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试样容器及帽的制作方法

2021-11-20 07: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试样容器及帽。


背景技术:

2.如图16所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试样容器900,其具备:容器主体902,具有开口901;帽903,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902的开口901,并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905通过的狭缝(切槽孔)904。该专利文献1的试样容器900构成为,介由帽903的狭缝904将吸移管905插入试样容器900并吸移试样,在吸移后将吸移管905从狭缝904拔除从而使狭缝904闭合,试样容器900被阻塞。此外,狭缝904设于帽903的中央。
3.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18076号。


技术实现要素:

4.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试样容器900中,插入用于吸移试样的吸移管905的狭缝904设于帽903的中央,因此在吸移管905插入偏离帽903的中央的位置的情况下,狭缝904变形成歪斜状。该情况下,在从狭缝904拔除了吸移管905时,存在狭缝904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狭缝得不到完全阻塞的不良情况。该情况下,存在试样容器900可能产生漏液的问题。
5.本发明目的在于抑制试样容器产生漏液。
6.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具备:容器主体(20),具有开口(21);帽(10),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并且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狭缝(111);其中,帽(10)包括:狭缝形成部(11),形成有狭缝(111);弹性部(12),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另外,“围住”指的是,不仅包括连续设置的,也包括断续设置的。
7.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设置弹性部(12),所述弹性部(12)配置为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由此,即使在吸移管(30)插入偏离狭缝(切槽孔)(111)的中心的位置的情况下,弹性部(12)也会弹性变形,使得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移动以使俯视图中的狭缝(111)的中心位于吸移管(30)的轴中心。因此,能抑制有吸移管(30)插入的情况下的狭缝(111)歪斜地变形,因此能抑制从狭缝(111)拔除吸移管(30)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此外,在从狭缝(111)拔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向吸移管(30)的移动方向被拉动并移动,因此在拔除了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由于反作用和弹性变形所引起的恢复力而返回至原始的位置。此时,惯性力作用于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狭缝(111)易于返回至原始的位置。这样一来,能有效地抑制狭缝(111)没有被完全
阻塞,因此能抑制试样容器(100)产生漏液。
8.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弹性部(12)与狭缝形成部(11)一体形成,并且厚度比狭缝形成部(11)薄。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轻松地形成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易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
9.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通过弹性部(12)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抑制狭缝形成部(11)的移动方向限于一定的方向。由此能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10.如图7所示,该情况下优选为,弹性部(12)形成为圆环状。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通过弹性部(12)更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11.如图4所示,在上述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帽(10)包括与容器主体(20)的内周抵接的容器抵接部(13),弹性部(12)连结容器抵接部(13)与狭缝形成部(11)。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与容器主体(20)抵接的容器抵接部(13)移动,因此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容器移动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
12.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相对于帽(10)的中心形成为对称形状。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抑制在吸移管(30)插入了狭缝(111)的情况下狭缝(111)偏斜变形,因此能在从狭缝(111)拔除了吸移管(30)时,有效地抑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
13.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弹性部(12)由弹性模量比狭缝形成部(11)低的材料形成。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使弹性部(12)比狭缝形成部(11)易弹性变形。
14.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以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方式与弹性部(12)连接。采用上述方案的话,狭缝形成部(11)被弹性部(12)支撑并向下方悬吊,因此能使朝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的力作用于狭缝形成部(11)以使得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闭合。由此能更切实地阻塞狭缝(111)。
15.如图4所示,该情况下优选为,弹性部(12)形成为从帽(10)的外周部朝向狭缝形成部(11)倾斜。采用上述方案的话,与在水平状态下以最短距离通过弹性部(12)连接帽(10)的外周部和狭缝形成部(11)的情况相比,能加大弹性部(12)连接的长度,因此能加大狭缝形成部(11)能随着吸移管(30)的移动而移动的范围。由此,能有效地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16.如图10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帽(10)包括环绕狭缝(111)并且从狭缝形成部(11)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数个突起(112)。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在从狭缝(111)拔除吸移管(30)时使形成于狭缝(111)的四周的数个突起(112)的前端分别倒向内侧,因此能缩小数个突起(112)的前端的间隔并紧贴吸移管(30)。由此,能在拔除吸移管(30)时通过数个突起(112)的前端有效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的试样。
17.如图12所示,在上述第1层面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中,优选为,还具备配置于容器主体(20)并覆盖帽(10)的帽盖(40),帽盖(40)包括配置为环绕容器主体(20)的外周的周壁部(41)。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夹持帽盖(40)的周壁部(41)轻松地将帽(10)安装、卸下。
18.如图12所示,该情况下优选为,帽盖(40)还包括与周壁部(41)连接的顶部(42),顶部(42)设有比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小的开口(43)。采用上述方案的话,即使有液体漏到狭缝(111)外,也能抑制液体漏到帽盖(40)外,因此能进一步抑制试样容器(100)产生漏液。
19.如图15所示,在上述具备帽盖的技术方案中,优选为,还具备:活塞(60),设于容器主体(20)内,并且在容器主体(20)内滑动;活塞杆(61),与活塞(60)连接,并且从容器主体(20)的底部突出;其中,在活塞杆(61)的活塞(60)附近设有用于从活塞(60)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的切槽(62),帽盖(70)能安装插入帽(10)的狭缝(111)的筒状部(80)。采用上述方案的话,拉活塞杆(61)使活塞(60)向容器的底部一侧移动,从而能轻松地介由筒状部将试样导入狭缝(111)的内侧的容器主体(20)内。此外,在拉活塞杆(61)导入试样后,在活塞(60)附近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从而能抑制活塞杆(61)成为障碍。
20.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是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并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狭缝(111)的用于试样容器(100)的帽(10),其具备:狭缝形成部(11),形成有狭缝(111);弹性部(12),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
21.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设置弹性部(12),所述弹性部(12)配置为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由此,即使在吸移管(30)插入偏离狭缝(切槽孔)(111)的中心的位置的情况下,弹性部(12)也会弹性变形,使得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移动以使得俯视图中的狭缝(111)的中心位于吸移管(30)的轴中心。因此,能抑制有吸移管(30)插入的情况下的狭缝(111)歪斜地变形,因此能抑制从狭缝(111)拔除了吸移管(30)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此外,在从狭缝(111)拔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向吸移管(30)的移动方向被拉动并移动,因此在拔除了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由于反作用及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复原力而返回至原始的位置。此时,惯性力作用于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狭缝(111)易返回至原始的位置。这样一来,能有效地抑制狭缝(111)没有完全阻塞,因此能提供一种能抑制试样容器(100)产生漏液的帽(10)。
22.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弹性部(12)与狭缝形成部(11)一体形成,并且厚度比狭缝形成部(11)薄。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轻松地形成围住狭缝形成部(11)的易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
23.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通过弹性部(12)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抑制狭缝形成部(11)的移动方向限于一定的方向。由此能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24.如图7所示,该情况下优选为,弹性部(12)形成为圆环状。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通过弹性部(12)更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25.如图4所示,在上述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包括与容器主体(20)的内周抵接的容器抵接部(13);弹性部(12)连结容器抵接部(13)与狭缝形成部(11)。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与容器主体(20)抵接的容器抵接部(13)移动,因此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容器移动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
26.如图7和图8所示,在上述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这一技术方案中,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相对于帽(10)的中心形成为对称形状。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抑制在吸移管(30)插入了狭缝(111)的情况下狭缝(111)偏斜变形,因此能在从狭缝(111)拔除了吸移管(30)时,有效地抑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
27.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弹性部(12)由弹性模量比狭缝形成部(11)低的材料形成。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使弹性部(12)比狭缝形成部(11)易弹性变形。
28.如图4所示,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狭缝形成部(11)以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方式与弹性部(12)连接。采用上述方案的话,狭缝形成部(11)被弹性部(12)支撑并向下方悬吊,因此能使朝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的力作用于狭缝形成部(11)以使得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闭合。由此能更切实地阻塞狭缝(111)。
29.如图4所示,该情况下优选为,弹性部(12)形成为从帽(10)的外周部朝向狭缝形成部(11)倾斜。采用上述方案的话,与在水平状态下以最短距离通过弹性部(12)连接帽(10)的外周部和狭缝形成部(11)的情况相比,能加大弹性部(12)连接的长度,因此能加大狭缝形成部(11)能随着吸移管(30)的移动而移动的范围。由此,能有效地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30.如图10所示,在上述第2层面所涉及的帽(10)中,优选为,包括环绕狭缝(111)并且从狭缝形成部(11)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数个突起(112)。采用上述方案的话,能在从狭缝(111)拔除吸移管(30)时使形成于狭缝(111)的四周的数个突起(112)的前端分别倒向内侧,因此能缩小数个突起(112)的前端的间隔并紧贴吸移管(30)。由此,能在拔除吸移管(30)时通过数个突起(112)的前端有效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的试样。
31.发明效果能抑制试样容器产生漏液。
附图说明
32.图1为试样容器的一例的示图;图2为试样容器的狭缝形成部的俯视图;图3为用于说明测定装置的框图;图4为试样容器的侧视图;图5为用于说明向试样容器插入吸移管的第1例的图;图6为用于说明向试样容器插入吸移管的第2例的图;图7为试样容器的帽的第1例的俯视图;图8为试样容器的帽的第2例的俯视图;图9为试样容器的帽的第3例的俯视图;图10为在试样容器的帽设置了突起的情况的例子的侧视图;
图11为用于说明使吸移管插入图10的帽时的动作例的图;图12为在试样容器安装了帽盖的情况的例子的侧视图;图13为在试样容器设置了吸水部的情况的第1例的侧视图;图14为在试样容器设置了吸水部的情况的第2例的侧视图;图15为在试样容器设置了活塞的情况的例子的侧视图;图16为以往的试样容器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以下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34.(试样容器的结构)参照图1和图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试样容器100的概要进行说明。
35.试样容器100是用于存放试样的容器。在试样容器100中存放由测定装置测定的试样。试样来源于生物体,比如是尿、血液、细胞等。此外,在试样容器100中存放液体作为试样。在试样容器100中也可以存放粉末作为试样。
36.如图1所示,测定装置的吸移管30插入试样容器100。然后,吸移管30吸移试样容器100内的试样。由此,试样被吸进测定装置并进行测定。
37.试样容器100具备帽10和容器主体20。容器主体20具有开口21。帽10配置为塞住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此外,帽10形成有能使得吸移管30通过的狭缝111。此外,帽10包括狭缝形成部11和弹性部12。在狭缝形成部11形成有狭缝111。
38.即,弹性部12比狭缝形成部11易变形。此外,如图2所示,弹性部12即使在吸移管30没有插入帽10的中心的情况下也使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移动。
39.狭缝111比如在狭缝形成部11形成为十字形状。狭缝形成部11比如由硅胶(silicon)等橡胶材料形成。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在吸移管30未插入的情况下缝隙闭合密封试样容器100。
40.弹性部12围住狭缝形成部11。此外,弹性部12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弹性部12比如由硅胶等橡胶材料形成。弹性部12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支撑狭缝形成部11使狭缝111位于帽10的中心。
41.如上所述,设置弹性部12,所述弹性部12配置为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支撑狭缝形成部11并通过弹性变形使狭缝形成部11能移动。由此,即使在吸移管30插入偏离狭缝111的中心的位置的情况下,弹性部12也会弹性变形,使得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移动以使得俯视图中的狭缝111的中心位于吸移管30的轴中心。因此,能抑制有吸移管30插入的情况下的狭缝111歪斜地变形,因此能抑制在从狭缝111拔除了吸移管30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此外,在从狭缝111拔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向吸移管30的移动方向被拉动并移动,因此在拔除了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由于反作用和弹性变形所引起的复原力而返回至原始的位置。这时,惯性力作用于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狭缝111易返回至原始的位置。这样一来,能有效地抑制狭缝111没有完全阻塞,因此能抑制试样容器100产生漏液。
42.(测定装置的结构)参照图3,对测定存放于试样容器100的试样的测定装置200的结构进行说明。
43.测定装置200比如测定作为试样的尿样本。如图3所示,测定装置200具备控制部210、测定部220、分装部230。在分装部230设有从试样容器100吸移试样的吸移管30。
44.控制部210控制测定装置200的各部。控制部210控制测定装置200对试样的测定处理。控制部210比如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处理部以及存储器等存储部。此外,控制部210基于程序执行测定处理。控制部210将测定结果发送至与测定装置200连接的分析装置240。
45.分析装置240分析由测定装置200测定的试样的成分的信息。由分析装置240分析的尿样本中的成分比如是尿中有形成分。尿中有形成分比如是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细菌、异形细胞、白细胞凝集。分析装置240比如可以由通用计算机构成。
46.测定部220测定从试样容器100由分装部230分装的试样。测定部220比如包括流式细胞仪。流式细胞仪根据流式细胞术法对试样进行光学测定。测定部220对在池中流动的试样照射光,并且检测来自试样的光并进行测定。此外,测定部220对向试样添加试剂调整而成的调整试样进行测定。
47.分装部230从试样容器100吸移尿样本并分装至测定部220。试样容器100的吸移管30可以由2根管一体设置而成。比如,吸移管30可以由用于吸移的管和用于搅拌的管这2根一体设置而成。
48.如图4所示,试样容器100在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设有帽10。帽10密封容器主体20并且设有供吸移管30插入的狭缝111。即,帽10为抑制橡胶残渣的产生,不通过穿刺使吸移管插入,而介由狭缝111使吸移管30插入。
49.帽10由橡胶材料形成。比如,帽10由硅胶等橡胶材料形成。此外,帽10可以由弹性纤维(elastomer)、epdm(三元乙丙橡胶,ethylene propylene diene rubber)等硅胶等橡胶材料以外的橡胶材料、树脂材料形成。此外,帽10可以通过2次成型形成为一体物。帽10包括:容器抵接部13,插入容器主体20并紧贴容器内壁;弹性部12,与容器抵接部13的下部连接;狭缝形成部11,与弹性部12连接。在容器抵接部13的上部设有开口131。此外,在容器抵接部13的内侧形成有内部空间。容器抵接部13与容器主体20的内周抵接。
50.弹性部12与狭缝形成部11一体形成。此外,弹性部12的厚度比狭缝形成部11薄。由此,能轻松地形成围住狭缝形成部11且易弹性变形的弹性部12。
51.比如,弹性部12的厚度为狭缝形成部11的厚度的1/1.5倍以下。此外,优选弹性部12的宽度是狭缝形成部11的宽度的1/8倍以上1/1.5倍以下。比如,弹性部12的厚度是狭缝形成部11的厚度的1/2.5倍左右。此外,弹性部12的宽度是狭缝形成部11的宽度的1/3倍左右。
52.另外,弹性部12可以由弹性模量比狭缝形成部11低的材料形成。由此,能使弹性部12比狭缝形成部11易弹性变形。
53.弹性部12连结容器抵接部13和狭缝形成部11。由此,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与容器主体20抵接的容器抵接部13移动,因此能使狭缝形成部11的位置相对于容器移动以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
54.狭缝形成部11以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方式与弹性部12连接。由此,狭缝形成部11被弹性部12支撑并向下方悬吊,因此能使力朝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作用以使得狭缝形成部11的狭缝111闭合。由此能更切实地阻塞狭缝111。即,设有狭缝111的部分是朝
向下方的凸形状,因此狭缝111向闭合的方向位移因此有效地抑制漏液。
55.弹性部12形成为从帽10的外周部朝向狭缝形成部11倾斜。由此,与在水平状态下以最短距离通过弹性部12连接帽10的外周部和狭缝形成部11的情况相比,能加大弹性部12连接的长度,因此能加大狭缝形成部11能随着吸移管30的移动而移动的范围。由此,能有效地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56.参照图5,对吸移管30插入帽10的中心附近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5(a)所示,吸移管30介由狭缝111插入容器主体20内。这时,狭缝111的端面与吸移管30抵接,因此摩擦力起作用。由此,狭缝形成部11随着吸移管30向底部方向移动而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方向移动。该情况下,弹性部12弹性变形支撑狭缝形成部11。
57.如图5(b)所示,吸移了试样的吸移管30向上方移动并从狭缝111拔出。这时,狭缝形成部11随着吸移管30向上方向移动而向上方向移动。该情况下,弹性部12弹性变形支撑狭缝形成部11。
58.如图5(c)所示,吸移管30从狭缝111完全拔除的话,狭缝形成部11会通过弹性部12的弹力返回至原始的位置。由此,狭缝111返回至密封状态。
59.参照图6,对吸移管30插入偏离帽10的中心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6(a)所示,吸移管30介由狭缝111插入容器主体20内。这时,狭缝111的端面与吸移管30抵接,因此摩擦力起作用。由此,狭缝形成部11随着吸移管30向底部方向移动而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方向移动。此外,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偏离向吸移管30的方向移动。该情况下,弹性部12弹性变形支撑狭缝形成部11。
60.如图6(b)所示,吸移了试样的吸移管30向上方移动并从狭缝111拔出。这时,狭缝形成部11随着吸移管30向上方向移动而向上方向移动。此外,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位置偏离向吸移管30的方向移动。该情况下,弹性部12弹性变形支撑狭缝形成部11。
61.如图6(c)所示,吸移管30从狭缝111完全拔除的话,狭缝形成部11会通过弹性部12的弹力返回至原始的位置。由此,狭缝111返回至密封状态。
62.如图7所示,弹性部12呈周状设于狭缝形成部11的四周。由此,能通过弹性部12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抑制狭缝形成部11的移动方向限于一定的方向。由此能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63.比如,弹性部12形成为圆环状。由此,能通过弹性部12更均衡地支撑狭缝形成部11,因此能进一步提高狭缝形成部11追随吸移管30的追随性。
64.此外,狭缝形成部11相对于帽10的中心形成为对称形状。由此,能在吸移管30插入狭缝111的情况下使狭缝111均衡地变形,因此能在从狭缝111拔除了吸移管30时,有效地抑制狭缝111不返回至原始的位置。
65.比如,如图7所示,狭缝形成部11形成为圆形。另外,狭缝形成部11可以形成为多边形形状。比如,如图8所示,狭缝形成部11可以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
66.此外,如图9所示,与狭缝形成部11连接的弹性部12可以不连续。
67.如图10所示例,帽10为了从吸移管30的外表面除去试样可设有突起112。
68.具体而言,帽10包括环绕狭缝111并且从狭缝形成部11向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突出的数个突起112。由此,如图11所示,能在从狭缝111拔除吸移管30时使形成于狭缝111的四周的数个突起112的前端分别倒向内侧,因此能缩小数个突起112的前端的间隔并紧贴
吸移管30。由此,能在拔除吸移管30时通过数个突起112的前端有效地除去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周的试样。
69.如图11(a)所示,插入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被向下方按压,因此数个突起112打开。由此,不阻碍吸移管30的移动。
70.如图11(b)所示,在拔除吸移管30时,狭缝形成部11被向上方推起,因此数个突起112相互闭合。由此,数个突起112紧贴吸移管30,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表面的试样被除去。此外,附着在吸移管30的外表面的试样进一步地也在狭缝111的端部被除去。
71.如图12所示例,试样容器100可设有覆盖帽10的帽盖40。
72.具体而言,帽盖40以覆盖帽10的方式配置于容器主体20。此外,帽盖40包括配置为环绕容器主体20的外周的周壁部41。由此,能夹持帽盖40的周壁部41轻松地将帽10安装、卸下。
73.帽盖40比如由聚乙烯(polyethylene)等树脂材料形成。
74.帽盖40包括与周壁部41连接的顶部42。顶部42设有比容器主体20的开口21小的开口43。由此,即使有液体漏到狭缝111外,也能抑制液体漏到帽盖40外,因此能进一步抑制试样容器100产生漏液。
75.如图13所示例,试样容器为了从吸移管30的外表面除去试样可设有吸水部50。
76.吸水部50设于帽10的狭缝形成部11及弹性部12的上侧。此外,吸水部50设于帽10的容器抵接部13的内侧。此外,吸水部50具有内径比吸移管30的外径细的贯通孔51。此外,吸水部50由吸水性素材形成。
77.考虑到吸移管30偏离帽10的中心插入的情况,吸水部50在贯通孔51的上部形成有锥形。具体而言,在贯通孔51的上部形成有以朝向上方拓宽的方式形成的锥形。此外,在吸水部50和帽10的容器抵接部13的内壁之间设有缝隙。
78.吸水部50比如由聚氨酯(polyurethane)等发泡性素材形成。优选为,吸水部50由具有细微的连续气孔结构的类型的聚氨酯海绵(polyurethane sponge)形成。由此,能在拔除吸移管30时有效地吸收并保留附着在吸移管30外表面的试样。
79.如图14所示,吸水部50可以与帽10分离开配置。比如,吸水部50可以相对于帽10设于容器主体20的底部一侧。
80.如图15所示例,试样容器100可设有活塞60和活塞杆61。
81.具体而言,试样容器100具备:活塞60,设于容器主体20内,并且在容器主体20内滑动;活塞杆61,与活塞60连接,并且从容器主体20的底部突出。此外,在活塞杆61的活塞60附近设有用于从活塞60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的切槽62。帽盖70能安装插入帽10的狭缝111的筒状部80。由此,能拉活塞杆61使活塞60向容器的底部一侧移动,从而轻松地介由筒状部80将试样导入狭缝111的内侧的容器主体20内。此外,能在拉活塞杆61导入试样后,在活塞60附近折断并除去活塞杆61,从而抑制活塞杆61成为障碍。
82.帽盖70的啮合部71和筒状部80的啮合部81啮合,从而使筒状部80固定于容器主体20。此外,当将筒状部80安装至帽盖70的情况下,筒状部80的前端为插入狭缝111的状态。此外,在将筒状部80从帽盖70卸下的情况下,筒状部80从狭缝111拔除,狭缝11a闭合,容器主体20密封。
83.另外,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上均为示例,不应视为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
围由权利要求书而不由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表示,并且还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意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变形例)。
84.编号说明10:帽、11:狭缝形成部、12:弹性部、20:容器主体、21:开口、30:吸移管、40:帽盖、41:周壁部、42:顶部、43:开口、60:活塞、61:活塞杆、62:切槽、100:试样容器、111:狭缝、112:突起。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