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自行车后飞轮及其链轮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4-25 00:27:5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后飞轮及其链轮组件,特别是一种自行车后飞轮及其链轮组件。


背景技术:

2.近年来自行车的市场蓬勃发展,无论是竞赛型的高阶自行车,或是作为代步工具及休闲娱乐的大众型自行车,都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促使厂商更加重视用户对于自行车功能的需求,而在车体材料及配备功能上不断地改善精进。
3.以自行车的后飞轮来说,一般后飞轮包含有多个链轮,而市面上常见的后飞轮是由这些链轮逐片组装而成的形式。然而,这样的逐片组装而成的后飞轮在生产上过于繁琐且耗时,使得后飞轮的生产成本不易降低。因此,目前自行车厂商正致力于降低后飞轮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后飞轮及其链轮组件,藉以解决先前技术所述的后飞轮的生产过于繁琐且耗时而不易降低生产成本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自行车后飞轮,用以装设于一轮毂,包含一第一链轮组件及一第二链轮组件。第一链轮组件包含一第一链轮组装座、一第一链轮及一第二链轮。第一链轮组装座包含一中央部及多个连接部。中央部用以装设于轮毂,这些连接部连接于中央部并沿中央部的径向延伸。中央部具有一外表面,这些连接部各具有与外表面面向相同方向的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这些第二表面在中央部的径向上相较于这些第一表面靠近中央部,这些第二表面在中央部的轴向上位于中央部的外表面及这些第一表面之间。第二链轮一体成形地连接于这些连接部远离中央部的一端,第一链轮位于每一连接部背对第二表面的一侧。第二链轮组件包含多个链轮。第二链轮组件的这些链轮至少二者为一体成形,且第二链轮组件的这些链轮位于每一连接部的第二表面所面向的一侧。
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所揭露的一种自行车后飞轮的链轮组件,用以装设于一轮毂,包含一链轮组装座及一链轮。链轮组装座包含一中央部及多个连接部。中央部用以装设于轮毂,这些连接部连接于中央部并沿中央部的径向延伸。链轮一体成形地连接于这些连接部远离中央部的一端。链轮具有面向中央部的一内表面。链轮组件具有多个链轮组装孔,这些链轮组装孔形成于这些连接部及这些连接部与链轮相连之处。位于这些连接部与链轮相连之处的每一链轮组装孔的部分较链轮的内表面远离中央部的中心点。
7.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飞轮及其链轮组件,藉由第一链轮组装座的这些连接部的第二表面在中央部的径向上相较于第一表面靠近中央部,并在中央部的轴向上位于中央部的外表面及第一表面之间的配置,让连接部形成为阶梯状结构,且阶梯状结构的一侧有第一链轮,另一侧有至少二者为一体成形的链轮,可使本实施例的自行车后飞轮的组装复杂度相较于每个链轮逐片组装的后飞轮的组装复杂度为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
本。
8.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实施方式的说明是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且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提供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9.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飞轮及轮毂的立体示意图。
10.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11.图3为图2的第一链轮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12.图4a为图3的第一链轮组件的第二链轮及第一链轮组装座的立体示意图。
13.图4b为图3的第一链轮组件的第二链轮及第一链轮组装座的平面示意图。
14.图5为图2的第一链轮组件及垫圈的分解示意图。
15.图6为图2的第二链轮组件及垫圈的分解示意图。
16.图7为图6的第二链轮组件的第二链轮组装座、第九链轮及第十链轮的立体示意图。
17.图8为图6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18.图9为图2的第二链轮组件及第三链轮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19.图10为图9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20.图11至图13为图1的自行车后飞轮的组装示意图。
21.图14为图13的放大示意图。
22.图15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
23.图1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飞轮及轮毂的立体示意图。
24.图17为图16的分解示意图。
25.图18为图16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26.图19为图16的第一链轮组件的第一链轮组装座及第二链轮的平面示意图。
27.图20为图16的剖视示意图。
28.图2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飞轮的第一链轮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29.图22为图21的第一链轮组件的第一链轮组装座及第二链轮的平面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
31.1、1a轮毂
32.2组装柱部
33.3、3a、3b、6a、7a齿槽
34.4内螺纹
35.5、8a环形凸缘
36.10、10a自行车后飞轮
37.100、100a、100b第一链轮组件
38.110、110a、110b第一链轮组装座
39.111、111a、111b中央部
40.1111、1111a、1111b外表面
41.1112穿孔
42.1113、1113a、1113b、1114a、1115a内花键齿
43.1114、1112a内环面
44.112、112a、112b连接部
45.1121、1121a、1121b第一表面
46.1122、1122a、1122b第二表面
47.1123第三表面
48.1123b分支段
49.113b强化臂部
50.120、120a、120b第一链轮
51.130、130a、130b第二链轮
52.132第一表面
53.133第二表面
54.134、131a、131b内表面
55.135环形凸缘
56.140、205a第三链轮
57.2051a固定孔
58.150、210a第四链轮
59.160、215a第五链轮
60.121、131、141、151、161齿部
61.170分隔件
62.181、182、183结合件
63.191、192、193、140a、150a、140b、150b链轮组装孔
64.1911、1401a、1401b内壁面
65.200、200a第二链轮组件
66.210第二链轮组装座
67.211穿孔
68.2111窄部
69.2112宽部
70.2113止挡面
71.212第一内环面
72.213第二内环面
73.214第一外环面
74.215第二外环面
75.216定位凸块
76.217环形凸缘
77.2171锁孔
78.218、218a、218b、260a、270a内花键齿
79.2191定位凸块
80.2192定位凹槽
81.220、220a第六链轮
82.230、225a第七链轮
83.240、230a第八链轮
84.250、235a第九链轮
85.260、240a第十链轮
86.270、280分隔件
87.221、231、241、251、261齿部
88.222、232、242、272、282定位凹槽
89.300第三链轮组件
90.310第三链轮组装座
91.311穿孔
92.3111宽部
93.3112窄部
94.312第一内环面
95.313第二内环面
96.314第一外环面
97.315第二外环面
98.316定位凸块
99.317、317a、317b内花键齿
100.320、245a第十一链轮
101.330、250a第十二链轮
102.321、331齿部
103.400垫圈
104.410穿孔
105.420、420a、420b内花键齿
106.430内环面
107.500螺锁件
108.600、600a组装盖
109.610外表面
110.620外螺纹
111.630、630a凸缘
112.d1、d2、d3间距
113.c、c1、c2中心点
114.a轴线
115.300a、300b第一结合件
116.400a第二结合件
117.500a支撑件
118.p1、p2、p3位置
119.l1、l2、l3、l4、l5、l6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120.请参阅图1与图2。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飞轮及轮毂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121.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后飞轮10用以装设于一轮毂1的一组装柱部2的多个齿槽3。自行车后飞轮10包含多个链轮组件100、200、300及一垫圈400。这些链轮组件100、200、300例如包含一第一链轮组件100、一第二链轮组件200及一第三链轮组件300。第二链轮组件200及垫圈400位于第一链轮组件100及第三链轮组件300之间,且垫圈400位于第一链轮组件100与第二链轮组件200之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链轮组件200的最大外径小于第一链轮组件100的最大外径且大于第三链轮组件300的最大外径,以下进行详细说明。
122.接着,请参阅图3及图4a、图4b,图3为图2的第一链轮组件及垫圈的分解示意图。图4a为图3的第一链轮组件的第二链轮及第一链轮组装座的立体示意图。图4b为图3的第一链轮组件的第二链轮及第一链轮组装座的平面示意图。
123.第一链轮组件100包含一第一链轮组装座110、一第一链轮120、一第二链轮130、一第三链轮140、一第四链轮150、一第五链轮160、一分隔件170及多个结合件181、182、183,且第一链轮组件100具有多个链轮组装孔191、192、193。
124.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包含一中央部111及多个连接部112。这些连接部112连接于中央部111并沿中央部111的径向延伸。第二链轮130为一体成形地连接于这些连接部112远离中央部111的一端。
12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这些连接部112为阶梯状的结构。以下以其中一个连接部112进行说明。连接部112具有一第一表面1121、一第二表面1122及一第三表面1123。第二链轮130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132及一第二表面133。连接部112的第一表面1121、第二表面1122、第三表面1123及第二链轮130的第一表面132皆面向垫圈400。连接部112的第一表面1121与第二链轮130的第一表面132共平面。在中央部111的径向上,连接部112的第一表面1121及第二表面1122位于第二链轮130的第一表面132及连接部112的第三表面1123之间,且连接部112的第二表面1122位于第一表面1121及第三表面1123之间,及第三表面1123较第二表面1122及第一表面1121靠近中央部111。中央部111具有面向垫圈400的一外表面1111。请先参阅图15,在中央部111的轴向上,连接部112的第三表面1123与垫圈400的外表面1111之间保有一间距d1,连接部112的第二表面1122与垫圈400的外表面1111之间保有一间距d2,及连接部112的第一表面1121与垫圈400的外表面1111之间保有一间距d3。间距d1大于间距d2,且间距d2大于间距d3。换句话说,连接部112的第二表面1122在中央部111的轴向上位于中央部111的外表面1111及连接部112的第一表面1121之间,连接部112的第三表面1123在中央部111的轴向上位于中央部111的外表面111及连接部112的第二表面1122之间。
126.每一个链轮组装孔191(第一链轮组装孔)的不同部分分别形成于其中一连接部112的第一表面1121及第二链轮130的第一表面132上。也就是说,这些链轮组装孔191位于
这些连接部112与第二链轮130连接之处。每个链轮组装孔191的部分较第二链轮130面向中央部111的一内表面134远离中央部111的中心点c。详细来说,每一个第一链轮组装孔191的内壁面1911与中央部111的中心点c之间的最大距离l1(如图4b的位置p1与中央部111的中心点c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链轮130的内表面134与中央部111的中心点c之间的最大距离l2。这些链轮组装孔192(第二链轮组装孔)分别形成于这些连接部112的第二表面1122上,且这些链轮组装孔193(第三链轮组装孔)分别形成于这些连接部112的第三表面1123上。
12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链轮130还具有自第二表面133凸出的一环形凸缘135,这些链轮组装孔191贯穿环形凸缘135。这些结合件181、182、183例如为铆接件。这些结合件181(第一结合件)穿设于第一链轮120,并分别固定于链轮组装孔191,且第二链轮130的第二表面133面向第一链轮120。第一链轮120抵靠环形凸缘135,而与第二链轮130的第二表面133保持一距离。
128.第三链轮140叠设于这些连接部112的第二表面1122,使得第二链轮130位于第一链轮120及第三链轮140之间。这些结合件182(第二结合件)分别穿设于链轮组装孔192,并固定于第三链轮140。第四链轮150叠设于这些连接部112的第三表面1123,使得第三链轮140位于第四链轮150及第二链轮130之间。分隔件170叠设于第四链轮150远离这些连接部112的第二表面1122的一侧,且第五链轮160叠设于分隔件170远离第四链轮150的一侧,使得第四链轮150位于第三链轮140与分隔件170之间,且分隔件170位于第四链轮150及第五链轮160之间。这些结合件183(第三结合件)分别穿设于链轮组装孔193、第四链轮150及分隔件170,并固定于第五链轮160。
12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链轮130的外径小于第一链轮120的外径且大于第三链轮140的外径,且第四链轮150的外径小于第三链轮140的外径且大于第五链轮160的外径。此外,第一链轮120例如具有33个齿部121,第二链轮130例如具有28个齿部131,第三链轮140例如具有24个齿部141,第四链轮150例如具有21个齿部151,第五链轮160例如具有19个齿部161。这些齿部121、131、141、151、161用以与自行车链条(图中未示出)啮合。
13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中央部111还具有一穿孔1112及多个内花键齿1113。这些内花键齿1113自穿孔1112的内环面1114凸出。穿孔1112用以供轮毂1的组装柱部2穿设,且这些内花键齿1113用以啮合于轮毂1的组装柱部2的齿槽3。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内花键齿1113的数量小于轮毂1的齿槽3的数量。其中,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内花键齿1113的数量例如为9个。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内花键齿1113中,有一个内花键齿1113a的形状与其他内花键齿1113b的形状不同。对应地,轮毂1的组装柱部2的齿槽3中,有一个齿槽3a的形状与其他齿槽3b的形状不同。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内花键齿1113a用以匹配于轮毂1的组装柱部2的齿槽3a,而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内花键齿1113b用以匹配于轮毂1的组装柱部2的齿槽3b。
131.接着,请参阅图5,图5为图2的第一链轮组件及垫圈的分解示意图。
132.垫圈400具有一穿孔410及多个内花键齿420。内花键齿420自穿孔410的内环面430凸出。穿孔410用以供轮毂1的组装柱部2穿设,且这些内花键齿420用以啮合于组装柱部2的齿槽3。垫圈400的内花键齿420的数量小于轮毂1的齿槽3的数量。其中,垫圈400的内花键齿420的数量例如为9个。垫圈400的内花键齿420中,有一个内花键齿420a的形状与其他内花键齿420b的形状不同。垫圈400的内花键齿420a用以匹配于轮毂1的齿槽3a,而垫圈400的内
花键齿420b用以匹配于轮毂1的齿槽3b。垫圈400叠设于第五链轮160远离分隔件170的一侧,且垫圈400的内花键齿420a对齐于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内花键齿1113a,且垫圈400的内花键齿420b与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内花键齿1113b相错位。
133.接着,请参阅图6至图8,图6为图2的第二链轮组件及垫圈的分解示意图。图7为图6的第二链轮组件的第二链轮组装座、第九链轮及第十链轮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图6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134.第二链轮组件200与连接部112的第二表面1122之间通过第三链轮140、第四链轮150、分隔件170、第五链轮160及垫圈400相分隔(如图15所示)。第二链轮组件200包含一第二链轮组装座210、一第六链轮220、一第七链轮230、一第八链轮240、一第九链轮250、一第十链轮260及二分隔件270、280。第六链轮220、第七链轮230及第八链轮240装设于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第九链轮250及第十链轮260一体成形地连接于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第六链轮220、第七链轮230、第八链轮240、第九链轮250及第十链轮260由外径大至小依序地排列于垫圈400及第三链轮组件300之间,且第六链轮220较第七链轮230、第八链轮240、第九链轮250及第十链轮260靠近垫圈400,及第六链轮220的外径小于第五链轮160的外径。分隔件270位于第六链轮220及第七链轮230之间,分隔件280位于第七链轮230及第八链轮240之间。
135.详细来说,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具有一穿孔211、一第一内环面212、一第二内环面213、一第一外环面214、一第二外环面215、多个定位凸块216及一环形凸缘217。穿孔211具有相连通的一窄部2111及一宽部2112。第一内环面212形成窄部2111,且第二内环面213形成宽部2112。窄部2111的内径小于宽部2112的内径。第一外环面214背对于第一内环面212,且第二外环面215背对于第二内环面213。这些定位凸块216及环形凸缘217皆自第一外环面214凸出,且这些定位凸块216位于环形凸缘217的同一侧。环形凸缘217具有多个锁孔2171。第六链轮220、第七链轮230、第八链轮240及二分隔件270、280各具有多个定位凹槽222、232、242、272、282。此外,自行车后飞轮10还包含多个螺锁件500。
136.在本实施例中,垫圈400、第六链轮220、第七链轮230、第八链轮240及二分隔件270、280固定于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垫圈400、第六链轮220、第七链轮230、第八链轮240及二分隔件270、280组装于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方式为依序将第八链轮240、分隔件280、第七链轮230、分隔件270及第六链轮220的定位凹槽242、282、232、272、222组装于定位凸块216,接着将垫圈400抵靠于第六链轮220远离分隔件270的一侧,然后将这些螺锁件500穿过垫圈400、第六链轮220、第七链轮230、第八链轮240及二分隔件270、280并分别锁附于这些锁孔2171。如此一来,第六链轮220、第七链轮230、第八链轮240及二分隔件270、280即被夹持垫圈400及环形凸缘217之间,而完成垫圈400、第六链轮220、第七链轮230、第八链轮240及二分隔件270、280的组装。
137.第九链轮250及第十链轮260分别一体成形地连接于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第二外环面215。环形凸缘217位于第九链轮250及第八链轮240之间,且第十链轮260位于第九链轮250远离第八链轮240的一侧并与第九链轮250保持一间隙。
138.在本实施例中,第七链轮230的外径小于第六链轮220的外径且大于第八链轮240的外径,且第九链轮250的外径小于第八链轮240的外径且大于第十链轮260的外径。此外,第六链轮220例如具有17个齿部221,第七链轮230例如具有15个齿部231,第八链轮240例如
具有14个齿部241,第九链轮250例如具有13个齿部251,第十链轮260例如具有12个齿部261。这些齿部221、231、241、251、261用以与自行车链条(图中未示出)啮合。
139.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链轮组装座210还具有凸出于其第一内环面212的多个内花键齿218。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穿孔211用以供轮毂1的组装柱部2穿设,且这些内花键齿218用以啮合于轮毂1的组装柱部2的齿槽3。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内花键齿218的数量小于轮毂1的组装柱部2的齿槽3的数量。其中,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内花键齿218例如为9个。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内花键齿218中,有一个内花键齿218a的形状与其他内花键齿218b的形状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垫圈400的相对二侧抵靠于第五链轮160及第六链轮220之间。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内花键齿218a、218b分别对齐于垫圈400的内花键齿420a、420b。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内花键齿218a用以匹配于轮毂1的齿槽3a,而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内花键齿218b用以匹配于轮毂1的齿槽3b。
140.接着,请参阅图9及图10,图9为图2的第二链轮组件及第三链轮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10为图9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141.第三链轮组件300包含一第三链轮组装座310、一第十一链轮320及一第十二链轮330。第三链轮组装座310具有一穿孔311、一第一内环面312、一第二内环面313、一第一外环面314、一第二外环面315及多个定位凸块316。穿孔311具有相连通的一宽部3111及一窄部3112。第一内环面312形成宽部3111,且第二内环面313形成窄部3112。宽部3111的内径大于窄部3112的内径。第一外环面314背对于第一内环面312,且第二外环面315背对于第二内环面313。这些定位凸块316自第一外环面314凸出。第十一链轮320及第十二链轮330分别一体成形地连接于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第一外环面314及第二外环面315。第十一链轮320位于这些定位凸块316及第十二链轮330之间,且第十一链轮320与第十二链轮330保持一间隙。
14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链轮组装座210还具有自第二内环面213凸出的多个定位凸块2191,每二定位凸块2191之间形成有一定位凹槽2192。此外,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穿孔211的窄部2111及宽部2112之间形成有一止挡面2113。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这些定位凸块316组装于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定位凹槽2192,且第三链轮组装座310抵靠于止挡面2113,使得第十一链轮320位于第十链轮260及第十二链轮330之间,且第十一链轮320与第十链轮260保持一间隙。在本实施例中,第十一链轮320的外径小于第十链轮260且大于第十二链轮330的外径。此外,第十一链轮320例如具有11个齿部321,第十二链轮330例如具有10个齿部331。
143.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链轮组装座310具有凸出于其第一内环面312的多个内花键齿317。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穿孔311用以供轮毂1的组装柱部2插设,且这些内花键齿317用以啮合于轮毂1的齿槽3。其中,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317的数量小于轮毂1的齿槽3的数量。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317的数量例如为9个。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317中,有一个内花键齿317a的形状与其他内花键齿317b的形状不同。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317a、317b分别对齐于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内花键齿218a、218b。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317a用以匹配于轮毂1的齿槽3a,而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317b用以匹配于轮毂1的齿槽3b。
144.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后飞轮10还包含一组装盖600。组装盖600具有一外表面610、一外螺纹620及一凸缘630。外螺纹620形成于外表面610上,且用以与轮毂1的组装柱部
2内的内螺纹4螺合。组装盖600的凸缘630自外表面610凸出,用以抵靠于第三链轮组装座310。
145.接着,以下将说明自行车后飞轮10组装于轮毂1的过程。请参阅图11至图15,图11至图13为图1的自行车后飞轮的组装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放大示意图。图15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为了清楚表示轮毂1的齿槽3a,图11至图14中的轮毂1以点状图样显示。
146.首先,将第一链轮120、第三链轮140、第四链轮150、分隔件170及第五链轮160组装于第一链轮组装座110,而完成第一链轮组件100的组装,并将第八链轮240、分隔件280、第七链轮230、分隔件270、第六链轮220及垫圈400组装于第二链轮组装座210,而将第二链轮组件200与垫圈400组装为一体。
147.如图11所示,接着,将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内花键齿1113a对准并插入轮毂1的齿槽3a。同时,其他的内花键齿1113b亦分别插入轮毂1的齿槽3b内。
148.接着,如图12所示,将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内花键齿218a及垫圈400的内花键齿420a对准并插入轮毂1的齿槽3a。同时,其他的内花键齿218b、420b亦分别插入轮毂1的齿槽3b内。
149.接着,如图13、14所示,将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317a对准并插入轮毂1的齿槽3a。同时,其他的内花键齿317b亦分别插入轮毂1的齿槽3b内,且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这些定位凸块316组装于第二链轮组装座210的定位凹槽2192(如图9所示)。
150.接着,如图15所示,将组装盖600插入于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穿孔311,且组装盖600的外螺纹620螺合于轮毂1的组装柱部2内的内螺纹4,使得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垫圈400、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及第三链轮组装座310被夹设于组装盖600的凸缘630及轮毂1的组装柱部2的一环形凸缘5之间。
151.在本实施例中,藉由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这些连接部112为阶梯状结构,且阶梯状结构的一侧有第一链轮120,另一侧有至少二者为一体成形的多个链轮(如一体的第九链轮250及第十链轮260与一体的第十一链轮320及第十二链轮330),可使本实施例的自行车后飞轮10的组装复杂度相较于每个链轮逐片组装的后飞轮的组装复杂度为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152.如图11至图14所示,由于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垫圈400、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及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1113a、420a、218a、317a皆是啮合于相同的齿槽3a,故这些内花键齿1113a、420a、218a、317a于轮毂1的中心轴线a的方向上相重叠。至于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垫圈400、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及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其他内花键齿1113b、420b、218b、317b,垫圈400、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及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其他内花键齿420b、218b、317b于轮毂1的中心轴线a的方向上相重叠,但不重叠于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其他内花键齿1113b。也就是说,第二链轮组件200、第三链轮组件300及垫圈400的内花键齿218、317、420于轮毂1的中心轴线a的方向上完全重叠,且第一链轮组件100的内花键齿1113于轮毂1的中心轴线a的方向上部分重叠且部分不重叠于第二链轮组件200、第三链轮组件300及垫圈400的内花键齿218、317、420。藉此,可避免让所有的外花键齿1113、218、317、420皆啮合于相同的齿槽3,而达到外花键齿1113、218、317、420施予轮毂1的应力分散的效果,以避免轮毂1的齿槽3损坏。
15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链轮组件200、第三链轮组件300及垫圈400的内花键齿218、
317、420完全对齐,且第一链轮组件100的内花键齿1113不完全对齐于第二链轮组件200、第三链轮组件300及垫圈400的内花键齿218、317、420,但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链轮组件、第二链轮组件及第三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可完全对齐,且垫圈的内花键齿可不完全对齐于第一链轮组件、第二链轮组件及第三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或是,第一链轮组件、第三链轮组件及垫圈的内花键齿可完全对齐,第二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可不完全对齐于第一链轮组件、第三链轮组件及垫圈的内花键齿。又或是,第一链轮组件、第二链轮组件及垫圈的内花键齿可完全对齐,第三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可不完全对齐于第一链轮组件、第二链轮组件及垫圈的内花键齿。
154.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链轮组件、垫圈、第二链轮组件及第三链轮组件的任三者的内花键齿可彼此不完全对齐,而另一者的内花键齿可完全对齐于前述的其中一者。举例来说,第一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不完全对齐于垫圈的内花键齿,垫圈的内花键齿不完全对齐于第二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第二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不完全对齐于第一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而第三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完全对齐于第一链轮组件、垫圈及第二链轮组件的其中一者的内花键齿。
155.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链轮组件、垫圈、第二链轮组件及第三链轮组件的四者的内花键齿可彼此不完全对齐。也就是说,第一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不完全对齐于垫圈、第二链轮组件及第三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垫圈的内花键齿不完全对齐于第二链轮组件及第三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第二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不完全对齐于第三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
156.在本实施例中,藉由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垫圈400、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及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1113a、218a、317a、420a的形状不同于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垫圈400、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及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1113b、218b、317b、420b的形状,可在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垫圈400、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及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组装于轮毂1的过程中,提供防呆的机制,以避免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垫圈400、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及第三链轮组装座310是以内花键齿1113b、218b、317b、420b组装于轮毂1的齿槽3a,而可确保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垫圈400、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及第三链轮组装座310是以预期的角度装设于轮毂1。然而,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垫圈400、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及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1113、218、317、420的形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链轮组装座、垫圈、第二链轮组装座及第三链轮组装座的内花键齿的形状可皆为相同。
157.另一方面,藉由第一链轮120、第二链轮130、第三链轮140、第四链轮150及第五链轮160连接同一个链轮组装座110,垫圈400、第六链轮220、第七链轮230、第八链轮240、第九链轮250及第十链轮260共同连接同一个链轮组装座210,及第十一链轮320及第十二链轮330共同连接同一个链轮组装座310,自行车后飞轮10可相较于每一个链轮都各自连接一个链轮组装座的后飞轮具有较轻的重量。
158.此外,藉由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具有链轮组装孔191、192、193,及每个链轮组装孔191的部分较第二链轮130面向中央部111的内表面134远离中央部111的中心点c的配置,可让第一链轮组装座110的相对二侧分别可固定有外径较大的链轮(第一链轮120)及外径较小的链轮(第三链轮140、第四链轮150及第五链轮160),使得外径较大的链轮位于第二链轮130的一侧,外径较小的链轮位于第二链轮130的另一侧。
159.在本实施例中,具有阶梯状结构的链轮组装座(如第一链轮组装座110)是用于外
径最大的链轮组件(如第一链轮组件100),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具有阶梯状结构的链轮组装座可运用于其他的链轮组件,如外径次大的链轮组件。
160.本实施例的第一链轮组装座110、垫圈400、第二链轮组装座210及第三链轮组装座310的内花键齿的数量皆为9个,但并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链轮组装座、垫圈、第二链轮组装座及第三链轮组装座的内花键齿的数量可皆小于9个。
161.接着,请参阅图16至图18。图1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飞轮及轮毂的立体示意图。图17为图16的分解示意图。图18为图16的另一视角的分解示意图。
162.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后飞轮10a用以装设于一轮毂1a。自行车后飞轮10a包含一第一链轮组件100a及一第二链轮组件200a。在本实施例或其他实施例中,自行车后飞轮还可包含多个第一结合件300a及多个第二结合件400a。
163.请一并参阅图17至图20。其中,图19为图16的第一链轮组件的第一链轮组装座及第二链轮的平面示意图。图20为图16的剖视示意图。
164.第一链轮组件100a包含一第一链轮组装座110a、一第一链轮120a及一第二链轮130a。第一链轮组装座110a包含一中央部111a及多个连接部112a。中央部111a用以装设于轮毂1a,且这些连接部112a连接于中央部111a并沿中央部111a的径向延伸。第二链轮组件200a装设于这些连接部112a。中央部111a具有一外表面1111a,且此外表面1111a面向第二链轮组件200a。
165.这些连接部112a为相同的结构,故以下以其中一个连接部112a进行详细说明。连接部112a包含一第一表面1121a及一第二表面1122a。连接部112a的第一表面1121a及第二表面1122a与中央部111a的外表面1111a面向相同方向。连接部112a的第二表面1122a在中央部111a的径向上相较于第一表面1121a靠近中央部111a,且第二表面1122a在中央部111a的轴向上位于中央部111a的外表面1111a及第一表面1121a之间。换句话说,连接部112a呈现阶梯状的结构。
16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链轮130a为一体成形地与这些连接部112a连接,且第二链轮130a具有面向中央部111a的一内表面131a。第一链轮组件100a具有多个第一链轮组装孔140a。这些第一链轮组装孔140a分别形成于这些连接部112a的这些第一表面1121a与第二链轮130a相连之处。每一个第一链轮组装孔140a的部分较第二链轮130a的内表面131a远离中央部111a的中心点c1。详细来说,每一个第一链轮组装孔140a的内壁面1401a与中央部111a的中心点c1之间的最大距离l3(如图19的位置p2与中央部111a的中心点c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链轮130a的内表面131a与中央部111a的中心点c1之间的最大距离l4。这些第一结合件300a例如为铆钉。这些第一结合件300a穿设于第一链轮120a并分别固定于这些第一链轮组装孔140a,且第一链轮120a位于每一连接部112a背对第二表面1122a的一侧。第一链轮120a的外径大于第二链轮130a的外径。
167.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链轮组件100a还具有多个第二链轮组装孔150a,这些第二链轮组装孔150a分别形成于这些连接部112a的第二表面1122a上。
168.第二链轮组件200a包含一第三链轮205a、一第四链轮210a、一第五链轮215a、一第六链轮220a、一第七链轮225a、一第八链轮230a、一第九链轮235a、一第十链轮240a、一第十一链轮245a及一第十二链轮250a。前述这些链轮例如为一体成形。第三链轮205a具有多个
固定孔2051a,第三链轮205a直接叠设于这些连接部112a的这些第二表面1122a。这些第二结合件400a分别穿设于这些第二链轮组装孔150a并固定于这些固定孔2051a。在本实施例中,第三链轮205a的外径小于第二链轮130a的外径,而第四链轮210a、第五链轮215a、第六链轮220a、第七链轮225a、第八链轮230a、第九链轮235a、第十链轮240a、第十一链轮245a及第十二链轮250a在第三链轮205a背对于这些连接部112a的这些第二表面1122a的一侧由外径大至小依序排列。如图20所示,第二链轮组件200a的第三链轮205a、第四链轮210a、第五链轮215a、第六链轮220a、第七链轮225a、第八链轮230a、第九链轮235a、第十链轮240a、第十一链轮245a及第十二链轮250a位于每一连接部112a的第二表面1122a所面向的一侧。
169.在本实施例中,藉由第一链轮组装座110a的这些连接部112a为阶梯状结构,且阶梯状结构的一侧附接有第一链轮120a,另一侧直接附接有一体形成的第三链轮205a、第四链轮210a、第五链轮215a、第六链轮220a、第七链轮225a、第八链轮230a、第九链轮235a、第十链轮240a、第十一链轮245a及第十二链轮250a,可使本实施例的自行车后飞轮10a的组装复杂度相较于每个链轮逐片组装的后飞轮的组装复杂度为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170.然而,第二链轮组件200a的第三链轮205a、第四链轮210a、第五链轮215a、第六链轮220a、第七链轮225a、第八链轮230a、第九链轮235a、第十链轮240a、第十一链轮245a及第十二链轮250a并不限为直接附接在这些连接部112a的第二表面1122a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链轮组件的这些链轮可间接附接在连接部的第二表面上。
171.此外,第二链轮组件200a的第三链轮205a、第四链轮210a、第五链轮215a、第六链轮220a、第七链轮225a、第八链轮230a、第九链轮235a、第十链轮240a、第十一链轮245a及第十二链轮250a并不限为全部一体成形。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仅有部分的链轮为一体成形。
172.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后飞轮10a还可包含一支撑件500a。支撑件500a例如为一个中空柱体。支撑件500a的相对二端分别抵靠于中央部111a的外表面1111a及第九链轮235a,而提供支撑第二链轮组件200a的效果。然,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支撑件500a抵靠于第九链轮235a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件可以抵靠于第二链轮组件的其他链轮。再者,自行车后飞轮并不限包含支撑件。在其他实施例中,自行车后飞轮可无支撑件。
173.在本实施例中,中央部111a具有自其内环面1112a凸出的多个内花键齿1114a、1115a,其中一个内花键齿1114a的形状不同于其他的内花键齿1115a的形状。此外,第二链轮组件200a亦具有多个内花键齿260a、270a,其中一个内花键齿260a的形状不同于其他的内花键齿270a的形状。对应地,轮毂1a具有多个齿槽6a、7a,其中一个齿槽6a的形状与其他齿槽7a的形状不同。中央部111a的内花键齿1114a及第二链轮组件200a的内花键齿260a用以匹配于轮毂1a的齿槽6a。藉此,提供防呆的机制,以避免在将自行车后飞轮10a组装于轮毂1a的过程中系以内花键齿1115a、270a组装于轮毂1a的齿槽6a,而可确保自行车后飞轮10a是以预期的角度装设于轮毂1a。至于中央部111a的内花键齿1115a及第二链轮组件200a的内花键齿270a则是用以匹配于轮毂1a的相同的齿槽7a。
174.然而,中央部111a的内花键齿1114a、1115a及第二链轮组件200a的内花键齿260a、270a的形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中央部的内花键齿的形状可皆为相同,且第二链轮组件的内花键齿的形状可皆为相同。
175.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后飞轮10a例如还可包含一组装盖600a。在自行车后飞轮10a装设于轮毂1a后,组装盖600a与轮毂1a螺合,而令自行车后飞轮10a定位于组装盖600a
的凸缘630a与轮毂1a的环形凸缘8a之间。
176.接着,请参阅图21及22。图2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飞轮的第一链轮组件的分解示意图。图22为图21的第一链轮组件的第一链轮组装座及第二链轮的平面示意图。
177.在本实施例中,自行车后飞轮与图16的自行车后飞轮10a相似,二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第一链轮组件的第一链轮组装座,故图式及以下的说明仅呈现第一链轮组件100b,至于其他元件则请参照前述的实施例而不再赘述。
178.第一链轮组件100b包含一第一链轮组装座110b、一第一链轮120b及一第二链轮130b。第一链轮组装座110b包含一中央部111b、多个强化臂部113b及多个连接部112b。中央部111b用以装设于轮毂(如图16所示)。这些连接部112b供第二链轮组件(如图16所示的第二链轮组件200a)组装。中央部111b具有一外表面1111b,外表面1111b在第二链轮组件组装于连接部112b后面向第二链轮组件。这些强化臂部113b的一端连接于中央部111b并沿中央部111b的径向延伸。
179.这些连接部112b为相同的结构,故以下以其他一个连接部112b进行详细说明。连接部112b位于其中二个强化臂部113b之间,且其一端具有分别连接于此二强化臂部113b的二分支段1123b,且连接部112b沿中央部111b的径向延伸。连接部112b还具有一第一表面1121b及一第二表面1122b。连接部112b的第一表面1121b及第二表面1122b与中央部111b的外表面1111b面向相同方向。连接部112b的第二表面1122b在中央部111b的径向上相较于第一表面1121b靠近中央部111b,且第二表面1122b在中央部111b的轴向上位于中央部111b的外表面1111b及第一表面1121b之间。换句话说,连接部112b呈现阶梯状的结构。
18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链轮130b为一体成形地与这些连接部112b的另一端及这些强化臂部113b的另一端连接,且第二链轮130b具有面向中央部111b的一内表面131b。第一链轮组件100b具有多个第一链轮组装孔140b。这些第一链轮组装孔140b分别形成于这些连接部112b的这些第一表面1121b与第二链轮130b相连之处及这些强化臂部113b与第二链轮130b相连之处。每一个第一链轮组装孔140b的部分较第二链轮130b的内表面131b远离中央部111b的中心点c2。详细来说,每一个第一链轮组装孔140b的内壁面1401b与中央部111b的中心点c2之间的最大距离l5(如图22的位置p3与中央部111b的中心点c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链轮130b的内表面131b与中央部111b的中心点c2之间的距离l6。这些第一结合件300b例如为铆钉。这些第一结合件300b穿设于第一链轮120b并分别固定于这些第一链轮组装孔140b,且第一链轮120b位于每一连接部112b背对第二表面1122b的一侧。第一链轮120b的外径大于第二链轮130b的外径。
18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链轮组件100b还具有多个第二链轮组装孔150b,这些第二链轮组装孔150b分别形成于这些连接部112b的第二表面1122b上。第二链轮组装孔150b用以供第二链轮组件组装。
182.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揭露的自行车后飞轮及其链轮组件,藉由第一链轮组装座的这些连接部的第二表面在中央部的径向上相较于第一表面靠近中央部,并在中央部的轴向上位于中央部的外表面及第一表面之间的配置,让连接部形成为阶梯状结构,且阶梯状结构的一侧有第一链轮,另一侧有至少二者为一体成形的链轮,可使本实施例的自行车后飞轮的组装复杂度相较于每个链轮逐片组装的后飞轮的组装复杂度为低,而可以降低生产成
本。
183.此外,在部分实施例中,藉由每一链轮组件的这些内花键齿的数量小于这些齿槽的数量,及这些链轮组件中至少二者的这些内花键齿于轮毂的中心轴线的方向上部分重叠且部分不重叠的配置,可避免让所有的外花键齿皆啮合于相同的齿槽,而达到外花键齿施予轮毂的应力分散的效果,以避免轮毂的齿槽损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