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炉出钢口砖砌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12:21: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炼钢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炉出钢口砖砌结构。


背景技术:

2.高炉是用钢板作炉壳,壳内砌耐火砖内衬。高炉本体自上而下分为炉喉、炉身、炉腰、炉腹、炉缸五部分。由于高炉炼铁技术经济指标良好,工艺简单,生产量大,劳动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故这种方法生产的铁占世界铁总产量的绝大部分。
3.钢厂高炉砌筑过程中,出钢口部分需要承受极高温度,且形状复杂、现场施工难度大,无法保证砌筑形状稳定性,尺寸大的耐火座砖无法通过打砖机直接制作,打砖尺寸过大会导致密实度不够、质量不好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炉出钢口砖砌结构,旨在解决钢厂高炉砌筑过程中,出钢口部分需要承受极高温度,且形状复杂、现场施工难度大,无法保证砌筑形状稳定性,尺寸大的耐火座砖无法通过打砖机直接制作,打砖尺寸过大会导致密实度不够、质量不好等问题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高炉出钢口砖砌结构,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一侧壁开设有圆形的开孔,所述炉体的外表面其位于所述开孔处设置有向外延伸的中空的外筒,所述外筒的内腔设置有出钢筒,所述出钢筒由多块内层砖沿所述出钢筒的长度方向砌筑而成,所述出钢筒的内端位于所述开孔的内腔,所述出钢筒与所述开孔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空隙,所述环形空隙的上半部设置有上调节砖,所述环形空隙的下半部设置有下调节砖,所述上调节砖和下调节砖的内侧面均与所述出钢筒形成一体,所述上调节砖和下调节砖的外壁面与所述开孔的内壁面贴合,所述出钢筒位于所述外筒内腔部分的表面的每一侧边均设置有一第一支撑砖,每个所述第一支撑砖的外侧壁与所述外筒的内侧壁之间均设置有一第二支撑砖。
6.优选的,所述上调节砖包括上部一号砖、上部二号砖和上部三号砖,所述上部一号砖内端的厚度为144.6mm,外端的厚度为31.7mm,长度为 640.3mm,宽度为130mm,截面为方形,所述上部二号砖内端的厚度为 144.6mm,外端的厚度为31.7mm,长度为640.3mm,内端底部宽度为93.2mm,内端顶部宽度为94.6mm,外端底部宽度为130mm,外端顶部宽度为130.3mm,一侧面呈斜面,截面为梯形,所述上部三号砖的规格与所述上部二号砖的规格相同,形状互为镜像,所述上部二号砖和所述上部三号砖分别位于所述上部一号砖的两侧,在所述出钢筒与所述开孔的内壁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隙的上半部拼接成一上调节砖。
7.优选的,所述下调节砖包括下部一号砖、下部二号砖和下部三号砖,所述下部一号砖内端的厚度为69.5mm,外端的厚度为212.8mm,长度为 812.5mm,宽度为110mm,截面为方形,所述下部二号砖内端的厚度为 69.5mm,外端的厚度为212.8mm,长度为812.5mm,内端底部的宽度为 63.3mm,内端顶部的宽度为62.6mm,外端底部的宽度为110mm,外端顶部的宽度
为107.2mm,一侧面呈斜面,截面为梯形,所述下部三号砖的规格与所述下部二号砖的规格相同,形状互为镜像,所述下部二号砖和所述下部三号砖分别位于所述下部一号砖的两侧,在所述出钢筒与所述开孔的内壁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隙的下半部拼接成一下调节砖。
8.优选的,所述出钢筒由内层一号砖、内层二号砖、内层三号砖、内层四号砖、内层五号砖、四块内层六号砖和内层七号砖由外端至外端依次砌筑而成,所述内层一号砖的截面为方形,所述内层一号砖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内端宽度为450mm,外端宽度为467.8mm,所述内层一号砖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的通孔,所述内层二号砖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内端宽度为467.8mm,外端宽度为485.7mm,所述内层二号砖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 360mm的通孔,所述内层三号砖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内端宽度为485.7mm,外端宽度为503.5mm,所述内层三号砖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的通孔,所述内层四号砖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内端宽度为503.5mm,外端宽度为521.3mm,所述内层四号砖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的通孔,所述内层五号砖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内端宽度为521.3mm,外端宽度为 539.2mm,所述内层五号砖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的通孔,所述内层六号砖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宽度为550mm,所述内层六号砖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 360mm的通孔,所述内层七号砖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宽度为 550mm,所述内层七号砖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的通孔。
9.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砖的长度为625.2mm,宽度为117.2mm,厚度为 75mm,截面为四边形。
10.优选的,所述第二支撑砖截面为弓形,长度为550mm,宽度为100mm,弧形面最高点厚度为120mm,两侧的厚度为31.3mm。
11.有益效果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高炉出钢口砖砌结构,通过设定好出钢口处每种砖块的尺寸规格,对耐火砖进行预制,在砌筑时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在施工时现场对标准规格的耐火砖进行加工,施工时更加简单方便,采用专用规格的耐火胶粘接、预砌出对应出钢口形状尺寸,使得砌筑后的稳定性更好,同时砌筑后的密实度高、耐火耐高温性好,可极大提升炼钢炉寿命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出钢筒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出钢筒与上调节砖和下调节砖的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部一号砖的侧视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部一号砖的仰视图;
1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部二号砖的侧视图;
1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部二号砖的仰视图;
20.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部三号砖的侧视图;
21.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部三号砖的仰视图;
22.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部一号砖的侧视图;
23.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部一号砖的俯视图;
24.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部二号砖的侧视图;
25.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部二号砖的俯视图;
26.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部三号砖的侧视图;
27.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中下部三号砖的俯视图;
28.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一号砖的剖视图;
29.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一号砖的正视图;
30.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二号砖的剖视图;
31.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二号砖的正视图;
32.图20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三号砖的剖视图;
33.图21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三号砖的正视图;
34.图22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四号砖的剖视图;
35.图23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四号砖的正视图;
36.图24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五号砖的剖视图;
37.图25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五号砖的正视图;
38.图26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六号砖的剖视图;
39.图27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六号砖的正视图;
40.图28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七号砖的剖视图;
41.图29为本实用新型中内层七号砖的正视图。
42.图中:1-炉体、2-开孔、3-外筒、4-出钢筒、41-内层一号砖、42-内层二号砖、43-内层三号砖、44-内层四号砖、45-内层五号砖、46-内层六号砖、47
‑ꢀ
内层七号砖、5-上调节砖、51-上部一号砖、52-上部二号砖、53-上部三号砖、 6-下调节砖、61-下部一号砖、62-下部二号砖、63-下部三号砖、7-第一支撑砖、 8-第二支撑砖。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44.请参阅图1-29,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炉体1,炉体1的一侧壁开设有开孔2,炉体1的外表面其位于开孔2处设置有向外延伸的中空的外筒3,外筒3的内腔设置有出钢筒4,出钢筒4由多块内层砖沿出钢筒4的长度方向砌筑而成,出钢筒4的内端位于开孔2的内腔。
45.出钢筒4与开孔2的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空隙,环形空隙的上半部设置有上调节砖5,环形空隙的下半部设置有下调节砖6,上调节砖5和下调节砖6 的内侧面均与出钢筒4形成一体,上调节砖5和下调节砖6的外壁面与开孔2 的内壁面贴合,出钢筒4位于外筒3内腔部
分的表面的每一侧边均设置有一第一支撑砖7,每个第一支撑砖7的外侧壁与外筒3的内侧壁之间均设置有一第二支撑砖8。
46.在本实施方式中,下调节砖6位于出钢筒4的下部,上调节砖5位于出钢筒4的上部,共同作用,调节出钢筒4的倾斜角度。
47.进一步的,上调节砖5包括上部一号砖51、上部二号砖52和上部三号砖 53,上部一号砖51内端的厚度为144.6mm,外端的厚度为31.7mm,长度为 640.3mm,宽度为130mm,截面为方形,上部二号砖52内端的厚度为144.6mm,外端的厚度为31.7mm,长度为640.3mm,内端底部宽度为93.2mm,内端顶部宽度为94.6mm,外端底部宽度为130mm,外端顶部宽度为130.3mm,上部三号砖53的规格与上部二号砖52的规格相同,形状互为镜像。
48.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部二号砖52和上部三号砖53的一侧面呈斜面,截面为梯形,上部二号砖52和上部三号砖53分别位于上部一号砖51的两侧,在出钢筒4与开孔2的内壁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隙的上半部拼接成一上调节砖 5。
49.进一步的,下调节砖6包括下部一号砖61、下部二号砖62和下部三号砖 63,下部一号砖61内端的厚度为69.5mm,外端的厚度为212.8mm,长度为812.5mm,宽度为110mm,截面为方形,下部二号砖62内端的厚度为69.5mm,外端的厚度为212.8mm,长度为812.5mm,内端底部的宽度为63.3mm,内端顶部的宽度为62.6mm,外端底部的宽度为110mm,外端顶部的宽度为 107.2mm,一侧面呈斜面,截面为梯形,下部三号砖63的规格与下部二号砖 62的规格相同,形状互为镜像。
50.在本实施方式中,下部二号砖62和下部三号砖63的一侧面呈斜面,截面为梯形,下部二号砖62和下部三号砖63分别位于下部一号砖61的两侧,在出钢筒4与开孔2的内壁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隙的下半部拼接成一下调节砖 6。
51.上调节砖5呈楔形,内端较大,外端较小,下调节砖6的内端较小,外端较大,使得上调节砖5和下调节砖6与出钢筒4的接触面均为由内至外向上倾斜的角度。
52.进一步的,出钢筒4由内层一号砖41、内层二号砖42、内层三号砖43、内层四号砖44、内层五号砖45、四块内层六号砖46和内层七号砖47由外端至外端依次砌筑而成,内层一号砖41的截面为方形,内层一号砖41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内端宽度为450mm,外端宽度为467.8mm,内层一号砖41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的通孔,内层二号砖42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内端宽度为467.8mm,外端宽度为485.7mm,内层二号砖42 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的通孔,内层三号砖43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内端宽度为485.7mm,外端宽度为503.5mm,内层三号砖43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 的通孔,内层四号砖44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内端宽度为 503.5mm,外端宽度为521.3mm,内层四号砖44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的通孔,内层五号砖45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内端宽度为521.3mm,外端宽度为539.2mm,内层五号砖45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的通孔,内层六号砖46 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550mm,宽度为550mm,内层六号砖46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外端面向外形成凸起,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的通孔,内层七号砖47的厚度为160mm,高度为
550mm,宽度为 550mm,内层七号砖47内端面的中部向外端凹陷形成凹槽,凹槽的中心处开设有直径为360mm的通孔。
53.在本实施方式中,每块内层砖的前侧面的凹陷处与前一块的后侧面的凸起相适配,相互扣紧,砌筑成型,使得连接更加稳定,内层一号砖41至内层五号砖45均为楔形,内端较小,外端较大,使得出钢筒4由内端向外端逐渐扩大,内层六号砖46与内层七号砖47均为方形,位于出钢筒4的外端部分。
54.所有内层砖的内部开设的圆孔相互连接,形成一贯通的出钢孔。
55.进一步的,第一支撑砖7的长度为625.2mm,宽度为117.2mm,厚度为 75mm,截面为四边形。
5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砖7的宽度面与内层砖的外壁面贴合,宽度面的另一侧与第二支撑砖8的内侧面贴合,进行支撑。
57.进一步的,第二支撑砖8截面为弓形,长度为550mm,宽度为100mm,弧形面最高点厚度为120mm,两侧的厚度为31.3mm。
58.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砖8的弓形面与外筒3的内壁面贴合,平面与第一支撑砖7的外侧面接触,进行支撑。
5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通过设定好出钢口处每种砖块的尺寸规格,对耐火砖进行预制,在砌筑时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在施工时对标准规格的耐火砖进行加工,施工时更加简单方便,采用专用规格的耐火胶粘接、预砌出对应出钢口形状尺寸,使得砌筑后的稳定性更好,同时砌筑后的密实度高、耐火耐高温性好,可极大提升炼钢炉寿命提高效。
6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