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闩锁装置及转向设备和方法与流程

2022-03-16 04:54: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第一闩锁单元、并且具有至少一个第二闩锁单元的闩锁装置,其中,第一闩锁单元的第一齿被形成为用于实现与第二闩锁单元的第二齿的互锁闩锁连接,并且第一闩锁单元的第一齿在各自情况下具有第一齿尖,其中,第一齿尖形成在第一齿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齿脊。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并且具有转向柱的转向设备,转向柱布置在支架上并且可在支架上调节,并且支架具有前述闩锁装置。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通过开篇所提及的闩锁装置产生互锁闩锁连接的方法,其中,第一闩锁单元和第二闩锁单元朝向彼此移动,其中第一闩锁单元的第一齿和第二闩锁单元的第二齿面向彼此。


背景技术:

2.从ep 3 172 114b1中已知这种闩锁装置、转向设备和/或方法。
3.转向设备的转向柱的倾斜度、高度和/或长度可以藉由可调节支架来调节。结果,布置在转向柱上的方向盘的位置可以与用户或驾驶员的需求相适配。闩锁装置可以用于将转向柱锁定或闩锁在期望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闩锁单元的齿与第二闩锁单元的齿以互锁的方式彼此接合。
4.然而,可以的是,在转向柱的期望位置,第一齿的第一齿尖搁置在第二齿的第二齿尖上。在这种齿对齿的情况下,第一闩锁单元的齿与第二闩锁单元的齿不直接接合彼此。相反,存在的风险是,在齿对齿的情况下,第一闩锁单元的第一齿将不与第二闩锁单元的第二齿接合。这可能会妨碍将转向柱有效锁定或闩锁到期望位置,特别是藉由第一齿与第二齿之间的互锁闩锁连接。此外,如果驾驶员或用户施加过大的力以在齿对齿的情况下强制闩锁或锁定,则存在损坏齿尖的风险。替代性地,存在的风险是,驾驶员将不得不再次致动用于调节转向柱的调节机构、并找到略微不同的设置以便避免齿对齿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是进一步开发开篇所提及的类型的闩锁装置、转向设备和/或方法,其方式为使得可以可靠地解决齿对齿的情况,并且可以实现期望的互锁闩锁连接。特别地,将提供替代性实施例。
6.闩锁装置具有带有第一齿的第一闩锁单元以及带有第二齿的至少一个第二闩锁单元。第一齿和第二齿被设计成彼此相互作用、并且在第一闩锁单元与第二闩锁单元之间形成互锁闩锁连接。取决于闩锁装置的特定设计,闩锁装置可以具有第三闩锁单元或另外的闩锁单元。特别地,第一闩锁单元与第二闩锁单元、第三闩锁单元、和/或另外的闩锁单元相互作用。第一闩锁单元的第一齿在各自情况下具有第一齿尖。特别地,第一齿在各自情况下具有一个单个齿尖。这个第一齿尖形成在第一齿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齿脊。第一闩锁单元的第一齿和第二闩锁单元的第二该齿排在各自情况下优选地横向于第一齿和/或第二齿的纵向方向、或者与该纵向方向成直角地延伸。第一闩锁单元的齿排藉由多个第一齿形成,第二闩锁单元的齿排藉由多个第二齿形成。根据本发明,第一齿脊被设计成至少部分
地弯曲。
7.在这种情况下的优点在于,由于在齿对齿的情况下第一齿脊至少部分地弯曲,因此第一齿脊的仅一个子部分抵靠或搁置在第二齿的第二齿尖上、或者抵靠第二齿的第二齿脊的子部分。以此方式,可以实施允许齿对齿的情况得以解决的闩锁装置的设计。
8.第一齿脊优选地被设计成在横向于第一齿的纵向方向、或者与第一齿的纵向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弯曲。第一齿脊可以被设计成在第一齿的纵向方向上在其整个长度上弯曲。特别地,第一齿脊具有弯曲部分和笔直部分。弯曲的第一齿脊或第一齿脊的弯曲部分可以具有恒定的半径或变化的半径。第一齿优选地具有背向彼此的两个齿面。特别地,这些齿面在各自情况下具有从第一齿的齿根开始、在相应的齿面表面上延伸直到第一齿尖或直到第一齿脊的面高。特别地,面高与表面上的齿端成直角地对齐。
9.由于齿脊在背向第一齿端的第二齿端的方向上弯曲,因此第一齿的第一齿面的第一面高的连续增加可以从第一齿的第一齿端开始产生。对应地,对于第一齿的在第二齿端的方向上从第一齿端开始的第二齿面,该第二齿面存在连续减小的第二面高。如果第一齿脊具有邻接弯曲部分的笔直部分,则面高在笔直部分的区域中保持恒定。
10.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齿脊具有在所述第一齿的纵向方向上、并且在所述第一齿的背向所述第一齿端的第二齿端的方向上从所述第一齿的第一齿端开始的至少部分地特别是连续减小的齿高。可能产生在第一齿的纵向方向上在第一齿脊的整个长度上连续减小的齿高。第一齿脊优选地具有齿高连续减小的第一子部分以及齿高恒定的另一部分。特别地,连续减小的齿高限制于第一齿脊的弯曲部分。第一齿脊的笔直部分优选地具有恒定的齿高。因此,在第二齿端的方向上从第一齿端开始,第一齿不但可以具有在其形状和/或其行程方面改变的第一齿脊,而且还具有变化的齿高。特别地,在齿对齿的情况下,这可以防止整个第一齿脊抵靠或搁置在第二齿的第二齿脊上。这使得更容易地解决齿对齿的情况。第一齿端和/或第二齿端可以具有端面。特别地,第一齿端的端面和第二齿端的端面背向彼此。第一齿端的端面和第二齿端的端面可以平行于或倾斜于彼此对齐。特别地,当存在多个第一齿时,当相应的第一齿的端面倾斜于彼此对齐时,形成弯曲的齿排。
11.弯曲的第一齿脊和/或第一齿脊的弯曲部分优选地在第二齿端的方向上从第一齿端开始、并且从第一齿的最大齿高开始延伸。特别地,第一齿脊具有齿高优选地连续减小的第一子部分以及齿高恒定的另一个子部分。齿高优选地在第二齿端的方向上、并且在弯曲的第一齿脊和/或第一齿脊的弯曲部分的行程中连续减小。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在第二齿端的方向上,弯曲部分可以并入第一齿脊的笔直部分。第一齿脊的笔直部分可以具有与弯曲部分的最低的齿高相对应的恒定的齿高。
12.根据另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闩锁单元可以绕倾斜轴线枢转,所述倾斜轴线横向于所述第一齿的纵向方向、或者与所述纵向方向成直角地对齐。该倾斜轴线可以是具有虚拟或真实设计的倾斜轴线。特别地,第一闩锁单元可以绕倾斜轴线枢转小于10
°
的范围、或5
°
至10
°
的范围内的角。为了实现第一闩锁单元的枢转,该第一闩锁单元可以以合适的方式安装。特别地,第一闩锁单元在与第二闩锁单元的互锁闩锁连接外部具有预定的移动自由度或游隙,以便实现期望的枢转。作为替代方案或此外,第二闩锁单元可以绕倾斜轴线枢转,所述倾斜轴线横向于所述第二齿的纵向方向、或者与所述纵向方向成直角地对齐。然而,第二闩锁单元优选地是固定的。
13.第二闩锁单元的第二齿在各自情况下优选地具有第二齿尖。在这种情况下,第二齿尖形成在第二齿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笔直和/或弯曲的第二齿脊。第二齿脊的整个长度可以被设计为直线。替代性地,第二齿脊可以被设计成在其整个长度、或其整个长度的一部分上弯曲。第二齿脊的弯曲和/或弯曲半径优选地与第一齿的弯曲和/或弯曲半径不同。特别地,第二齿在各自情况下具有单个齿脊。优选地,为了实现互锁闩锁连接,第二齿的齿面被设计成在形状上与第一齿的齿面对应。因此,在互锁闩锁连接中,第二齿的齿面抵靠在第一齿的齿面上。优选地,第一闩锁单元和第二闩锁单元被布置成在有效的互锁闩锁连接中、并且在横向于第一闩锁单元和第二闩锁单元的齿的纵向方向、或与该纵向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不可相对于彼此移动。
14.用于车辆、特别是机动车辆、并且具有转向柱的转向设备是特别有利的,转向柱布置在支架上并且在该支架上可调节,并且该支架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转向设备优选地具有方向盘。转向设备的方向盘可以特别是机械地、机电地、或藉由线控转向连接至车辆的行驶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藉由转向设备并且通过转动方向盘来使行驶轮移动或回正。结果,驾驶员或用户可以在车辆运动时控制行进方向。特别地,转向柱可调节地附接至支架。转向柱在倾斜度、高度和/或长度方面可以藉由可调节支架来调节。这允许根据驾驶员的高度或人体工程学来调节方向盘的位置。转向设备优选地具有调节机构。这种调节机构可以用来实现可调节支架的调节功能。特别地,调节机构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除此之外,调节机构可以具有操纵杆。藉由调节机构,转向柱以及因此方向盘可以在其倾斜度、高度和/或相距驾驶员的距离方面进行调节。为了进行调节,可以使用操纵杆释放调节机构。同时,闩锁装置例如通过从第二闩锁单元抬起第一闩锁单元而被释放。在已经实施调节之后,调节机构藉由操纵杆被固定或阻挡。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闩锁单元和第二闩锁单元朝向彼此移动,以便实现互锁闩锁连接直到第一齿和第二齿彼此接合。由于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因此,可能出现的齿对齿的情况被自动地解决。这确保可靠地产生互锁闩锁连接。
15.此外,通过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产生互锁闩锁连接的方法是有利的。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第一闩锁单元和所述第二闩锁单元朝向彼此移动,其中所述第一闩锁单元的第一齿和所述第二闩锁单元的第二齿面向彼此。如果出现齿对齿的情况,则第一齿脊的子区域首先抵靠第二齿脊的子区域。齿对齿的情况继而藉由第一齿脊得以解决,该第一齿脊至少部分地弯曲。第一齿和第二齿继而以互锁的方式特别是自动地接合。因此,还可以基于齿对齿的情况实施这两个闩锁单元的期望互锁闩锁连接。
16.在所述齿对齿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齿脊在所述第二齿的第一齿端处抵靠所述笔直的第二齿脊,所述第一齿脊优选地在所述第一齿的第一齿端处、并且在所述第一齿的具有最大齿高的区域中弯曲。所述第一闩锁单元随后绕倾斜轴线枢转或倾斜,当所述第一闩锁单元和所述第二闩锁单元朝向彼此继续移动时,所述倾斜轴线横向于所述第一齿的纵向方向、或者与所述纵向方向成直角地对齐。
17.由于所述第一闩锁单元的倾斜,因此所述第一齿脊的被指配给所述第一齿的背向所述第一齿端的第二齿端的区域优选地与所述第二齿的齿面接触。当所述第一闩锁单元和所述第二闩锁单元继续朝向彼此移动时,所述第一闩锁单元和所述第二闩锁单元随后横向于所述第一齿和所述第二齿的纵向方向移位。特别地,第一齿的齿面和第二齿的齿面在第
二齿端的区域中在彼此上滑动。这解决了第一齿的第一齿端与第二齿处的齿对齿的情况。因此,第一齿和第二齿最终可以以互锁的方式互锁,以便实现闩锁连接。特别地,当第一闩锁单元和第二闩锁单元横向于第一齿和第二齿的纵向方向移动时,第一闩锁单元和第二闩锁单元在相互相反的方向上移位。优选地,仅第一闩锁单元移动以解决齿对齿的情况。第二闩锁单元可以牢固地附接至支架。特别地,第一闩锁单元和/或第二闩锁单元被设计、支撑、和/或布置成具有足够的移动自由度或游隙,以允许横向于第一齿和第二齿的纵向方向的移位。在齿对齿的情况已经被解决之后,第一闩锁单元可以绕倾斜轴线枢转回其原始取向。特别地,原始取向与第一闩锁单元的、为解决齿对齿的情况在绕倾斜轴线枢转之前的取向相对应。
附图说明
18.下面参考附图更详细地解释了本发明。在这种情况下,相似的附图标记涉及相似的、类似的或功能相同的部件或元件。在附图中:
19.图1是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的转向设备的前视图,
20.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的第一齿的示意性透视前视图,
21.图3是根据图2的第一齿的示意性侧视图,
22.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的侧视图,
23.图5是根据图4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的部分透明的第一透视前视图,
24.图6是根据图4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的部分透明的第二透视前视图,
25.图7是根据图4至图6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的关于从第一非齿对齿情况实施第一闩锁连接的两个前视图,
26.图8是根据图4至图6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的关于从第二非齿对齿情况实施第二闩锁连接的两个前视图,
27.图9是根据图4至图6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的关于从齿对齿情况实施另一个闩锁连接的第一前视图和部分透明的第一透视前视图,
28.图10是根据图4至图6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的关于从根据图9的齿对齿情况实施另一个闩锁连接的两个部分透明的第二透视前视图,以及
29.图11是根据图4至图6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的关于从根据图9的齿对齿情况实施另一个闩锁连接的另外两个部分透明的第一透视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图1示出了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2的转向设备1的前视图。转向设备1被设计成布置在机动车辆(在这种情况下未详细示出)中。为此目的,转向设备1可以被布置在车辆承载件(在这种情况下未详细示出)、例如车辆横向构件上。转向设备1具有转向柱3(在这种情况下仅示意性地指示)。在转向柱3的自由端处,可以布置或将要布置方向盘(在这种情况下未示出)。转向柱3被布置在支架4上。在这种情况下,转向柱3的位置、并且因此连接至转向柱3的方向盘的位置可以被调节。为此目的,转向设备1具有调节机构5。调节机构5尤其包括操纵杆6,该操纵杆在这种情况下仅示意性地指示。转向柱3的倾斜度、高度和/或长度可以藉由调节机构5来调节。为了允许这种调节,调节机构5或闩锁装置2藉由操纵杆6被释放。
在已经实施调节之后,调节机构5或闩锁装置2藉由操纵杆6被固定或阻挡。因此,闩锁装置2是调节机构5的组成部分。
31.闩锁装置2具有第一闩锁单元7。在此实施例中,第一闩锁单元7在背向彼此的两个侧面上一方面与第二闩锁单元8、另一方面与第三闩锁单元9相互作用。参考以下附图更详细地描述与第二闩锁单元8或与第三闩锁单元9相互作用的第一闩锁单元7的基本结构和操作模式。
32.在此实施例中,调节机构5具有致动杆10。操纵杆6布置在致动杆10的第一端的区域中。用于致动杆10的可释放的固定支承件11布置在致动杆10的背向第一端的第二端的区域中。致动杆10穿透支架4的两个固位凸缘12、13。转向柱3布置在两个固位凸缘12、13之间、并且藉由致动杆10固持。在此实施例中,致动杆10还穿透闩锁单元7、8、9。在这种情况下,第三闩锁单元9被设计为固位凸缘13的组成部分。
33.当调节机构5藉由操纵杆6被释放时,闩锁单元7、8、9从彼此释放或抬起,其方式为使得转向柱3可以被调节。当调节机构5藉由操纵杆6被固定时,在闩锁单元7、8、9之间实现对应的互锁闩锁连接,使得转向柱3被固定在调节好的位置。
34.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在这种情况下未示出)的、例如根据图1的闩锁装置2的第一齿14的示意性透视前视图。
35.第一齿14具有第一齿端15以及背向第一齿端15的第二齿端16。第一齿14的纵向方向从第一齿端15开始在第二齿端16的方向上产生。第一齿14具有第一齿尖17。第一齿尖17形成在第一齿14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齿脊18。此第一齿脊18在此实施例中被设计成部分地弯曲。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齿脊18被设计成在横向于第一齿14的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弯曲。在此实施例中,第一齿脊18具有弯曲部分19和笔直部分20。
36.第一齿14具有背向彼此布置的两个齿面21、22。齿面21、22在各自情况下具有在第一齿14的齿根23与第一齿脊18之间形成的面高。从第一齿端15开始在第二齿端16的方向上,第一齿面21的面高在弯曲部分19的区域中连续增大。在另一方面,从第一齿端15开始在第二齿端16的方向上,第二齿面22的面高在弯曲部分19的区域中连续减小。此外,在弯曲部分19的区域中,齿面21、22的倾斜角从第一齿端15开始在第二齿端16的方向上连续改变。
37.图3示出了根据图2的第一齿14的示意性侧视图。第一齿脊18具有从第一齿端15开始在第二齿端16的方向上、并且在弯曲部分19中连续减小的齿高。对应地,第一齿14在第一齿端15的区域中具有最大齿高。在第二齿端16的区域中,第一齿14具有最小齿高。在这种情况下,弯曲部分19并入直线部分20,直线部分具有恒定的齿高,该恒定的齿高同时与弯曲部分19的最小或最低齿高相对应。
38.图4是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24的侧视图。闩锁装置24具有第一闩锁单元25和第二闩锁单元26。两个闩锁单元25、26被设计成实现与彼此的互锁闩锁连接,两个闩锁单元25、26布置成彼此脱离接合,如在这种情况下所示的。
39.可以看到,第一闩锁单元25具有第一齿14。关于第一齿14的结构、并且为了避免重复,参考前面的图2和图3的描述。
40.图5示出了根据图4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24的部分透明的第一透视前视图。第一闩锁单元25具有多个第一齿14。结果,第一闩锁单元25具有第一齿排27。
41.第二闩锁单元26具有第二齿28。清晰起见,并非所有的第二齿28都提供有附图标
记。第二闩锁单元26的多个第二齿28形成第二齿排29。第一闩锁单元25的第一齿14与第二闩锁单元26的第二齿28面向彼此。第二齿28在各自情况下具有第二齿尖30。第二齿尖30形成在相应的第二齿28的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笔直的第二齿脊31。第二齿28在各自情况下具有背向彼此的两个齿面32、33。第二齿28的齿面32、33被形成为与第一齿14的齿面21、22相对应的形状,以便实现互锁闩锁连接。
42.图6是根据图4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24的部分透明的第二透视前视图。在各自情况下,齿谷34形成在两个第二齿28之间。齿谷34被设计成以与第一齿14的第一齿脊18的行程相对应的互锁方式被接纳。
43.图7示出了根据图4至图6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24的关于从第一非齿对齿情况实施第一闩锁连接的两个前视图。
44.图7的上部图示示出了闩锁装置24,其中,闩锁单元25、26彼此间隔开。闩锁单元25、26在横向于齿14、28的纵向方向或与齿的纵向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彼此偏离布置。从图7的上部图示开始,闩锁单元25、26朝向彼此移动。由于非齿对齿的情况,第一齿14的第二齿面22在各自情况下与相应的第二齿28的齿面32接触,如图7的下部图示所示。经由齿面22、32的相互作用,第一齿14和第二齿28彼此没有任何阻碍地进行互锁闩锁连接。
45.图8是根据图4至图6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24的关于从第二非齿对齿情况实施第二闩锁连接的两个前视图。
46.图8的上部图示示出了闩锁装置24,其中,闩锁单元25、26彼此间隔开。闩锁单元25、26在横向于齿14、28的纵向方向或与齿的纵向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彼此偏离布置。从图8的上部图示开始,闩锁单元25、26朝向彼此移动。由于非齿对齿的情况,第一齿14的第二齿面21在各自情况下与相应的第二齿28的齿面33接触,如图8的下部图示所示。经由齿面21、33的相互作用,第一齿14和第二齿28彼此没有任何阻碍地进行互锁闩锁连接。
47.图9是根据图4至图6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24的关于从齿对齿情况实施另一个闩锁连接的第一前视图和部分透明的第一透视前视图。
48.图9的上部图示示出了第一前视图,其中,第一闩锁单元25和第二闩锁单元26相对于彼此朝向彼此移动,其中,第一闩锁单元的第一齿14与第二闩锁单元的第二齿28面向彼此,使得在这种情况下所示出的齿对齿的情况下,第一齿脊18的子区域首先抵靠第二齿脊31的子区域。考虑到根据图4的表示,在齿对齿的情况下,第一齿脊18在第二齿28的第一齿端15处抵靠笔直的第二齿脊31,该第一齿脊在第一齿14的第一齿端处、并且在第一齿14的具有最大齿高的区域中弯曲。
49.当第一闩锁单元25和另一个闩锁单元26随后继续朝向彼此移动时,这种齿对齿的情况继而藉由设计成弯曲的第一齿脊18得以解决。
50.根据图9的下部图示,当第一闩锁单元25和第二闩锁单元26继续朝向彼此移动时,第一闩锁单元25绕倾斜轴线35枢转,该倾斜轴线横向于第一齿14的纵向方向、或者与该纵向方向成直角地(在此实施例中)对齐。这产生了在第一闩锁单元25的平面与第二闩锁单元26的平面之间的倾斜角36。在此实施例中,此角在5
°
至10
°
的范围内。
51.图10是根据图4至图6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24的关于从根据图9的齿对齿情况实施另一个闩锁连接的两个部分透明的第二透视前视图。根据图10的下部图示,由于第一闩锁单元25绕倾斜轴线35枢转或倾斜,因此第一齿14的第一齿脊18的区域在各自情况下
接触面对的第二齿28的齿面33。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齿脊18的接触区域被指配给第一齿14的第二齿端16。如图10的下部图示所示,当第一闩锁单元25和第二闩锁单元26继续朝向彼此移动时,第一闩锁单元25和第二闩锁单元26相对于彼此、特别是横向于第一齿14和第二齿28的纵向方向彼此相反地移位。在这种情况下,第一齿14的第一齿面21在面对的第二齿28的齿面33上滑动。
52.图11是根据图4至图6的、根据本发明的闩锁装置24的关于从根据图9的齿对齿情况实施另一个闩锁连接的另外两个部分透明的第一透视前视图。在这种情况下,图11的上部图示示出了与图10的下部图示相同的情况,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具有第一齿端15的视图。可以看到,由于沿第一齿14的第一齿脊18或第一齿面21在第二齿端16的区域中在齿面33上滑动,因此在第一齿端15的区域中的齿对齿的情况得以解决,并且当第一闩锁单元25和另一个闩锁单元26继续朝向彼此移动时,第一齿14与第二齿28以互锁的方式接合。
53.这产生了在第一闩锁单元25与第二闩锁单元26之间的期望互锁闩锁连接,如图11的下部图示所示。在此结束位置,在此实施例中,在齿对齿的情况得以解决后,第一闩锁单元25优选地绕根据图9的下部图示的倾斜轴线35枢转回其原始取向。
54.根据图1的第一闩锁单元7在根据图4至图11的第一闩锁单元25的意义下进行设计。根据图1的第二闩锁单元8和第三闩锁单元9分别在各自情况下在根据图4至图11的第二闩锁单元26的意义下进行设计。
55.附图标记清单
[0056]1ꢀꢀꢀꢀꢀꢀꢀ
转向设备
[0057]2ꢀꢀꢀꢀꢀꢀꢀ
闩锁装置
[0058]3ꢀꢀꢀꢀꢀꢀꢀ
转向柱
[0059]4ꢀꢀꢀꢀꢀꢀꢀ
支架
[0060]5ꢀꢀꢀꢀꢀꢀꢀ
调节机构
[0061]6ꢀꢀꢀꢀꢀꢀꢀ
操纵杆
[0062]7ꢀꢀꢀꢀꢀꢀꢀ
第一闩锁单元
[0063]8ꢀꢀꢀꢀꢀꢀꢀ
第二闩锁单元
[0064]9ꢀꢀꢀꢀꢀꢀꢀ
第三闩锁单元
[0065]
10
ꢀꢀꢀꢀꢀꢀ
紧固杆
[0066]
11
ꢀꢀꢀꢀꢀꢀ
固定支承件
[0067]
12
ꢀꢀꢀꢀꢀꢀ
固位凸缘
[0068]
13
ꢀꢀꢀꢀꢀꢀ
固位凸缘
[0069]
14
ꢀꢀꢀꢀꢀꢀ
第一齿
[0070]
15
ꢀꢀꢀꢀꢀꢀ
第一齿端
[0071]
16
ꢀꢀꢀꢀꢀꢀ
第二齿端
[0072]
17
ꢀꢀꢀꢀꢀꢀ
第一齿尖
[0073]
18
ꢀꢀꢀꢀꢀꢀ
第一齿脊
[0074]
19
ꢀꢀꢀꢀꢀꢀ
弯曲部分
[0075]
20
ꢀꢀꢀꢀꢀꢀ
笔直部分
[0076]
21
ꢀꢀꢀꢀꢀꢀ
第一齿面
[0077]
22
ꢀꢀꢀꢀꢀꢀ
第二齿面
[0078]
23
ꢀꢀꢀꢀꢀꢀ
齿根
[0079]
24
ꢀꢀꢀꢀꢀꢀ
闩锁装置
[0080]
25
ꢀꢀꢀꢀꢀꢀ
第一闩锁单元
[0081]
26
ꢀꢀꢀꢀꢀꢀ
第二闩锁单元
[0082]
27
ꢀꢀꢀꢀꢀꢀ
第一齿排
[0083]
28
ꢀꢀꢀꢀꢀꢀ
第二齿
[0084]
29
ꢀꢀꢀꢀꢀꢀ
第二齿排
[0085]
30
ꢀꢀꢀꢀꢀꢀ
第二齿尖
[0086]
31
ꢀꢀꢀꢀꢀꢀ
第二齿脊
[0087]
32
ꢀꢀꢀꢀꢀꢀ
齿面
[0088]
33
ꢀꢀꢀꢀꢀꢀ
齿面
[0089]
34
ꢀꢀꢀꢀꢀꢀ
齿谷
[0090]
35
ꢀꢀꢀꢀꢀꢀ
倾斜轴线
[0091]
36
ꢀꢀꢀꢀꢀꢀ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