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车辆防撞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21:17: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防撞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2.交通事故中机动车事故占绝大多数,而机动车事故中汽车事故又占绝大多数,一般只要涉及事故,车辆前后的保险杠(大包围)、前灯、尾灯,甚至引擎盖、后备箱盖等多被撞坏,维修过程动辄要花费数千或者上万元,如果事故稍微严重,还会增加人员伤亡的可能性。
3.目前,在车辆的安全保障方面,已经设计有包括安全预警、主动刹车,甚至自动驾驶等先进技术,但是在实际情况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车辆的碰撞还是难以避免,而发生碰撞后,就会造成车辆的损坏,甚至造成人员的伤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防撞装置及车辆,旨在减轻车辆遭遇碰撞后受到的损伤,减少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
5.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防撞装置,包括碰撞预测模块,所述碰撞预测模块用于判断车辆是否满足碰撞条件;
6.第一缓冲装置,所述第一缓冲装置设置在车辆底盘上,所述第一缓冲装置包括两组第一缓冲组件,所述两组第一缓冲组件分别用于缓冲车辆前侧和后侧受到的撞击力;
7.所述第一缓冲组件包括固定部、弹出装置和缓冲部;
8.其中,所述固定部设置在车辆底盘上,所述弹出装置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所述缓冲部设置在所述弹出装置上;
9.所述弹出装置响应于所述碰撞预测模块判断的车辆满足碰撞条件,带动所述缓冲部远离所述固定部移动至车身外侧。
10.可选地,所述弹出装置包括两组液压缸,所述液压缸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部上,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缓冲部固定连接。
11.可选地,还包括止逆齿轮和偏移装置;
12.所述止逆齿轮位于所述液压缸的一侧,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上设置有与所述止逆齿轮相啮合的齿条;
13.所述偏移装置与所述止逆齿轮连接,所述偏移装置用于带动所述止逆齿轮发生位移,以使所述止逆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或脱离。
14.可选地,所述缓冲部包括连接部和第一气囊,所述连接部与第一气囊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缓冲弹簧,所述第一缓冲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气囊连接。
15.可选地,还包括第一离合开关,所述第一离合开关位于所述弹出装置所在的位置,所述第一离合开关用于限制所述弹出装置发生位移。
16.可选地,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与所述弹出装置电信连接;
17.所述控制装置响应于所述碰撞预测模块判断的车辆满足碰撞条件,控制所述弹出装置发生位移,以使所述弹出装置带动所述缓冲部发生位移。
18.可选地,还包括第二缓冲装置,所述第二缓冲装置包括设置车辆两侧的第二缓冲组件,所述第二缓冲组件用于缓冲车辆侧面受到的撞击力;
19.所述第二缓冲组件包括气体发生器、抽气装置和第二气囊,所述气体发生器和抽气装置均与所述第二气囊连通,所述第二气囊处于充气状态时,所述第二气囊突出于车身表面。
20.可选地,所述气体发生器与第二气囊之间设置有喷气管,所述喷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体发生器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气囊连通,所述喷气管内设置有逆止阀。
21.可选地,还包括第三缓冲装置,所述第三缓冲装置包括固定框架和第二离合开关;
22.所述固定框架位于两侧所述固定部之间,且所述固定框架与所述固定部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缓冲弹簧,车辆座椅与所述固定框架滑动连接;
23.所述第二离合开关位于所述固定框架上,所述第二离合开关用于限制车辆座椅发生位移。
24.本技术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本技术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车辆防撞装置;
25.还包括设置在车辆上的护板,所述护板位于所述第一气囊和所述第二气囊所在的位置。
26.有益效果:
27.采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辆防撞装置及车辆,通过设置碰撞预测模块和由两组第一缓冲组件组成的第一缓冲装置,在碰撞预测模块判断车辆满足碰撞条件时,第一缓冲组件的弹出装置带动缓冲部朝向远离固定部的方向移动,直至缓冲部移动至车身外侧,这样,在车辆受到碰撞时,缓冲部便可以缓冲车辆受到的撞击力,而两组缓冲组件则可以分别缓冲车辆前侧和后侧受到的撞击力,从而减轻车辆遭遇碰撞后受到的损伤,同时也可以减少出现人员伤亡的情况。
附图说明
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一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二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1.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第三缓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2.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33.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碰撞预测模块与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缓冲组件;11、固定部;111、液压缸;12、弹出装置;13、缓冲部;131、第一气囊;132、第一缓冲弹簧;14、止逆齿轮;15、第一离合开关;2、第二缓冲组件;
21、气体发生器;22、抽气装置;23、第二气囊;3、固定框架;31、第二缓冲弹簧;4、护板;5、控制装置;100、碰撞预测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实施例一
37.参照图1和图5所示,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的一种车辆防撞装置,包括碰撞预测模块100和第一缓冲装置。
38.其中,碰撞预测模块100用于判断车辆是否满足碰撞条件,碰撞条件是车辆出厂时,车辆的设计人员进行设置的;碰撞条件可以包括车辆与前方物体的距离、车辆前方物体的速度、车辆与前方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等。这些数据均可以通过设置在车辆上的探测雷达得到,而碰撞预测模块100对这些数据后进行分析后,判断车辆是否满足碰撞条件。
39.参照图1所示,第一缓冲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底盘上,第一缓冲装置包括两组第一缓冲组件1,两组第一缓冲组件1分别用于缓冲车辆前侧和后侧受到的撞击力;需要指出的是,车辆的前侧和后侧是指车身的前端和后端,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车身的前端和后端受到的损坏最为严重。
40.具体地,参照图1所示,第一缓冲组件1包括固定部11、弹出装置12和缓冲部13。固定部11固定连接在车辆的底盘上;弹出装置12连接在固定部11上,并且弹出装置12可以相对于固定部11发生位移;同时缓冲部13连接在弹出装置12上,因此弹出装置12可以带动缓冲部13发生位移,缓冲部13为本身具有弹性的部件;在弹出装置12未发生位移时,缓冲部13位于车身内,即在日常使用时,整个第一缓冲组件1是隐藏在车身内的。
41.在碰撞预测模块100判断车辆满足碰撞条件时,弹出装置12会响应于碰撞预测模块100,相对于固定部11发生位移,并带动缓冲部13朝向远离固定部11的方向移动,直至缓冲部13移动至车身外侧,此时,在车辆遭遇碰撞时,车辆前方或后方的物体便会撞击到缓冲部13上,而缓冲部13本身具有弹性,因此缓冲部13可以缓冲车辆受到的撞击力,从而减轻车辆受到的损伤,同时也可以减少发生人员伤亡的情况;而在发生碰撞后,如果缓冲部13没有发生损坏,则可以使弹出装置12带动缓冲部13重新回到车身内。
4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部11设置为防护钢板,防护钢板焊接在车辆底盘上;而碰撞预测模块100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判断模块,也可以是车辆控制系统中的其中一个判断模块。
43.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弹出装置12包括两组液压缸111,液压缸111固定连接在固定部11上,并且液压缸111的活塞杆与缓冲部13固定连接。
44.在碰撞预测模块100判断车辆满足碰撞条件时,液压缸111的活塞杆伸出,使得液压缸111的活塞杆带动缓冲部13朝向远离固定部11的方向移动,并最终移出至车身外侧;而在发生碰撞后,若缓冲部13没有损坏,则可以使液压缸111的活塞杆缩回,并带动缓冲部13回到车身内。
45.利用液压缸111可以及时地带动缓冲部13发生位移,且液压缸111的结构简单,更
便于使用。
46.在其他实施例中,弹出装置12也可以设置为气缸、电缸或者齿轮齿条结构;在弹出装置12设置为齿轮齿条结构时,需要设置动力齿轮、推出杆和齿条,在推出杆上设置齿条,并使齿条与动力齿轮啮合,利用动力齿轮的转动,便可以带动推出杆发生位移。
47.在一种实施例中,若在缓冲部13未完全移出时,车辆已经发生碰撞,此时便需要其他结构来承受撞击力。为此,车辆防撞装置还包括止逆齿轮14和偏移装置。
48.具体地,参照图1所示,止逆齿轮14转动连接在偏移装置(图中未示出)上,且止逆齿轮14位于液压缸111的一侧,且液压缸111的活塞缸上设置有与止逆齿轮14相互啮合的齿条,齿条沿着液压缸111的活塞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止逆齿轮14在液压缸111的活塞杆伸出时可以发生转动,在液压缸111的活塞杆缩回时便无法转动。
49.这样,在缓冲部13未完全移出时,若车辆遭遇碰撞,撞击力会传递到液压缸111的活塞杆上,对液压缸111的活塞杆形成一个推力,使液压缸111的活塞杆有缩回的趋势,而此时止逆齿轮14无法进行转动,因此止逆齿轮14会限制液压缸111的活塞杆发生位移,从而承受液压缸111的活塞杆受到的撞击力。
50.而由于止逆齿轮14需要承受的撞击力较大,因此止逆齿轮14的材质需要选用含碳量较低的钢材,以加强止逆齿轮14的刚性。
51.另外,偏移装置设置在车辆的底盘上,偏移装置可以带动止逆齿轮14发生位移,以使止逆齿轮14与齿条啮合或脱离。在本实施例中,偏移装置包括电机和转动轴,止逆齿轮14转动连接在转动轴上,而转动轴转动连接在车辆底盘上,电机用于带动转动轴转动,从而使得转动轴带动止逆齿轮14发生位移。
52.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缓冲部13包括连接部和第一气囊131,连接部与第一气囊131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缓冲弹簧132,第一缓冲弹簧132的一端与连接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气囊131固定连接。
53.具体地,连接部整体为板体,弹出装置12直接与连接部固定连接;第一气囊131始终处于充气状态,并且在车辆受到碰撞时,第一气囊131直接与车辆碰撞的物体接触。
54.在碰撞过程中,利用第一气囊131首先可以缓冲一部分撞击力,而后第一气囊131由于受到撞击力对第一缓冲弹簧132产生挤压,使得第一缓冲弹簧132产生弹力,第一缓冲弹簧132产生的弹力会再缓冲一部分撞击力,然后剩余的撞击力再通过弹出装置12传递到固定部11上,这样利用缓冲部13便缓冲了大部分车辆受到的撞击力,且车辆本身也没有直接与碰撞物体接触,从而减轻了车辆受到的损伤。
55.当然,缓冲部13也可以设置为具有弹性的物体,例如橡胶体。
56.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气囊131上还设置有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气囊131的内部气压,并且将气压信息发送到车辆上的显示器,这样用户便可以根据第一气囊131的内部气压,判断第一气囊131是否出现气压较低或完全漏气的情况,使得用户可以及时对第一气囊131进行维修。
57.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车辆防撞装置还包括第一离合开关15,第一离合开关15位于弹出装置12所在的位置,第一离合开关15用于限制弹出装置12发生位移。
58.具体地,第一离合开关15设置为卡扣结构,在弹出装置12上设置有相应的多个卡槽,将卡扣卡入卡槽后内,便可以限制弹出装置12移动。
59.在具体应用时,在弹出装置12和缓冲部13位于车身内时,第一离合开关15处于锁止状态,即卡扣卡在弹出装置12上的一个卡槽内,此时弹出装置12无法带动缓冲部13移出车身;而在车辆满足碰撞条件时,第一离合开关15会解锁,即卡扣脱离弹出装置12上的卡槽,此时弹出装置12便可以带动缓冲部13移动至车身外侧,并且在缓冲部13完全移出后,第一离合开关15会再切换至锁止状态,车辆受到撞击后,但由于弹出装置12被限制发生位移,因此可以更好地对缓冲部13进行支撑。
60.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车辆防撞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5,控制装置5与碰撞预测模块100和弹出装置12电信连接,控制装置5响应于碰撞预测模块100判断的车辆满足碰撞条件,控制弹出装置12发生位移,以使弹出装置12带动缓冲部13发生位移。
61.具体地,在碰撞预测模块100判断车辆满足碰撞条件时,控制装置5控制弹出装置12发生位移,使得弹出装置12带动缓冲部13朝向远离固定部11的方向移动,直至缓冲部13移动至车身外侧,以缓冲车辆碰撞受到的撞击力。
62.在具体应用时,控制装置5可以是车辆控制系统的其中一个控制单元,也可以是单独的控制模块。
63.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车辆防撞装置还包括第二缓冲装置,第二缓冲装置包括设置在车辆两侧第二缓冲组件2,第二缓冲组件2用于缓冲车辆侧面受到的撞击力。
64.具体地,第二缓冲组件2设置在车辆侧面车门的下方,第二缓冲组件2包括气体发生器21、抽气装置22和第二气囊23。其中,气体发生器21和抽气装置22均与第二气囊23连通,控制装置则与气体发生器21和抽气装置22电信连接。
65.在车辆未发生碰撞时,第二气囊23处于未充气状态,并且隐藏在车身内,而在车辆满足碰撞条件时,控制装置控制气体发生器21朝向第二气囊23充入气体,使第二气囊23膨胀并伸出车身外侧,此时,第二气囊23便可以与车辆侧面碰撞的物体接触,并且缓冲车辆侧面受到的撞击力;而在碰撞结束后,控制装置则启动抽气装置22,抽出第二气囊23内的气体,使第二气囊23重新回到车身内。
66.这样,利用第二气囊23便实现了对车辆侧面的防护,进一步加强了车辆防撞装置的缓冲效果。
6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气囊23伸出至车身外侧20cm时便可以停止充气,在第二气囊23上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图中未示出),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二气囊23内的内部气压,并且第二压力传感器与气体发生器21电信连接,在第二气囊23内的气压达到预设气压时,便使气体发生器21停止充气。
68.在一种实施例中,气体发生器21与第二气囊23之间设置有喷气管,喷气管的一端与气体发生器2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气囊23连通,喷气管内设置有逆止阀。
69.具体地,在第二气囊23充气过程中,若车辆已经发生碰撞,此时车辆侧面的物体接触到第二气囊23上,并对第二气囊23造成挤压,使第二气囊23内的气压快速增大,此时喷气管内的逆止阀便会关闭,从而防止第二气囊23内的气体回流到气体发生器21,也使得第二气囊23可以保持缓冲功能。
70.在一种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车辆防撞装置还包括第三缓冲装置,第三缓冲装置包括固定框架3和第二离合开关(图中未示出)。其中,固定框架3设置在车辆底盘的上方,并且车辆座椅均安装在固定框架3上;同时,固定框架3位于两侧固定部11之间,固定框架3
与固定部11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缓冲弹簧31,第二缓冲弹簧31的一端与固定框架3连接,另一端与固定部11连接。
71.具体地,固定框架3上设置有滑轨(图中未示出),滑轨沿着车辆车身的长度方向设置,车辆座椅均滑动连接在滑轨上,第二离合开关设置在固定框架3上,第二离合开关用于限制车辆座椅的滑动;并且,第二离合开关也设置为卡扣结构,在车辆座椅上设置有相应的卡槽;在车辆正常使用时,卡扣结构卡入卡槽内,车辆座椅无法进行滑动。
72.在车辆满足碰撞条件时,第二离合开关会打开,使得车辆座椅可以在固定框架3上滑动,并且车辆座椅可以向前滑动,也可以向后滑动,在车辆座椅接触到固定框架3的边框时,第二缓冲弹簧31便会缓冲车辆座椅受到的撞击力,从而减轻对车上人员造成的伤害。
73.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车辆防撞装置的缓冲效果。
74.实施例二
75.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车辆防撞装置。
76.同时,参照图4所示,在车辆上第一气囊131和第二气囊23所在的位置设置有护板4(图中仅对第一气囊131外的护板4进行示意),护板4铰接在车辆的车身上,在车辆正常使用时,护板4可以遮挡第一气囊131和第二气囊23,提高车辆的美观性,也可以避免第一气囊131和第二气囊23在使用过程中损坏。
77.在第一气囊131移出或第二气囊23充气时,护板4则会相应地发生转动,使第一气囊131和第二气囊23可以正常移出。
78.另外,在护板4的铰接轴上设置有扭簧,在第一气囊131收回或第二气囊23放气后,护板4便会在扭簧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
79.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80.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81.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不同形式的改变之处,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中。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