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1-12-08 11:5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缆沟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


背景技术:

2.作为变电站内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电缆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已有的变电站内进行改造、扩建时往往会出现新建电缆沟与原有电缆沟交叉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通常有以下两种做法,一是将交叉处部分电缆沟拆除与新建电缆沟浇筑成一个整体,二是在原有电缆沟底部穿过去,但是这两种做法均存在严重弊端。由于变电站都是带电运行,第一种做法拆除时需考虑对现有电缆沟内电缆的保护,成本较大,而且当原有电缆沟内部存在较多电缆时拆除原有电缆沟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原则上该方案不可行;第二种方法会在电缆沟底部存在一个下凹区域,此处电缆沟内雨水无法排出,导致电缆长期处于泡水环境中,降低电缆使用年限,增加变电站运行风险,当电缆沟内雨水较大时需要人为抽水,运维成本大。因此,亟需一种新的电缆沟交叉结构既能保证原有电缆沟内电缆安全又能解决电缆沟内排水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的新型电缆沟交叉结构。
4.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在原有电缆沟两侧均依次建造集水坑和新建电缆沟,新建电缆沟的底部高于集水坑底部;原有电缆沟两侧的集水坑通过设在原有电缆沟下方的排水管连通,而电缆从原有电缆沟底部和排水管之间铺设的埋管中穿过。
6.所述新建电缆沟和排水管的排水坡度i≥3%。
7.所述集水坑边缘距原有电缆沟外侧的距离≥500mm。
8.所述排水管高出集水坑底部150~300mm。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结构施工简单,不需要拆除原有电缆沟,施工风险小,造价低廉;

该结构能有效解决电缆沟积水现象,降低运行风险以及后期运维成本,一劳永逸;

该结构排水无需借助水泵等外力,仅靠自流排水就可将电缆沟内雨水排入指定排水地点,绿色环保。
10.综上,本实用新型结构安全可靠,造价低廉,在缩短工期的同时又节约了成本,可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后期运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3.图中:1—原有电缆沟,2—原有电缆沟盖板,3—原有电缆沟垫层,4—原有带电电缆,5—新建电缆沟,6—新建电缆沟盖板,7—集水坑,8—新建电缆沟垫层,9—排水管,10—
电缆,11—镀锌钢管,12—原状土。
具体实施方式
1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5.如图1、2所示,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包含原有电缆沟1,在原有电缆沟1两侧均依次建造集水坑7和新建电缆沟5,新建电缆沟5的底部高于集水坑7底部;原有电缆沟1两侧的集水坑7通过设在原有电缆沟1下方的排水管9连通,而电缆10从原有电缆沟1底部和排水管9之间铺设的埋管11中穿过。
16.所述新建电缆沟5和排水管9的排水坡度i≥3%,由于新建电缆沟存在坡度,所以原有电缆沟两侧的新建电缆沟端部存在一个高差,故而电缆沟内雨水可通过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由一端顺利排到另一端。
17.所述集水坑7边缘距原有电缆沟1外侧的距离≥500mm,以保证原有电缆沟的稳定;其深度为800~1000mm。
18.所述排水管9高出集水坑7底部150~300mm,以防止电缆沟内雨水回灌,排水管9的直径宜根据新建电缆沟的尺寸以及雨水量确定,一般宜为300~500mm。
19.所述排水管9由钢筋混凝土制成。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排水管,质量佳,制造成本低;然后,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的生产工艺较为简单,制作速度较快;其三,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本身硬度较高,可以承受强力的水压,安全系数高;其四,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结构合理,可以较好的组合连接在一起,保证了整体的严密性,避免了泄露问题的发生;其五,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内壁十分光滑,保证其系统的畅通性,因而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不容易发生杂质累积和堵塞;最后,钢筋混凝土排水管十分坚固,是使用中材质最为稳定和抗震的。
20.所述埋管11顶部距原有电缆沟垫层3底部的距离≥300mm,防止电缆沟沉降。
21.所述埋管11采用镀锌钢管,镀锌钢管可对电缆进行保护,同时方便电缆更换和检修。
22.施工时,首先根据尺寸和标高开挖原有电缆沟1两侧的新建电缆沟5和集水坑7,注意开挖时需注意不得扰动原状土12,确保原有电缆沟1的安全,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集水坑7边缘距原有电缆沟1外侧距离宜≥500mm。当挖到新建电缆沟5及集水坑7基础标高时浇筑新建电缆沟垫层8,厚度为100mm,四周超宽新建电缆沟5及集水坑7底部100mm,然后根据相应尺寸钢筋混凝土排水管9以及镀锌钢管11的施工,施工方法采用顶管法施工。然后按照支模,配筋,浇筑混凝土的先后顺序施工新建电缆沟5以及集水坑7,等新建电缆沟5以及集水坑7混凝土结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时铺设电缆10,最后覆盖新建电缆沟盖板6,新建电缆沟盖板6高度宜与原有电缆沟盖板2高度保持一致,原有电缆沟1中存在正在运行的原有带电电缆4。


技术特征:
1.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原有电缆沟(1)两侧均依次建造集水坑(7)和新建电缆沟(5),新建电缆沟(5)的底部高于集水坑(7)底部;原有电缆沟(1)两侧的集水坑(7)通过设在原有电缆沟(1)下方的排水管(9)连通,而电缆(10)从原有电缆沟(1)底部和排水管(9)之间铺设的埋管(11)中穿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建电缆沟(5)和排水管(9)的排水坡度i≥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坑(7)边缘距原有电缆沟(1)外侧的距离≥500mm。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9)高出集水坑(7)底部150~300m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9)由钢筋混凝土制成。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埋管(11)顶部距原有电缆沟垫层(3)底部的距离≥300mm。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埋管(11)采用镀锌钢管。

技术总结
一种电缆沟交叉结构,在原有电缆沟两侧均依次建造集水坑和新建电缆沟,新建电缆沟的底部高于集水坑底部;原有电缆沟两侧的集水坑通过设在原有电缆沟下方的排水管连通,而电缆从原有电缆沟底部和排水管之间铺设的埋管中穿过。本实用新型结构安全可靠,造价低廉,可有效解决交叉电缆沟排水问题,在缩短工期的同时又节约了成本,可有效提高供电可靠性,减少后期运营风险,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明 何世洋 赵栋 朱殿之 程明 孙先磊 董昶宏 董浩森 金永贵 马宏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甘肃省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3.08
技术公布日:2021/12/7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