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数据中心、集装箱数据中心及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3-19 21:59: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数据中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中心、集装箱数据中心及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信息技术不断的发展,对于数据中心的需求快速增长。新建数据中心时,需部署冷却系统及大量的服务器。新建数据中心的建设时长比较长,硬件部署完后还需对冷却系统进行调整等。
3.目前,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的安装程序较为复杂,且升级或改造的便捷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或改善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中心、集装箱数据中心及冷却系统。
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
6.制冷组件,用于设置在室内,吸收室内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
7.蒸发冷凝组件,与所述制冷组件连接,用于利用蒸发冷却方式散去所述制冷组件吸收的热量;
8.动力组件,包括压缩机及第一泵,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一泵中的至少一个工作用以为所述蒸发冷凝组件及所述制冷组件提供制冷动力;
9.其中,所述动力组件和所述蒸发冷凝组件作为集成设备设置在室外,所述动力组件位于所述蒸发冷凝组件的下方。
10.进一步的,所述蒸发冷凝组件与所述动力组件可拆卸连接,以便更换不同的蒸发冷凝组件。
11.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数据中心。所述数据中心包括多个服务器及冷却系统;所述多个服务器设置在室内;所述冷却系统包括:
12.制冷组件,用于设置在室内,吸收室内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
13.蒸发冷凝组件,与所述制冷组件连接,用于利用蒸发冷却方式散去所述制冷组件吸收的热量;
14.动力组件,包括压缩机及第一泵,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一泵中的至少一个工作用以为所述蒸发冷凝组件及所述制冷组件提供制冷动力;
15.其中,所述动力组件和所述蒸发冷凝组件作为集成设备设置在室外,所述蒸发冷凝组件与所述动力组件可拆卸连接,以便根据需要更换不同功率的蒸发冷凝组件。
16.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所述集装箱数据中心包括集装箱、多个服务器及冷却系统;多个服务器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内,所述冷却系统包括:
17.制冷组件,用于设置在集装箱内,吸收所述集装箱内服务器产生的热量;
18.蒸发冷凝组件,与所述制冷组件连接,用于利用蒸发冷却方式散去所述制冷组件吸收的热量;
19.动力组件,包括压缩机及第一泵,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一泵中的至少一个工作用以为所述蒸发冷凝组件及所述制冷组件提供制冷动力;
20.其中,所述动力组件和所述蒸发冷凝组件作为集成设备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外,所述蒸发冷凝组件与所述动力组件可拆卸连接,以便根据需要更换不同功率的蒸发冷凝组件。
21.本技术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出了一种将蒸发冷凝与氟泵技术结合的冷却系统,其中,蒸发冷凝组件可利用蒸发冷却方式散去吸收自数据中心的热量,将蒸发冷凝组件与动力组件相结合,冷却系统的能效高。另外,本方案将蒸发冷凝组件和动力组件作为集成设备设计,便于冷却系统的快速交付、应用,无需现场对多种单个部件进行组装和调试。另外,本技术实施例方案中动力组件位于蒸发冷凝组件的下方,这样气流组织更加顺畅,有助于提高系统的能效。
22.进一步的,本方案中蒸发冷凝组件与动力组件采用可拆卸连接,这样可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类型、功率的蒸发冷凝组件,以适应不同的需求。比如在需要提高自然冷却能力的时候,可选用大型或超大型的蒸发冷凝组件,可有效增加自然冷却能力,有助于进一步的提高系统的能效。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中蒸发冷凝组件和动力组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6.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中蒸发冷凝组件替换后的结构示意图;
27.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工作在泵模式下的制冷循环示意图;
28.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工作在压缩机模式下的制冷循环示意图;
29.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工作在混合模式下的制冷循环示意图;
30.图7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中增加二级泵的结构示意图;
31.图8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
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33.在本技术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描述的一些流程中,包含了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多个操作,这些操作可以不按照其在本文中出现的顺序来执行或并行执行。操作的序号如101、102等,仅仅是用于区分各个不同的操作,序号本身不代表任何的执行顺序。另外,这些流程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操作,并且这些操作可以按顺序执行或并行执行。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设备、模块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另外,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4.图1示出了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中心的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制冷组件1、蒸发冷凝组件2及动力组件3。其中,制冷组件1用于设置在室内,吸收室内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蒸发冷凝组件2与所述制冷组件1连接,用于利用蒸发冷却方式散去所述制冷组件吸收的热量。动力组件3包括压缩机31及第一泵32,所述压缩机31和所述第一泵32中的至少一个工作用以为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及所述制冷组件1提供制冷动力。所述动力组件3和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作为集成设备设置在室外,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与所述动力组件3可拆卸连接,以便更换不同的蒸发冷凝组件2。
35.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泵32可称为制冷剂泵,如氟泵、水泵等等,本文不作限定。其中,蒸发冷却方式是利用水蒸发吸热制冷的方式。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是将蒸发冷却技术与氟泵技术相结合的制冷循环系统。
36.本实施例中,可将蒸发冷凝组件及动力组件设计为集成设备,即在冷却系统设计时将蒸发冷凝组件及动力组件进行统筹设计,将制冷量、整机能效等关键指标作为核心设计指标。统筹各部件的能力、匹配性,并将各部件集成于一体,具备高能效、高可用性的特点,并支持模块化、快速交付。
37.例如,一种可实现的方案,所述动力组件3位于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的下方,如图1所示。实质上,所述动力组件3和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也可左右或前后设置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将所述动力组件3设置在蒸发冷凝组件2的下方,这样蒸发冷凝组件2的气流组织更顺畅。
38.如图2所示,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安装架5。所述安装架5上设有集液盘6,所述集液盘6位于所述安装架5高度方向(如图2中的x方向)上的中部,将所述安装架5分隔出上下两个空间。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设置在所述安装架5上,并位于所述集液盘6上方的空间内;所述动力组件3设置在所述安装架5上,并位于所述集液盘6下方的空间内。
39.所述集液盘6内可装盛有水等液体。集液盘6敞口大,盘内的液体的水平面大。在环境温度较高时,集液盘6内水的比热容较大,可吸收周围的热量。因此,集液盘6的设置也可起到降温的作用,以吸收集成设备内的热量。
40.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可包括但不限于:冷凝器21及通风装置22。其中,所述冷凝器21与所述动力组件3连接,且位于所述集液盘6的上方。所述动力组件3为所述冷凝器21提供循环动力,使得冷凝器21的冷凝管路内的制冷介质循环流动。通风装置22用于为所述冷凝器21提供散热气流。冷却系统工作时,冷凝器21的冷凝管路内的高温制冷介质(如液体或气体等),与通风装置引入的外界空气流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热空气
流从通风装置的出风口排出,冷凝器21的冷凝管路内的制冷介质降温。其中,通风装置22可包括风机。蒸发冷凝组件2和动力组件3构成的集成设备的设备外壁上可设有进风口24和出风口。通风装置22的风机可设置在出风口处。其中,所述入风口24可设置在靠近所述集液盘6,所述冷凝器21侧下方的位置。如图2所示,所述冷凝器21包括斜置的冷凝管211,斜置的冷凝管211的上端靠近安装架5的侧架体,斜置的冷凝管211的下端远离所述安装架5的侧架体,这样的设置使得冷凝管211朝向进风口24,与自进风口24进入的空气流的接触面大,散热效果好。
41.在数据中心建设的地方安装冷却系统时,可根据当前地区常年风向来设计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位置。
42.再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还可包括喷淋装置。其中,喷淋装置具有位于所述冷凝器21上方的喷淋单元231,用于向所述冷凝器21喷洒散热介质。散热介质可以是水等液体,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喷淋装置还包括循环水泵、喷淋管道等。喷淋管道内流动的水,可取自储水桶,或者取自周围环境中的河流等。若喷淋装置包括储水桶,则该储水桶也可设置在集液盘的下方。当然,储水桶设置在其他任意位置,具体的可根据数据中心所处环境空间来确定,本文不作具体限定。所述循环水泵用来将储水桶内的液体泵入喷淋管道内,以通过喷淋管道至喷淋单元231。所述喷淋管道上还可设置有调节阀,通过调节调节阀的开度,来控制喷淋单元的喷淋量。喷淋单元231可包括:设置在所述冷凝器21上的喷淋横管,喷淋横管上设置喷淋口。进一步的,位于冷凝器21下方的集液盘6用于收集喷淋液体。
43.本技术实施例将蒸发冷凝组件2和动力组件3设计为可拆卸连接,这样方便在改建数据中心时按照改建需要更换蒸发冷凝组件或动力组件。除了在改建场景中能体现其便捷性外,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设计、生产过程中也能体现其便捷性、灵活性、快速交付的特点。将蒸发冷凝组件2和动力组件3分成两部分设计,再组装成集成设备。该集成设备在设计阶段和生产阶段已完成了调试和测试,将集成设备作为交付安装的整体设备,在现场安装时,无需再现场进行调试,保证较好性能的同时,还能快速交付、安装;有助于缩短数据中心建设时长。还有,在生产时,还可生成不同型号的蒸发冷凝组件,这样可根据新建数据中心所在地区的环境情况和/或能效要求,匹配出适于不同环境和/或要求的集成设备。比如,当地对能效要求高或当地常年温度不高,此时可选用一个大型或超大型的蒸发冷凝组件,以有效增加冷却系统的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冷却的能力,以提高系统能效。可见,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还可提高集成设备的生产灵活性。
44.图3示出了将图2中的蒸发冷凝组件更换为蒸发冷凝效果更强的组件后的实例。比如,相较于图2中的冷凝器,图3中冷凝器的冷凝管路更密更多。提高蒸发冷凝组件的冷却能力,除增加冷凝器的冷凝管的方案外,还可调整喷淋装置的喷淋能力的方案,比如,加大喷淋装置喷淋量。
45.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冷却系统还可包括节流装置4、第一旁通装置7及第二旁通装置8。所述第一泵32的第一端与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泵32的第二端与所述节流装置4的高压端连接。所述节流装置4的低压端与所述制冷组件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制冷组件1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31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压缩机31的第二端与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旁通装置7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压
缩机31的两端,所述第一旁通装置7用于按照第一指令在连通状态和断开状态间切换。所述第二旁通装置8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泵32的两端,所述第二旁通装置8用于按照第二指令在连通状态和断开状态间切换。
46.基于上述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冷却控制器(图中未示出)。所述冷却控制器输出相应的控制指令以控制:第一泵32、压缩机31、第一旁通装置7、第二旁通装置8等。具体的,所述冷却控制器具有多种工作模式,比如泵模式、压缩机模式、混合模式等等。具体的,
47.泵模式时,如图4所示,冷却控制器控制第一旁通装置7处于连通状态,控制压缩机31关闭,控制第一泵32工作,第二旁通装置8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制冷循环为:制冷组件1吸收室内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后,高温的制冷介质在第一泵32提供的循环动力作用下经第一旁通装置7后进入蒸发冷凝组件2内进行降温,降温后制冷介质经第一泵32进入节流装置4,降温后的制冷介质在节流装置4中降压后进入制冷组件,以便制冷组件继续吸收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不断循环达到制冷的目的。其中,蒸发冷凝组件2中冷凝器的冷凝管表面覆盖的水膜(喷淋装置喷淋的水形成的)与空气流进行热交换,带着冷凝管内高温制冷介质的热量。
48.压缩机模式时,如图5所示,冷却控制器控制第一旁通装置7处于断开状态,控制压缩机31工作,控制第一泵32关闭,第二旁通装置8处于连通状态。此时,制冷循环为:制冷组件1吸收室内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后,高温的制冷介质进入压缩机31后升温升压,升温升压后的制冷介质进入蒸发冷凝组件2内进行降温,降温后制冷介质再经第二旁通装置进入节流装置4,经节流装置4降压后进入制冷组件1,以便制冷组件1继续吸收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不断循环达到制冷的目的。
49.混合模式时,如图6所示,冷却控制器控制第一旁通装置7处于断开状态,控制压缩机31工作,控制第一泵32工作,第二旁通装置8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压缩机31可变频运行。制冷循环为:制冷组件1吸收室内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后,高温的制冷介质进入压缩机31后升温升压,升温升压后的制冷介质进入蒸发冷凝组件2内进行降温,降温后制冷介质再经第一泵32进入节流装置4,经节流装置4降压后进入制冷组件1,以便制冷组件1继续吸收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不断循环达到制冷的目的。
50.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二次泵的方案,以解决多末端、低负载分配不均等调节的问题。比如,数据中心中有多个需要冷却的对象,冷却对象可以是数据中心的不同机柜上的服务器,也可以是不同液冷箱内的服务器,等等。相应的,针对多个冷却对象,可部署多个所述制冷组件。一个冷却对象可部署有一个、两个或更多的制冷组件。即,本实施例中的冷却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制冷组件1;所述制冷组件1连接有节流装置4。所述动力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泵9。所述第二泵9与所述第一泵32连接,并与多个所述制冷组件1中的至少一个制冷组件1连接的节流装置4的高压侧连接,用于与所述第一泵32协同工作;所述第二泵9的两端连接有第三旁通装置10,所述第三旁通装置10用于按照第三指令在连通状态和断开状态间切换。
51.同样的,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旁通装置10也可与冷却控制器连接,以接收冷却控制器发送的指令以进行状态的切换。所述第三旁通装置10的通断状态可与第二旁通装置8的通断状态保持一致。即在泵模式时,第三旁通装置10与第二旁通装置8均处于断开状态;在
压缩机模式时,第三旁通装置10与第二旁通装置8均处于导通状态;在混合模式时,第三旁通装置10与第二旁通装置8均处于断开状态。
52.比如,图7所示的例子,动力组件包括两个第二泵9。为了方便描述,将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泵称为一级泵,第二泵称为二级泵。图7中的两个第二泵,分别称为第一二级泵901,第二二级泵902。图7中的多个制冷组件包括:第一制冷组件101、第二制冷组件102、第三制冷组件103。第一二级泵901与第一泵32连接,并与多个制冷组件中第一制冷组件101和第二制冷组件102连接的节流装置4的高压侧连接。第二二级泵902与第一泵32连接,并与多个制冷组件中第三制冷组件103连接的节流装置4的高压侧连接。
53.本实施例中末端第二泵(或二级泵)与制冷组件如何搭配连接,可基于实际需要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54.另外,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泵、第二泵均为制冷剂泵,如水泵、氟泵等。末端多个第二泵的总流量与第一泵的流量相等。
55.本技术实施例方案提出了多级泵系统,以解决多末端、低负载分配不均等调节的问题;再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将蒸发冷凝组件和动力组件作为集成设备进行设计可进一步提高数据中心能效,以适用数据中心高能效的发展需求,计划未来规模应用。
56.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的制冷组件1可包括:循环管路和蒸发器。其中,循环管路用于连通数据中心的液冷箱,以循环流动所述液冷箱内用于冷却所述数据中心发热元件的浸没液;所述数据中心发热元件浸没于所述浸没液中。蒸发器与所述蒸发冷凝组件及所述动力组件连接,用于吸收所述循环管路内浸没液的热量,以降低所述浸没液的温度。
57.所述数据中心的发热元件为服务器的组成部件,如处理器、内存等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58.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的冷却系统还可包括:传感器及冷却控制器。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环境参数。冷却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参数,控制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一泵中的至少一个工作用以为所述蒸发冷凝组件及所述制冷组件提供制冷动力。
59.再进一步的,所述环境参数可包括温度。所述冷却控制器在根据所述环境参数,控制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一泵中的至少一个工作时,用于:
60.所述温度小于或等于第一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泵工作,由所述第一泵为所述蒸发冷凝组件及所述制冷组件提供制冷动力;
61.所述温度大于所述第一阈值并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一泵工作,共同为所述蒸发冷凝组件及所述制冷组件提供制冷动力;
62.所述温度大于所述第二阈值时,控制所述压缩机工作,由所述压缩机为所述蒸发冷凝组件及所述制冷组件提供制冷动力;
63.其中,所述第一阈值小于所述第二阈值。
64.例如,第一阈值为12
°
,第二阈值为25
°
。在温度小于或等于10
°
时,冷却控制器控制第一泵工作,压缩机处于关闭状态或停止工作,第一旁通装置7处于连通状态,第二旁通装置8处于断开状态;即冷却系统工作于泵模式,如上文中提及的内容。
65.在温度大于12
°
并小于或等于25
°
时,冷却控制器控制第一泵工作、压缩机工作、第一旁通装置7和第二旁通装置8均处于断开状态,此时冷却系统工作于混合模式,压缩机可变频运行,如上文中提及的内容。
66.在温度大于25
°
时,冷却控制器控制第一泵关闭、压缩机工作、第一旁通装置处于断开状态、第二旁通装置处于连通状态,此时冷却系统工作于压缩机模式,如上文中提及的内容。
67.当然,除了以温度作为参照用来控制系统的工作模式外,还可将数据中心内的温度作为参照。即综合数据中心内温度以及室外温度,来控制系统的工作模式。进一步的,在综合数据中心内温度以及室外温度的基础之上,还可结合室外风力等,来动态控制系统的工作模式。
68.在温度低的时候,只需要靠蒸发冷凝组件就能负担系统的制冷,系统的制冷循环动力就是第一泵。如果系统如图7所示的结构,具有二级泵时,在泵模式下,第一泵和第二泵同时工作,为系统提供制冷循环动力。
69.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节流装置的作用是:维持蒸发冷凝组件的高压,制冷组件的低压。第一旁通装置、第二旁通装置及第三旁通装置可以是旁通阀等。另外,本实施例提供的系统中制冷介质可以是水。
70.工作的泵模式时,主要是靠蒸发冷凝组件进行降温、冷却,实质上就是充分利用自然冷却能力,而不适用缩机,机房pue值可低至1.15甚至更低。
7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方案提出了蒸发冷凝组件与动力组件组成一套集成的设备,可便于系统快速交付、应用。同时,蒸发冷凝组件与动力组件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本方案支持配置更大的冷凝器,让系统在节能、节水工况运行的时间更长。
72.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中心。如图8所示,该数据中心包括多个服务器及冷却系统;所述多个服务器设置在室内,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制冷组件1、蒸发冷凝组件2及动力组件3。其中,制冷组件1用于设置在室内,吸收室内数据中心产生的热量。蒸发冷凝组件2与所述制冷组件1连接,用于利用蒸发冷却方式散去所述制冷组件吸收的热量。动力组件3包括压缩机31及第一泵32,所述压缩机31和所述第一泵32中的至少一个工作用以为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及所述制冷组件1提供制冷动力。所述动力组件3和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作为集成设备设置在室外,所述蒸发冷凝组件2与所述动力组件3可拆卸连接,以便根据需要更换不同功率的蒸发冷凝组件2。
73.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数据中心还可包括液冷箱11。所述液冷箱11内有浸没液,服务器设置在所述液冷箱11内并浸没于所述浸没液中。所述液冷箱11通过管路与所述冷却系统连接,所述冷却系统用于吸收所述浸没液的热量。浸没式液冷服务器是:把服务器整体浸泡在沸点低(35度左右),绝缘、无腐蚀性的特殊液体里(如特殊的油或氟化液),以液体为媒介把服务器中cpu、内存条、芯片组、扩展卡等电子期间在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冷热交换工程设计带走。
74.再进一步的,如图8中的所述液冷箱11可以为多个;所述多个服务器分成多组分布在多个液冷箱11内。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制冷组件1。参见图7所示,所述制冷组件1连接有对应的节流装置4;所述动力组件3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泵9。所述第二泵9与所述第一泵32连接,并与多个所述制冷组件1中的至少一个制冷组件连接的节流装置4的高压侧连接,用于与所述第一泵32协同工作。所述第二泵9的两端连接有第三旁通装置10,所述第三旁通装置10用于按照第三指令在连通状态和断开状态间切换。
75.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可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方案实现,更详尽的内容可参见上
文中的内容,此处不作赘述。
76.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其结构与图8类同。该集装箱数据中心包括集装箱、多个服务器及冷却系统;多个服务器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内。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制冷组件、蒸发冷凝组件及动力组件。其中,所述制冷组件用于设置在集装箱内,吸收所述集装箱内服务器产生的热量。所述蒸发冷凝组件与所述制冷组件连接,用于利用蒸发冷却方式散去所述制冷组件吸收的热量。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压缩机及第一泵,所述压缩机和所述第一泵中的至少一个工作用以为所述蒸发冷凝组件及所述制冷组件提供制冷动力。所述动力组件和所述蒸发冷凝组件作为集成设备设置在所述集装箱外,所述蒸发冷凝组件与所述动力组件可拆卸连接,以便根据需要更换不同功率的蒸发冷凝组件。
77.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上设有集液盘,所述集液盘位于所述安装架高度方向上的中部,将所述安装架分隔出上下两个空间。所述蒸发冷凝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并位于所述集液盘上方的空间内。所述动力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架上,并位于所述集液盘下方的空间内。
78.同样的,所述数据中心还可包括液冷箱。所述液冷箱内有浸没液,服务器设置在所述液冷箱内并浸没于所述浸没液中。所述液冷箱通过管路与所述冷却系统连接,所述冷却系统用于吸收所述浸没液的热量。浸没式液冷服务器是:把服务器整体浸泡在沸点低(35度左右),绝缘、无腐蚀性的特殊液体里(如特殊的油或氟化液),以液体为媒介把服务器中cpu、内存条、芯片组、扩展卡等电子期间在运行时所产生的热量通过冷热交换工程设计带走。
79.再进一步的,所述液冷箱为多个;所述多个服务器分成多组分布在多个液冷箱内。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多个所述制冷组件。所述制冷组件连接有对应的节流装置;所述动力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泵。所述第二泵与所述第一泵连接,并与多个所述制冷组件中的至少一个制冷组件连接的节流装置的高压侧连接,用于与所述第一泵协同工作。所述第二泵的两端连接有第三旁通装置,所述第三旁通装置用于按照第三指令在连通状态和断开状态间切换。
80.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可采用上述实施例的方案实现,更详尽的内容可参见上文中的内容,此处不作赘述。
8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