。
175.在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4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2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具体而言,吹出气流被分割成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外表面31a侧生成的第1气流d1、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与一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之间生成的第2气流d2、在一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与另一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之间生成的第3气流d3、以及在另一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与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之间生成的第4气流d4。
176.〔实施方式1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的效果〕
177.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具体而言为变形例1~4)中,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设置于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与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之间的至少1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第3风向调节叶片33构成为,在宽阔模式中,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
178.在上述的结构中,利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179.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具体而言为变形例1~4)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各自在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上不被分割,而沿着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延伸。
180.在上述的结构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各自在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上不被分割,因此,能够避免吹出气流从分割风向调节叶片而形成的间隙泄漏这样的情况。由此,能够使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
3风向调节叶片33,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181.此外,在实施方式1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具体而言为变形例1、2、4)中,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
182.在上述的结构中,以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的方式构成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由此,能够使从吹出口15朝向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空气的流动顺畅。由此,能够顺畅地利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使吹出气流向上方扩大。
183.(实施方式1的宽阔风速分布条件的变形例)
184.另外,在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中,气流调节机构20也可以构成为,在试验条件下的宽阔模式中将吹出气流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并且,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1倍且为0.5倍以上。
185.此外,气流调节机构20也可以在试验条件下的宽阔模式中将吹出气流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并且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1倍且为0.5倍以上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宽阔风速分布条件)在以吹出口1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qc为中央、且左右方向的长度为1000mm以上的左右方向的范围r20内成立。
186.〔实施方式1的宽阔风速分布条件的变形例的效果〕
187.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宽阔风速分布条件的变形例中,气流调节机构20在试验条件下的宽阔模式中将吹出气流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并且,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1倍且为0.5倍以上。
188.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使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与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之差大致为零。能够使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之差小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的0.1倍~0.5倍。能够使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之差小于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的大致0.1倍~0.5倍。这样,能够减小基准高度范围r10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因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189.(实施方式2)
190.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与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室内机10的结构相同。例如,在该例子中,吹出口15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l15为300mm以下。换言之,关于吹出口15的开口部的形状,与该开口部外切的长方形的短边的长度为300mm以下。这里所说的“与吹出口15的开口部外切的长方形”是指在其内部包括全部吹出口15的开口部的长方形中的面积最小的长方形。另外,吹出口15的长方形的短边的长度也可以为150mm以下。此外,与吹出口15的开口部外切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是水平方向。
191.此外,以下说明中的“基准地点p0”、“基准高度范围r10”、“第1范围r11”、“第2范围r12”、“第3范围r13”、“试验条件”与实施方式1中的“基准地点p0”、“基准高度范围r10”、“第1范围r11”、“第2范围r12”、“第3范围r13”、“试验条件”相同。
192.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宽阔模式中的吹出气流的风向能够设定为朝向与基准高度范围r10不同的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的方向。例如,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可以是
使基准高度范围r10向上侧移位后的范围(具体例为以从地面分开500mm的位置为起点、且以从地面分开2100mm的位置为终点的长度1600mm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另外,在宽阔模式中,吹出气流的风向可以是固定,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可变。
193.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构成为,在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在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吹出气流的风向成为朝向基准高度范围r10的方向、且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
194.另外,也可以通过调节空调室内机10的设置角(相对于水平的倾斜角)来进行吹出气流的风向的调节。此外,也可以通过调节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倾斜角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倾斜角来进行吹出气流的风向的调节。该情况下,优选将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的倾斜角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倾斜角调节为,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与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之间的角度保持恒定。
195.在该例子中,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构成为,在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在以吹出口1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qc为中央、且左右方向的长度为1000mm以上的左右方向的范围r20内成立。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在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吹出气流的风向成为朝向基准高度范围r10的方向、且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在左右方向的范围r20内成立。另外,上述的左右方向相当于与吹出口15的开口部外切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
196.此外,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构成为,在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基准高度范围r10的平均风速达到0.5m/s以上。具体而言,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在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吹出气流的风向成为朝向基准高度范围r10的方向、且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基准高度范围r10的平均风速为0.5m/s以上。
197.〔实施方式2的效果〕
198.如上所述,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具有:机壳11,其形成有吸入口14和吹出口15;风扇12,其设置于机壳11内;以及气流调节机构20,其对从吹出口15吹出的空气的流动即吹出气流进行调节。关于吹出口15的开口部的形状,与开口部外切的长方形的短边的长度为300mm以下。在以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成为从地面向上方分开2000mm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空调室内机10的试验条件下,将位于以第1地点p1为起点且以第2地点p2为终点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的至少1个地点设为基准地点p0,其中,第1地点p1是从位于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的正下方的地面上的地点向空调室内机10的前方分开1000mm的地点,第2地点p2是从位于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的正下方的地面上的地点向空调室内机10的前方分开2000mm的地点。将以基准地点p0为起点且以从基准地点p0向上方分开1600mm的位置为终点的上下方向
的范围设为基准高度范围r10。将在上下方向上对基准高度范围r10进行三等分而得到的3个范围中的、位于上侧的范围设为第1范围r11,将位于下侧的范围设为第2范围r12,将位于中央的范围设为第3范围r13。在以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成为从地面向上方分开2000mm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空调室内机10的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
199.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因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200.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在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基准高度范围r10的平均风速达到0.5m/s以上。
201.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防止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内的吹出气流的平均风速过低。由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有效地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
202.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在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5倍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在以吹出口15的长方形(具体而言为与吹出口15的开口部外切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的中心位置qc为中央、且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长度为1000mm以上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范围r20内成立。
203.在上述的结构中,在1000mm以上的规定方向(具体而言为与吹出口15的开口部外切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的范围内,能够满足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该风速分布条件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由此,在1000mm以上的规定方向的范围内,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204.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设置于吹出口15的靠后位置的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以及设置于吹出口15的靠前位置的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第1风向调节叶片31构成为,使吹出气流向下方扩大,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使吹出气流向上方扩大。
205.在上述的结构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能够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由此,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206.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利用附壁效应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
207.在上述的结构中,利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处的附壁效应,能够沿着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向下方引导吹出气流。此外,利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处的附壁效应,能够沿着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向上方引导吹出气流。而且,利用这些附壁效应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208.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第2风向调节叶片32构成为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
209.在上述的结构中,以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的方式构成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由此,能够使从吹出口15朝向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空气的流动顺畅。由此,能够顺畅地利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使吹出气流向上方扩大。
210.此外,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以在吹出口15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并排的方式设置于吹出口15的3个以上的辅助调节叶片35。3个以上的辅助调节叶片35分别构成为,在吹出口15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
211.在上述的结构中,在吹出口15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使吹出气流在吹出口15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扩展。由此,能够在吹出口15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上扩大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的范围。
212.(实施方式2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
213.另外,与图10~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同样,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气流调节机构20也可以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基础上,具有至少1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第3风向调节叶片33设置于第1风向调节叶片31与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之间。此外,第3风向调节叶片33构成为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
214.在上述的结构中,利用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在上下方向上分割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215.此外,与图10~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同样,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在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至少1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情况下,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也可以分别构成为,在吹出口15的开口方向上不被分割,而沿着吹出口15的开口方向延伸。
216.在上述的结构中,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各自在吹出口15的延伸方向上不被分割,因此,能够避免吹出气流从分割风向调节叶片而形成的间隙泄漏这样的情况。由此,能够使用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第3风向调节叶片33,容易地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扩展。
217.此外,与图10、图11、图1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气流调节机构的变形例同样,在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中,在气流调节机构20具有第1风向调节叶片31、第2风向调节叶片32和至少1个第3风向调节叶片33的情况下,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也可以构成为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
218.在上述的结构中,以与吹出口15的前缘部连续的方式构成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由此,能够使从吹出口15朝向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的空气的流动顺畅。由此,能够顺畅地利用第2风向调节叶片32使吹出气流向上方扩大。
219.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举例了气流调节机构20由风向调节叶片(具体而言为第1风向调节叶片31和第2风向调节叶片32等)构成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例如,气流调节机构20也可以由内壁的形状和朝向被设计成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的吹出流路17构成,还可以由朝向被设定成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的固定的风向调节叶片构成。
220.(实施方式2的宽阔风速分布条件的变形例)
221.另外,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也可以构成为,在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1倍且为0.5倍以上。具体而言,在该变形例中,在以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成为从地面向上方分开2000mm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空调室内机10的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吹出气流的风向成为朝向基准高度范围r10的方向、且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1倍且为0.5倍以上。
222.此外,实施方式2的空调室内机10也可以构成为,在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1倍且为0.5倍以上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在以吹出口15的左右方向上的中心位置qc为中央、且左右方向的长度为1000mm以上的左右方向的范围r20内成立。具体而言,在该例子中,在以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成为从地面向上方分开2000mm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空调室内机10的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吹出气流的风向成为朝向基准高度范围r10的方向、且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1倍且为0.5倍以上这样的风速分布条件在左右方向的范围r20内成立。另外,上述的左右方向相当于与吹出口15的开口部外切的长方形的长边方向。
223.〔宽阔风速分布条件的变形例的效果〕
224.如上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宽阔风速分布条件的变形例中,在以吹出口15的基准位置q成为从地面向上方分开2000mm的位置的方式设置送风机的试验条件下,将吹出气流的风向调节为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和第2范围r12的平均风速彼此大致相同时,第3范围r13的平均风速相对于第1范围r11的平均风速的倍率小于1.1倍且为0.5倍以上。
225.在上述的结构中,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规定范围内的吹出气流的风速的偏差,因此,能够朝向用户的全身送出减小了上下方向上的风速的偏差的吹出气流。由此,能够减轻吹出气流吹到身体的局部而引起的不舒适感。
226.(其他实施方式)
227.在以上的说明中,举例了宽阔风速分布条件应该成立的地点即基准地点p0是第1地点p1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基准地点p0也可以是第2地点p2,还可以是以第1地点p1为起点且以第2地点p2为终点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内包括的任意地点。另外,存在随着朝向吹出气流的空气流动的下游而使吹出气流在上下方向上逐渐扩展的倾向,因此,在第1地点p1处宽阔风速分布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在以第1地点p1为起点且以第2地点p2为终点的前后方向的范围的整体中宽阔风速分布条件成立的可能性高。相反,即使在第2地点p2处宽阔风速分布条件成立,在以第1地点p1为起点且以第2地点p2为终点的前后方向的范围(其中,将第2地点p2除外)中,有时宽阔风速分布条件也不成立。
228.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举例了空调室内机10具有宽阔模式和通常模式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空调室内机10也可以仅具有宽阔模式。
229.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举例了空调室内机10设置于侧壁的情况,但是不限于此。例如,空调室内机10也可以设置于天花板。此外,也可以在空调室内机10上设置多个吹出口15。即,吹出口15不限于1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吹出口15的形状也可以是矩形状,还可以
是曲线形状。
230.此外,说明了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是,能够理解为能够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方式和详细情况的多种变更。此外,只要不损害本发明的对象的功能,则以上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可以适当组合或置换。
231.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232.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涉及送风机和空调室内机。
233.标号说明
234.10
ꢀꢀꢀꢀ
空调室内机(送风机)
235.11
ꢀꢀꢀꢀ
机壳
236.12
ꢀꢀꢀꢀ
风扇
237.13
ꢀꢀꢀꢀ
热交换器
238.14
ꢀꢀꢀꢀ
吸入口
239.15
ꢀꢀꢀꢀ
吹出口
240.16
ꢀꢀꢀꢀ
底框
241.17
ꢀꢀꢀꢀ
吹出流路
242.18
ꢀꢀꢀꢀ
背面侧涡旋件
243.19
ꢀꢀꢀꢀ
前面侧涡旋件
244.20
ꢀꢀꢀꢀ
气流调节机构
245.31
ꢀꢀꢀꢀ
第1风向调节叶片
246.32
ꢀꢀꢀꢀ
第2风向调节叶片
247.33
ꢀꢀꢀꢀ
第3风向调节叶片
248.35
ꢀꢀꢀꢀ
辅助调节叶片
249.40
ꢀꢀꢀꢀ
控制部
250.p0
ꢀꢀꢀꢀ
基准地点
251.p1
ꢀꢀꢀꢀ
第1地点
252.p2
ꢀꢀꢀꢀ
第2地点
253.r10
ꢀꢀꢀ
基准高度范围
254.r11
ꢀꢀꢀ
第1范围
255.r12
ꢀꢀꢀ
第2范围
256.r13
ꢀꢀꢀ
第3范围
257.q
ꢀꢀꢀꢀꢀ
吹出口的基准位置
258.qc
ꢀꢀꢀꢀ
吹出口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位置
259.l15
ꢀꢀꢀ
吹出口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