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控光窗帘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19:40:4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窗帘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控光窗帘。


背景技术:

2.为了调节室内光线的强度,现有的窗帘采用了可调结构,一种控光窗帘,包括第一网体部及第二网体部,第一网体部与第二网体部之间设有若干实体部,实体部的透光性小于第一网体部,实体部的透光性小于第二网体部,当需要阳光通过时,上、下移动第一网体部或第二网体部,使实体部处于水平状态,此时,阳光可以透过第一网体部及第二网体部进入室内,当需要遮挡阳光时,上、下移动第一网体部或第二网体部,使实体部处于竖直状态,阳光被实体部遮挡,无法进入室内。
3.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缺点:实体部与第一网体部或第二网体部之间采用的是缝合或粘接的结构。使用时,如图1所示,当第一网体部向上运动、者第二网体部向下运动时,实体部端部的弯折变形逐渐减小,第一网体部、第二网体及实体部较为平整,外型美观。如图2所示,当第一网体部向下运动、者第二网体部向上运动时,实体部端部的弯折变形逐渐增大,由于实体部端部较厚、柔软度较低,实体部端部弯折难度大,而且其变形应力较大,易引起第一网体部及第二网体部变形,影响外观,实体部摆动角度小,不方便使用,同时生产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控光窗帘,实体部摆动角度大,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控光窗帘,该控光窗帘包括第一网体部及第二网体部,所述第一网体部与第二网体部之间设有若干实体部,所述实体部的透光性小于第一网体部,所述实体部的透光性小于第二网体部,所述实体部的一端与第一网体部以织造工艺相连接,所述实体部的另一端与第二网体部以织造工艺相连接,所述实体部与第一网体部或第二网体部之间的连接部的柔软度大于实体部。当需要阳光通过时,上、下移动第一网体部或第二网体部,使实体部处于水平状态,此时,阳光可以透过第一网体部及第二网体部进入室内,当需要遮挡阳光时,上、下移动第一网体部或第二网体部,使实体部处于竖直状态,阳光被实体部遮挡,无法进入室内。实体部与第一网体部或第二网体部之间采用织造工艺相连接,实体部与第一网体部或第二网体部之间的连接部的柔软度较高,变形应力较小,方便实体部摆动角度,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6.选优的,相邻两件实体部与第一网体部或第二网体部连接处之间的距离小于实体部的宽度。当实体部处于竖直状态时,相邻两件实体部边缘重叠在一起,减少阳光从相邻两件实体部之间的缝隙通过的几率。
7.选优的,所述实体部的纬线线密度大于第一网体部,所述实体部的纬线线密度大于第二网体部。使实体部的透光性小于第一网体部,实体部的透光性小于第二网体部。
8.如上所述控光窗帘的织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9.s1、第二实体经线不参与交织,浮起,第一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第一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第二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
10.s2、第一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第一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第二实体经线、第二网体经线共同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 用于将第二实体经线织入第二网体部。
11.s3、第一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第一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第二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连接部,第二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
12.s4、第一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第一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第二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第二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
13.s5、第一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第一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连接部,第二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第二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
14.s6、第一实体经线、第一网体经线共同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用于将第一实体经线织入第一网体部, 第二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第二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
15.s7、第一实体经线不参与交织,浮起,第一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第二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第二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
16.s8、第一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第二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第一实体经线、第二网体经线共同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用于将第一实体经线织入第二网体部。
17.s9、第一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第二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第一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连接部,第二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
18.s10、第一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第二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第一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第二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
19.s11、第一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第二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连接部,第一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第二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
20.s12、第二实体经线、第一网体经线共同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用于将第二实体经线织入第一网体部,第一实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第二网体经线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
21.选优的,还包括以下步骤:
22.s13、将未参与交织的实体经线去除。
23.选优的,还包括以下步骤:在步骤a8中,首先,将未参与交织的实体经线裁断,然后,将裁断的实体经线去除。
24.选优的,所述第一实体经线上浮的方向与第二实体经线上浮的方向相同。方便清理。
2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实体部与第一网体部或第二网体部之间的连接部的柔软度较高,变形应力较小,方便实体部摆动角度,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26.图1是背景技术中一种控光窗帘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是背景技术中一种控光窗帘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2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控光窗帘的结构示意图。
29.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控光窗帘的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30.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控光窗帘制备方法的示意图。
31.图中:1、第一网体部。2、第二网体部。3、第一实体部。4、第二实体部。5、第一连接部。6、第二连接部。7、第一实体经线。8、第二实体经线。9、第一网体经线。10、第二网体经线。
具体实施方式
3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34.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37.实施例1,如图3、4所示,一种控光窗帘,包括第一网体部1及第二网体部2,第一网体部1与第二网体部2之间设有若干实体部,实体部的透光性小于第一网体部1,实体部的透光性小于第二网体部2,实体部的一端与第一网体部1以织造工艺相连接,实体部的另一端与第二网体部2以织造工艺相连接,实体部与第一网体部1或第二网体部2之间的连接部的柔软度大于实体部。当需要阳光通过时,上、下移动第一网体部1或第二网体部2,使实体部处于水平状态,此时,阳光可以透过第一网体部1及第二网体部2进入室内,当需要遮挡阳光时,上、下移动第一网体部1或第二网体部2,使实体部处于竖直状态,阳光被实体部遮挡,无法进入室内。实体部与第一网体部1或第二网体部2之间采用织造工艺相连接,实体部与第一网体部1或第二网体部2之间的连接部的柔软度较高,变形应力较小,方便实体部摆动角度,同时提高生产效率。
38.相邻两件实体部与第一网体部1或第二网体部2连接处之间的距离小于实体部的宽度。当实体部处于竖直状态时,相邻两件实体部边缘重叠在一起,减少阳光从相邻两件实体部之间的缝隙通过的几率。
39.实体部的纬线线密度大于连接部,实体部的纬线线密度大于第一网体部1,实体部的纬线线密度大于第二网体部2。使实体部的透光性小于第一网体部1,实体部的透光性小
于第二网体部2。线密度是指纤维、单纱等单位长度的质量,描述纱线粗细程度的指标。
40.实施例2,具体的,以此为例进行说明,采用双经轴,十二片综框,上轴第一网体经线9穿一、二号综框,上轴第二网体经线10穿三、四号综框,下轴第一实体经线7穿五、七、九及十一号综框,第二实体经线8穿六、八、十及十二号综框。
41.如图5所示,实施例1所述控光窗帘的织造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42.s1、第二实体经线8不参与交织,浮起,第一网体经线9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第一实体经线7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3,第二网体经线10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
43.s2、第一网体经线9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第一实体经线7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3,第二实体经线8、第二网体经线10共同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 用于将第二实体经线8织入第二网体部2。
44.s3、第一网体经线9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第一实体经线7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3,第二实体经线8参与交织第二连接部6,第二网体经线10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
45.s4、第一网体经线9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第一实体经线7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3,第二实体经线8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4,第二网体经线10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
46.s5、第一网体经线9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第一实体经线7参与交织第一连接部5,第二实体经线8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4,第二网体经线10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
47.s6、第一实体经线7、第一网体经线9共同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用于将第一实体经线7织入第一网体部1, 第二实体经线8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4,第二网体经线10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
48.s7、第一实体经线7不参与交织,浮起,第一网体经线9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第二实体经线8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4,第二网体经线10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
49.s8、第一网体经线9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第二实体经线8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4,第一实体经线7、第二网体经线10共同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用于将第一实体经线7织入第二网体部2。
50.s9、第一网体经线9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第二实体经线8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4,第一实体经线7参与交织第一连接部5,第二网体经线10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
51.s10、第一网体经线9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第二实体经线8参与交织第二实体部4,第一实体经线7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3,第二网体经线10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
52.s11、第一网体经线9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第二实体经线8参与交织第二连接部6,第一实体经线7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3,第二网体经线10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
53.s12、第二实体经线8、第一网体经线9共同参与交织第一网体部1,用于将第二实体经线8织入第一网体部1,第一实体经线7参与交织第一实体部3,第二网体经线10参与交织第二网体部2。
54.s13、将未参与交织的实体经线去除。外形更加美观。具体的,将未参与交织的实体经线裁断,然后,将裁断的实体经线采用刷辊等设备去除,刷辊采用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实体经线裁断后方便清理。具体的,第一实体经线7上浮的方向与第二实体经线10上浮的方向相同。方便清理。
55.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
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