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新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2022-03-21 09:42:2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新型模具。


背景技术:

2.模具对较长的工件进行注塑成型的过程中,通常会在模具上设计两个或以上的进胶口来满足注塑成型上能够增加保压使产品饱满的需要,同时因为产品结构的原因,碰穿位置必然会出现熔接线,需要通过调整进胶顺序来改变熔接线的位置到非重要外观面上,模具上的多个进胶口分别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进料时,多股不同的胶料交汇,气体无法排出,导致在模具内部产生困气问题,气体会卷入模具型腔内在产品外观形成水花,降低模具对产品注塑成型的质量。
3.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5.一种新型模具,包括上模具及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及下模具之间设置有多个进胶口,所述上模具上开设有多个排气槽,各个所述排气槽上设置有封堵机构;
6.所述封堵机构包括设置在排气槽上的固定管,所述固定管上螺纹啮合连接有封堵杆,所述封堵杆的一端将排气槽封堵设置,所述封堵杆的另一端固定有转动销,所述固定管上设置有便于模具内部排气的排气机构。
7.所述封堵杆上固定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固定管的上端相抵设置。
8.所述排气机构包括安装在固定管上的安装管,所述安装管上安装有两个单向阀,所述安装管上固定有操作管,所述操作管位于两个单向阀之间,所述操作管上滑动连接有推动板,所述操作管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板推动的推动组件。
9.两个所述单向阀的导通方向为安装管靠近固定管的一端至另一端。
10.所述推动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操作管上的推动杆,所述推动杆位于操作管内部的一端与推动板相固定,所述推动杆的另一端固定有推动销。
11.所述推动杆位于操作管内部的侧壁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操作管的内壁及推动板相连接。
12.所述推动销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滑凸起。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模具,对工件进行浇筑成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对模具内部产生困气的排气机构,便于将模具内部的困气排出,避免气体卷入模具型腔内在产品外观形成水花,提高了模具对产品注塑成型的质量。
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16.在附图中: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外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封堵机构及排气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0.图4为图2中b处的放大图。
21.图中:1-上模具;2-下模具;3-进胶口;4-排气槽;501-固定管;502-封堵杆;503-转动销;504-定位板;601-安装管;602-单向阀;603-操作管;604-推动板;701-推动杆;702-弹簧;703-推动销。
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
23.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新型模具,包括上模具1及下模具2,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间设置有多个进胶口3,上模具1上开设有多个排气槽4,各个排气槽4上设置有封堵机构;
24.封堵机构包括设置在排气槽4上的固定管501,固定管501上螺纹啮合连接有封堵杆502,封堵杆502的一端将排气槽4封堵设置,封堵杆502的另一端固定有转动销503,固定管501上设置有便于模具内部排气的排气机构,在进胶的过程中,通过固定管501上的封堵杆502对排气槽4进行封堵,避免浇筑的过程中胶料通过排气槽4从模具上溢出。
25.封堵杆502上固定有定位板504,定位板504与固定管501的上端相抵设置,通过定位板504对封堵杆502的封堵进行限位。
26.排气机构包括安装在固定管501上的安装管601,安装管601上安装有两个单向阀602,安装管601上固定有操作管603,操作管603位于两个单向阀602之间,操作管603上滑动连接有推动板604,操作管603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板604推动的推动组件,可以形成对模具内部产生困气的排气机构,便于将模具内部的困气排出,避免气体卷入模具型腔内在产品外观形成水花,提高了模具对产品注塑成型的质量。
27.两个单向阀602的导通方向为安装管601靠近固定管501的一端至另一端,通过导通方向的设置,便于进行单向排气操作。
28.推动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操作管603上的推动杆701,推动杆701位于操作管603内部的一端与推动板604相固定,推动杆701的另一端固定有推动销703,通过推动组件,便于往复对推动板604进行推动。
29.推动杆701位于操作管603内部的侧壁上套设有弹簧702,弹簧702的两端分别与操作管603的内壁及推动板604相连接,通过弹簧702,便于推动板604的复位操作。
30.推动销703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滑凸起,通过防滑凸起,提高摩擦力,便于推动销703的推动操作。
31.对工件进行浇筑成型操作的过程中,首先,将上模具1与下模具2相连接,连接完成后,通过多个进胶口3对模具的内部进行分别进胶操作;
32.然后,在进胶的过程中,通过固定管501上的封堵杆502对排气槽4进行封堵,避免
浇筑的过程中胶料通过排气槽4从模具上溢出,随着浇筑的继续进行,在分别进胶操作的过程中,多股不同的胶料交汇,气体无法排出产生困气;
33.最后,通过转动销503带动封堵杆502进行转动,通过封堵杆502与固定管501之间的螺纹啮合传动,将封堵杆502移动至安装管601的上端,此时安装管601与排气槽4及模具的内部相通,通过推动销703推动推动杆701另一端的推动板604在安装管601的内部滑动,因两个单向阀602的导通方向为安装管601靠近固定管501的一端至另一端,通过推动板604的推动,将两个单向阀602之间的气体从安装管601上排出,在推动杆701推动的过程中,弹簧702受力变形产生弹力,不再对推动销703进行推动时,推动板604在弹簧702的作用下进行复位,在复位的过程中,使两个单向阀602及推动板604之间的空间不断增大产生负压,在压力的作用下,将模具内部产生的困气从模具内部经过排气槽4吸入至安装管601的两个单向阀602之间,因此通过不断的将推动板604进行推动及复位,将模具内部产生的困气不断的从排气槽4上吸入至安装管601的两个单向阀602之间,再通过挤压将两个单向阀602之间的气体排出,形成对模具内部产生困气的排气机构,便于将模具内部的困气排出,避免气体卷入模具型腔内在产品外观形成水花,提高了模具对产品注塑成型的质量。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模具,包括上模具(1)及下模具(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1)及下模具(2)之间设置有多个进胶口(3),所述上模具(1)上开设有多个排气槽(4),各个所述排气槽(4)上设置有封堵机构;所述封堵机构包括设置在排气槽(4)上的固定管(501),所述固定管(501)上螺纹啮合连接有封堵杆(502),所述封堵杆(502)的一端将排气槽(4)封堵设置,所述封堵杆(502)的另一端固定有转动销(503),所述固定管(501)上设置有便于模具内部排气的排气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杆(502)上固定有定位板(504),所述定位板(504)与固定管(501)的上端相抵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机构包括安装在固定管(501)上的安装管(601),所述安装管(601)上安装有两个单向阀(602),所述安装管(601)上固定有操作管(603),所述操作管(603)位于两个单向阀(602)之间,所述操作管(603)上滑动连接有推动板(604),所述操作管(603)上设置有用于推动板(604)推动的推动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具,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单向阀(602)的导通方向为安装管(601)靠近固定管(501)的一端至另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组件包括滑动连接在操作管(603)上的推动杆(701),所述推动杆(701)位于操作管(603)内部的一端与推动板(604)相固定,所述推动杆(701)的另一端固定有推动销(703)。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杆(701)位于操作管(603)内部的侧壁上套设有弹簧(702),所述弹簧(702)的两端分别与操作管(603)的内壁及推动板(604)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销(703)的侧壁上设置有防滑凸起。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模具,包括上模具及下模具,所述上模具及下模具之间设置有多个进胶口,所述上模具上开设有多个排气槽,各个所述排气槽上设置有封堵机构;所述封堵机构包括设置在排气槽上的固定管,所述固定管上螺纹啮合连接有封堵杆,所述封堵杆的一端将排气槽封堵设置,所述封堵杆的另一端固定有转动销,所述固定管上设置有便于模具内部排气的排气机构。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模具,对工件进行浇筑成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对模具内部产生困气的排气机构,便于将模具内部的困气排出,避免气体卷入模具型腔内在产品外观形成水花,提高了模具对产品注塑成型的质量。提高了模具对产品注塑成型的质量。提高了模具对产品注塑成型的质量。


技术研发人员:温国辉 卢纲 王波 蓝子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市东亚合成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6
技术公布日:2022/3/19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