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16 22:23: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扭扭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


背景技术:

2.扭扭车一般由车体、安装在车体前端的方向盘、安装在车体中部的坐垫及安装在车体尾部的尾翼组成,安装在车体尾部的尾翼能够有效避免使用者在使用时由于重心不稳而向后倾倒以形成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在实际使用时,由于扭扭车的尾翼必须与车体形成良好的固定来保证尾翼在使用时能够有效保护使用者,尾翼与车体之间通常采用螺钉锁固的方式来进行固定,在需要对尾翼进行拆卸更换时,需要使用特定的工具才能完成拆卸操作,操作较为麻烦,同时在拆卸时容易施力过大而对车体造成一定损坏,不利于扭扭车的安全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能够快速方便的对尾翼进行拆卸与安装。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包括车体和尾翼,所述车体尾部顶面设有插孔,所述尾翼包括主翼片以及顶端连接于所述主翼片底部而底端对应插接于所述插孔内的立柱,所述插孔的孔壁上设有限位孔,所述立柱具有中空腔且一侧面对应开设有上下排列的按钮孔和卡钩孔,所述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还包括组装于所述立柱的中空腔内的锁扣组件以及组装于所述插孔内部靠底端处且用于向所述插孔顶端方向抵推所述立柱的弹性抵推组件,所述锁扣组件包括顶部和底部分别侧向凸出而形成按钮和卡钩的锁体以及用于促使所述锁体的按钮和卡钩分别穿过所述立柱上的按钮孔和卡钩孔而伸至所述立柱外的复位弹性元件,所述尾翼组装至车体上时,所述按钮位于所述插孔外而所述卡钩穿过所述卡钩孔并勾扣于所述限位孔内而锁固所述立柱。
5.进一步的,所述锁扣组件还包括在一侧面设有开口槽的组装盒,所述锁体和复位弹性元件均经由所述开口槽装入所述组装盒,所述按钮和卡钩均位于所述组装盒的开口槽一侧,所述复位弹性元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锁体和组装盒正对所述开口槽的一侧的盒底壁,所述组装盒的内壁和所述锁体上分别形成有相互配合以引导所述锁体沿所述按钮孔的中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导部。
6.进一步的,所述立柱一侧面形成有与所述中空腔连通的开口槽,所述锁体和复位弹性元件均经过所述开口槽装入所述中空腔内,并在所述开口槽的中段组装有将锁体和复位弹性元件限位固定于所述立柱的中空腔内的盖板,所述开口槽分别位于所述盖板上方和下方的部位分别形成所述按钮孔和所述卡钩孔,所述复位弹性元件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所述锁体和所述中空腔正对所述开口槽的一侧的侧壁,所述中空腔的内壁和所述锁体上分别形成有相互配合以引导所述锁体沿所述按钮孔的中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一引导部和第二引
导部。
7.进一步的,所述锁体背离开口槽的一侧成型有定位盲孔,所述复位弹性元件的一端置于所述定位盲孔内。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引导部和所述第二引导部分别为如下结构之一:
9.所述第一引导部为自所述组装盒或所述中空腔的内壁凸出形成的凸轨而所述第二引导部为与所述凸轨相互滑接的滑槽;
10.所述第一引导部为自所述组装盒或所述中空腔的内壁凹陷形成的滑槽而所述第二引导部为对应容置于所述导槽内的导块;或者
11.所述组装盒的内腔或所述中空腔的高度和宽度与所述锁体的高度和宽度相适配,由所述组装盒的内腔或所述中空腔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内壁共同构成所述第一引导部,而所述锁体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外壁构成所述第二引导部。
12.进一步的,所述按钮的顶面与外端面之间形成有上倒角。
13.进一步的,所述卡钩的底面与外端面之间形成有下倒角。
14.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抵推组件包括用于抵接所述立柱底端部的抵推块以及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抵推块底面和所述插孔底壁并用于向所述插孔顶端外部抵推所述抵推块的推力弹性元件,所述抵推块的侧面形成有外凸的弹性卡钩,所述限位孔为沿插孔轴向延伸的长槽孔,所述弹性卡钩对应卡接于所述限位孔内。
15.进一步的,所述弹性抵推组件包括用于抵接所述组装盒底端部的抵推块以及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抵推块底面和所述插孔底壁并用于向所述插孔顶端外部抵推所述抵推块的推力弹性元件,所述抵推块的侧面形成有外凸的弹性卡钩,所述限位孔为沿插孔轴向延伸的长槽孔,所述弹性卡钩对应卡接于所述限位孔内。
16.进一步的,所述抵推块与插孔之间还设置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包括以下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17.所述抵推块底面中部凸伸形成有导杆,所述插孔的底壁中部开设有导孔,所述导杆对应穿设于所述导孔内;
18.所述抵推块至少一侧面的中部还相对凸出形成有导条,所述插孔的孔壁上对应开设有沿插孔轴向延伸的导槽,所述导条对应容置于所述导槽内。
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按压露于按钮孔外的按钮,使得锁扣组件中的锁体向立柱内部移动,位于立柱底部的卡钩与插孔孔壁上的限位孔相脱离,位于锁体下方的弹性抵推组件即可将在轴向失去限位的立柱向上推出,从而方便地实现了尾翼拆卸。而在组装尾翼时,按压按钮使复位弹性元件产生弹性变形并使锁体向立柱内部移动直至所述卡钩在立柱插入插孔时不会与插孔发生干涉,再将立柱底端对齐插孔进行插入,当卡钩完全进入插孔后,即可松开按钮并进一步插入立柱,当卡钩随立柱移动到对正插孔孔壁上的限位孔时,卡钩即会在复位弹性元件的弹力作用下插入限位孔内而锁固立柱,即完成尾翼的安装,无需借助于任何工具即可方便快速的实现对尾翼的拆装。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的尾翼安装位置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的尾翼及弹性抵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的尾翼及弹性抵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尾翼及弹性抵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的沿复位弹性元件件中轴线的横截面示意图。
25.图6为本实用新型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的沿复位弹性元件件中轴线的剖面分解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实用新型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的插孔另一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以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说明仅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而且,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28.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可选实施例提供一种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包括车体1和尾翼3,所述车体1尾部顶面设有插孔10,所述尾翼3包括主翼片30以及顶端连接于所述主翼片30底部而底端对应插接于所述插孔10内的立柱32,所述插孔10的孔壁上设有限位孔101,所述立柱32具有中空腔321且一侧面对应开设有上下排列的按钮孔323和卡钩孔325,所述扭扭车尾翼快拆装置还包括组装于所述立柱32的中空腔内的锁扣组件5以及组装于所述插孔10内部靠底端处且用于向所述插孔10顶端方向抵推所述立柱32的弹性抵推组件7,所述锁扣组件5包括顶部和底部分别侧向凸出而形成按钮501和卡钩503的锁体50以及用于促使所述锁体50的按钮501和卡钩503分别穿过所述立柱32上的按钮孔323和卡钩孔325而伸至所述立柱32外的复位弹性元件52,所述尾翼3组装至车体1上时,所述按钮323位于所述插孔10外而所述卡钩503穿过所述卡钩孔325并勾扣于所述限位孔101内而锁固所述立柱32。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按压露于按钮孔323外的按钮501,使得锁扣组件5中的锁体50向立柱32内部移动,位于立柱32底部的卡钩503与插孔10孔壁上的限位孔101相脱离,位于锁体50下方的弹性抵推组件7即可将在轴向失去限位的立柱32向上推出,从而方便地实现了尾翼3拆卸。而在组装尾翼3时,按压按钮501使复位弹性元件52产生弹性变形并使锁体50向立柱32内部移动直至所述卡钩503在立柱32插入插孔10时不会与插孔10发生干涉,再将立柱32底端对齐插孔10进行插入,当卡钩503完全进入插孔10后,即可松开按钮501并进一步插入立柱32,当卡钩503随立柱32移动到对正插孔10孔壁上的限位孔101时,卡钩503即会在复位弹性元件52的弹力作用下插入限位孔101内而锁固立柱32,即完成尾翼3的安装,无需借助于任何工具即可方便快速的实现对尾翼3的拆装。
30.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锁扣组件5还包括在一侧面设有开口槽541的组装盒54,所述锁体50和复位弹性元件52均经由所述开口槽541装入所述组装盒54,所述按钮501和卡钩503均位于所述组装盒54的开口槽541一侧,所述复位弹性
元件52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锁体50和组装盒54正对所述开口槽541的一侧的盒底壁,所述组装盒54的内壁和所述锁体50上分别形成有相互配合以引导所述锁体50沿所述按钮孔323的中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一引导部543和第二引导部505。
31.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组装盒54并将锁体50及复位弹性元件52对应装入组装盒54内,从而有效对锁体50及复位弹性元件52进行有效固定,通过在组装盒54的内壁和锁体50上分别设置第一引导部543与第二引导部505,从而有效对锁体50在组装盒54内的受力移动方向进行引导,使锁体50在向立柱32内移动后设置于其一端的卡钩503能够轻松脱离限位孔101。所述复位弹性元件52的弹力作用会促使锁体50上的按钮501穿过开口槽541和立柱10上的按钮孔323而伸至立柱10的外部,而具勾挂定位的效果,能有效避免锁扣组件5自立柱32的中空腔321中脱落出来,而在实际应用的操作过程中,除非是需要将锁扣组件5自立柱32中拆出来,否则,在按压按钮501时均无需使按钮501完全退出按钮孔323而以避免锁扣组件5脱落。
32.可以理解的是,在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组装盒54上经由所述立柱32底端的开口插入立柱32的中空腔321中,且组装盒54的底端部并未插入立柱32内,并利用组装盒54的开口槽541位于立柱32外部的部分来对应形成卡钩孔325。明显地,也可以将卡钩孔325直接成型于立柱32的侧壁上,此时,组装盒54插入立柱32的深度更大一些或者完全插入立柱32内即可。
33.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立柱32一侧面形成有与所述中空腔321连通的开口槽322,所述锁体50和复位弹性元件52均经过所述开口槽322装入所述中空腔321内,并在所述开口槽322的中段组装有将锁体50和复位弹性元件52限位固定于所述立柱32的中空腔321内的盖板327,所述开口槽322分别位于所述盖板327上方和下方的部位分别形成所述按钮孔323和所述卡钩孔325,所述复位弹性元件52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所述锁体50和所述中空腔321正对所述开口槽322的一侧的侧壁,所述中空腔321的内壁和所述锁体50上分别形成有相互配合以引导所述锁体50沿所述按钮孔323的中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一引导部543和第二引导部545。
34.本实施例相当于是将前一实施例中的组装盒54与立柱32融为一体,而在立柱32的侧面开设开口槽322以方便将锁体50和复位弹性元件52装入立柱32的中空腔321内,再另外采用一块结构非常简单的盖板327遮盖住开口槽322中段即可将锁体50和复位弹性元件52限位于立柱32的中空腔321内并利用所述开口槽322上下两端部来分别对应形成按钮孔323和卡钩孔325,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和组装。如图4所示,设置在所述中空腔321内壁上呈凸轨状的第一引导部543的外端面至开口槽322的槽口边缘有一定的距离,且该距离与盖板327厚度相适配,在第一引导部的外端面上开设螺孔5430,所述盖板327上对应开设通孔3270,借助于螺钉(图未示出)将盖板327锁固在第一引导部543外端面上,当然,盖板327与立柱32之间也可利用卡扣结构实现组装而更方便实现无工具组装。通过如此设置,盖板327的外表面与立柱32的外壁面基本平齐而不会凸出位于立柱32外部,方便立柱32插入插孔10内。
35.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3至图6所示,所述锁体50背离开口槽541、322的一侧成型有定位盲孔507,所述复位弹性元件52的一端置于所述定位盲孔507内。本实施例通过在锁体50的背离开口槽541、322的一侧设置定位盲孔507,能够有效对复位弹性元件52进行固定及限位,防止复位弹性元件52与锁体50之间发生松动而导致装置失
效。
36.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与图4所示,所述第一引导部543和所述第二引导部545分别为如下结构之一:
37.所述第一引导部543为自所述组装盒54或所述中空腔321的内壁凸出形成的凸轨而所述第二引导部545为与所述凸轨相互滑接的滑槽;
38.所述第一引导部543为自所述组装盒54或所述中空腔321的内壁凹陷形成的滑槽而所述第二引导部545为对应容置于所述导槽内的导块;或者
39.所述组装盒54的内腔或所述中空腔321的高度和宽度与所述锁体50的高度和宽度相适配,由所述组装盒54的内腔或所述中空腔321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内壁共同构成所述第一引导部543,而所述锁体50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外壁构成所述第二引导部545。
40.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引导部543设置为凸轨并将第二引导部545设置为与凸轨滑接的滑槽,从而对第一引导部543与第二引导部545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有效固定,避免因车体1震动而导致第一引导部543与第二引导部545之间产生松动,同时第一引导部543与第二引导部545还可分别设置为滑槽与导块,以及由组装盒54的内腔与中空腔321配合形成及由锁体50的外部对应构成的形式,从而有效实现对锁体50移动的导向。
41.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与图4所示,所述按钮501的顶面与外端面之间形成有上倒角5010。本实施例通过在按钮501上设置形成于顶面与外端面之间的上倒角5010,方便在将组装有锁体50和复位弹性元件52的组装盒54自立柱32底端的开口装入中空腔321时,相对凸出的按钮501借助于该上倒角5010与立柱32底端开口周缘相抵接,能促使锁体50克服复位弹性元件52的弹力向组装盒54内部回缩,而有利于顺利地将组装盒54装入立柱32内的中空腔321内。
42.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与图4所示,所述卡钩503的底面与外端面之间形成有下倒角5030。本实施例通过在卡钩503上设置形成于底面与外端面之间的下倒角5030,能够在立柱32插入插孔10时,利用下倒角5030与插孔10孔口周缘相抵接而促使锁体50克服复位弹性元件52的弹力而回缩,而无需在组装尾翼3时按压按钮501,仍能方便顺畅地将立柱32插入插孔10内。
43.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弹性抵推组件7包括用于抵接所述立柱32底端部的抵推块70以及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抵推块70底面和所述插孔10底壁并用于向所述插孔10顶端外部抵推所述抵推块70的推力弹性元件72,所述抵推块70的侧面形成有外凸的弹性卡钩701,所述限位孔101为沿插孔轴向延伸的长槽孔,所述弹性卡钩701对应卡接于所述限位孔101内。
44.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包括抵推块70及推力弹性元件72的弹性抵推组件7,能够由推力弹性元件72对抵推块70进行弹力抵推以推动抵推块70上方的立柱32从而实现尾翼3的拆卸,通过在抵推块70上设置对应卡接于限位孔101内的弹性卡钩701,能够有效防止抵推块70在推动立柱32的过程中因下方的推力弹力元件72弹力过大而导致抵推块70弹出插孔10。在具体实施时,本实施例中提到的推力弹性元件72及上述的复位弹性元件52可采用螺旋弹簧或弹性橡胶块等结构,从而提高推力弹性元件72及复位弹性元件52的弹性抵推效果。
45.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弹性抵推组件7包括用于
抵接所述组装盒54底端部的抵推块70以及两端分别抵接所述抵推块70底面和所述插孔10底壁并用于向所述插孔10顶端外部抵推所述抵推块70的推力弹性元件72,所述抵推块70的侧面形成有外凸的弹性卡钩701,所述限位孔101为沿插孔轴向延伸的长槽孔,所述弹性卡钩701对应卡接于所述限位孔101内。
46.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包括抵推块70及推力弹性元件72的弹性抵推组件7,能够由推力弹性元件72对抵推块70进行弹力抵推以推动抵推块70上方的组装盒54从而实现尾翼3的拆卸,通过在抵推块70上设置对应卡接于限位孔101内的弹性卡钩701,能够有效防止抵推块70在推动立柱32的过程中因下方的推力弹性元件72弹力过大而导致抵推块70弹出插孔10。
47.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6与图7所示,所述抵推块70与插孔10之间还设置有导向结构90,所述导向结构90包括以下结构中的至少一种:
48.所述抵推块70底面中部凸伸形成有导杆901,所述插孔10的底壁中部开设有导孔903,所述导杆901对应穿设于所述导孔903内;
49.所述抵推块70至少一侧面的中部还相对凸出形成有导条905,所述插孔10的孔壁上对应开设有沿插孔10轴向延伸的导槽907,所述导条905对应容置于所述导槽907内。
50.本实施例通过在抵推块70对面与插孔10的底壁中部分别设置导杆901与导孔903,从而有效对抵推块70的位置进行限定,并对抵推块70的轴向位置形成良好的导向,同时还可在抵推块70的侧面中部设置导条905并在插孔10的孔壁上设置导槽907来对抵推块70的抵推方向进行导向,从而使抵推块70能够有效抵推上方的立柱32来实现尾翼3的拆卸。
51.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