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4-07 09:27: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在建和拟建的地铁工程日益增多,地铁工程不可避免要穿越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地段,在地铁工程修建之前,地下水渗流场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随着地下工程的开挖和临空面的形成,地下水向临空面汇集、渗出,形成地下工程开挖面渗水,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集水排水措施,将岩面裂隙渗水引流到地下工程的排水沟,渗水在支护衬砌壁后聚集,水压增高,破坏支护体结构,使工程结构产生渗水,且工程结构的服务年限大大减少,同时使地下工程支护和防水施工在大面积渗水的条件下进行,施工质量无法保证,导致地下工程在运营过程中容易出现渗水。目前,业内通常采用以一定的间距设置的降水井进行降水,将地下水引入到降水井中,然后通过水泵将降水井中的水抽出,该方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地下水渗入到降水井中的速度较慢,等待时间较长,导致降水井降水排水效果不佳;第二,现有的抽水泵未设置过滤装置,容易造成抽水泵堵塞,影响降水井的降水效率;第三,在对基坑进水降水时,工作人员只考虑不扰动土层结构,不管抽取多少地下水量,只要能降低水位并使得地面沉降不危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就行,并未考虑抽水量的大小,容易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其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过滤收集装置对降水管周围地层内的地下水进行过滤和收集,过滤效果好,避免堵塞抽水泵;通过多个过滤引流器加快地层内地下水渗流至集水腔内的速度,加快该系统的降水速度,解决现有降水井降水排水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设置回收计量装置计量抽水泵从集水腔内抽取的地下水的总量,避免造成基坑过度降水,节约地下水资源。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降水管和设置在降水管上且用于对地下水进行过滤收集的过滤收集装置,以及均设置在地面上且用于抽取所述过滤收集装置内地下水的抽水装置和用于计量所述抽水装置抽出地下水总量的回收计量装置;
5.所述降水管包括上管体和与上管体连接的下管体,所述下管体的侧壁上开设有透水孔;
6.所述过滤收集装置包括均设置在下管体上且用于加快地下水渗流速度的过滤引流器和用于对地下水进行过滤的侧部过滤器,以及设置在下管体底部的底部过滤器,所述底部过滤器的顶面与下管体的内侧壁配合形成集水腔,所述集水腔内设置有第一液位传感器;
7.所述回收计量装置包括计量模块、移动式漏斗和设置在所述移动式漏斗的出水口的临时储水器,以及两个均设置在所述临时储水器下方且用于计量抽出地下水总量的计量箱;
8.所述计量模块包括电子线路板、报警器和显示屏,所述电子线路板上集成有微控制器和与微控制器相接的无线通信模块,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的输出端连接有电子计数器,所述报警器和显示屏均由微控制器进行控制。
9.上述的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管体的壁厚为中空结构,所述透水孔包括多个呈阵列式布设在下管体的外侧壁上的第一侧部透水孔,以及多个呈阵列式布设在下管体的内侧壁上的第二侧部透水孔;
10.所述侧部过滤器包括设置在下管体的中空结构内的侧部过滤层,以及设置在下管体的内侧壁上的第一侧部过滤膜。
11.上述的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过滤器包括过滤箱体和设置在过滤箱体内的底部过滤层,以及设置在过滤箱体顶面的第一底部过滤膜,所述过滤箱体的顶面与下管体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箱体的底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底部透水孔,所述过滤箱体的顶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底部透水孔。
12.上述的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引流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过滤引流器呈阵列式布设在下管体上,多个所述过滤引流器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过滤引流器均包括管体、设置在管体一端的单向阀和设置在管体的外侧壁上的第二侧部过滤膜,所述管体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三侧部透水孔;
13.所述管体呈倾斜布设,所述管体远离下管体的一端位于下管体外侧,所述管体靠近下管体的一端伸入至集水腔内,所述单向阀位于管体靠近下管体的一端,所述管体由远离下管体的一端向靠近下管体的一端呈向下倾斜,且所述管体的中轴线与下管体的中轴线之间的锐角夹角为30
°
~60
ꢀ°

14.上述的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水装置包括第一抽水装置和第二抽水装置,所述第一抽水装置和第二抽水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抽水装置和第二抽水装置均包括抽水泵、与抽水泵的进水口连接的抽水管和与抽水泵的出水口连通的第一排水管,以及设置在抽水管远离抽水泵的端部的过滤管,所述抽水泵由微控制器进行控制,所述第一排水管远离抽水泵的端部伸入至所述移动式漏斗内。
15.上述的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管包括与抽水管连通的过滤管体、设置在过滤管体的外侧壁上的第三侧部过滤膜、设置在过滤管体底部且用于封堵过滤管体的挡板,以及设置在挡板底面的第二底部过滤膜,所述过滤管体上开设有多个第四侧部透水孔,所述挡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三底部透水孔;
16.所述过滤管体的顶部与抽水管远离抽水泵的端部螺纹连接。
17.上述的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式漏斗包括倒梯形漏斗和用于带动倒梯形漏斗移动的移动式支撑架,
18.所述倒梯形漏斗的顶部开口为进水口,所述倒梯形漏斗内设置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上设置有漏斗过滤膜,所述倒梯形漏斗的底部开口为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硬性出水管,所述第一排水管远离抽水泵的端部伸入至倒梯形漏斗内;
19.所述移动式支撑架包括多个支撑立柱,以及连接于相邻两个支撑立柱之间的水平连接杆,所述支撑立柱的顶部与倒梯形漏斗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柱的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带动支撑立柱移动的支撑架行走轮。
20.上述的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临时储水器包括设置在水平连接杆上的第一伸缩杆、与硬性出水管连接的柔性输水管、套设在柔性输水管上且与第一伸缩杆的内杆固定连接的安装板、安装在安装板底部的接水斗,以及设置在安装板上且用于驱动接水斗转动的接水斗驱动器,所述接水斗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接水斗与安装板铰接,所述第一伸缩杆由微控制器进行控制。
21.上述的一种地下车站基坑降水及收集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计量箱分别为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所述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的结构相同,所述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均包括计量箱体、设置在计量箱体内的第二液位传感器、设置在计量箱体上的第二排水管和设置在第二排水管上的阀门,以及设置在计量箱体底部且用于带动计量箱体移动的计量箱行走轮,所述计量箱体的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把手,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
22.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2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过滤收集装置对降水管周围地层内的地下水进行过滤和收集,过滤收集装置包括侧部过滤器、底部过滤器和过滤引流器,侧部过滤器对地层内的侧部地下水进行双重过滤,底部过滤器对地层内的底部地下水的双重过滤,避免流入集水腔内的地下水中含有大量杂质,保证抽水泵的正常工作,进而保证该系统的使用可靠性。
24.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多个过滤引流器,过滤引流器与集水腔连通,过滤引流器伸入至降水管周围的地层内,过滤引流器的管体为中空结构,便于使地层内的侧部地下水能够快速渗流至管体内,并流经管体流入集水腔内,有效加快了地层内地下水渗流至集水腔内的速度,进而加快了该系统的降水速度,缩短降水时间,解决现有降水井降水排水效果不佳的问题。
25.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抽水装置抽取集水腔内的地下水,抽水装置包括抽水泵、抽水管、第一排水管和过滤管,通过设置过滤管在利用抽水管抽取集水腔内的地下水时对地下水进行再次过滤,避免集水腔内的地下水中的少量杂质随地下水进入抽水管内导致抽水泵堵塞,保证抽水泵的正常工作,进而保证该系统的降水效率,且有效延长了抽水泵的使用寿命。
26.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回收计量装置计量抽水泵从集水腔内抽取的地下水的总量,便于根据基坑所处的地质条件下基坑的理论降水总量对基坑进行降水,当基坑的实际降水量与基坑的理论降水总量相等时,能够满足基坑周围地下水位降低,且地面沉降不危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也不会造成过度降水,避免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浪费。
27.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通过设置过滤收集装置对降水管周围地层内的地下水进行过滤和收集,避免流入集水腔内的地下水中含有大量杂质,保证抽水泵的正常工作,进而保证该系统的使用可靠性;通过设置多个过滤引流器加快地层内地下水渗流至集水腔内的速度,加快该系统的降水速度,解决现有降水井降水排水效果不佳的问题;通过设置回收计量装置计量抽水泵从集水腔内抽取的地下水的总量,避免造成基坑过度降水,节约地下水资源。
28.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2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2为图1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31.图3为图1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32.图4为图1中的c处局部放大图。
33.图5为本实用新型接水斗的结构示意图。
34.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原理框图。
35.附图标记说明:
36.1—降水管;
ꢀꢀꢀꢀꢀꢀꢀꢀꢀꢀꢀꢀꢀ
1-1—上管体;
ꢀꢀꢀꢀꢀꢀꢀꢀꢀꢀꢀ
1-2—下管体;
37.2—合页;
ꢀꢀꢀꢀꢀꢀꢀꢀꢀꢀꢀꢀꢀꢀꢀ
3—集水腔;
38.4—第一液位传感器;
ꢀꢀꢀꢀꢀ
5—报警器;
ꢀꢀꢀꢀꢀꢀꢀꢀꢀꢀꢀꢀꢀ
6—微控制器;
39.7—无线通信模块;
ꢀꢀꢀꢀꢀꢀꢀ
8—电子计数器;
ꢀꢀꢀꢀꢀꢀꢀꢀꢀ
9—显示屏;
40.10—第一侧部透水孔;
ꢀꢀꢀꢀ
11—第二侧部透水孔;
ꢀꢀꢀꢀ
12—侧部过滤层;
41.13—第一侧部过滤膜;
ꢀꢀꢀꢀ
14—过滤箱体;
ꢀꢀꢀꢀꢀꢀꢀꢀꢀꢀ
15—底部过滤层;
42.16—第一底部过滤膜;
ꢀꢀꢀꢀ
17—第一底部透水孔;
ꢀꢀꢀꢀ
18—第二底部透水孔;
43.19—管体;
ꢀꢀꢀꢀꢀꢀꢀꢀꢀꢀꢀꢀꢀꢀ
20—单向阀;
ꢀꢀꢀꢀꢀꢀꢀꢀꢀꢀꢀꢀ
21—第二侧部过滤膜;
44.22—第三侧部透水孔;
ꢀꢀꢀꢀ
23—抽水泵;
ꢀꢀꢀꢀꢀꢀꢀꢀꢀꢀꢀꢀ
24—抽水管;
45.25—第一排水管;
ꢀꢀꢀꢀꢀꢀꢀꢀ
26—第三侧部过滤膜;
ꢀꢀꢀꢀ
27—挡板;
46.28—第二底部过滤膜;
ꢀꢀꢀꢀ
29—第四侧部透水孔;
ꢀꢀꢀꢀ
30—第三底部透水孔;
47.31—倒梯形漏斗;
ꢀꢀꢀꢀꢀꢀꢀꢀ
32—过滤网;
ꢀꢀꢀꢀꢀꢀꢀꢀꢀꢀꢀꢀ
33—漏斗过滤膜;
48.34—硬性出水管;
ꢀꢀꢀꢀꢀꢀꢀꢀ
35—支撑立柱;
ꢀꢀꢀꢀꢀꢀꢀꢀꢀꢀ
36—支撑架行走轮;
49.37—第一伸缩杆;
ꢀꢀꢀꢀꢀꢀꢀꢀ
38—柔性输水管;
ꢀꢀꢀꢀꢀꢀꢀꢀ
39—安装板;
50.40—接水斗;
ꢀꢀꢀꢀꢀꢀꢀꢀꢀꢀꢀ
41—卷盘电机;
ꢀꢀꢀꢀꢀꢀꢀꢀꢀ
42—牵引绳;
51.43—计量箱体;
ꢀꢀꢀꢀꢀꢀꢀꢀꢀ
44—第二液位传感器;
ꢀꢀꢀ
45—计量箱行走轮;
52.46—把手;
ꢀꢀꢀꢀꢀꢀꢀꢀꢀꢀꢀꢀꢀ
47—过滤管体;
ꢀꢀꢀꢀꢀꢀꢀꢀꢀ
48—地层;
53.49—水平连接杆;
ꢀꢀꢀꢀꢀꢀꢀ
50—第二排水管;
ꢀꢀꢀꢀꢀꢀꢀ
51—阀门;
54.52—第二伸缩杆;
ꢀꢀꢀꢀꢀꢀꢀ
53—卷轴;
ꢀꢀꢀꢀꢀꢀꢀꢀꢀꢀꢀꢀꢀ
54—卷盘。
具体实施方式
55.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降水管1和设置在降水管1上且用于对地下水进行过滤收集的过滤收集装置,以及均设置在地面上且用于抽取所述过滤收集装置内地下水的抽水装置和用于计量所述抽水装置抽出地下水总量的回收计量装置;
56.所述降水管1包括上管体1-1和与上管体1-1连接的下管体1-2,所述下管体1-2的侧壁上开设有透水孔;
57.所述过滤收集装置包括均设置在下管体1-2上且用于加快地下水渗流速度的过滤引流器和用于对地下水进行过滤的侧部过滤器,以及设置在下管体1-2底部的底部过滤器,所述底部过滤器的顶面与下管体1-2的内侧壁配合形成集水腔3,所述集水腔3内设置有第
一液位传感器4;
58.所述回收计量装置包括计量模块、移动式漏斗和设置在所述移动式漏斗的出水口的临时储水器,以及两个均设置在所述临时储水器下方且用于计量抽出地下水总量的计量箱;
59.所述计量模块包括电子线路板、报警器5和显示屏9,所述电子线路板上集成有微控制器6和与微控制器6相接的无线通信模块7,所述第一液位传感器4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6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微控制器6的输出端连接有电子计数器8,所述报警器5和显示屏9均由微控制器6进行控制。
60.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降水管1的下管体1-2与过滤箱体14 配合形成集水腔3,并使集水腔3作为地下水的临时储存容器,降水管1 安装方便,且安装速度快,有效节约了降水时间;
61.通过设置过滤收集装置对降水管1周围地层48内的地下水进行过滤和收集,过滤收集装置包括过滤引流器、侧部过滤器和底部过滤器,通过侧部过滤器对地层48内的侧部地下水进行双重过滤,通过底部过滤器对地层48内的底部地下水进行双重过滤,避免渗流至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中含有大量杂质;过滤引流器的数量为多个,过滤引流器与集水腔3连通,过滤引流器位于降水管1周围的地层48内,过滤引流器的管体19为中空结构,便于使地层48内的侧部地下水能够快速渗流至管体19内,并流经管体19流入集水腔3内,有效加快了地层48内地下水渗流至集水腔3内的速度,进而加快了该降水结构的降水速度;
62.通过设置抽水装置对渗流至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进行抽取,并将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排放至倒梯形漏斗31内,抽水泵23对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进行抽取,抽水管24的底部设置有过滤管,通过设置过滤管在利用抽水管24抽取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时对地下水进行再次过滤,避免集水腔3 内的地下水中的少量杂质随地下水进入抽水管24内导致抽水泵23堵塞,保证抽水泵23的正常工作,提高降水效率,且能够加强该系统的使用可靠性,有效延长了抽水泵23的使用寿命;
63.通过设置回收计量装置计量抽水泵23从集水腔3内抽取的地下水的总量,便于根据基坑所处的地质条件下基坑的理论降水总量对基坑进行降水,当基坑的实际降水量与基坑的理论降水总量相等时,能够满足基坑周围地下水位降低,且地面沉降不危及周边建筑物的安全,也不会造成过度降水,避免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浪费。
64.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电子线路板安装在保护箱内,报警器5和显示屏9均设置在保护箱上,第一液位传感器4优选为星仪cyw11投入式液位传感器,通过第一液位传感器4实时检测集水腔3内地下水的液位高度;微控制器6优选为stm32f103c8t6微控制器,无线通信模块7优选为无线通信模块12为atk-esp8266wifi模块,通过设置无线通信模块7便于将第一液位传感器4检测到的第一液位测量值远程传输给监控人员随身携带的手机或电脑;显示屏9优选为1.5寸的tft液晶显示屏,通过设置显示屏9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显示屏9直接查看基坑的实际降水总量测量值和第一液位传感器4检测到的第一液位测量值;报警器5优选为声光报警器,当抽水泵23的抽水量等于基坑的理论降水总量时,微控制器6控制报警器5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此时基坑的实际降水总量与基坑的理论降水总量相等。
6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下管体1-2的壁厚为中空结构,所述透水孔包括多个呈阵列式布设在下管体1-2的外侧壁上的第一侧部透水孔10,以及多个呈阵列式布
设在下管体1-2的内侧壁上的第二侧部透水孔11;
66.所述侧部过滤器包括设置在下管体1-2的中空结构内的侧部过滤层 12,以及设置在下管体1-2的内侧壁上的第一侧部过滤膜13。
67.本实施例中,侧部过滤器对侧部地下水进行过滤时,通过侧部过滤层 12对地层48内的侧部地下水先进行一次过滤,再通过第一侧部过滤膜13 对一次过滤后的侧部地下水进行二次过滤,实现对侧部地下水的双重过滤,过滤效果好。
68.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侧部过滤层12由卵石或砂石铺设而成。
6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底部过滤器包括过滤箱体14和设置在过滤箱体14内的底部过滤层15,以及设置在过滤箱体14顶面的第一底部过滤膜16,所述过滤箱体14的顶面与下管体1-2的底面固定连接,所述过滤箱体14的底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一底部透水孔17,所述过滤箱体14 的顶板上开设有多个第二底部透水孔18。
70.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底部过滤器在地层48内位于降水管1底部的底部地下水渗流至集水腔3时对底部地下水进行双重过滤,底部地下水先通过第一底部透水孔17进入过滤箱体14内,过滤箱体14内的底部过滤层15对底部地下水中的杂质进行一次过滤,底部过滤层15对底部地下水进行一次过滤后,底部地下水再依次通过第二底部透水孔18和第一底部过滤膜16流入集水腔3内,同时,第一底部过滤膜16对一次过滤后的底部地下水进行二次过滤,使流入集水腔3内的侧部地下水和底部地下水中不含有大量的杂质,过滤效果好。
71.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多个第一底部透水孔17呈阵列式布设在过滤箱体14的底板上,多个第二底部透水孔18呈阵列式布设在过滤箱体 14的顶板上。
72.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底部过滤层15由卵石或砂石铺设而成。
73.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引流器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过滤引流器呈阵列式布设在下管体1-2上,多个所述过滤引流器的结构均相同,每个所述过滤引流器均包括管体19、设置在管体19一端的单向阀20和设置在管体19的外侧壁上的第二侧部过滤膜21,所述管体 19的圆周侧壁上开设有多个第三侧部透水孔22;
74.所述管体19呈倾斜布设,所述管体19远离下管体1-2的一端位于下管体1-2外侧,所述管体19靠近下管体1-2的一端伸入至集水腔3内,所述单向阀20位于管体19靠近下管体1-2的一端,所述管体19由远离下管体1-2的一端向靠近下管体1-2的一端呈向下倾斜,且所述管体19 的中轴线与下管体1-2的中轴线之间的锐角夹角为30
°
~60
°

75.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三侧部透水孔22呈阵列式布设在管体19上,管体19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侧部过滤膜21,在侧部地下水通过第三侧部透水孔22渗流至管体19内时,第二侧部过滤膜21先对侧部地下水进行过滤,避免侧部地下水中的杂质堵塞管体19上的第三侧部透水孔22,提高过滤引流器的使用可靠性。
76.本实施例中,管体19呈倾斜布设,便于渗流至管体19内的侧部地下水在重力作用下快速流入至集水腔3内。
77.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管体19伸入至集水腔3内的端部设置单向阀20,避免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逆流至管体19内,进而避免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逆流至地层48内。
78.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抽水装置包括第一抽水装置和第二抽水装置,所述第一抽水装置和第二抽水装置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抽水装置和第二抽水装置均包括抽水泵23、与抽水泵23的进水口连接的抽水管24和与抽水泵23的出水口连通的第一排水管
25,以及设置在抽水管24远离抽水泵23的端部的过滤管,所述抽水泵23由微控制器6进行控制,所述第一排水管25远离抽水泵23的端部伸入至所述移动式漏斗内。
79.本实施例中,第一液位传感器4实时检测集水腔3内地下水的液位高度,第一液位传感器4检测到的第一液位测量值传输给微控制器6,当第一液位传感器4检测到的第一液位测量值小于第一地下液位设定值时,第一抽水装置的抽水泵23和第二抽水装置的抽水泵23均不工作,此时,集水腔3内未涌入地下水;当第一液位传感器4检测到的第一液位测量值大于第一地下液位设定值时,且第一液位传感器4检测到的第一液位测量值小于第二地下液位设定值时,微控制器6控制第一抽水装置的抽水泵23 工作抽取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当第一液位传感器4检测到的第一液位测量值大于第二地下液位设定值时,说明地层48内的地下水涌入集水腔3 内的速度较快,仅通过第一抽水装置无法实现对集水腔3内地下水的抽取,因此,微控制器6控制第一抽水装置的抽水泵23和第二抽水装置的抽水泵23同时工作抽取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实现快速降水,降水效率高。
80.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管包括与抽水管24连通的过滤管体47、设置在过滤管体47的外侧壁上的第三侧部过滤膜26、设置在过滤管体47底部且用于封堵过滤管体47的挡板27,以及设置在挡板 27底面的第二底部过滤膜28,所述过滤管体47上开设有多个第四侧部透水孔29,所述挡板27上开设有多个第三底部透水孔30;
81.所述过滤管体47的顶部与抽水管24远离抽水泵23的端部螺纹连接。
82.本实施例中,当抽水泵23抽取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时,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需要通过过滤管体47上的第三侧部过滤膜26和第二底部过滤膜28方能进入过滤管体47内,第三侧部过滤膜26和第二底部过滤膜28对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进行再次过滤,避免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中的少量杂质随地下水进入抽水管24内导致抽水泵23堵塞,保证抽水泵23的正常工作,进而提高降水效率,且有效延长了抽水泵23的使用寿命。
83.本实施例中,过滤管体47的顶部与下管体1-2的底部可拆卸连接,便于将过滤管体47拆卸下来对过滤管体47进行清理和更换。
84.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式漏斗包括倒梯形漏斗31 和用于带动倒梯形漏斗31移动的移动式支撑架,
85.所述倒梯形漏斗31的顶部开口为进水口,所述倒梯形漏斗31内设置有过滤网32,所述过滤网32上设置有漏斗过滤膜33,所述倒梯形漏斗31 的底部开口为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硬性出水管34,所述第一排水管25远离抽水泵23的端部伸入至倒梯形漏斗31内;
86.所述移动式支撑架包括多个支撑立柱35,以及连接于相邻两个支撑立柱35之间的水平连接杆49,所述支撑立柱35的顶部与倒梯形漏斗31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支撑立柱35的底部均设置有用于带动支撑立柱35 移动的支撑架行走轮36。
87.本实施例中,移动式漏斗、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相互独立,移动式漏斗、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均可以单独移动,方便根据实际施工场地调整该回收计量装置的安装位置,且方便运输回收至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内的地下水,实现地下水的回收,节约水资源。
88.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支撑立柱35和水平连接杆49的数量均优选为四个,四个支撑立柱35分别位于倒梯形漏斗31的四角处,水平连接杆49位于相连两个支撑立柱35之间,通过设置水平连接杆49有效加强移动式支撑架的连接稳定性。
89.本实施例中,支撑架行走轮36优选为带有刹车的万向轮。
90.如图1、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临时储水器包括设置在水平连接杆49上的第一伸缩杆37、与硬性出水管34连接的柔性输水管38、套设在柔性输水管38上且与第一伸缩杆37的内杆固定连接的安装板39、安装在安装板39底部的接水斗40,以及设置在安装板39上且用于驱动接水斗40转动的接水斗驱动器,所述接水斗40的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所述接水斗40与安装板39铰接,所述第一伸缩杆37由微控制器6进行控制。
91.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伸缩杆37与水平连接杆49呈垂直布设,接水斗驱动器包括均设置在安装板39上的第二伸缩杆52和卷绕机构,所述卷绕机构包括卷轴53和安装在卷轴53上的卷盘54,以及用于驱动卷轴53转动的卷盘电机41,所述卷盘54上卷绕有牵引绳42,所述牵引绳42远离卷盘54的端部穿过安装板39与接水斗40连接,所述卷盘电机41由微控制器6进行控制;所述第二伸缩杆52与安装板39呈垂直布设,所述第二伸缩杆52的外杆伸出内杆的一端设置在安装板39内,所述第二伸缩杆52的外杆的另一端伸出安装板39且位于安装板39上方,所述第二伸缩杆52由微控制器11进行控制,接水斗40通过合页2与安装板39的下表面铰接;当柔性输水管38移动时,微控制器6控制卷盘电机 41的输出轴顺时针转动,卷盘电机41的输出轴顺时针转动带动卷盘54 顺时针转动,卷盘54顺时针转动使卷绕在卷盘54上的牵引绳42松开;同时,微控制器6控制第二伸缩杆52的内杆向下伸长,使接水斗40绕合页2顺时针转动,当第二伸缩杆52的内杆伸长至第二伸缩杆52的最大行程时,接水斗40的开口部位于柔性输水管38的下方,接水斗40能够盛放柔性输水管38流出的地下水,且在接水斗40盛放地下水时,通过第二伸缩杆52的内杆对接水斗40的位置进行限位,避免接水斗40发生转动;当柔性输水管38移动到位时,微控制器6控制第二伸缩杆52的内杆向上收缩,同时,微控制器6控制卷盘电机41的输出轴逆时针转动,卷盘电机41的输出轴逆时针转动使牵引绳42卷绕在卷盘54上,进而使接水斗 40绕合页2逆时针转动,接水斗40内盛放的地下水倒入至柔性输水管38 下方的左计量箱或第二计量箱41内。
92.如图1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计量箱分别为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所述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的结构相同,所述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均包括计量箱体43、设置在计量箱体43内的第二液位传感器44、设置在计量箱体43上的第二排水管50和设置在第二排水管50上的阀门51,以及设置在计量箱体43底部且用于带动计量箱体43移动的计量箱行走轮 45,所述计量箱体43的外侧壁上对称设置有两个把手46,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44的输出端与微控制器6的输入端连接。
93.本实施例中,实际使用时,计量箱体43为无盖箱体,计量箱行走轮 45优选为带刹车的万向轮,计量箱行走轮45的数量优选为四个,便于移动计量箱体43;第二排水管50的一端与计量箱体43连通,第二排水管 50的另一端伸出计量箱体43,通过阀门51控制第二排水管50内液体的流通和关断,便于将计量箱体43内的地下水排出;通过设置把手46便于工作人员握持把手46推动计量箱体43,移动方便,且移动过程省时省力。
94.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柔性输水管38的底部与计量箱体43的顶部之间设置有间隙,便于柔性输水管38在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的上方来回移动,使柔性输水管38将抽水泵23抽出的地下水交替引流至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的计量箱体43内,便于通过左计量箱和右计量箱计量抽水泵23抽出的地下水的总量。
95.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位传感器44优选为星仪cyw11投入式液位传感器。
96.本实用新型具体使用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97.步骤一、降水管周围地下水的渗流:
98.降水管1周围的地层48内的一部分侧部地下水通过下管体1-2的侧壁渗流至集水腔3内,降水管1周围的地层48内的另一部分侧部地下水通过多个过滤引流器渗流至集水腔3内,降水管1周围的地层48内的底部地下水通过底部过滤器渗流至集水腔3内;
99.步骤二、抽取集水腔内的地下水:
100.利用第一液位传感器4实时检测集水腔3内地下水的液位高度,第一液位传感器4检测到的第一液位测量值传输给微控制器6,当第一液位传感器4检测到的第一液位测量值大于第一地下液位设定值时,且第一液位传感器4检测到的第一液位测量值小于第二地下液位设定值时,微控制器 6控制第一抽水装置的抽水泵23工作抽取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当第一液位传感器4检测到的第一液位测量值大于第二地下液位设定值时,微控制器6控制第一抽水装置的抽水泵23和第二抽水装置的抽水泵23同时工作抽取集水腔3内的地下水,第一抽水装置和第二抽水装置的抽水泵23抽出的地下水均通过第一排水管25输送至倒梯形漏斗31内;
101.步骤三、计量第一抽水装置和第二抽水装置抽取的地下水的总量:
102.步骤301、通过倒梯形漏斗31内的过滤网32和漏斗过滤膜33对第一抽水装置、第二抽水装置抽出的地下水进行再次过滤,过滤后的地下水通过硬性出水管34流入柔性输水管38;
103.步骤302、柔性输水管38将抽出的地下水引流至右计量箱的计量箱体 43内,右计量箱的第二液位传感器44实时检测右计量箱的计量箱体43 内的液位高度;
104.步骤303、当右计量箱的第二液位传感器44检测到的第二液位测量值等于右计量箱的第二液位设定值时,微控制器6控制接水斗驱动器工作使接水斗40顺时针转动,柔性输水管38流出的地下水流入至接水斗40内;同时,微控制器6控制第一伸缩杆37的内杆伸长至第一伸缩杆37的最大行程,使柔性输水管38的底端位于左计量箱的计量箱体43的上方;其中,微控制器6控制第一伸缩杆37的内杆伸长时,微控制器6控制电子计数器8的计数为一;
105.步骤304、微控制器6控制接水斗驱动器工作使接水斗40逆时针转动,接水斗40逆时针转动将接水斗40内的地下水流入至左计量箱的计量箱体 43内,柔性输水管38将地下水引流至左计量箱的计量箱体43内,左计量箱的第二液位传感器44实时检测左计量箱的计量箱体43内的液位高度;
106.步骤305、当左计量箱的第二液位传感器44检测到的第二液位测量值等于左计量箱的第二液位设定值时,微控制器6控制接水斗驱动器工作使接水斗40顺时针转动,柔性输水管38流出的地下水流入至接水斗40内;同时,微控制器6控制第一伸缩杆37的内杆收缩使柔性输水管38的底端位于右计量箱的计量箱体43的上方;其中,微控制器6控制第一伸缩杆 37的内杆收缩时,微控制器6控制电子计数器8的计数加一;
107.步骤306、微控制器6控制接水斗驱动器工作使接水斗40逆时针转动,接水斗40逆时针转动将接水斗40内的地下水流入至右计量箱的计量箱体 43内,柔性输水管38将地下水引流至左计量箱的计量箱体43内;
108.步骤307、多次循环步骤302至步骤306,并通过电子计数器8的计数次数、左计量箱的计量箱体43的液位设定值和右计量箱的计量箱体43 的液位设定值计算第一抽水装置和
第二抽水装置的抽水泵23抽出的地下水的总量,当抽出的地下水的总量等于基坑的理论降水总量时,微控制器 6控制抽水泵23停止工作,同时,微控制器6控制报警器5报警,完成基坑的降水和地下水的收集。
10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按照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化,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