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水陆两栖车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16:56: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特种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栖车。


背景技术:

2.水陆两栖车又称“水陆两用车”,其是兼备有车与船的功能,即结合了车辆与舟船的双重性能,既可象汽车如典型的越野车那样在陆地上行驶穿梭又能像舟船般地在水上浮渡。由于其具有卓越的水陆通行性能,可在行进中渡越江河湖海而不受桥梁或船的限制,因而在运输物资上具有特殊的意义,对军事、救灾、无码头的物资短驳等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见诸水陆两栖车的技术信息,如cn209305265u推荐的“水陆两栖车”通过设置防浪板,使水陆两栖车在水中行驶时有效地阻挡风浪、减小阻力,但是由于在风浪大时,又需将防浪板下降到车体的下方,因而虽然可以减小风阻,但失去了阻挡风浪的作用(说明书第0029段)。又如cn109177668a提供有“一种6
×
6轻型水陆两栖车”虽然具有在其说明书第0022至0024段记载的技术效果,但是若要实现其所称的功能或称发挥其期望的作用,则结构是相对复杂的。
4.如业界所知,只有将水陆两栖车的动力传动系统及其相关机构设置在作为舟船而言的舱盖板的下方并且作为车辆而言的车厢底板的下方才能满足承载货物的要求,也就是说,将水陆两栖车的前述动力传动系统及其相关机构设置在车体腔底板的下方,才能发挥承载货物的理想作用,否则会产生干涉影响乃至引发安全事故。于是,由于动力传动系统设置在封闭的空间内,因而散热成了得以保障发动机之类的机构正常工作的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在目前公开的专利和非专利文献中均未见诸有助于解决前述技术问题的可借鉴的启示。此外,并非限于例举的前述专利文献公开的水陆两栖车的行驶方向矫正、拐弯乃至掉头都是由车头内的操作人员即驾驶员通过对方向盘的操作使前轮改变角度来实现的,因而在水中的方向把握难以掌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对设置在相对封闭区域内的发动机实施良好降温而得以保障持续稳定的工作效果、有利于在水中依需控制行驶方向而得以保障行驶效果、有益于简化整体结构而得以体现经济性并且有便于日常检护的水陆两栖车。
6.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水陆两栖车,包括具有右行走轮和左行走轮的一底盘;一车体,车体的右端构成有一驾驶室,车体的下部构成为浮体,该浮体的浮体腔的顶部与车体的车体腔的底部之间由铺设的拆卸式载物板分隔;一发动机、一分动箱和一螺旋桨驱动机构,发动机设置在所述浮体腔的右端并且对应于所述驾驶室的下方,该发动机通过线路与设置在驾驶室内的控制器电气连接,在发动机的右侧配有一冷却水箱并且该发动机的发动机动力输出轴朝向左并且与分动箱传动连接,分动箱与设置在驾驶室内的分动箱操纵控制装置连接,而该分动箱设置在所述浮体腔的中部并且该分动箱与右行走
轮的右驱动桥传动连接、与左行走轮的左驱动桥传动连接以及与螺旋桨驱动机构传动连接,螺旋桨驱动机构设置在所述浮体腔的左端,并且该螺旋桨驱动机构的左端伸展到浮体腔外;一螺旋桨,该螺旋桨位于浮体腔外并且与所述螺旋桨驱动机构的左端固定,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一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和一船舵机构,该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在对应于所述冷却水箱的右方的位置设置在所述浮体腔内并且与发动机以及冷却水箱管路连接,船舵机构连接在所述底盘的左端并且位于所述螺旋桨的左侧,该船舵机构与设置在浮体腔的左端的液压装置液压油路连接,而该液压装置与设置在驾驶室内的控制器电气控制连接。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分动箱设置在分动箱座上,并且由该分动箱座连同分动箱固定在所述浮体腔的中部,该分动箱具有一分动箱动力输入轴、一分动箱第一动力输出轴ⅰ、一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一分动箱第三动力输出轴ⅲ和一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动力输出轴通过发动机动力输出轴万向节与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的右端连接,而该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的左端通过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万向节与分动箱动力输入轴连接,分动箱第一动力输出轴ⅰ通过分动箱第一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ⅰ与右驱动桥连接轴的左端连接,而右驱动桥连接轴的右端与所述右行走轮的右驱动桥传动连接,而该右行走轮的右行走轮轴与右驱动桥连接,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通过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ⅱ与所述螺旋桨驱动机构连接,分动箱第三动力输出轴ⅲ通过分动箱第三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ⅲ与左驱动桥连接轴的右端连接,而左驱动桥连接轴的左端与所述左行走轮的左驱动桥传动连接,而该左行走轮的左行走轮轴与左驱动桥连接。
8.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螺旋桨驱动机构包括螺旋桨驱动齿轮箱、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和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套,螺旋桨驱动齿轮箱设置在所述浮体腔的左端并且通过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座与所述底盘固定,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的右端通过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万向节与过渡连接轴的左端连接,所述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ⅱ与该过渡连接轴的右端连接,并且该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的右端转动支承在一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上,该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位于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万向节的左方并且在所述浮体腔的左端与所述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支座固定,而该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支座与所述底盘固定,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的中部转动支承在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套上,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的左端伸展到所述浮体腔外,所述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套与支承轴承套固定架固定,该支承轴承套固定架通过支承轴承套固定架支座与所述底盘固定,所述螺旋桨固定在所述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的左端。
9.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浮体腔的右端并且在位于所述冷却水箱与所述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分隔板,冷却水箱位于分隔板的左侧,而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位于分隔板的右侧;在所述车体的右端并且在位于所述驾驶室的右方上表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通风口,由该通风口使位于所述分隔板的左侧的浮体腔的区域构成为与外界相通的散热通道,分隔板的右侧的区域构成为散热腔,并且在该散热腔的右腔壁上设置有一用于使散热腔与外界相通的进水进气格栅。
10.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的右端具有一用于带动冷却风扇转动的风扇轴,所述冷却水箱位于冷却风扇的右侧,并且在该冷却水箱的上部设置有一与冷却水箱相通的膨胀水箱,该冷却水箱的下部与发动机的冷却腔之间由冷却水箱进水管连接,并且在膨胀水箱与冷却水箱进水管之间连接有一用于向冷却水箱进水管补水的补水管,设置在所述散热腔内的所述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由管路穿过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发动机的冷却腔、冷却水箱以及膨胀水箱相通。
11.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包括追加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和溢汽管,追加冷却水箱设置在位于所述分隔板的右侧的所述散热腔内,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的上部配接并且与追加冷却水箱的追加冷却水箱腔相通,而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的左端穿过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冷却水箱的上部连接并且相通,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的下部配接并且与所述追加冷却水箱腔相通,而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的左端穿过所述分隔板与所述发动机配接并且与发动机的冷却腔相通,溢汽管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的上部配接并且与所述追加冷却水箱腔相通,而溢汽管的左端穿过所述分隔板并且构成有一第一分支接管ⅰ和一第二分支接管ⅱ,该第一分支接管ⅰ与所述冷却水箱的上部配接并且相通,而第二分支接管ⅱ与所述膨胀水箱配接并且与膨胀水箱的膨胀水箱腔相通。
12.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膨胀水箱的膨胀水箱腔通过开设在膨胀水箱腔的底部的通孔与所述冷却水箱相通,并且在膨胀水箱的上部设置有与膨胀水箱腔相通的一泄压阀和一注水口。
13.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的右端以及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的右端以彼此形成对角关系的状态与所述追加冷却水箱配接。
14.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船舵机构包括一作用缸座、一作用缸、一船舵轴连接臂、一船舵轴和一船舵,作用缸座位于所述车体的浮体腔的左端并且与所述底盘固定,作用缸设置在作用缸座上,并且该作用缸的作用缸柱与船舵轴连接臂的一端铰接,而该船舵轴连接臂的另一端与船舵轴的上端固定,该船舵轴转动地支承在船舵轴座上,而该船舵轴座与所述底盘固定,船舵轴的下端向下伸展到浮体腔外,船舵与船舵轴的下端固定;所述的作用缸为油缸并且与所述液压装置液压油路连接。
15.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动力输出轴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发动机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座上,该发动机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座在所述浮体腔内与所述底盘固定;所述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支承轴承座上,该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支承轴承座在浮体腔内与底盘固定;所述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左支承轴承座上,而该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左支承轴承座在所述浮体腔内与所述底盘固定。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增设了与发动机以及冷却水箱管路连接的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因而有助于对设置在相对封闭区域的浮体腔内的发动机实施良好降温而得以保障发动机持续稳定的工作效果并且得以减少发动机的故障几率、延长发动机的服役寿命;之二,由于增设了船舵机构,因而有利于在水中依需控制行驶方向而得以保障行驶效果;之三,由于整体结构较为简洁,因而既可体现经济性,又能便于减少日常检护工作量。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示意图。
18.图2为图1所示的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与发动机以及冷却水箱连接的详细结构图。
19.图3为图1的前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21.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所处的位置状态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22.请参见图1,示出了具有右行走轮11和左行走轮12的一底盘1;示出了一车体2,车体2的右端构成有一驾驶室21,车体2的下部构成为浮体22,该浮体22的浮体腔的顶部与车体2的车体腔的底部之间由铺设的拆卸式载物板23分隔,在图1中示出了固定在底盘1上的载物板固定托条13,拆卸式载物板23通过螺栓与相邻的两载物板固定托条13固定,犹如铺敷地坪砖般的效应将拆卸式载物板23以载物板固定托条13为载体铺设而形成一个用于装载物资的整体的平台;示出了一发动机3、一分动箱4和一螺旋桨驱动机构5,发动机3设置在前述浮体腔的右端并且对应于前述驾驶室21的下方,该发动机3通过线路与设置在驾驶室21内的控制器电气连接,在发动机3的右侧配有一冷却水箱31并且该发动机3的发动机动力输出轴32朝向左并且与分动箱4传动连接,分动箱4与设置在驾驶室21内的分动箱操纵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连接,而该分动箱4设置在前述浮体腔的中部并且该分动箱4与右行走轮11的右驱动桥传动连接、与左行走轮12的左驱动桥传动连接以及与螺旋桨驱动机构5传动连接,螺旋桨驱动机构5设置在前述浮体腔的左端,并且该螺旋桨驱动机构5的左端伸展到浮体腔外;示出了一螺旋桨6,该螺旋桨6位于浮体腔外并且与前述螺旋桨驱动机构5的左端固定。
23.通过上面的说明并且通过图1的示意可以毫无疑问地确定:所述的右行走轮11实际上为水陆两栖车的前轮,相应地,所述的左行走轮12实际上为水陆两栖车的后轮。同样的道理,所述的右驱动桥以及左驱动桥实际上分别为前驱动桥和后驱动桥。依据专业常识,左、右行走轮12、11各有前后对应的一对,一对右行走轮11各由半轴与右驱动桥传动连接,一对左行走轮12各由半轴与左驱动桥传动连接。由于左、右驱动桥属于车辆的公知技术范畴,因而申请人不再赘述。
24.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在前述水陆两栖车的结构体系中,还包括有一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和一船舵机构8,该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在对应于前述冷却水箱31的右方的位置设置在前述浮体腔内并且同时与发动机3以及冷却水箱31管路连接,船舵机构8连接在前述底盘1的左端并且位于前述螺旋桨6的左侧,该船舵机构8与设置在浮体腔的左端的液压装置即液压站液压油路(通过液压油管路)连接,而该液压装置
与设置在驾驶室21内的控制器电气控制连接。
25.请继续见图1,前述分动箱4设置在分动箱座41上,并且由该分动箱座41连同分动箱4固定在前述浮体腔的中部,该分动箱4具有一分动箱动力输入轴42、一分动箱第一动力输出轴ⅰ43、一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44、一分动箱第三动力输出轴ⅲ45和一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前述发动机3的发动机动力输出轴32通过发动机动力输出轴万向节321与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的右端连接,而该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的左端通过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万向节461与分动箱动力输入轴42连接,分动箱第一动力输出轴ⅰ43通过分动箱第一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ⅰ431与右驱动桥连接轴4311的左端连接,而右驱动桥连接轴4311的右端与前述右行走轮11的右驱动桥传动连接,而该右行走轮11的右行走轮轴111(上面已提及的半轴)与右驱动桥连接,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44通过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ⅱ441与前述螺旋桨驱动机构5连接,分动箱第三动力输出轴ⅲ45通过分动箱第三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ⅲ451与左驱动桥连接轴4511的右端连接,而左驱动桥连接轴4511的左端与前述左行走轮12的左驱动桥传动连接,而该左行走轮12的左行走轮轴121(上面已提及的半轴)与左驱动桥连接。
26.前述的螺旋桨驱动机构5包括螺旋桨驱动齿轮箱51、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52、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53和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套54,螺旋桨驱动齿轮箱51设置在前述浮体腔的左端并且通过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座511与前述底盘1固定,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52的右端通过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万向节521与过渡连接轴5211的左端连接,前述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ⅱ441与该过渡连接轴5211的右端连接,并且该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52的右端转动支承在一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52111上,该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52111位于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万向节521的左方并且在前述浮体腔的左端与前述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支座52112固定,而该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支承轴承座支座52112与前述底盘1固定,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53的中部转动支承在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套54上,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53的左端伸展到前述浮体腔外,前述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套54与支承轴承套固定架541固定,该支承轴承套固定架541通过支承轴承套固定架支座5411与前述底盘1固定,前述螺旋桨6固定在前述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53的左端。
27.在前述浮体腔的右端并且在位于前述冷却水箱31与前述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分隔板10,冷却水箱31位于分隔板10的左侧,而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位于分隔板10的右侧;在前述车体2的右端并且在位于前述驾驶室21的右方上表面的中部位置设置有通风口24,由该通风口24使位于前述分隔板10的左侧的浮体腔的区域构成为与外界相通的散热通道,分隔板10的右侧的区域构成为散热腔20,并且在该散热腔20的右腔壁上设置有一用于使散热腔20与外界相通的进水进气格栅25。在陆地运行时,进水进气格栅25进气,在浮渡时,进水进气格栅25进水。
28.请参见图2并且结合图1,前述发动机3的右端具有一用于带动冷却风扇34转动的风扇轴33,前述冷却水箱31位于冷却风扇34的右侧,并且在该冷却水箱31的上部设置有一与冷却水箱31相通的膨胀水箱35,该冷却水箱31的下部与发动机3的冷却腔之间由冷却水箱进水管36连接,并且在膨胀水箱35与冷却水箱进水管36之间连接有一用于向冷却水箱进
水管36补水的补水管37,设置在前述散热腔20内的前述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由管路穿过前述分隔板10与前述发动机3的冷却腔、冷却水箱31以及膨胀水箱35相通。
29.重点见图2,前述冷却水箱追加冷却机构7包括追加冷却水箱71、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和溢汽管74,追加冷却水箱71设置在位于前述分隔板10的右侧的前述散热腔20内,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上部配接并且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追加冷却水箱腔711相通,而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的左端穿过前述分隔板10与前述冷却水箱31的上部连接并且相通,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下部配接并且与前述追加冷却水箱腔711相通,而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的左端穿过前述分隔板10与前述发动机3配接并且与发动机3的冷却腔相通,溢汽管74的右端与追加冷却水箱71的上部配接并且与前述追加冷却水箱腔711相通,而溢汽管74的左端穿过前述分隔板10并且构成有一第一分支接管ⅰ741和一第二分支接管ⅱ742,该第一分支接管ⅰ741与前述冷却水箱31的上部配接并且相通,而第二分支接管ⅱ742与前述膨胀水箱35配接并且与膨胀水箱35的膨胀水箱腔351相通。
30.前述膨胀水箱35的膨胀水箱腔351通过开设在膨胀水箱腔351的底部的通孔3511与前述冷却水箱31相通,并且在膨胀水箱35的上部设置有与膨胀水箱腔351相通的一泄压阀352和一注水口353。
31.前述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的右端以及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的右端以彼此形成对角关系的状态与前述追加冷却水箱71配接。
32.前述船舵机构8包括一作用缸座81、一作用缸82、一船舵轴连接臂83、一船舵轴84和一船舵85,作用缸座81位于前述车体2的浮体腔的左端并且与前述底盘1固定,作用缸82设置在作用缸座81上,并且该作用缸82的作用缸柱如作用缸柱的后端与船舵轴连接臂83的一端如右端铰接,而该船舵轴连接臂83的另一端如左端与船舵轴84的上端固定(焊接固定),该船舵轴84转动地支承在船舵轴座841上,而该船舵轴座841与前述底盘1固定,船舵轴84的下端向下伸展到浮体腔外,船舵85与船舵轴84的下端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作用缸82为油缸并且与前述液压装置液压油路连接(通过液压油管路连接)。
33.前述发动机动力输出轴32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发动机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座322上,该发动机动力输出轴支承轴承座322在前述浮体腔内与前述底盘1固定;前述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支承轴承座上,该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支承轴承座在浮体腔内与底盘1固定;前述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44的左端转动地支承在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左支承轴承座442上,而该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左支承轴承座442在前述浮体腔内与前述底盘1固定。
34.请参见图3,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水陆两栖车的车体2的前侧面观察的外部情形,该车体2的高度方向的下半部即为前述的浮体,上部如上表面的前侧和后侧既可以使用封板,也可以用栅格状护栏挡护。
35.申请人结合图1至图3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在陆地行驶时,由位于驾驶室21内的驾驶员对控制系统的操作而使发动机3工作,由发动机3的发动机的输出轴32经发动机动力输出轴万向节321带动分动箱4的结构体系的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经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万向节461带动分动箱动力输入轴42,在驾驶室21内的驾驶员的操作下,由分动箱第一动力输出轴ⅰ43以及分动箱第三动力输出轴ⅲ45分别带动前述的右、左驱动桥连接轴
4311、4511,由右驱动桥连接轴4311带动右驱动桥,由右驱动桥经右行走轮轴111带动一对右行走轮11运动,同时由左驱动桥连接轴4511带动左驱动桥,由左驱动桥经左行走轮轴121带动一对左行走轮12运动,从而使水陆两栖车在陆地行走。在前述工作过程中,发动机3的温升可有效控制,具体是:高温的水从发动机3的隔腔(水冷却夹腔)经追加冷却水箱进水管73引出至追加冷却水箱71的追加冷却水箱腔711内,而追加冷却水箱腔711内的降温后的即温度得到了有效或称显著降低的水经追加冷却水箱出水管72引入冷却水箱31,冷却水箱31内的水经冷却水箱进水管36引至发动机3的冷却腔(即水冷却夹腔),对发动机3实施降温,并且在该过程中,还可由补水管37向对冷却水箱进水管36补水。在冷却水箱31以及膨胀水箱35内的带有气体的水蒸汽即水汽分别由第一分支接管ⅰ741以及第二分支接管ⅱ742汇入溢汽管74并进入追加冷却水箱腔711,如此循环而达到对发动机冷却的目的。由于是陆地行驶,因而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44不输出动力。
36.当要象舟船般的效应而在水域浮渡时,则由前述驾驶员的操作而使发动机3处于工作状态,按前述相同过程由发动机动力输出轴32带动分动箱动力输入过渡轴46,再经分动箱动力输入轴42使分动箱4工作,在驾驶员的操控下,使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ⅱ44工作,由分动箱第二动力输出轴万向节ⅱ441带动过渡连接轴5211,经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万向节521带动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入轴52,从而使螺旋桨驱动齿轮箱51处于工作状态,再由螺旋桨驱动齿轮箱动力输出轴53带动叶片状的螺旋桨6,使车体21浮渡。在前述过程中,车体2的转向乃至掉头可由驾驶员的操作实现,具体是:由作用缸82的作用缸柱向缸体内位移或向缸体外伸出带动船舵轴连接臂83,由船舵轴连接臂83带动船舵轴84,由船舵轴84带动船舵85向所要求的方向偏转。在该过程中,也可以按前面陆地行驶的描述同时使右、左行走轮11、12运动,以便由右、左行走轮11、12参与划水;也可以使螺旋桨6退出工作状态,而仅靠右、左行走轮11、12划水。因此在水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三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一为仅由螺旋桨6参与工作;二为仅由右、左行走轮11、12参与划水工作;三为螺旋桨6以及右、左行走轮11、12都参与工作,因而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3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