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及转运方法与流程

2022-03-16 14:29:02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垃圾处理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及转运方法。


背景技术:

2.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导致我国城市人口的大幅激增,带动了城市经济水平的飞速提升。城镇居民在生产、生活中产生垃圾规模也愈发严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生活垃圾处理量也大幅增加,作为生活垃圾处理流程上的核心环节,垃圾压缩转运处理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了生活垃圾处理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环保节能水平。
3.目前生活垃圾竖式压缩转运站工艺布置中,有平进平出和高进低出两种进料和出料的基本布置形式,如图1所示的高进高出的垃圾转运系统中的转运车辆和收集车辆处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收集车辆将垃圾卸入位于基坑内的容器内,经过压实器夯实,最后转移至转运车辆上,最后由转运车辆运转至二次转运站或终端垃圾处理设施,由于转运车辆和收集车辆需要处于不同高度的平台上,还需要为压实器预留出专门的维修通道,建造和维护成本较高,此外,高进高出的垃圾转运系统中的压实器只能沿着基坑的排列方向或竖直方向运动,从而导致压实器在不需要工作时仍然占据一基坑上方的空间,在使用第一升降装置吊运容器时,有可能会占据容器的停泊位置。
4.如图2和图3所示的异侧平进平出垃圾转运系统,转运车辆和收集车辆分别位列基坑的两侧,位于基坑一侧的收集车辆将垃圾卸载到位于基坑的容器内,使用压实器将容器内的垃圾压实,等到容器内装满垃圾后,通过翻转提升设备将该容器转移到位于基坑另一侧的转运车辆上,最后由该转运车辆将容器运转至二次转运站或终端垃圾处理设施,异侧平进平出垃圾转运系统相比于高进高出的垃圾转运系统虽然节省了一定的建造成本,维护较为方便,但占地面积较大,而且翻转提升设备结构复杂,故障率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的异侧平进平出垃圾转运系统的结构复杂且故障率较高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的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第一吊梁可以沿着基坑的分布方向水平运动,第一升降装置可以升降也可以沿着第一吊梁的长度方向移动,从而将容器放入基坑内或从基坑内取出,通过使用第一吊架替代了翻转提升设备,简化了整个系统的结构,降低了故障率。
6.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包括:
8.若干并列排布的基坑,每一所述基坑内部均用于放置一容器,每一所述容器内均用于放置垃圾;
9.与所述基坑数量相同的溜槽,每一所述溜槽均包括一可翻转的盖板,每一所述盖板均设置在对应一所述基坑的顶面与对应一所述容器的顶面之间的缝隙处;
10.第一吊架,所述第一吊架包括设置在基坑上方的第一吊梁和第一升降装置,所述第一吊梁沿所述基坑排列的方向水平运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还沿所述第一吊梁的长度方向运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用于将一所述容器放入对应的一所述基坑内或将一所述容器从对应的一所述基坑中取出;
11.第二吊架,所述第二吊架包括第二吊梁和第二升降装置,所述第二吊梁位于所述所述基坑的上方,且所述第二吊梁沿所述基坑排列的方向水平运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还沿所述第二吊梁的长度方向运动;
12.压实器,所述压实器安装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上,所述压实器的底端伸入一所述容器的内部,且用于将该所述容器内部的垃圾压实。
13.上述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其中,所述第二吊架还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二支撑梁,每一所述支撑梁与任意一所述基坑之间均留有用于停放所述压实器的停泊空间。
14.上述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其中,两所述第二支撑梁顶端的相对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吊梁的两端分别可滑动的安装在两所述第二滑轨上。
15.上述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吊架还包括两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梁,两所述第二支撑梁均位于两所述第一支撑梁之间,两所述第一支撑梁顶端相对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吊梁的两端可滑动的安装在两所述第一滑轨上。
16.上述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其中,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和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均选用卷扬机。
17.上述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其中,每一所述第一支撑梁、每一所述第二支撑梁均竖直设置。
18.上述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其中,每一所述溜槽还包括加强支架和液压传动系统,所述加强支架固定安装在对应一所述盖板的底面,所述液压传动系统设置在对应一所述基坑顶端的一侧,且与对应一所述盖板连接。
19.上述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其中,每一所述基坑顶面的一侧还包括一用于停放转运车和/收集车辆的停泊位。
20.上述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其中,每一所述盖板的中间均设置有与对应的所述基坑的顶面形状匹配的开槽。
21.一种转运方法,应运用于上述的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其中,包括如下步骤:
22.第一步,所述转运车辆停靠在一所述停泊位上,并将该所述转运车辆上的所述容器卸下后离开该所述停泊位;
23.第二步,对应所述基坑上的所述盖板翻转离开对应的所述容器的顶面,所述第一吊梁带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运动至所述容器处,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将该所述容器提起至对应的所述基坑的正上方,并缓缓下降直至所述容器完全落入对应的所述基坑内后,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上升并由所述第一吊梁带回初始位置;
24.第三步,所述盖板再次翻转,从而填充的对应的所述基坑与对应的所述容器之间
的缝隙;
25.第四步,所述收集车运动至该所述停泊位,并将所述收集车上的垃圾卸载至该所述容器内后离开该所述停泊位,所述第二支撑梁带动所述压实器至该所述基坑的上方,所述第二升降装置带动所述压实器下降至该所述容器内,所述压实器将所述容器内的垃圾压实后,所述第二升降装置上升带动所述压实器离开该所述基坑后,所述第二吊梁带动所述第二升降装置返回所述停泊空间处;
26.第五步,重复第四步,直至该所述容器内装满垃圾;
27.第六步,一所述转运车辆运动至该所述停泊位,对应所述基坑上的所述盖板翻转离开对应的所述容器的顶面,所述第一吊梁带动所述第一升降装置运动至该所述基坑的上方,所述第一升降装置将该所述容器从对应所述基坑中取出,并将该所述容器装在该所述转运车辆上,所述第一升降装置上升并由所述第一吊梁带回初始位置;
28.第七步,所述转运车辆运至二次转运站或终端垃圾处理设施。
29.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积极效果是:
30.(1)本发明通过第一吊架代替了翻转提升设备,第一吊梁可以沿着基坑的分布方向水平运动,设置在第一吊梁上的第一升降装置可以升降还可以沿着第一吊梁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一升降装置吊取容器,通过第一吊架和第一吊梁调整容器的空间位置,可以快速将容器放入基坑内或从基坑内部取出;
31.(2)本发明的第二吊架不仅仅可以沿着基坑的分布方向运动,还可以通过第二升降装置沿着第二吊架的长度方向运动,实现了压实器在xyz三维空间的调整,可以快速将压实器送入容器内进行压实作业;
32.(3)本发明的第二支撑梁与若干的基坑之间留有用于停留压实器的停泊空间,避免了压实器阻碍容器的作业,同时也为压实器提供了一个检修和维护的空间。
附图说明
33.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高进高出垃圾转运系统;
34.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异侧平进平出垃圾转运系统的主视图;
35.图3为图2中的停泊位和基坑的俯视图;
36.图4为本技术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的第一状态图;
37.图5为本技术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的第二状态图;
38.图6为本技术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的第三状态图;
39.图7为本技术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的第四状态图;
40.图8为本技术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的第五状态图;
41.图9为本技术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的停泊位和基坑的俯视图;
42.图10为本技术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的溜槽的结构示意图。
43.附图中:1、基坑;2、容器;3、溜槽;31、盖板;32、加强支架;33、液压传动系统;4、第一吊架;41、第一吊梁;42、第一升降装置;43、第一支撑梁;44、第一滑轨;5、第二吊架;51、第二吊梁;52、第二升降装置;53、第二支撑梁;6、压实器;7、停泊位;8、停泊空间;91、转运车辆;92、收集车辆;93、翻转提升设备;94、转运大厅;95、卸料大厅;96、检修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45.如图4至图10,本技术的行吊式平进平出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系统包括了:基坑1、用于装载垃圾的容器2、溜槽3、第一吊架4、第二吊架5、压实器6、收集车辆92和转运车辆91,基坑1设有多个并且并排分布,每一基坑1均设置在地下且每一基坑1的顶端与地面平齐,容器2的数量与基坑1的数量相同,并且容器1的高度与基坑1的深度相同,从而便于容器2可以完全放入基坑1内且被基坑1的底面支撑,溜槽3的数量与基坑1的数量相同,溜槽3包括一可翻转的盖板31,每一盖板31的中心均设置有一与基坑1的顶面形状匹配的开槽,当容器2完全放入基坑1内后,对应的溜槽3翻转至水平状态并填充在对应基坑1顶面与对应容器2顶面之间的缝隙之间,防止收集车辆92卸载垃圾时垃圾从缝隙内进入基坑1内,若干基坑1的同一侧均设置有相同数量的停泊位7,当需要将容器2放入基坑1内或从基坑1内取出时,一转运车辆91停靠在停泊位7上,容器2完全放入基坑1内后,收集车辆92停靠在对应的停泊位7上,并将车上的垃圾倒入该容器2内。
46.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第二吊架5远离停泊位7的第二支撑梁53与若干基坑1的另一侧之间留有停泊空间8,当压实器6不需要工作时,压实器6在第二升降装置52的带动下停靠在停泊空间8内,避免妨碍容器2的停泊作业,也便于压实器6的检修或维护。
47.进一步,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如图10所示,每一溜槽3均还包括加强支架32和液压传动系统33,液压传动系统33通过带动盖板31翻转一定角度,优选为90度,从而可操作的实现将盖板31从对应的基坑1的顶面打开或关闭,加强支架32固定安装在对应的盖板31的底面,起到了加强盖板31强度的作用。
48.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转运方法,包括了以下的步骤:
49.第一步,转运车辆91停靠在一停泊位7上,并将该转运车辆91上的容器2卸下后离开该停泊位7;
50.第二步,对应基坑1上的盖板31翻转离开对应的容器2的顶面,第一吊梁41带动第一升降装置42运动至容器2处,第一升降装置42将该容器2提起至对应的基坑1的正上方,并缓缓下降直至容器2完全落入对应的基坑1内后,第一升降装置42上升并由第一吊梁41带回初始位置;
51.第三步,盖板31再次翻转,从而填充的对应的基坑1与对应的容器2之间的缝隙;
52.第四步,收集车辆92运动至该停泊位7,并将收集车辆92上的垃圾卸载至该容器2内后离开该停泊位7,第二支撑梁53带动压实器6至该基坑1的上方,第二升降装置52带动压实器6下降至该容器2内,压实器6将容器2内的垃圾压实后,第二升降装置52上升带动压实器6离开该基坑1后,第二吊梁52带动第二升降装置52返回停泊空间8处;
53.第五步,重复第四步,直至该容器2内装满垃圾;
54.第六步,一转运车辆91运动至该停泊位7,对应基坑1上的盖板31翻转离开对应的容器2的顶面,第一吊梁41带动第一升降装置42运动至该基坑1的上方,第一升降装置42将该容器2从对应基坑1中取出,并将该容器2装在该转运车辆91上,第一升降装置42上升并由第一吊梁41带回初始位置;
55.第七步,转运车辆91运至二次转运站或终端垃圾处理设施。
56.以上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
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