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具有转印辊的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4-14 02:42: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具有转印辊的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1.成像设备包括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打印介质的转印单元。转印单元可以包括承载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带、接触转印带的转印辊以及向转印辊供应转印偏压的供电辊。转印辊包括用作传导轴芯的轴。诸如氯醚橡胶的离子传导剂用于转印辊。转印带被连接到地,并且供电辊被连接到电源。转印电流通过供电辊从电源被供应到转印辊的轴。
附图说明
2.图1是包括示例转印装置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3.图2是例示图1的示例转印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4.图3是图2的转印装置的转印辊的示意性截面图。
5.图4是例示根据修改示例的转印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6.图5是例示根据另一修改示例的转印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
7.图6是图2的转印装置的转印辊和驱动辊的示意性侧视图,例示转印辊变形的状态。
8.图7是例示比较示例的转印单元的转印辊的示意性侧视图。
9.图8是示出用于示例转印辊和用于根据比较示例的转印辊的电阻与打印张数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在以下的描述中,参见附图,相同的参考标记被分配给具有相同功能的相同部件或相似部件,并且重复描述被省略。
11.将描述示例成像系统。成像系统可以包括根据一些示例的诸如打印机等的成像设备或者根据其他示例的成像设备内的装置或系统。
12.参见图1,示例成像设备1可以通过使用品红色、黄色、青色和黑色的相应颜色来形成彩色图像。成像设备1包括例如记录介质输送装置10、多个显影装置20、转印单元(或转印装置)30、多个感光构件40和定影装置50。记录介质输送装置10输送打印介质p。打印介质p可以包括作为示例的纸(例如,纸张)。感光构件40形成静电潜像并且显影装置20使静电潜像显影。转印单元(或装置)30将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打印介质p。例如,定影装置50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打印介质p。
13.作为示例,记录介质输送装置10包括:拾取辊11,该拾取辊11沿着输送路径r1输送将于其上形成图像的打印介质p;以及定位辊12,该定位辊12在输送路径r1的输送方向上被提供在拾取辊11的下游。打印介质p被储存以堆叠在托盘t上并且由拾取辊11拾取并输送。拾取辊11可以位于用于打印介质p的托盘t的出口附近。
14.定位辊12输送由拾取辊11拾取的打印介质p。调色剂图像于其中被转印到打印介质p的二次转印区域r2被提供在定位辊12的在打印介质p的输送路径r1上的下游。在将要转印到打印介质p的调色剂图像到达二次转印区域r2时,定位辊12引导打印介质p通过输送路
径r1到达二次转印区域r2。
15.可以为每种颜色提供一个显影装置20,因此,成像设备1可以包括四个显影装置20。每个显影装置20包括显影辊21,该显影辊21承载感光构件40上的调色剂。在显影装置20中,例如,调色剂和载体被调节为预定的混合比,并且调色剂和载体被混合以使调色剂与载体均匀地分散。显影剂由显影辊21承载。显影辊21旋转以将显影剂输送到面对感光构件40的区域。然后,由显影辊21承载的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移动到感光构件40的静电潜像,使得静电潜像被显影。
16.转印单元(或装置)30将例如由显影装置20和感光构件4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输送到二次转印区域r2。在一些示例中,由感光构件40显影的图像被转印到转印单元30。作为示例,转印单元30包括转印带31,张力辊32a、32b和32c,驱动辊32d,对应于一次转印辊的转印辊33以及对应于二次转印辊的转印辊34。
17.转印带31由例如张力辊32a、32b和32c以及驱动辊32d张紧。驱动辊32d是支承辊,其与张力辊32a、32b和32c一起张紧转印带31。可以为每种颜色提供一个转印辊33。每个转印辊33与每个感光构件40一起夹持转印带31。转印辊34将转印带31夹持在驱动辊32d上。转印带31例如是环形带,其通过张力辊32a、32b和32c以及驱动辊32d的旋转以环行方式移动。转印辊33从转印带31的内周侧按压在感光构件40上。转印辊34从转印带31的外周侧按压在驱动辊32d上。
18.作为示例,感光构件40是感光鼓,并且可以为每种颜色提供一个感光构件40,使得成像设备1包括沿着转印带31的移动方向布置的四个感光构件40。对于每个感光构件40而言,显影装置20、曝光单元(或曝光装置)41、充电装置42和清洁装置43被定位成面对感光构件40的外周表面。
19.在一些示例中,成像设备1包括处理盒2和壳体3,在处理盒2中一体地提供有显影装置20、感光构件40、充电装置42和清洁装置43,处理盒2被附连到壳体3并能从壳体3拆卸。处理盒2可以通过打开壳体3的门被插入壳体3中并从壳体3中取出,使得处理盒能附连到壳体3并能从壳体3拆卸。
20.在一些示例中,充电装置42可以将感光构件40的外周表面均匀地充电为预定电势。充电装置42可以包括例如充电辊,该充电辊旋转以便于跟随感光构件40的旋转。根据形成在打印介质p上的图像,曝光单元(或装置)41使感光构件40的已经被充电装置42充电的外周表面曝光。在感光构件40的外周表面中的由曝光单元41曝光的部分的电势改变,使得在感光构件4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21.多个显影装置20中的每个被设置成例如面对调色剂箱25。调色剂箱25分别填充有例如品红色调色剂、黄色调色剂、青色调色剂和黑色调色剂。调色剂从调色剂箱25被供应到相应显影装置20。每个显影装置20利用向其供应的调色剂使静电潜像显影,并在感光构件4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构件40的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到转印带31,并且在一次转印操作已经完成之后残留在感光构件40的外周表面上的调色剂由清洁装置43去除。
22.定影装置50可以定影到打印介质p,调色剂图像已经从转印带31二次转印到打印介质p。作为示例,定影装置50包括加热打印介质p并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到打印介质p的加热辊51以及按压在加热辊51上的按压辊52。加热辊51和按压辊52可以具有大致圆柱形形状。
23.作为示例,诸如卤素灯的热源被提供在加热辊51的内部。此外,诸如卤素灯的热源可以被提供在按压辊52的内部。作为用于打印介质p的定影区域的定影辊隙部53被形成在加热辊51与按压辊52之间。当打印介质p穿过定影辊隙部53时,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被融化并被定影到打印介质p。
24.将描述可以由成像设备1执行的示例成像方法或成像工艺。在使用示例成像设备1的示例打印工艺中,当将记录目标图像的图像信号输入到成像设备1时,拾取辊11旋转,使得堆叠在托盘t上的打印介质p被拾取并且沿着输送路径r1输送打印介质p。基于图像信号,充电装置42将感光构件40的外周表面均匀地充电为预定电势。曝光单元41利用激光束照射感光构件40的外周表面,使得在感光构件4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25.显影装置20通过在感光构件40上形成调色剂图像来执行显影操作。在一些示例中,在感光构件40面对转印带31的区域处,从每个感光构件40将一个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到转印带31。在一些示例中,分别形成在多个感光构件40上的调色剂图像依次层叠或叠加在转印带31上,使得形成单个合成调色剂图像。在包括驱动辊32d和转印辊34彼此面对的第一辊隙部n1的二次转印区域r2中,合成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从记录介质输送装置10输送的打印介质p。
26.合成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的打印介质p从二次转印区域r2输送到定影装置50。定影装置50例如对穿过定影辊隙部53的打印介质p施加热量和压力,使得合成调色剂图像被融化并被定影到打印介质p。例如通过排放辊45和46将已经穿过定影装置50的定影辊隙部53的打印介质p排放到成像设备1的外部。
27.将参见图2描述示例转印单元(或转印装置)30。
28.除了转印带31和驱动辊32d之外,示例转印单元30还可以包括传导装置35、电源36和支撑构件37。传导装置35例如用作从转印辊34的外部向转印辊34供应动力的供电构件。传导装置35例如具有比转印辊34低的电阻。传导装置35可以通过接触转印辊34的表面34b来物理地清洁(例如,机械清洁)表面34b上的调色剂。
29.传导装置35例如是包括例如金属刚性主体的辊状传导辊。传导装置35可以是清洁转印辊34的表面34b的清洁辊。传导装置35例如是跟随转印辊34的辊。传导装置35在传导装置与转印辊34之间形成第二辊隙部n2。形成在驱动辊32d与转印辊34之间的第一辊隙部n1被设置为由驱动辊32d施加的恒定压力。第一辊隙部对应于用于支撑转印辊34的保持部中的一个。在一些示例中,从第二辊隙部n2到第一辊隙部n1的距离d等于或大于转印辊34的厚度a,这将在下面描述。
30.驱动辊32d的中心轴线与传导装置35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轴间距离可以是固定距离。在比较示例中,根据打印介质p的厚度差异,转印单元释放或移动转印辊34,以吸收(补偿)打印介质p的厚度差异。根据示例,假定转印辊34适于吸收打印介质p的变化,则转印辊34可在如上所述的驱动辊32d的中心轴线与传导装置35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轴间距离是固定距离的或被设定为轴间距离的情况下操作。因此,转印单元30的构造可以在没有用于补偿打印介质p的厚度变化的转印辊34的任何释放机构的情况下被简化。
31.在比较示例中,转印辊可以经由弹簧被按压在转印带上。在示例转印单元(或装置)30中,转印辊34可以包括管状主体(例如,泡沫层)34c以及管状主体34c内部的中空部34d,该中空部34d使转印辊34可变形。因此,驱动辊32d的位置可以相对于传导装置35的位
置设定而无需任何弹簧,这是因为转印辊34具有弹性并因此提供弹簧的功能。因此,示例转印单元(或设备)30可以利用更简单和更容易的构造来实现。因此,示例转印单元(或设备)30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在上述示例的情况下,驱动辊32d相对于传导装置35的位置是固定的。驱动辊32d的固定位置或传导装置35的固定位置可以响应于成像设备1被设置的环境、打印介质p的类型等而改变。
32.在示例转印单元(装置)30中,传导装置35可以被设置成以便于将转印辊34按压在转印带31上。在一些示例中,传导装置35可以通过打开和关闭壳体3的门可移动,以在门打开时远离转印辊34移动而用于更换转印辊34,并且在门关闭时支撑转印辊34。因此,转印单元30可以通过打开和关闭壳体3的门使传导装置35移动,以例如保持与转印辊34接触并由此支撑转印辊34,以远离转印辊34移动而提高转印辊34的可交换性(易于更换)等。例如,传导装置35可以在关闭壳体3的门时在将转印辊按压在转印带31上的方向上移动,以支撑转印辊34。作为示例,在壳体3的门关闭时,转印辊34可以通过钩连接到提供在壳体3中的轴,并且在壳体33的门打开时,转印辊34可以通过超行程(overstroke)从轴释放。
33.在一些示例中,转印单元30包括电源36,该电源36通过传导装置35向转印辊34供应偏压(施加偏置电压)。驱动辊32d和电源36中的每个可以被电连接到地。电源36包括供应路径36b,该供应路径36b被电连接到传导装置35并向传导装置35供应偏压。供应到传导装置35的偏压从转印辊34的表面34b中的接触传导装置35的部分供应到转印辊34。
34.例如在打印操作、转印辊34的清洁操作和转印辊34的电阻测量操作期间,电源36通过传导装置35向转印辊34供应偏压若干次。例如,电源36供应转印偏压、清洁偏压和电阻测量偏压中的至少一种。例如,当调色剂带负电时,电源36通过传导装置35向转印辊34供应正偏压,将调色剂吸到打印介质p,并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打印介质p。
35.当调色剂带负电时,电源36向转印辊34供应负偏压,以便于例如在清洁操作期间清洁(去除)附着到转印辊34的调色剂。例如,在电源36向转印辊34供应正偏压时,可以测量转印辊34的电阻。
36.图3是示例转印辊34的放大截面图。如图2和图3所示,转印辊34将转印带31按压在驱动辊32d上,并在转印辊与转印带31之间形成对应于转印辊隙部的第一辊隙部n1。例如,转印辊34包含离子传导剂。
37.转印辊34包括例如泡沫层(形成管状主体34c),并且泡沫层(34c)可以由闭孔或开孔形成。泡沫层(34c)可以由弹性材料(例如,高柔性材料)形成并且可以具有海绵形状。在这种情况下,转印辊34的表面34b由泡沫制成,并且在泡沫层(34c)的表面34b上形成细孔。
38.中空部34d被形成在转印辊34在径向方向上的泡沫层(34c)的内部,并且在转印辊34的轴向方向上延伸。当沿着在与转印辊34的轴向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平面切割转印辊34时,中空部34d的截面形状是例如大致圆形。然而,中空部34d的截面形状可以是除了圆形之外的诸如椭圆形或多边形的形状。此外,中空部的截面形状可以在转印辊34例如由于压力而变形时改变。
39.转印辊34的中空部34d例如通过从包括轴的转印辊去除轴而形成。在这种情况下,转印辊34是无轴辊(例如,没有任何轴)。转印辊34与作为泡沫层(34c)在径向方向上的厚度的厚度a相关联并且包括中空部34d,使得转印辊可通过外力而变形。
40.转印辊34的泡沫层(34c)可以包括作为转印辊34的最内层(例如,位于转印辊34在
径向方向上的内部)的基底层34f以及作为转印辊34的最外层(位于基底层34f在径向方向上的外部)的表面层34g。例如,基底层34f的厚度可以大于表面层34g的厚度。基底层34f的材料可以是例如包含丙烯腈丁二烯橡胶(nbr:丁腈橡胶)的橡胶材料或者包含聚氨酯的弹性材料。表面层34g的材料是例如包含氨基甲酸乙酯的弹性材料。此外,可以对表面层34g进行紫外线固化处理。
41.表面层34g的体积电阻值可以大于基底层34f的体积电阻值,并且表面层34g的表面电阻率可以大于基底层34f的表面电阻率。例如,在一些示例中,基底层34f的体积电阻值可以大约为6.5logω至7.5logω,并且表面层34g的体积电阻值可以大约为8.0logω至10.0logω。在一些示例中,基底层34f的表面电阻率可以大约为到(或logω/平方)并且表面层34g的表面电阻率可以大约为9.0logω/平方到11.0logω/平方。
42.转印辊34可以由包括与转印辊34接触的至少三个点的保持部(例如,至少三点保持部)保持(或支撑),其中保持部至少部分地由转印带31和传导装置35提供。在一些示例中,转印辊34可以由包括转印带31、转印辊34和支撑构件37的三个部件保持(或支撑)。“保持部”可以指接触并保持转印辊34的部分。在一些示例中,一个保持部被提供在转印辊34与转印辊隙部(第一辊隙部n1)相对的位置处。在一些示例中,形成在传导装置35与转印辊34之间的保持部(第二辊隙部n2)被提供在相对于转印辊34的中心轴线与第一辊隙部n1相对的位置处。第二辊隙部n2对应于例如与传导装置35形成的辊隙部。
43.在一些示例中,转印辊34可以在四个或更多点处通过保持部保持并且可以由四个或更多个部件保持。支撑构件37是用于支撑转印辊34的部件或构件,并且例如是与转印带31和传导装置35不同(分离)的部件或构件。在这种情况下,支撑构件37与转印带31和传导装置35一起保持转印辊34。
44.例如,支撑构件37被提供在第一辊隙部nl与第二辊隙部n2之间在转印辊34的周向方向上的部分中。作为示例,支撑构件37是与转印辊34一起旋转的支撑辊。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构件37的外径可以小于转印辊34的外径。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构件37由金属形成,并且电源36可以通过支撑构件37向转印辊34供应偏压。支撑构件37的形状和功能可以被适当地修改。
45.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构件37在转印辊34的表面34b的旋转轨迹中(在旋转运动中)被提供在转印带31的下游侧和传导装置35的上游侧。在其他示例中,支撑构件37在转印辊34的表面34b的旋转运动中可以被提供在传导装置35的下游侧和转印带31的上游侧,并且支撑构件37的布置位置可以被适当修改。进一步,作为示例,转印单元30包括一个支撑构件37,但是可以包括多个支撑构件37。
46.图4是示意性地例示根据修改示例的包括支撑构件67的转印单元(或转印装置)60的视图,该支撑构件67具有大致跟随转印辊34的表面34b的弯曲表面67b。例如,转印单元(或装置)60可以包括支撑构件67,代替与支撑辊对应的支撑构件37(图2),该支撑构件67对应于弯曲表面构件被提供有弯曲为大致跟随转印辊34的表面34b的弯曲表面67b。支撑构件67以弯曲表面67b接触表面34b的方式支撑转印辊34。然而,当转印辊34不旋转时,弯曲表面67b可以与转印辊34的表面34b稍微间隔开。
47.在一些示例中,支撑构件67的弯曲表面67b被形成为椭圆弧形。除了椭圆弧形之外,弯曲表面67b的形状还可以是诸如弧形或抛物线形的形状。弯曲表面67b的曲率例如小于转印辊34的表面34b的曲率。也就是说,弯曲表面67b的曲率半径大于转印辊34的表面34b的曲率半径。
48.在一些示例中,图4中例示的支撑构件67包括位于弯曲表面67b一端的第一平面67c、位于弯曲表面67b另一端的第二平面67d以及将第一平面67c和第二平面67d彼此连接并沿着弯曲表面67b延伸的外周表面67f。然而,支撑构件67的形状不限于包括第一平面67c、第二平面67d和外周表面67f的形状,并且可以被适当地改变。
49.图5是示意性地例示根据修改示例的包括传导装置75的转印单元70的视图。如图5所示,转印单元70包括传导装置75,该传导装置75具有不同于传导装置35(图2和图4)的形状,代替支撑构件37和与传导辊对应的传导装置35。传导装置75例如由金属形成。
50.传导装置75包括与转印辊34的表面34b接触的两个接触点75a、75b,并且例如经由两个接触点75a、75b在两个点处支撑转印辊34。在这种情况下,转印辊34可以由转印带31和传导装置75的两个接触点75b保持。
51.例如,图5中例示的传导装置75具有覆盖转印辊34的一部分或邻近转印辊34的该部分延伸的凹入形状(l形)。在一些示例中,传导装置75可以包括第一臂(或第一部分)75d和第二臂(或第二部分)75g。第一部分75d包括被连接到电源36的供应路径36b的第一端并且包括具有第一接触点75a的内表面75c。第二部分75g从第一部分75d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朝向驱动辊32d延伸,并且包括具有第二接触点75b的内表面75f。当转印辊34不旋转时,第二部分75g的第二接触点75b可以与转印辊34的表面34b稍微间隔开。传导装置75的形状不限于包括第一部分75d和第二部分75g的形状,并且可以根据示例被适当地修改。
52.图6是示意性地例示作为转印辊34与驱动辊32d之间的转印辊隙部的第一辊隙部n1的视图。图7是示意性地例示根据比较示例的驱动辊32d与转印辊104之间的转印辊隙部n的视图,该转印辊104包括轴104b(没有中空部)。
53.在上述示例中,参见图6,转印辊34包括中空部34d和在转印辊34的径向方向上具有厚度的管状主体(例如,泡沫层)34c。因此,转印辊34例如在受到外力时可变形,从而提供转印辊隙部(第一辊隙部n1)的辊隙宽度b,该辊隙宽度b宽于比较示例的转印辊104中的转印辊隙部n的宽度b'(图7)。
54.因此,由于包括中空部34d的转印辊34中的辊隙宽度b宽于比较示例的转印辊104的辊隙宽度b',所以用于转印操作的电流(转印偏压)可以更易于流动,以便于提高向打印介质p的转印质量。此外,中空部34d减少转印辊34的重量。
55.包括中空部34d的转印辊34与比较示例的包括轴104b而没有任何中空部的转印辊104相比更易于变形。进一步,由于转印辊隙部的曲率随着辊隙宽度变窄而增加,反之,转印辊隙部的曲率随着辊隙宽度变宽而减小,所以由转印辊34形成的辊隙部n1(例如,图6)可以与由比较示例的转印辊104形成的辊隙部n相比弯曲地更少,从而例如通过抑制打印介质p与转印辊隙部n分离的故障提高转印质量。例如,当曲率明显时,打印介质p可能从转印辊隙部n朝向驱动辊32d偏离原始路径。此外,转印辊34可以利用较小的压力或力形成比转印辊104更宽的辊隙部n1。即使在通过向转印辊104施加相对强的力而形成相对宽的转印辊隙部n时,打印介质p与转印辊隙部n分离的故障仍然可能出现。
56.具有中空部34d的示例转印辊34更容易因外力而变形,以形成相对宽的辊隙宽度b。因此,通过使第一辊隙部n1的曲率最小化来抑制分离故障的发生。此外,即使第一辊隙部n1处的压力或力低时,也可以形成较宽的辊隙宽度b,以进一步抑制任何分离故障。
57.在转印辊34中,表面层34g的体积电阻值可以大于基底层34f的体积电阻值,并且表面层34g的表面电阻率可以大于基底层34f的表面电阻率。因此,基底层34f的电阻小于表面层34g的电阻,电流经过转印辊34的方向可以在径向方向上被引导到转印辊34的内部。因此,抑制转印辊34的离子传导剂聚集在转印辊34的表面34b上,这进而抑制转印辊34的电阻增加,从而延长转印辊34的寿命。
58.参见图2,转印辊34可以由包括与转印辊34接触的至少三个点的保持部(例如,至少三点保持部)保持或支撑,以实现转印辊34的更稳定旋转。保持部可以至少部分地被包括在转印带31和传导装置35中。因此,三个接触点(接触的点)可以至少部分地由转印带31和传导装置35提供。
59.从第一辊隙部n1(转印辊隙部)到第二辊隙部n2(由传导装置35形成的辊隙部)的距离d可以等于或大于转印辊34的厚度a,以将传导装置35定位在距第一辊隙部n1适当距离处,使得偏压的路径被形成为径向向内和径向向外流动。因此,从传导装置35到转印辊34的偏压的路径可以更可靠地形成在转印辊34的两侧,在径向方向上从转印辊34的外部到内部,以及在径向方向上从转印辊34的内部到外部。因此,抑制离子传导剂聚集在表面34b的侧部,以更可靠地阻止或抑制转印辊34的电阻增加。
60.示例转印辊34可以是无轴辊(例如,没有任何轴)。例如,可以通过从现有的转印辊去除轴来形成转印辊34。因此,可以通过改造带轴的标准辊以进行少量修改来实现无轴辊,以利于转印辊34的重量减小、更宽的辊隙宽度b和分离故障的发生减少。
61.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2,转印辊34可以包括在转印辊34的轴向方向上延伸的轴34h以及内径大于轴34h的外径的孔部34j,从而与包括轴104b而没有孔部34j的转印辊104(图7)相比,减小转印辊34的重量,确保宽的辊隙宽度b,并且阻止或抑制分离故障。轴34h可以提高转印辊34的旋转的稳定性。
62.驱动辊32d可以是张紧转印带31的支承辊,并且第一辊隙部n1可以通过驱动辊32d被设定为恒定压力,以更可靠地抑制打印介质p的分离故障的发生。
63.供应到传导装置35的偏压可以经由转印辊34的表面34b的与传导装置35接触的部分(第二辊隙部n2)而供应到转印辊34。在这种情况下,从传导装置35到转印辊34的偏压的路径可以被可靠地形成在两侧,在径向方向上从转印辊34的外部(例如,表面34b)到内部,以及在径向方向上从转印辊34的内部(例如,表面34b)到外部。因此,可以更可靠地阻止转印辊34的电阻增加。
64.此外,当从转印辊34的表面34b的与传导装置35接触的部分向转印辊34供应偏压时,可以进一步减少离子传导剂在转印辊34的表面34b上的不均匀分布。因此,如图8所示,可以避免或抑制转印辊34的电阻增加。例如,在对轴104b持续地施加偏压电流的比较示例中,在打印50,000张时,转印辊104的电阻从7.2(logω)增加到7.7(logω),并且在打印1,000,000张时,电阻达到8.2(logω)。
65.在打印操作期间通过传导装置35向转印辊34供应偏压的示例成像设备1中,可靠地阻止或抑制转印辊34的电阻增加,这是因为即使在打印1,000,000张时,电阻也从大约
7.2(logω)增加到7.5(logω)。
66.参见图2,转印辊34可以由转印带31、传导装置35和与转印带31和传导装置35分开的支撑构件37保持。因此,转印辊34可以至少部分地由被提供为与转印带31和传导装置35分开的构件的支撑构件37保持或支撑。
67.支撑构件37可以是可与转印辊34一起旋转的支撑辊,并且可以支撑转印辊34,以提高转印辊34的旋转的稳定性。电源36可以通过支撑构件37向转印辊34供应偏压,以更有效地使用作为向转印辊34供应偏压的部件或构件的支撑构件37。
68.传导装置35可以是用于更简单和更容易的构造的传导辊。此外,如图4所示,支撑构件67可以包括弯曲表面67b,该弯曲表面67b与转印辊34的表面34b接触并大致跟随转印辊34的表面34b,以使支撑构件67相对于转印辊34的表面34b的接触表面更平滑。
69.如图5所示,传导装置75可以包括接触转印辊34的表面34b的两个接触点75a、75b,并且转印辊34可以由转印带31和传导装置75的两个接触点75a、75b保持,以避免支撑转印辊34的单独的支撑构件的必要性,从而减少部件的数量。在一些示例中,传导装置75可以具有覆盖转印辊34的一部分或邻近转印辊34的该部分延伸的凹入形状,以简化传导装置75的形状。
70.应当理解,并非在此描述的所有方面、优点和特征都可以通过任何一个特定示例来实现或被包含在任何一个特定示例中。实际上,在此已经描述和例示各种示例,显而易见的是可以在布置上修改其他示例,并且省略细节。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