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用于汽车车轴生产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17:01:4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汽车车轴生产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车轴是通过悬架和车架相连,两端安装汽车车轮的汽车零件,其功能是传递车架与车轮之间各方向的作用力,因此车轴的材料应具有摩擦系数小、疲劳强度高、跑和性良好和耐腐蚀性高等特点,一般用青铜、减摩合金等耐磨材料制成。
3.在车轴生产过程中需提供固定装置对车轴进行固定,而传统的汽车车轴生产固定装置多为直接对汽车车轴两端外侧进行固定,在固定时对汽车轴管的外表面造成影响,同时加工时无法对其端口位置外侧进行加工,操作即为不便,且易导致汽车车轴端口处发生变形。因此,亟需一种用于汽车车轴生产的固定装置来解决此类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汽车车轴生产的固定装置。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汽车车轴生产的固定装置,包括左侧固定卡座与右侧固定卡座,左侧固定卡座与右侧固定卡座之间设置有夹持机构、张度调节机构与径向移动机构,夹持机构为左侧固定卡座与右侧固定卡座前后内壁均转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一转杆,第一转杆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夹持辊,第一夹持辊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左侧固定卡座与右侧固定卡座前后内壁均转动连接有一组第二转杆,第二转杆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夹持辊,第二夹持辊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
7.优选地,左侧固定卡座后侧内壁设置有转动电机,转动电机的输出轴动力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与第一转杆之间滑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一皮带,第一转轴与第二转杆之间滑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二皮带。
8.优选地,第二转杆位于第一转杆顶部与底部,且第一转杆与第二转杆轴线位于同一圆弧线上。
9.优选地,张度调节机构为左侧固定卡座与右侧固定卡座底部均开设有啮合槽,啮合槽内壁啮合连接有同一个螺纹杆,螺纹杆一端伸出右侧固定卡座外壁且固定连接有转轮,左侧固定卡座的螺纹杆与右侧固定卡座的螺纹杆螺纹方向相反。
10.优选地,左侧固定卡座与右侧固定卡座内壁均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外套杆,外套杆内壁均开设有滑槽,滑槽内壁均滑动连接有限位块,一组限位块相邻侧面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内接杆。
11.优选地,径向移动机构为左侧固定卡座内壁设置有径向移动电机,径向移动电机的输出轴动力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另一端与右侧固定卡座内壁转动连接,第二转轴
外壁固定连接有转动辊,转动辊位于左侧固定卡座与右侧固定卡座之间空隙处,转动辊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尖齿。
12.优选地,左侧固定卡座分为左前固定卡座与左后固定卡座,右侧固定卡座分为右前固定卡座与右后固定卡座,左前固定卡座与左后固定卡座之间、右前固定卡座与右后固定卡座之前均有第一转杆、第二转杆固定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1.通过设置的夹持机构,利用第一夹持辊与第二夹持辊将待加工的汽车车轴夹持,同时转动电机工作通过皮带驱动夹持辊转动使得汽车车轴转动,便于对车轴的外壁全方位加工,避免产生加工死角,同时张度调节机构可利用转轮手动调节左侧固定卡座与右侧固定卡座之间的距离,便于装置适用于各种直径的车轴,提高装置的实用性;
15.2.通过设置的径向移动机构,利用径向移动电机驱动转动辊进行转动,使得左侧固定卡座与右侧固定卡座之间夹持的汽车车轴可进行径向移动,便于根据需要改变加工位置,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使得装置更加轻便,易于携带操作;
16.3.通过设置的分离式卡座,使得第一夹持辊与第二夹持辊可夹持车轴待加工段的两端,从而便于对车轴中间段加工时车轴外壁无其他器械接触,避免加工时对夹持机构造成破坏,提高汽车车轴的加工效率,同时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7.图1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用于汽车车轴生产的固定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实施例1提出的一种用于汽车车轴生产的固定装置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实施例2提出的一种用于汽车车轴生产的固定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附图中:1、左侧固定卡座;2、右侧固定卡座;3、第一转杆;4、第一夹持辊;5、第一凸起;6、第二转杆;7、第二夹持辊;8、第二凸起;9、转动电机;10、第一转轴;11、第二皮带;12、第一皮带;13、啮合槽;14、螺纹杆;15、转轮;16、限位槽;17、外套杆;18、滑槽;19、限位块;20、内接杆;21、径向移动电机;22、第二转轴;23、转动辊;24、尖齿;101、左前固定卡座;102、左后固定卡座;201、右前固定卡座;202、右后固定卡座。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2.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23.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24.实施例1
25.参照图1-2,一种用于汽车车轴生产的固定装置,包括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之间设置有夹持机构、张度调节机构与径向移动机构,夹持机构为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前后内壁均转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一转杆3,第一转杆3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夹持辊4,第一夹持辊4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5,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前后内壁均转动连接有一组第二转杆6,第二转杆6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夹持辊7,第二夹持辊7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第二凸起8。
26.同时,左侧固定卡座1后侧内壁设置有转动电机9,转动电机9的输出轴动力连接有第一转轴10,第一转轴10与第一转杆3之间滑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一皮带12,第一转轴10与第二转杆6之间滑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二皮带11,第二转杆6位于第一转杆3顶部与底部,且第一转杆3与第二转杆6轴线位于同一圆弧线上,张度调节机构为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底部均开设有啮合槽13,啮合槽13内壁啮合连接有同一个螺纹杆14,螺纹杆14一端伸出右侧固定卡座2外壁且固定连接有转轮15,左侧固定卡座1的螺纹杆14与右侧固定卡座2的螺纹杆14螺纹方向相反,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内壁均开设有限位槽16,限位槽16内部均固定连接有外套杆17,外套杆17内壁均开设有滑槽18,滑槽18内壁均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9,一组限位块19相邻侧面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内接杆20,径向移动机构为左侧固定卡座1内壁设置有径向移动电机21,径向移动电机21的输出轴动力连接有第二转轴22,第二转轴22另一端与右侧固定卡座2内壁转动连接,第二转轴22外壁固定连接有转动辊23,转动辊23位于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之间空隙处,转动辊23外壁均匀设置有多个尖齿24。
27.工作原理:使用时,将待加工的汽车车轴某段放入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之间,手动转动转轮15使得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在与螺纹杆14的啮合作用下相互靠近与远离,以此调节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之间的距离使得适应于待加工车轴,此时两侧的第一夹持辊与第二夹持辊7将车轴固定,在加工过程中,启动转动电机9使得第一夹持辊4与第二夹持辊7在第一皮带11与第二皮带12的带动下转动,第一夹持辊4与第二夹持辊7外壁的第一凸起5与第二凸起8与车轴接触使其转动,便于对车轴外壁进行全方位加工,本段车轴完成加工后,本段车轴完成加工后,启动径向移动电机21,转动辊23在第二转轴22的带动下进行转动,使得其外壁的尖齿24与车轴接触将车轴进行径向移动,使得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内部夹持的车轴部位进行改变,提高装置的自动化程度,其中,当转轮15转动改变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之前的距离时,内接杆20位于外套杆17内部滑动使得外套杆17与内接杆20的共同长度适应于左侧固定卡座1与右侧固定卡座2之间的距离,对装置起到了进一步的固定作用。
28.实施例2
29.参照图3,一种用于汽车车轴生产的固定装置,本实施例相较于实施例1,左侧固定卡座1分为左前固定卡座101与左后固定卡座102,右侧固定卡座2分为右前固定卡座201与右后固定卡座202,左前固定卡座101与左后固定卡座102之间、右前固定卡座201与右后固定卡座202之前均有第一转杆3、第二转杆6固定连接。
30.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设置的分离式卡座,使得第一夹持辊4与第二夹持辊7可夹持车轴待加工段的两端,从而便于对车轴中间段加工时车轴外壁无其他器械接触,避免加
工时对夹持机构造成破坏,提高汽车车轴的加工效率,同时提高装置的使用寿命。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