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膜塔的制作方法

2022-03-26 10:11:1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膜塔。


背景技术:

2.陶瓷平板膜的膜表面密布微孔,根据在一定的膜孔径范围内,渗透的物质分子直径不同则渗透率不同,以膜表面两侧的压力差为驱动力,该陶瓷平板膜为过滤介质,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当料液流过膜表面时,只允许水、无机盐、小分子物质透过膜表面,而阻止水中的悬浮物、胶和微生物等大分子物质通过。
3.可以理解,现有的应用有陶瓷平板膜的膜塔需要配套曝气管设置,利用曝气管工作时所产生的气泡将膜塔上陶瓷平板膜的膜表面上截留的杂质进行吹落处理;目前,现有的膜塔上壳体的四个侧板上分别开设有排水的通道,无法实现对曝气管的集成安装,具体将曝气管安装于水池的池底上,然后再将膜塔放置于水池的底部,然而,由于曝气管直接固定在水池的池底,不便于后续的检修;另外,曝气管与膜塔进行分体安装,不仅生产成本高,而且装配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膜塔。
5.一种膜塔,包括壳体及多块陶瓷平板膜,多块陶瓷平板膜依次间隔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上;
6.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过渡腔体,多块所述陶瓷平板膜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壳体上设有过渡腔体的部分上;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输气管,所述输气管向下伸出所述壳体的部分连接并连通有曝气管,所述曝气管设置于多块所述陶瓷平板膜的下方位置。
7.在本技术中,通过上述合理的结构设置,利用过渡腔体在壳体上合理的结构设置,使得该膜塔中集成安装有曝气管,以此便于后续对该膜塔上曝气管的检修,同时将曝气管集成于该膜塔的壳体上,具有降低生产及装配成本的作用。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壳体包括第一侧板、相对所述第一侧板设置的第二侧板、以及用于连接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多块所述陶瓷平板膜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上,所述输气管安装于所述第三侧板及/或所述第四侧板上。
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具体实现该壳体的结构设置。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侧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上均设置有所述过渡腔体,每块所述陶瓷平板膜分别与两个所述过渡腔体连通。
1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具体实现该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与陶瓷平板膜之间的连接并连通,使得该膜塔工作时进入至陶瓷平板膜内的介质能够双向排出。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侧板及/或所述第四侧板上开设有竖孔,所述输气管贯穿所述竖孔设置。
13.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具体实现输气管在第三侧板及/或第四侧板上的装配连接。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膜塔还包括底座,所述第一侧板、所述第二侧板、所述第三侧板及所述第四侧板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其中,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第一避空区域,所述输气管能够穿过所述底座并伸入至所述第一避空区域内,且所述输气管在所述第一避空区域内的部分通过连接接头与所述曝气管连接并连通。
15.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以满足曝气管与输气管在该膜塔中装配的使用需求。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匹配于所述过渡腔体的连接腔体,所述过渡腔体向下与所述连接腔体连接密封。
17.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具体实现底座与过渡腔体之间的连通配合。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连接腔体上设置有排液件,所述排液件能够将所述连接腔体及对应的所述过渡腔体内的介质向外排出。
19.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排液件的结构设置,使得该膜塔上过渡腔体及连接腔体内部的介质能够通过该排液件向外排出,以降低该膜塔的吊装重量,进而具有便于对该膜塔吊装的作用,进一步便于对该膜塔的检修;同时,该膜塔可将排液件用作过渡腔体的排水口,实现介质在该过渡腔体内的循环流动,以此达到清洗过渡腔体内部的作用,进而满足膜塔检修的使用需求。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曝气管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曝气管通过所述连接接头并联设置。
21.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具体实现该曝气管数量的实施例。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膜塔还包括两个集液管,两个所述集液管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一侧板及第二侧板上,并可通过对应的所述过渡腔体抽吸进入至所述陶瓷平板膜内的介质。
23.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合理的结构设置,具体实现该膜塔工作时对陶瓷平板膜内介质的抽吸作用。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所述集液管的两个端部分别以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有密封堵头。
25.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的结构设置,具体实现该密封堵头对集液管的装配密封,并确保密封堵头与集液管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该净水装置在反冲清洗下,密封堵头从集液管上脱落。
附图说明
26.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膜塔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中净化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中净化模组的分解图。
29.图4为本技术中第一侧板与承托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技术中陶瓷平板膜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技术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32.图7为本技术中集液管的结构示意图。
33.图8为本技术中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
34.其中,100、净化模组;10、壳体;11、第一侧板;12、第二侧板;13、第三侧板;14、第四侧板;15、承托;151、支撑部;20、陶瓷平板膜;21、连接管;30、输气管;301、连接接头;302、卡箍;31、曝气管;40、集液管;41、密封堵头;50、密封圈;51、翻边;60、底座;61、第一避空区域;62、连接腔体;63、排液件;64、第二避空区域;101、过渡腔体;102、竖孔;120、连接凸台;121、开口边沿;201、固定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6.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设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37.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8.如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膜塔,包括壳体10及多块陶瓷平板膜20,多块陶瓷平板膜20依次间隔地安装于壳体10上。为清楚阐述膜塔的结构,本技术在图1中定义了膜塔的下方和上方。
39.本实施例的壳体10上设置有过渡腔体101,多块陶瓷平板膜20可拆卸地安装于壳体10上设有过渡腔体101的部分上,使得该膜塔工作时,进入至陶瓷平板膜20内的介质能够直接导入至过渡腔体101内,并由该过渡腔体101向外排出,以此便于该膜塔工作时的排液,使得排液更加通畅,同时也提高了该膜塔的反冲效率。
40.本实施例的壳体10上设置有输气管30,输气管30向下伸出壳体10的部分连接并连通有曝气管31,曝气管31设置于多块陶瓷平板膜20的下方位置,以使该膜塔集成安装有曝气管31,使得曝气管31能够随同该膜塔一同起吊,以此便于对该膜塔上曝气管31的检修。需要说明的是,曝气管31设置于多块陶瓷平板膜20的下方位置,具体可将曝气管31以垂直的方式设置于陶瓷平板膜20的下方位置。
41.可以理解,本实施例的膜塔将输气管30安装于壳体10上,以用壳体10对输气管30的安装起到支撑定位,并用该输气管30给曝气管31通气,相较于现有的曝气管31直接安装于水池的池底,具有降低生产成本及装配成本的作用。
42.如图3、图4所示,该壳体10包括第一侧板11、相对第一侧板11设置的第二侧板12、以及用于连接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的第三侧板13和第四侧板14,具体可用固定螺栓201将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分别与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进行连接固定,以此具体
实现该壳体10的结构设置。
43.本实施例的多块陶瓷平板膜20安装于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上,输气管30安装于第三侧板13及/或第四侧板14上。
44.其中,该膜塔的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上均设置有过渡腔体101,每块陶瓷平板膜20分别与两个过渡腔体101连通,以此具体实现该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与陶瓷平板膜20之间的连接并连通,使得该膜塔工作时进入至陶瓷平板膜20内的介质能够双向排出。需要说明的是,过渡腔体101一体成型于第一侧板11或者第二侧板12上,且过渡腔体101在壳体10上的结构设置不局限为图示所示,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将过渡腔体101设置于第一侧板11或者第二侧板12,使得膜塔工作时进入至陶瓷平板膜20内的介质能够单向排出。
45.如图4、图5所示,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在各自的过渡腔体101上分别插接有承托15,且承托15伸出对应的过渡腔体101的部分上形成有支撑部151,使得陶瓷平板膜20上连接管21能够放置于该承托的支撑部151上,以此实现该陶瓷平板膜20上连接管21与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上定位操作,接着再通过平移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即可实现将陶瓷平板膜20安装于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上,具有便于将陶瓷平板膜20安装于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上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承托15与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之间可一体成型,又或者为分体的独立结构,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46.其次,该膜塔的第三侧板13及/或第四侧板14上开设有竖孔102,输气管30贯穿竖孔102设置,以此具体实现输气管30在第三侧板13及/或第四侧板14上的装配连接。需要说明的是,该输气管30具体可通过卡箍302装配限位在第三侧板13及/或第四侧板14上。
47.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以及设置于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之间的多块陶瓷平板膜20共同构成为净化模组100,且该膜塔具体可根据使用的需求,选择不同数量的净化模组100进行依次层叠设置。
48.如图1、图6所示,该膜塔还包括底座60,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均设置于底座60上,使得该膜塔能够用底座60对净化模组100进行支撑。需要说明的是,底座60的结构具体可匹配于第一侧板11、第二侧板12、第三侧板13及第四侧板14设置,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49.如图6所示,底座60上开设有第一避空区域61,输气管30能够穿过底座60并伸入至第一避空区域61,且输气管30在第一避空区域61内的部分通过连接接头301与曝气管31连接并连通,以满足曝气管31与输气管30在该膜塔中装配的使用需求。
50.其中,底座60上设置有匹配于过渡腔体101的连接腔体62,过渡腔体101向下与连接腔体62连接密封,以此具体实现底座60与过渡腔体101之间的连通配合,使得该过渡腔体101向下能够通过连接腔体62进行封堵。
51.如图6所示,该连接腔体62上设置有排液件63,排液件63能够将连接腔体62及对应的过渡腔体101内的介质向外排出,使得该膜塔上过渡腔体101及连接腔体62内部的介质能够通过该排液件63向外排出,以降低该膜塔的吊装重量,进而具有便于对该膜塔吊装的作用,进一步便于对该膜塔的检修;同时,该膜塔可将排液件63用作过渡腔体101的排水口,实现介质在该过渡腔体101内的循环流动,以此达到清洗过渡腔体内部的作用,进而满足膜塔检修的使用需求。
52.进一步地,该排液件63设置于连接腔体62的底部位置,使得介质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途经排液件63向下排出,以此达到便于将过渡腔体101内介质排空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该底座60上设置有第二避空区域64,以给排液件63提供安装空间,且排液件63具体可设置为排液管,并在排液管上远离连接腔体62的一端部上螺接有管帽,并通过管帽选择性地封堵排液管,来达到是否排空过渡腔体101内介质的控制,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53.如图1所示,该膜塔中曝气管31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曝气管31通过连接接头301并联设置,使得该膜塔工作时,输气管30导入的气体能够途经连接接头301导向两根曝气管31,并由该曝气管31向外排气,以此达到曝气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多根曝气管31间隔地设置于多块陶瓷平板膜20的下方位置,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曝气管31的数量具体可设置为两根、三根,甚至更多根,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54.如图1、图7所示,该膜塔还包括两个集液管40,两个集液管40分别安装于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上,并可通过对应的过渡腔体101抽吸进入至陶瓷平板膜20内的介质,以此具体实现该膜塔工作时对陶瓷平板膜20内介质的抽排。
55.其中,集液管40的两个端部分别以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有密封堵头41,以此具体实现该密封堵头41对集液管40的装配密封,并确保密封堵头41与集液管4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防止该净水装置在反冲清洗下,密封堵头41从集液管40上脱落。
56.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集液管40与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之间的装配密封;该膜塔的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在过渡腔体101的外围位置分别设置连接凸台120,并在连接凸台120上套装有密封圈50,以用密封圈50对集液管40与第一侧板11或者第二侧板12的装配进行密封。
57.如图8所示,该密封圈50具有翻边51,密封圈50能够通过翻边51包裹连接凸台120的开口边沿121,以进一步确保该集液管40与过渡腔体101之间装配的密封效果。
58.同理,该底座60与第一侧板11及第二侧板12之间的装配密封也可采用上述结构的密封圈50,在此就不展开阐述。
59.以上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0.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