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引管预热装置以及预热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4-02 06:14:5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挤出引管的预热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引管预热装置以及包括引管预热装置的预热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各种规格的管材在开机生产之前都需要将引管接头进行预热,以便于能将高温塑化后的毛坯进行粘接并牵引出成品。
3.当前行业习惯性的做法是使用机头挤出来的高温原材料,贴合在引管端部进行热传导的方式预热。
4.此种方法预热时间久,预热的原材料不能回收,造成原材料的巨大浪费。特别是大口径管材开机时,需要多个作业人员同时操作预热,对作业人员的体能考验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或缓减解决上述问题。
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引管预热装置,包括引管以及包裹设置在所述引管上的预热组件,所述预热组件包括用于加热所述引管的预热件、设置在所述预热件上的加热丝以及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与所述预热件的首尾连接并将所述预热件包裹在所述引管上,使所述预热件的热量不断传递给所述引管。
7.可选地,所述预热件上具有第一连接区域以及第二连接区域,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分别位于所述预热件的两端,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伸缩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的不同位置,以便调节所述弹性件对所述预热件的松紧。
8.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上均设有连接扣,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连接扣连接。
9.可选地,连接扣分别穿过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二连接区域分别形成多个连接孔。
10.可选地,所述预热件上还设有用于通电的接线端,所述接线端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区域上或者第二连接区域上,所述接线端与所述加热丝连接。
11.可选地,所述预热件上还设有用于监控所述预热件温度高低的温度监控件,所述温度监控件与外界显示装置连接。
12.可选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13.可选地,所述预热件为柔性的加热带。
14.可选地,所述加热带为具有耐高温的加热带。
15.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预热系统,包括:
16.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引管预热装置;
17.用于提供所述预热件电量以及用于监控所述预热件温度高低的温控设备,以使所述预热件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恒温加热。
18.本技术的引管预热装置,由于弹性件的两端与预热件的首尾连接并将所述预热件包裹在引管上,使所述预热件的热量不断传递给引管,使得预热时间短,取消了现有技术中高温原材料与引管的贴合,由此节省了大量原材料,同时避免了多人操作引管预热装置情况发生,给工作人员提升了极大的便利之处。
19.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引管预热装置中的预热件由于通过加热丝直接加热引管,对加热引管的速度极大的提升,而且预热件就能够多次回收使用,节省了原料。
附图说明
20.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21.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引管预热装置的示意图;
22.图2是图1所示引管预热装置的预热件的具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引管预热装置100的示意图。该引管预热装置100一般性地可包括引管110以及包裹设置在引管110上的预热组件120,预热组件120包括用于加热的预热件121、设置在预热件121上的加热丝以及弹性件122,弹性件122的两端与预热件121的首尾连接并将预热件121包裹在引管110上,使预热件121的热量不断传递给引管110。
2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弹性件122的两端与预热件121的首尾连接并将预热件121包裹在引管110上,使预热件121的热量不断传递给引管110,使得预热时间短,取消了现有技术中高温原材料与引管110的贴合,由此节省了大量原材料,同时避免了多人操作引管预热装置100情况发生,给工作人员提升了极大的便利之处。再加上本技术的引管预热装置100中的预热件121由于通过加热丝直接加热引管110,对加热引管110的速度极大的提升,而且预热件121就能够多次回收使用,节省了大量的原料。
25.具体地,当引管110的管径比较大时,需要设计新的且尺寸对应变大的预热件121,即面对不同的尺寸类型的引管110时,需要设计对应的预热件121,但本技术的预热件121安装到引管110上比较容易简单,只需一个人安装即可,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26.图2是图1所示引管预热装置100的预热件121的具体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预热件121上具有依第一连接区域1211以及第二连接区域1213,第一连接区域1211与第二连接区域1213分别位于预热件121的两端,弹性件122的两端分别伸缩连接第一连接区域1211与第二连接区域1213的不同位置,以便调节弹性件122对预热件121的松紧。通过专门的第一连接区域1211与第二连接区域1213分别连接弹性件122,而弹性件122可以连接到第一连接区域1211或第二连接区域1213上的不同位置,从而方便了不同类型的弹性件122与第一连接区域1211及第二连接区域1213连接。
27.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区域1211与第二连接区域1213上均设有连接扣1210,弹性件122的两端分别连接扣1210连接。事实上,在第一连接区域1211上至少间隔设置两个连接扣1210,并且两个连接扣1210分布在第一连接区域1211两侧上,在第二连接区域1213
上对应设置连接扣1210,从而使得弹性件122可以连接两个区域上不同位置的连接扣1210,方便了各种弹性件122能够连接预热件121包裹进而将引管110完全包裹。另外,也可以是在第一连接区域1211上设置少数连接扣1210,在第二连接区域1213上设置多个连接扣1210,或在第一连接区域1211上设置多个连接扣1210,在第二连接区域1213上设置少数连接扣1210,也能够通过调节弹性件122连接不同位置的连接扣1210。
28.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扣1210分别穿过第一连接区域1211与第二连接区域1213分别形成多个连接孔。通过将弹性件122的两端分别与连接孔连接,从而能够将预热件121固定在引管110上。当然,在另外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扣1210也不需要穿过第一连接区域1211与第二连接区域1213,即多个第一连接扣1210可以为凹槽,而弹性件122的两端分别与凹槽配合锁紧。
29.在一个实施例中,预热件121上还设有用于通电的接线端1214,接线端1214设置在在第一连接区域1211或者第二连接区域1213上,接线端1214与加热丝连接。将接线端1214与外界通电,而接线端1214又与加热丝连接,从而实现预热件121通电进行加热,通电加热既简单,又快速,极大的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30.在一个实施例中,预热件121上还设有用于监控预热件121温度高低的温度监控件1215,温度监控件1215与外界显示装置连接。通过将温度监控件1215设在预热件121上,用于随时监控预热件121温度的高低,让加热圈保持恒温加热,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
31.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件122为弹簧。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弹簧可以为具有弹性的金属弹簧或非金属弹簧,金属弹簧为常见的弹簧,非金属弹簧为橡胶弹簧等。
32.在一个实施例中,预热件121为柔性的加热带。柔性的加热带极大方便了随时安装到引管110上进行预热,当预热完成后,也能够随时从引管110上取下预热件121,并方便了人员将预热件121收缩起来,即方便随时移动。
33.在一个实施例中,加热带为具有耐高温的加热带。加热带在加热时会产生很大的热量,需要加热带为耐热的材料,比如硅胶等材料,加热带可紧贴至引管110上,从而将热量完全传递到引管110上。
34.根据本技术的另外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热系统,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引管预热装置100、用于提供预热件121电量以及用于监控预热件121温度高低的温控设备,以使预热件121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恒温加热。通过预热系统中的温控设备准确控制预热件121的加热温度,并且随时监控加热温度的高低,能够随时调节温度高低,使得预热件121始终保持恒定温度,提升了加热效率,从而极大地缩短了预热时间。
35.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3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7.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
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9.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