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矿井井下现场水质检测便携式工作台的制作方法

2022-04-13 23:44:3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水质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矿井井下现场水质检测便携式工作台。


背景技术:

2.地下水体水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人们的重视,与此对应的形成了多项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因此,野外取样时水质现场检测可以得到水体水质的第一手资料,其提供的水质现场指标往往反映真实水质情况。现场迅速的水质检测与分析不仅在地下水污染的发现、治理上具有良好的效果,还对某些特殊水体的工程技术研究与学术研究起到重要作用。如,煤矿深层地下水是煤矿突水灾害发生的根源,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与演变是矿井防治水工作与地下水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场的测试指标(tds、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则是首选的地下水参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含水层水体的位置,滞留情况以及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因此,现场指标的检测对于矿井防治水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目前,便携式仪器较于传统实验室仪器简化了其在操作上的繁琐流程,随着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以及现场测试指标的需求上涨。在测定多项指标时,多种测试仪器往往在携带放置上出现问题,造成现场测试工作进行的不便。
4.另一方面,现场取水样时,工作环境往往多变,部分区域处于野外且工作环境较差。若某些仪器需要特殊工作环境时,如水平放置、需光处理等,测试环境往往达不到。
5.总之,一方面随着现场水质检指标纳入水质评价参考标准以及矿井水文台账,水质现场检测仪器的开发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与现场测试工作匹配的工作台或工作站的发展尚存在局限性。一些现场检测便携式工作台因适用性差的缺点,不能应用于特殊工作环境中,如煤矿井下无光照的条件。因此,研发矿井井下现场水质检测便携式工作台拓展了现场检测的应用环境,可以完成对矿井深层地下水的水质信息快速捕捉与掌握,利于后续分析处置手段的跟进,且让仪器发挥出更优异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用于矿井井下现场水质检测的便携式工作台,要求工作台在矿井井下这样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仍能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矿井井下现场水质检测便携式工作台,主要包括:主工作台盒体,手提把手,管道排水孔,长方体状凹槽,圆柱体状凹槽,三角椭圆柱杯,短柱状收纳盒,led光源凹槽,灯光开关,球状阀门,漏水凹槽,导流管道,管道下水口,长柱收纳盒,平面锁,usb电源接口,盒底背带卡扣,挡光板,led灯管,挡光板定向转动轴,板面软布,梯形支撑杆,梯形支撑杆转动轴,转动轴凹槽,梯形支撑杆凹槽,梯形支撑杆固定卡扣,铰链;
8.所述挡光板包括led灯管,挡光板定向转动轴,板面软布;所述主工作台设置包括多种形状凹槽、多种收纳盒及排水管道;所述多种形状凹槽包括长方体状凹槽、圆柱形凹
槽;所述多种收纳盒包括短柱状收纳盒及长柱状收纳盒;所述排水管道包括导流管道、管道下水口;所述梯形支撑杆包括梯形支撑杆转动轴、转动轴凹槽、梯形支撑杆凹槽、梯形支撑杆固定卡扣;此外,为方便背带携带与手提携带,主工作台设置手提把手、盒底背带卡扣;遮光板与主工作台以挡光板定向转动轴来连接;梯形支撑杆固定卡扣连接梯形支撑杆与主工作台底部。
9.本发明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0.1.有效解决煤矿井下现场水质检测工作;
11.2.工作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制作;
12.3.装置轻薄易携带,挂钩式设计更符合行业特点;
13.4.台面设置光源,适合光线较差环境;
14.5.优化了现有工作台的结构,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示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一种矿井井下现场水质检测便携式工作台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挡光板结构示意图;
18.图3主工作台背面结构示意图;
19.图4主工作台左侧面结构示意图;
20.图5主工作台右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2.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23.如图1-5所示,本发明装置的主件包括:主工作台盒体(101);手提把手(102);管道排水孔(103);长方体状凹槽(104);圆柱体状凹槽(105);三角椭圆柱杯(106);短柱状收纳盒(107);led光源凹槽(108);灯光开关(109);球状阀门(110);漏水凹槽(111);导流管道(112);管道下水口(113);长柱收纳盒(114);平面锁(115);usb电源接口(116);盒底背带卡扣(117);挡光板(20);led灯管(21);挡光板定向转动轴(22);板面软布(23);梯形支撑杆(30);梯形支撑杆转动轴(31);转动轴凹槽(32);梯形支撑杆凹槽(33);梯形支撑杆固定卡扣(34);铰链(35)。
24.所述挡光板(20)包括led灯管(21);挡光板定向转动轴(22);板面软布(23);所述主工作台(101)设置包括多种形状凹槽、多种收纳盒及排水管道。所述多种形状凹槽包括长
方体状凹槽(104)、圆柱形凹槽(105);所述多种收纳盒包括短柱状收纳盒(107)及长柱状收纳盒(108);所述排水管道包括导流管道(112)、管道下水口(113)。所述梯形支撑杆(30)设置包括梯形支撑杆转动轴(31);转动轴凹槽(32);梯形支撑杆凹槽(33);梯形支撑杆固定卡扣;此外,为方便背带携带与手提携带,主工作台设置手提把手(102);盒底背带卡扣(117)。遮光板与主工作台以挡光板定向转动轴(22)来连接;梯形支撑杆固定卡扣(34)连接梯形支撑杆(30)与主工作台底部。
25.本发明装置的工作步骤包括:
26.第一步:使用者首先抓手提把手(102)或通过盒底背带卡扣(117)背带将装置携带至使用地;
27.第二步:按压平面锁(115)后装置正面打开,打开主工作台。从工作台底面取出梯形支撑杆与台面角度保持130
°
左右,稳定放置在现场工作场地。
28.第三步:继续打开主工作台,其中a部分为测试台,b部分为便携式仪器储存台。将所述挡光板(20)分别从a、b部分掀开,与台面保持90
°

29.第四步:在确定环境后,决定是否打开灯光开关(109)。在打开灯光的情况下,继续调整挡光板位置,将光线调制合适位置。
30.利用本发明装置进行测试的步骤包括:
31.第一步:打开球状阀门(110)使漏水凹槽(111)与管道下水口(113)导通,取4个三角椭圆柱杯(106)倒入纯净水清洗所述圆柱体状凹槽(105)内壁,反复清洗三遍以上。
32.第二步:关闭球状阀门(110),将取到的水样依次倒入4个圆柱体状凹槽(106)静置一分钟。让水污染圆柱体状凹槽(106)后打开球状阀门(110),待水排出后,再重新依次加入待测水样,反复三次以上。
33.第三步:从长柱收纳盒(114)与短柱状收纳盒(107)中取出测试仪器,将仪器测试孔插入漏水凹槽(111),仪器放入静置一分钟后读数并记录,记录工作可在主工作台b部分完成。
34.第四步:打开球状阀门(110),倒入纯净水清洗所述圆柱体状凹槽105内壁,待水流干后,关闭球状阀门(110)。
35.第五步:选择继续加样测试,则继续在圆柱体状凹槽(105)中加待测水样,重复所述工作状态步骤。
36.第六步:选择停止加样测试,排出所有水样后,先用纯净水清洗4个三角椭圆柱杯(106),清洗圆柱体状凹槽(105),待水样排干后,将测试仪器收于长柱收纳盒(114)中。收起支撑杆(30)入主工作台底面转动轴凹槽(32);梯形支撑杆凹槽(33)内。关闭灯光开关(109),收a、b部分挡光板(20),其中led灯管(21)收于led光源凹槽(108)内。手提式或背带式离开。
37.球状阀门(110)控制漏水凹槽(111)与管道下水口(113)的连接,一个阀门控制一个凹槽,所述球状阀门(110)打开数量由需要同时测试的指标数量所决定。
38.长方体状凹槽(104)用于放置规格较大仪器,这里以浊度仪为例。从三角椭圆柱状凹槽(106)中拿出浊度测试瓶,将待测水样倒至瓶内刻度线以上位置,将测试瓶置于所述放置于长方体状凹槽(104)内的浊度仪中,关闭灯光,开始测试,得出结果并记录。
39.测试过程中,仪器既水平放置又避光利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
40.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1.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