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可折叠的工件运输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22:40: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件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折叠的工件运输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汽车装配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各种装配零件进行运输转移,通常会利用到转运台车。目前,市面上有很多专门设计生产运输台车的厂家,他们通常会根据实际的装配需要以及装配零件的外形设计和制造专用的运输台车。
3.但是在销售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基本上所有的运输台车由于是专门设计的,因此通常采用焊接或铆接等方式进行组装生产,造成台车的组装生产及拆卸维护的难度角度,而且极为不利于远途销售的长途运输。因此,技术人员计划设计一种能够进行折叠的运输台车,以方便台车销售的长途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组装难度小,且利于长途运输的可折叠的工件运输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折叠的工件运输装置,包括用于运输工件的底盘,其还包括两个第一折叠组件及第一承载部,两个第一折叠组件分别设置在底盘延伸方向的两端,两个第一折叠组件与底盘之间围成开放的空间;第一折叠组件包括第一固定部与第一活动部,各第一固定部设置在底盘上,第一活动部一端与第一固定部铰连接,第一活动部另一端朝远离底盘的方向延伸,各第一活动部均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第一活动部可相对于第一固定部围绕铰连接部位转动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第一承载部设置在底盘上且位于空间内,第一承载部具有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第一承载部可相对于底盘移动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各第一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空间具有最大体积,第一承载部处于第一状态,第一承载部上设置工件;各第一活动部位于第二位置,空间具有最小体积,第一承载部处于第二状态,第一承载部抵持第一活动部朝向底盘的端面。
6.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两个第二折叠组件及两个第二承载部;两个第二折叠组件分别设置两个第一活动部上;第二折叠组件包括第二固定部与第二活动部,各第二固定部设置在第一活动部上且位于第一活动部远离底盘的一端与底盘之间,第二活动部一端与第二固定部铰连接,第一活动部另一端朝空间内延伸,各第二活动部均具有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第二活动部可相对于第二固定部围绕铰连接部位转动并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切换;两个第二承载部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活动部上,第二承载部具有第三状态与第四状态,第二承载部可相对于第二活动部移动并在第三状态与第四状态之间切换;各第一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各第二活动部位于第三位置,且两个第二活动部远离第一折叠组件的一端相抵接,第二承载部处于第三状态,第二承载部上设置工件;各第一活动部位于第二位置,各第二活动部位于第四位置,其中一个第二活动部朝向底盘的端面抵持
第一承载部或另一个第二活动部远离底盘的端面,第二承载部处于第四状态,第二承载部抵持第一活动部朝向底盘的端面。
7.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龙门架,龙门架位于空间内,龙门架包括支柱与横梁,支柱一端与底盘边缘铰连接,支柱另一端朝远离底盘的方向延伸,横梁设置在支柱远离底盘的端部,横梁可相对于底盘围绕平行于底盘表面且垂直于底盘延伸方向的方向转动,第二活动部位于第三位置,横梁同时抵接在两个第二活动部朝向底盘的表面。
8.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第一限位件,第二承载部处于第三状态,第一限位件设置在第二承载部朝向底盘的端面,第一限位件抵持于设置在第一承载部上的工件远离底盘的表面;第二承载部处于第四状态,第一限位件与第二承载部同步移动,并一同抵持第一活动部朝向底盘的端面。
9.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第三折叠组件,第三折叠组件设置在底盘上且位于两个第一折叠组件之间且与各第一折叠组件之间间隔设置,第三折叠组件能够相对于底盘移动并选择性的遮挡空间其中一个与底盘相邻的侧面及远离底盘的端面,第三折叠组件用于限制工件脱离运输装置。
10.更进一步优选的,第三折叠组件包括第三活动部与第四活动部,第三活动部一侧与底盘边缘铰连接,第三活动部远离底盘的一侧与第四活动部铰连接;第一活动部位于第一位置,第三活动部遮挡空间的其中一个与底盘相邻的侧面,第四活动部遮挡空间的远离底盘的端面;第一活动部位于第二位置,第三活动部朝向底盘的端面抵持第一承载部,第四活动部抵持在第三活动部远离底盘的端面及第一活动部朝向底盘的端面之间。
11.更进一步优选的,还包括第二限位件,第二限位件设置在第四活动部上,第二限位件能够相对于第四活动部朝向空间内移动,并抵持在工件远离底盘的表面。
12.更进一步优选的,第三活动部与第四活动部沿垂直于底盘延伸方向的宽度不大于底盘垂直于延伸方向的宽度。
13.在以上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还包括定位销,第一固定部外壁对称开设有滑槽,定位销设置在第一活动部朝向底盘的端部,定位销两端分别穿过滑槽向外延伸,定位销可在滑槽内移动并通过紧固螺栓紧固在第一固定部上。
1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折叠的工件运输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设置第一折叠组件及第二折叠组件构成的整体框架能够在不使用时进行折叠,从而缩小运输装置的占用空间体积,同时紧凑的折叠结构也能够避免装置在长途运输中损坏,从而有利于装置的长途运输以及装配维护。
16.(2)通过设置限位件与承载部将工件夹住,从而能够将工件稳固的固定在运输装置内,从而避免工件在运输过程中脱离运输装置。
17.(3)设置第一活动部与第一固定部通过滑槽与定位销铰连接,从而能够调整折叠状态下,第一活动部与底盘之间形成的空间的高度,以便根据折叠并收纳在底盘上的结构的厚度,从而调整空间的高度,以便对各折叠机构进行收纳。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件运输装置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折叠组件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折叠组件的立体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承载部的第一状态的立体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折叠组件的展开状态的立体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承载部的第三状态的立体图。
25.图中:1、底盘;101、空间;2、第一折叠组件;21、第一固定部;22、第一活动部;201、滑槽;3、第一承载部;4、第二折叠组件;41、第二固定部;42、第二活动部;5、第二承载部;6、龙门架;61、支柱;62、横梁;7、第一限位件;8、第三折叠组件;81、第三活动部;82、第四活动部;9、第二限位件;10、定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如图1所示,结合图4,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折叠的工件运输装置,包括用于运输工件的底盘1,其还包括两个第一折叠组件2、第一承载部3、第二折叠组件4、第二承载部5、龙门架6、第一限位件7、第三折叠组件8、第二限位件 9及定位销10。
28.其中,两个第一折叠组件2分别设置在底盘1延伸方向的两端,两个第一折叠组件2与底盘1之间围成开放的空间101。
29.具体来说,第一折叠组件2包括第一固定部21与第一活动部22,各第一固定部21设置在底盘1上,第一活动部22一端与第一固定部21铰连接,第一活动部22另一端朝远离底盘1的方向延伸,各第一活动部22均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第一活动部22可相对于第一固定部21围绕铰连接部位转动并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
30.第一承载部3设置在底盘1上且位于空间101内,第一承载部3具有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第一承载部3可相对于底盘1移动并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3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各第一活动部22位于第一位置,空间101具有最大体积,第一承载部3处于第一状态,第一承载部3上设置工件;各第一活动部 22位于第二位置,空间101具有最小体积,第一承载部3处于第二状态,第一承载部3抵持第一活动部22朝向底盘1的端面。
32.简单来说,第一活动部22位于第一位置以及第一承载部3处于第一状态时,装置呈展开状态,此时第一折叠组件2类似于设置在底盘1延伸方向两端的支撑框架,而第一承载部3上稳固安置工件;而当第一活动部22位于第二位置以及第一承载部3处于第二状态时,装置呈折叠状态,此时第一承载部3折叠并收纳在底盘1内,而第一折叠组件2折叠后压在底盘1表面,其中根据第一折叠组件2的高度,两个第一折叠组件2有可能会在端部发生层叠抵压的情况。
33.进一步的,为了在运输装置上安置多层工件,并且也不会影响运输装置的折叠效果,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二种实施例。
34.如图1所示,结合图5,两个第二折叠组件4分别设置两个第一活动部22 上;第二折叠组件4包括第二固定部41与第二活动部42,各第二固定部41设置在第一活动部22上且位于第一活动部22远离底盘1的一端与底盘1之间,第二活动部42一端与第二固定部41铰连接,第一活动部22另一端朝空间101 内延伸,各第二活动部42均具有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第二活动部42可相对于第二固定部41围绕铰连接部位转动并在第三位置与第四位置之间切换。
35.两个第二承载部5分别设置在两个第二活动部42上,第二承载部5具有第三状态与第四状态,第二承载部5可相对于第二活动部42移动并在第三状态与第四状态之间切换。
3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各第一活动部22位于第一位置,各第二活动部42 位于第三位置,且两个第二活动部42远离第一折叠组件2的一端相抵接,第二承载部5处于第三状态,第二承载部5上设置工件;各第一活动部22位于第二位置,各第二活动部42位于第四位置,其中一个第二活动部42朝向底盘1的端面抵持第一承载部3或另一个第二活动部42远离底盘1的端面,第二承载部 5处于第四状态,第二承载部5抵持第一活动部22朝向底盘1的端面。
37.简单来说,两个第二折叠组件4在位于第三位置时,类似于在空间101内架桥,从而形成位于底盘1上方的另一各可用于安置工件的平台,同时平台上设置有第二承载部5用于稳固的安置工件;而进行折叠时,先将第二承载部5 切换至第四状态并将其收纳至第二活动部42内,然后将第二活动部42切换至第四位置,类似于将桥升起并收纳在第一活动部22内,从而完成折叠。
38.而为了支撑两个第二折叠组件4架起的桥,如图1所示,结合图2,龙门架 6位于空间101内,龙门架6包括支柱61与横梁62,支柱61一端与底盘1边缘铰连接,支柱61另一端朝远离底盘1的方向延伸,横梁62设置在支柱61远离底盘1的端部,横梁62可相对于底盘1围绕平行于底盘1表面且垂直于底盘 1延伸方向的方向转动,第二活动部42位于第三位置,横梁62同时抵接在两个第二活动部42朝向底盘1的表面,从而同时对两个第二折叠组件4的端部进行支撑。
39.进一步的,为了加强工件的稳固效果,如图1所示,结合图6,第二承载部 5处于第三状态,第一限位件7设置在第二承载部5朝向底盘1的端面,第一限位件7抵持于设置在第一承载部3上的工件远离底盘1的表面,从而将工件夹在第一限位件7与第一承载部3之间,从而提高了安置工件的稳固性;第二承载部5处于第四状态,第一限位件7与第二承载部5同步移动,并一同抵持第一活动部22朝向底盘1的端面,从而将第一限位件7也收纳在第二活动部42 内。
40.另外,为了避免工件从空间101两侧脱离运输装置,需要将空间101至少其中一侧挡住,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三种实施例。
41.如图1所示,结合图3,第三折叠组件8设置在底盘1上且位于两个第一折叠组件2之间且与各第一折叠组件2之间间隔设置,第三折叠组件8能够相对于底盘1移动并选择性的遮挡空间101其中一个与底盘1相邻的侧面及远离底盘1的端面,第三折叠组件8用于限制工件脱离运输装置。
42.具体来说,第三折叠组件8包括第三活动部81与第四活动部82,第三活动部81一侧与底盘1边缘铰连接,第三活动部81远离底盘1的一侧与第四活动部82铰连接;第一活动部22位于第一位置,第三活动部81遮挡空间101的其中一个与底盘1相邻的侧面,第四活动部82遮挡空间101的远离底盘1的端面。
43.而当第一活动部22位于第二位置,第三活动部81朝向底盘1的端面抵持第一承载部3,第四活动部82抵持在第三活动部81远离底盘1的端面及第一活动部22朝向底盘1的端面之间,折叠状态下,第三活动部81平躺在底盘1上,而第四活动部82平躺在第三活动部81上,第一活动部22则压住第四活动部82。
44.其中,第三活动部81与第四活动部82沿垂直于底盘1延伸方向的宽度不大于底盘1垂直于延伸方向的宽度,从而适配空间101的高度及宽度。
45.另外,为了提高位于第二承载部5上的工件的安置稳固性,第二限位件9 设置在第四活动部82上,第二限位件9能够相对于第四活动部82朝向空间101 内移动,并抵持在工件远离底盘1的表面,从而将工件夹紧在第二承载部5与第二限位件9之间。
46.由于第一承载部3、第二折叠组件4、第二承载部5以及第三折叠组件8折叠后会彼此抵持并抵接在底盘1上,为了压住上述这些结构,同时还能够使第一折叠组件2有足够的空间101能够进行折叠,因此需要调整第一活动部22与第一固定部21的铰接部位的位置,因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第四种实施例。
47.其中,第一固定部21外壁对称开设有滑槽201,定位销10设置在第一活动部22朝向底盘1的端部,定位销10两端分别穿过滑槽201向外延伸,定位销 10可在滑槽201内移动并通过紧固螺栓紧固在第一固定部21上;通过调整定位销10在滑槽201内的位置,从而调整第一活动部22折叠后,其与底盘1之间的间隔距离,进而保证了第一折叠组件2具有足够的空间101进行折叠。
48.工作原理:
49.展开状态下,第一活动部22位于第一位置,第一活动部22与第一固定部 21构成位于底盘1延伸方向两端的支撑框架机构。
50.而第二折叠组件4安装在第一活动部22上,第二活动部42位于第三位置,使两个第二活动部42的端部相抵接,且两个第二活动部42自由端的下表面被龙门架6支撑,从而在底盘1上形成另一个安置工件的平面。
51.再将第三折叠组件8展开,使第三活动部81挡住空间101的其中一侧,而第四活动部82挡住空间101顶部,从而阻挡工件脱离运输装置。
52.此时,第一承载部3处于第一状态,其上设置的工件被第一承载部3与第一限位件7夹住固定;第二承载部5处于第三状态,其上设置的工件被第二承载部5与第二限位件9夹住固定。
53.折叠状态下,首先将第一承载部3与第二承载部5分别切换至第二状态与第四状态,使二者分别收纳在底盘1及第二活动部42内。
54.然后将第二活动部42切换至第四位置,使第二活动部42收纳至第一活动部22内。
55.再将第三折叠组件8进行折叠,使第三活动部81平躺在底盘1上,而第四活动部82平躺在第三活动部81上。
56.调整定位销10在滑槽201内的位置,再将第一活动部22切换至第二位置,使两个第
一活动部22抵压在第四活动部82上,从而完成整个运输装置的折叠。
5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