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管式反应器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20:09: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式反应器。


背景技术:

2.传统的管式反应器在工作过程中,会发生剧烈的震动,因此管式反应器常见的故障就是连接件在运行过程中,因为剧烈震动加速老化。不仅有生产危险,同时对生产效率也有很大影响。
3.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做出了一系列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式反应器,以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
5.一种管式反应器,包括:前端结构、换热器、支座、后端结构、隔板、拉杆、缓冲结构和检验结构,所述前端结构和后端结构分别设于换热器前后两侧,所述支座设于换热器左右两侧,所述隔板设于换热器的内壁中央,所述拉杆设于换热器的管板上,所述缓冲结构与支座连接,所述检验结构设于换热器下方;
6.其中,所述缓冲结构包括:固定板、缓冲带、安装板、连接加固板、承接柱和底座,所述固定板一端与支座连接,所述固定板另一端与缓冲带连接,所述缓冲带内设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条,所述缓冲带与安装板连接,所述连接加固板设于左右对称的缓冲带之间,承接柱连接安装板与底座,所述底座固定于地面上。
7.进一步,所述前端结构包括:前端封头、前端筒体和前端连接法兰,所述前端封头与前端筒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前端筒体的另一端通过前端连接法兰与换热器连接。
8.进一步,所述换热器包括:换热器筒体、换热管、折流挡板和管板,所述换热管设于换热器筒体内,所述折流挡板与换热器筒体的内壁连接,所述管板设于换热器筒体与前端结构之间。
9.进一步,所述后端结构包括:后端封头、后端筒体和后端连接法兰,所述后端封头与后端筒体的一端连接,所述后端筒体的另一端通过后端连接法兰与换热器连接。
10.进一步,所述检验结构包括:红外发射端、红外接收端和发信器,所述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设于缓冲结构的两侧,所述红外发射端和红外接收端与发信器连接,所述发信器与工控机连接。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2.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增加缓冲结构,减少因为震动带来的零件加速老化问题;增加检验结构,提前预警震动危险。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4.图2为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15.附图标记:
16.前端结构100、前端封头110、前端筒体120和前端连接法兰130。
17.换热器200、换热器筒体210、换热管220、折流挡板230、管板240和支座300。
18.后端结构400、后端封头410、后端筒体420和后端连接法兰430。
19.隔板500、拉杆600、缓冲结构700、固定板710、缓冲带720、安装板730、连接加固板740、承接柱750和底座760。
20.检验结构800、红外发射端810、红外接收端820和发信器830。
具体实施方式
21.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2.实施例1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24.如图1和2所示,一种管式反应器,包括:前端结构100、换热器200、支座300、后端结构400、隔板500、拉杆600、缓冲结构700和检验结构800,前端结构100和后端结构400分别设于换热器200前后两侧,支座300设于换热器200左右两侧,隔板500设于换热器200的内壁中央,拉杆600设于换热器200的管板上,缓冲结构700与支座300连接,检验结构800设于换热器200下方。
25.其中,缓冲结构700包括:固定板710、缓冲带720、安装板730、连接加固板740、承接柱750和底座760,固定板710一端与支座300连接,固定板710另一端与缓冲带720连接,缓冲带720内设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条,缓冲带720与安装板730连接,连接加固板740设于左右对称的缓冲带720之间,承接柱750连接安装板730与底座760,底座760固定于地面上。
26.前端结构100包括:前端封头110、前端筒体120和前端连接法兰130,前端封头110与前端筒体120的一端连接,前端筒体120的另一端通过前端连接法兰130与换热器200连接。
27.换热器200包括:换热器筒体210、换热管220、折流挡板230和管板240,换热管220设于换热器筒体210内,折流挡板230与换热器筒体210的内壁连接,管板240设于换热器筒体210与前端结构100之间。
28.后端结构400包括:后端封头410、后端筒体420和后端连接法兰430,后端封头410与后端筒体420的一端连接,后端筒体420的另一端通过后端连接法兰430与换热器200连接。
29.检验结构800包括:红外发射端810、红外接收端820和发信器830,红外发射端810和红外接收端820设于缓冲结构700的两侧,红外发射端810和红外接收端820与发信器830连接,发信器830与工控机连接。
30.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为传统的管式反应器,其中,换热器200还设有基础的导热油进出口,前端结构100和后端结构400还设有基础的反应物进出口。
31.主要创新点在于增加了缓冲结构700和检验结构800。缓冲结构700其原理是,缓冲带720通过固定板710与支座300连接,缓冲带720与安装板730连接,安装板730再通过承接
柱750和底座760连接。而两侧对称的缓冲带720之间设有连接加固板740。缓冲带720内部结构是具有弹性的缓冲条,当换热器200工作时产生振动,冲击力传递至缓冲带720,通过缓冲条的弹性弯曲进行消力,而防止缓冲带720断裂,对称的缓冲带720中间通过柔性材料的连接加固板740进行连通固定,增加结构强度。然后再通过承接柱750的柱体结构传导到底座760完成整个缓冲的过程。
32.另一方面,设计检验结构800用以检测缓冲结构700的震动幅度。其原理是在缓冲结构700两侧设置红外发射端810和红外接收端820,通过红外系统对缓冲带720的位移距离推断震动强度,来提前预防事故的发生。
33.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各种变化。


技术特征:
1.一种管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端结构(100)、换热器(200)、支座(300)、后端结构(400)、隔板(500)、拉杆(600)、缓冲结构(700)和检验结构(800),所述前端结构(100)和后端结构(400)分别设于换热器(200)前后两侧,所述支座(300)设于换热器(200)左右两侧,所述隔板(500)设于换热器(200)的内壁中央,所述拉杆(600)设于换热器(200)的管板上,所述缓冲结构(700)与支座(300)连接,所述检验结构(800)设于换热器(200)下方;其中,所述缓冲结构(700)包括:固定板(710)、缓冲带(720)、安装板(730)、连接加固板(740)、承接柱(750)和底座(760),所述固定板(710)一端与支座(300)连接,所述固定板(710)另一端与缓冲带(720)连接,所述缓冲带(720)内设有具有弹性的缓冲条,所述缓冲带(720)与安装板(730)连接,所述连接加固板(740)设于左右对称的缓冲带(720)之间,承接柱(750)连接安装板(730)与底座(760),所述底座(760)固定于地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结构(100)包括:前端封头(110)、前端筒体(120)和前端连接法兰(130),所述前端封头(110)与前端筒体(120)的一端连接,所述前端筒体(120)的另一端通过前端连接法兰(130)与换热器(200)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200)包括:换热器筒体(210)、换热管(220)、折流挡板(230)和管板(240),所述换热管(220)设于换热器筒体(210)内,所述折流挡板(230)与换热器筒体(210)的内壁连接,所述管板(240)设于换热器筒体(210)与前端结构(100)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结构(400)包括:后端封头(410)、后端筒体(420)和后端连接法兰(430),所述后端封头(410)与后端筒体(420)的一端连接,所述后端筒体(420)的另一端通过后端连接法兰(430)与换热器(200)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式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检验结构(800)包括:红外发射端(810)、红外接收端(820)和发信器(830),所述红外发射端(810)和红外接收端(820)设于缓冲结构(700)的两侧,所述红外发射端(810)和红外接收端(820)与发信器(830)连接,所述发信器(830)与工控机连接。

技术总结
一种管式反应器,包括:前端结构、换热器、支座、后端结构、隔板、拉杆、缓冲结构和检验结构,前端结构和后端结构分别设于换热器前后两侧,支座设于换热器左右两侧,隔板设于换热器的内壁中央,拉杆设于换热器的管板上,缓冲结构与支座连接,检验结构设于换热器下方。其中,缓冲结构包括:固定板、缓冲带、安装板、连接加固板、承接柱和底座。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技术相比,增加缓冲结构,减少因为震动带来的零件加速老化问题;增加检验结构,提前预警震动危险。提前预警震动危险。提前预警震动危险。


技术研发人员:张平 朱泰峰 高峰 沈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洛法化工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8.16
技术公布日:2022/3/15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