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拉线快拆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16 00:1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快拆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拉线快拆装置。


背景技术:

2.钢丝线管、绳索等拉线机构作为简单的传动机构,在传动过程中,不仅具有较强的柔性顺应特征,还能高效的传递拉力,因此,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自行车的刹车和变速器、摩托车的刹车和电动车的刹车灯,以及外骨骼的各个关节等,即为了将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进行拆分设计,通过拉线机构将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相连。
3.尤其,在外骨骼领域中,通过将外骨骼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进行分离,然后以该拉线机构作为传动机构将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相连,降低了外骨骼在人体肢体上的质量,同时,由于拉线机构的柔韧性和灵活性,能够很好的适应人体关节的多自由度运动。
4.通常,传统的拉线机构,如上述的刹车和变速器等,由于不需要频繁的进行拆解,因此,一旦组装后以后,就可长期使用,直至出现问题需要维修或更换时,才借助工具将其进行拆解。即目前尚没有针对拉线机构的快拆装置,使得拉线机构在能够传递拉力的同时,还能够高效快速的进行拆解和组装,从而使得在进行修为或更换时较为麻烦,不仅需要借助工具,还需要拆解非必要的部件才能够维修或更换出现故障的部件。
5.另一方面,在外骨骼的应用中,穿戴者需要经常穿戴或脱掉外骨骼,若将传统的拉线机构直接应用于外骨骼中,由于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无法高效快速的拆解或组装,将导致穿戴者不方便穿脱外骨骼,降低了用户体验,并且也不利于外骨骼中驱动机构或执行机构的维修或更换,也不利于外骨骼产品的系列化和迭代改进。
6.有鉴于此,目前亟需一种可以高效传递大拉力,且能够高效快速的拆解或组装拉线机构的装置。
7.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8.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说明书以便于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
9.本发明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10.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拉线快拆装置,包括:可与第一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以及可与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第二终端末端相连的对接座,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端头和所述对接座以可横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
11.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座内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头对接的第一端头槽;当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于所述第一端头槽对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与所述对接座快拆连接;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使得所述第一连接端头脱离所
述第一端头槽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头与所述对接座横向拆解。
12.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可与所述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头,所述对接座内还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头对接的第二端头槽;当所述第二连接端头与所述第二端头槽对接时,所述第二连接端头与所述对接座快拆连接;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头,使得所述第二连接端头脱离所述第二端头槽并脱离所述对接座时,所述第二连接端头与所述对接座横向拆解。
13.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快拆件,所述第一连接端头通过所述第一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以可横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
14.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快拆件包括可与所述对接座对接的快拆头,所述快拆头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头快拆连接,且所述快拆头的两侧沿所述快拆头的高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倒钩;所述对接座内设置有可与所述倒钩相配合的倒钩槽;当所述快拆件的倒钩与所述对接座内的倒钩槽相配合时,所述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快拆连接;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快拆件,使得所述倒钩脱离所述倒钩槽时,所述第一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横向拆解。
15.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滑轨,所述对接座以可沿所述滑轨高度方向滑动的方式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当所述第一连接端头或所述快拆件与所述滑轨内的所述对接座对接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头/所述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快拆连接,且可随所述对接座一起沿所述滑轨高度方向相对于所述滑轨滑动;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头/所述快拆件,使所述第一连接端头/所述快拆件脱离所述对接座时,所述第一连接端头/所述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横向拆解。
16.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滑轨内还设置有用于在所述对接座滑动过程中提供回弹力。
17.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用于辅助所述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对接的第一基座,以及可与所述第一基座对接的第二基座;当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二基座对接时,所述第一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快拆连接;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基座,使所述第一基座脱离所述第二基座时,所述第一基座带动所述快拆件从第二基座内的所述对接座中横向拆解。
18.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快拆头上设置有凸块,所述第一基座上对应于所述凸块的位置设置有可与该所述凸块配合的第一滑槽,当所述凸块与所述第一滑槽相配合时,所述快拆头与所述第一基座以快拆方式相连,且所述快拆件可随或带动所述第一基座一起从所述对接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中横向拆解。
19.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滑轨内设置对应于所述第一滑槽的第二滑槽;当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二基座对接时,所述第一滑槽与所述第二滑槽相连通形成可供所述凸块滑动的滑槽,使得所述快拆件可随所述对接座沿所述滑轨的高度方向滑动。
20.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快拆件上设置有第一磁性快拆组件,所述对接座上设置有第二磁性组件,当所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对接时,所述第一磁性快拆组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快拆组件磁性自锁,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快拆件,使得所述第一磁性快拆组件与所述第二磁性快拆件分离时,所述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解锁。
21.在本公开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座上设置有卡榫组件,所述对接座
上设置有与所述卡榫组件向配合的卡榫卡槽,当所述卡榫组件与中的卡榫所述卡榫卡槽相配合时,所述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自锁,当外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快拆件,使得所述卡榫组件中的卡榫脱离所述卡榫卡槽时,所述快拆件与所述对接座解锁;和/或,所述第一基座上设置有第一电路接头,所述第二基座上设置有第二电路接头,当所述第一基座与所述第二基座对接时,所述第一电路接头与所述第二电路接头电性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22.本发明的拉线快拆装置采用通过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将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以可横向快拆方式相连,使得拉线机构高效传递拉力的同时,能够高效快速地进行拆解或组装,从而实现了拉线机构的模块独立化或模块化,进而便于穿戴者穿脱外骨骼,提高了用户体验,也利于拉线机构,如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维修或更换,以及外骨骼等采用拉线机构的产品的系列化和迭代改进。
23.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a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与外骨骼的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相连的示意图;图1b是反映图1a中拉线快拆装置快速拆解后的示意图;图2a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一角度的爆炸图;图2b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二角度的爆炸图;图2c是反映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进行组装的示意图;图2d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组装后的局部剖视图;图2e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3a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一视角的爆炸图;图3b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二视角的爆炸图;图3c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进行组装的示意图;图3d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组装后的纵向剖视图;图3e是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a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第一视角的爆炸图;图4b是图4a的纵向剖视图;图4c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第二视角的爆炸图;图4d是反映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进行组装的示意图;图4e是反映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组装的
结构示意图;图4f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装配示意图;图4g是反映图4f中拉线快拆装置中快拆件与对接座在滑轨内滑动的示意图;图4h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中磁性自锁机构的装配示意图;图4i是根据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配合的示意图;图5a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一视角的爆炸图;图5b是图5a的局部纵向剖视图;图5c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第二视角的爆炸图;图5d是反映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进行组装的示意图;图5e是反映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组装的结构示意图;图5f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图5g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装配示意图;图5h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装配后的纵向局部剖视图;图5i是反映图5h中对接座在滑轨内滑动的示意图;图5j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卡榫组件与第二卡榫组件的装配示意图;图5k是图5g的局部剖视图;图5l是反映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卡榫与第二基座中卡榫卡槽边缘相配合的示意图;图5m是反映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卡榫与第二基座中卡榫卡槽相配合的示意图;图5n是根据第四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配合的示意图;图6a是反应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设置第二电路接头结构示意图;图6b是反应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设置第一电路接头结构示意图;图6c是反映第二电路接头安装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6d是反映第一电路接头安装在第三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拉线快拆装置中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中的结构示意图;图6e是反映第一电路接头与第二电路接头电接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6.然而,下述的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27.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公开的各方面。
28.本文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部件”或“单元”可以混合地使用。
29.名词释义:
[0030]“驱动机构”:在本文中,驱动机构指的是能够提供驱动力/拉力的机构,例如,电机。
[0031]“执行机构”:在本文中,执行机构指的是在动机机构的驱动下执行相应动作或实现相应功能的机构,例如,自行车刹车片;以及用于拟助力人体关节的机构,且其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运动,具体地,如外骨骼装置中的膝关节。
[0032]“快拆”:在本文中,快拆指的是能够快速的实现装置或外骨骼中相应部件之间的拆解,例如,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之间的拆解,从而实现装置或外骨骼的模块化。
[0033]“拉线”:在本文中,拉线指的是各种用于传递动力/拉力的线性机构,例如钢丝线管、绳索等。
[0034]“线管”:在本文中,线管指的是包覆或套设在拉线外的管路,其两端固定,且其不可压缩,其为拉线提供运动路径,并保证拉线始终处于绷直状态,从而实现动力/拉力的传递。本文中的附图(除图1a和图1b中展示了完整线管外)均仅显示了部分线管,并未完整的线管。
[0035]“第一末端”、“第二末端”:在本文中,该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指的是能够直接与该拉线快拆装置相连的终端的输出端或输入端或终端中拉线的拉线末端,例如驱动机构的输出端(或称驱动机构末端)或执行机构输入端(或称执行机构末端),或者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中各自拉线的拉线末端。
[0036]“横向”:在本文中,横向指的是附图中拉线进行直线运动时,垂直于该拉线运动方向的方向,或者垂直于绷直状态时拉线长度方向的方向。
[0037]“纵向”:在本文中,纵向指的是与附图中拉线进行直线运动时的运动方向相同/平行的方向;或者,与绷直状态的拉线长度方向相同/平行的方向。
[0038]“轴向”:在本文中,轴向指的是与附图中拉线进行旋转运动时的转轴所在方向,或
与轴向相同/平行的方向。
[0039]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拉线快拆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因传统的拉线机构中无相应的快拆功能,使得无法在实现动力传递的同时,实现快拆拆解或组装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该拉线快拆装置包括:可与第一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可与第二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以快拆方式相连;其中,第一末端为第一终端末端或第一终端的拉线末端,第二末端为第二终端末端或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其中,第一终端为驱动机构,第二终端为执行机构,或,第一终端为执行机构,第二终端为驱动机构。具体地,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以可横向拆解,或者纵向拆解,或轴向拆解或旋转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
[0040]
本发明的拉线快拆装置采用通过快拆方式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分别与第一末端和第二末端相连,使得能够高效快速地进行拆解或组装,使得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模块独立化,从而便于穿戴者穿脱外骨骼,提高了用户体验,同时,利于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的维修或更换,以及外骨骼产品的系列化和迭代改进;且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滑轨,使得当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拉线可沿长度方向直线往复运动,或者,通过设置绕线盘,使得拉线可进行旋转运动,以进一步高效传递拉力。
[0041]
为了避免人为误操作等因素,使得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脱落,本发明的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或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的自锁机构,具体地,可为磁性自锁机构(例如,通过分别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设置可相互吸合的磁性快拆组件,如磁铁等)、弹性卡扣自锁机构(例如,通过分别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设置相应的弹性变形件,以及与该弹性变形件卡扣配合的沉槽等方式),或卡榫自锁机构(例如,通过分别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设置卡榫,以及与该卡榫相配合的卡榫卡槽的方式)。
[0042]
进一步地,为了提供回弹力,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或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设置有弹性复位件。具体地,该弹性复位件为弹簧。
[0043]
更进一步地,为了方便连接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该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以及设置在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或者,设置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以及设置在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当驱动机构和执行机构通过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第一电路接头与第二电路接头电性连接。实施例一
[0044]
参见图1a和图1b,本发明了一种拉线快拆装置300,其包括可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以及可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以可横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使得该拉线400能够在高效传递动力的同时,能够快速的将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拉线机构进行拆解或组装,从而方便维修或更换,并实现模块化。
[0045]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a和图2b,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包括可与第一终端100(如驱动机构)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包括可与第二终端200(如执行机构)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对接座3021,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该
对接座3021以可横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具体地,该对接座3021内设置有可与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进行对接的第一端头槽3022,且该第一端头槽3022一侧槽壁,如前侧壁上设置有可供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插入该第一端头槽3022的横向开口,以为第一连接端头3011提供了横向插入该第一端头槽3022的入口,且其顶部开设有可供拉线400横向移动,并与该第一端头槽3022连通的拉线槽3023;从而当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从横向开口逐渐滑入该第一端头槽3022内时,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该对接座3021以可横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即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相连,相应地,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沿该拉线槽3023横向滑入该拉线槽3023底部,并穿出延伸至相应的线管303中);当穿戴者施加外作用力作用于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使其从横向开口脱离该第一端头槽3022时,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该对接座3021横向拆解,即通过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对接座3021实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之间的快速组装和横向拆解,从而实现第一终端100与第二终端200之间拉线机构的快速组装和横向拆解。
[0046]
当然,上述的对接座3021也可直接与第二终端末端相连,则第一终端的拉线即为拉线快拆装置的整个拉线,因此,只需要将该拉线的末端与上述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连即可,从而可通过该第一连接端头和对接座实现第一终端和第二终端之间的拉线机构的快速组装和横向拆解。
[0047]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a和图1b,拉线400外套设有用于引导和保护拉线400的线管303。具体地,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外所套设的线管303(即拉线400从上述对接座3021顶端的拉线槽3023中穿出后进入该线管303中,并沿该线管303的长度方向延伸至第一终端100)的一端直接与该第一终端100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且当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该对接座3021对接时,该自由端抵住/固定连接该对接座3021,并对应于该拉线槽3023处;同理,当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外所套设的线管303的一端直接与第二终端200相连,另一端也为自由端,且其抵住或固定连接该对接座3021底部(且对应于该对接座3021底部穿出拉线的位置)。当然,该线管303不可压缩,从而当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对接座3021对接后,线管303的两端分别抵住/固定,以使得拉线处于绷直状态,进而实现动力/拉力的传递。
[0048]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使得拉线400能够沿长度方向作直线往复运动,参见图2a、图2c和图2d,该拉线快拆装置还包括滑轨304,对接座3021以可沿该滑轨304的长度方向相对于该滑轨304滑动的方式与该滑轨304滑动连接,且当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该对接座3021对接后,其可随该对接座3021一起在该滑轨304内滑动,从而使得拉线400随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对接座3021在该滑轨304内进行直线往复运动,参见图2d中双向箭头。
[0049]
具体地,参见图2a,该滑轨304内沿滑轨304长度方向开设有对接座滑槽3041(其槽底设置有可供对接座3021进入的进人口),且该对接座滑槽3041的前侧壁(即对应于对接座3021的横向开口的侧壁)上开设有可供上述第一连接端头3011插入的端头插入槽3043(具体地,为了能够方便第一连接端头3011可在滑轨304长度方向的任意位置与对接座3021对接,该端头插入槽3043的长度约等于或略小于该对接座滑槽3041的长度),该端头滑槽3041的顶壁设置有贯穿该顶壁,并与该对接座滑槽3041相连通的拉线槽3023,从而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该对接座3021对接时,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依次从对接座3021顶部的拉线槽3023和该对接座滑槽3041顶壁上的拉线槽3023穿出,并进入相应的线管303内(该线管303的自由端抵住或固定连接该滑轨304顶部,参见图2e);相应地,该滑轨304(或对接座滑槽
3041)的底部设置有一端盖3044(具体地,可通过在该端盖3044上设置相应的固定孔3046,然后通过螺钉等固定件将其固定在滑轨304底部),且该端盖3044上也设置有可供与对接座3021底部相连的(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穿出的拉线穿孔3045,即与对接座3021底部连接的第二终端拉线400可从该拉线穿孔3045穿出,并伸入相应的线管303中(该线管303的一端抵住/固定连接第二终端200,另一端或自由端抵住或固定连接该端盖3044底部,参见图2e)。
[0050]
具体实施时,参见图2c,进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的组装过程包括:先将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穿过端盖3044上的拉线穿孔3045,以将拉线400末端与对接座3021的底部固定连接;然后将对接座3021从滑轨304底部滑入该对接座滑槽3041内(该对接座3021的第一端头槽3022的横向开口对应于上述的端头插入槽3043),再将该端盖3044与滑轨304底部对接,并通过固定件(如螺栓或螺丝等)固定,使得线管303的另一端抵住该端盖3044的底部(具体地,可在该端盖3044底部设置线管槽308;当然该线管的另一端也可与该端盖底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完成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的组装。
[0051]
然后将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即将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从上述的端头插入槽3043滑入该对接座滑槽3041内的对接座3021内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参见图2c中箭头a,即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第一端头槽3022横向对接),使得与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连的拉线400位于滑轨304顶部(即对接座滑槽3041顶壁上)的拉线槽3023内,且其对应的线管303的另一端则抵住或固定连接该滑轨304顶部,参见图2d和图2e。
[005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a、图2c和图2d,为了避免在拉线400双向传力过程中出现非人为脱落的情况,还在上述滑轨304设置有端头插入槽3043的一侧设置有对接座端盖3047(具体地,可通过在该对接座端盖3047上设置相应的固定孔,以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将其固定在滑轨304上),从而当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对接座3021对接后,通过该对接座端盖3047进一步将对接座3021和第一连接端头3011限定在滑轨304的对接座滑槽3041内。
[0053]
更进一步地,参见图2b,为了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限定在对接座3021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该对接座端盖3047上对应于滑轨304的端头插入槽3043的位置设置有限位块3048(具体地,该限位块3048可为该对接座端盖3047的一侧沿端头插入槽3043的深度方向或横向延伸而成的凸台),从而当该对接座端盖3047与对滑轨304固定时,该限位块3048与该端头插入槽3043相配合,以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限定在对接座3021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
[0054]
当然,上述的安装顺序或各部件的装配可以调换,如第一连接端头3011可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相连,而对接座3021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的拉线相连;相应地,该滑轨304的安装位置也适应性地调整。
[005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在无外力作用下,使得对接前的对接座3021始终位于上述对接座滑槽3041中的某一固定位置,例如顶部,同时,用于在对接座3021在对接座滑槽3041中滑动时提供回弹力,还在该对接座滑槽3041中设置有弹出复位件306,具体地,该弹性复位键306位于该对接座3021下方,参见图3c和图3d。具体地,该弹性复位件306可采用弹簧,或者其他弹性部件。
[0056]
进一步地,由于该对接座3021在弹性复位件306的作用下,在无外力作用下,始终
位于对接座滑槽3041的顶部,参见图3e,因此,可直接在对接座滑槽3041的顶部完成第一连接端头3011和对接座3021的对接即可,相应地,该端头插入槽3043也可仅仅设置在该对接座滑槽3041前侧壁的顶部,即端头插入槽3043的长度仅仅对应于第一连接端头3011的长度即可,适应地,上述对接座端盖3047及限位块3048的长度对应于该端头插入槽3043的长度即可,参见图3a、图3b和图3c。
[0057]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之间的快速组装或拆解,参见图3a和图3b,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除了包括上述各个部件外,还包括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二连接端头3024,相应地,该对接座3021内除了设置有对应于第一连接端头3011的第一端头槽3022,还设置有可与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对接的第二端头槽3025,参见图3b。即通过设置第二连接端头3024,以及在对接座3021上设置对应的第二端头槽3025,使得当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与对接座3021对接时,该第二终端200的拉线末端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之间实现快速组装,参见图3c和图3e;而当在外作用力作用下,使得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沿横向脱离该第二端头槽3025时,该第二终端的拉线400末端与该对接座3021之间实现快速横向拆解,即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之间实现快速拆解。
[0058]
具体地,参见图3b和图3c,该第二端头槽3025位于第一端头槽3022的下方,并与该第一端头槽3022相连通,从而使得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可从该第一端头槽3022的入口进入,并自动滑动至该第二端头槽3025内,以实现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与该对接座3021的对接;且该第二端头槽3025的侧壁(对应于第一端头槽3022入口的侧壁)和底部均开设有相应的拉线槽3023,从而使得当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与该第二端头槽3025对接时,与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相连的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沿着该第二端头槽3025侧壁上的拉线槽3023逐渐滑入底部的该拉线槽3023内,即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可从该第二端头槽3025底部的拉线槽穿出,并延伸入对应的线管303(该线管303的一端与第二终端200相连,另一端抵住或连接该滑轨304底部的端盖/对接座3021底部,参见图3c、图3d和图3e(图中所示线管303仅仅为部分线管)。
[0059]
具体实施时,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的组装过程包括:先将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穿过端盖3044上的拉线穿孔3045,以与第二连接端头3024相连,然后将该第二连接端头3024从对接座3021的第一端头槽3022的横向开口放入对接座3021,并使其移动到第二端头槽3025(参见图3c和图3d)中,然后再将该对接座3021从滑轨304底部的入口送入对接座滑槽3041内,再通过端盖3044将滑轨304底部入口封闭(此时,从端盖3044的拉线穿孔3045穿出的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延伸至对应的线管303中,而该线管303的一端抵住或固定连接第二终端,另一端则抵住或固定连接该端盖3044底部);最后将第一连接端头3011从滑轨304上的端头插入槽3043中插入该对接座3021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参见图3c中黑色箭头b方向),再用对接座端盖3047将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限定在该第一端头槽3022内。其中,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第一终端100的连接方式如前所述,即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该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且该拉线400外的线管303的一端抵住或固定连接第一终端100,另一端抵住或固定连接该滑轨304顶端,参见图3e。
[0060]
当然,本实施例中,上述的组装过程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也是可以理解的。实施例二
[0061]
参见图4a和图4b或图5a和图5b,本发明提供了又一种拉线快拆装置,其也包括可与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以及可与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相连的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其中,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与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以可横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使得拉线能够在传递动力的同时,快速的进行拆解或组装,方便维修或更换。
[006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a和图5a,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除了包括上述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上述实施例一中记载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同,且相同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还包括可用于安装,并辅助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进行对接的快拆件3012;参见图4b和图5b,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包括对接座3021(进一步地,如前所述,为了实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与第二终端的拉线末端之间的快拆连接,该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和第二连接端头3024(,其与上述实施例一中记载的第二连接端头3024相同,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其中,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该快拆件3011快拆连接,并通过该快拆件3012与该对接座3021以可横向拆解的快拆方式相连;即通过该快拆件3012来辅助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与对接座3021之间的对接,来实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之间的快拆连接。
[0063]
具体地,该快拆件3012包括可与该对接座3021对接的快拆头,该快拆头内设置有用于安装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的第一端头槽3022(参见图4b和图5b),该第一端头槽3022的上方设置有纵向(或该快拆头的高度方向)贯穿该快拆头的拉线槽3023,且该快拆头的两侧沿高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多个倒钩30121(参见图4a、图4c、图4e和图5a、图5c、图5e);相应地,该对接座3021内设置有对应于该快拆件3012的快拆件槽,具体地,参见图4b、图4c、图4e和图5a、图5b、图5e,该快拆件槽两侧的槽壁上对应于该快拆件3012两侧的倒钩30121,设置有相应的倒钩槽3026,从而当将快拆件3012与该对接座3021进行对接(参见图4h和图5g中箭头方向c)时,该快拆件3012上的倒钩30121与该倒钩槽3026相配合(即沿横向对接)时,使得快拆件3012与该对接座3021快拆连接,参见图4f、图4g和图5h和图5i,即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快拆连接;相应地,当外作用力下使得该快拆件3012的倒钩30121横向(参见图4h和图5g中箭头方向d)脱离该对接座3021上的倒钩槽3026时,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快速横向拆解。
[0064]
当然,为了实现直线往复运动(参见图4f中箭头方向e和f),还可设置如上述实施例一中所记载的滑轨304(相同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滑轨304与对接座3021及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对应的线管303的安装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一所记载的安装方式相同,其运动原理和过程也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0065]
更进一步地,该端盖3044内也设置有线管槽308,用于放置线管303的自由端;更进一步地,该滑轨304内也设置有弹性复位件306,使得在未对接前,对接座3021始终位于该对接座滑槽3041中一固定位置,如顶部。
[0066]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该快拆件3012与对接座3021进行横向对接,并随该对接座3021一起在该滑轨304内的对接座滑槽3041内滑动,参见图4a、图4b和图5a、图5b,该滑轨304的顶部还设置有用于提供对接端口的第二基座307,相应地,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还包括用于辅助该快拆件3012与位于该第二基座307的第二容置腔3073内的对接座3021横向对接的第一基座3013。
[0067]
具体地,该第二基座307内设置有可用于容纳对接座3021,且前侧(即对应于第一基座3013的一侧)开口的第二容置腔3073(该第二容置腔3073与该对接座滑槽3041相连通,且在无外作用力的情况下,由于弹性复位件的作用,使得该对接座3021始终位于该第二容置腔3073内,即对接座滑槽3041上方),且该第二容置腔3073的两侧壁上(或该第二基座307的左右两侧)沿厚度方向设置有导轨3071(参见图4a、图4c、图4e和图5a、图5c、图5d、图5e,具体地,该导轨可呈l型);相应地,第一基座3013的两侧沿厚度方向设置有对应于该导轨3071的导槽3014(参见图4a、图4d、图4h和图5c、图5d、图5f、图5g),从而当将该第一基座3013的导槽3014沿该导轨3071的长度方向滑向第二基座307(如图4h或图5g中箭头方向c)时,该第一基座3013内的快拆件3012上的倒钩30121逐渐与第二容置腔3073内的对接座3021上的倒钩槽3026相配合,从而实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快拆连接,参见图4i和图5l、图5m;相应地,向第一基座3013施加外作用力,使得第一基座3013带动快拆件3012往相反方向运动(如图4h或图5g中箭头方向d),并从对接座3021中脱离,即将快拆件和该对接座横向拆解,从而将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进行快速横向拆解。
[0068]
具体地,该快拆件3012的前侧(即对应于该第一基座3013的一侧)设置有一凸块30122(具体地,参见图4c和图5a,该凸块30122可为t形或l形或弧形等形状,使其可勾住第一基座3013内对应部件或与第一基座3013内对应部件扣合即可);相应地,参见图4a,该第一基座3013包括可用于容纳该快拆件3012的第一容置腔30131,且该第一容置腔30131的内壁上设置有对应于该凸块30122的第一滑槽30132(参见图4b和图5b);参见图4f和图4g,当将该快拆件3012放置在该第一容置腔30131内时,该凸块30122与该第一滑槽30132相配合,从而使得当穿戴者作用于该第一基座3013时,该第一基座3013能够带动该快拆件3012一起移出上述对接座3021。或者,参见图5h和图5i,该凸块30122可与设置在该第一容置腔30131内的扣件相扣合,具体地,该扣件可由两个卡榫组件的连接杆形成,当然也可单独设置其他部件与该凸块30122相配合,以使得该快拆件3012能够随该第一基座一起移动。
[0069]
具体地实施时,进行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过程包括:先将连接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末端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安装在该快拆件3012内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然后将该快拆件3012安装在该第一基座3013内,使得该快拆件3012前侧的凸块30122与该第一基座3013内的第一滑槽30132相扣合,参见图4f和图4h,此时,与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连的拉线400依次贯穿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内(第一端头槽3022顶部)的拉线槽3023以及第一基座3013顶部的拉线槽,并延伸至与抵住/固定连接该第一基座3013顶部的线管303(具体地,可在该第一基座3013顶部对应于该拉线槽3023的位置设置用于放置该线管303端部的线管槽308,参见图4c至图4i和图5d至图5i)。
[0070]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该快拆件3012与对接座3021对接后,为了便于该快拆件3012和对接座3021可一起在滑轨304中对接座滑槽3041内滑动,相应地,该对接座滑槽3041内沿该滑轨304的长度方向,即高度方向设置有对应于上述凸块30122的第二滑槽3049(参见图4b和图5b)。当然,该第一基座3013上的该第一滑槽30132与该第二滑槽3049相对应/相连通,即当快拆件3012与对接座3021对接后,该第一基座3013内的该第一滑槽30132的底部与该第二滑槽3049的顶部相对应(参见图4f、图4g和图5h、图5i),从而使得该快拆件3012上的凸块30122能够顺利地从该第一滑槽30132滑动至第二滑槽3049上,进而使得快拆
件3012带动对接座3021在该滑轨304的对接座滑槽3041内滑动。
[0071]
具体地实施时,进行第一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过程包括:先将连接第一终端100的拉线400末端的第一连接端头3011安装在该快拆件3012内的第一端头槽3022内,然后将该快拆件3012安装在该第一基座3013内,使得该快拆件3012前侧的凸块30122与该第一基座3013内的第一滑槽30132相扣合,参见图4f和图4h,此时,与第一连接端头3011相连的拉线400依次贯穿该第一连接端头3011内(第一端头槽3022顶部)的拉线槽3023以及第一基座3013顶部的拉线槽,并延伸至与抵住/固定连接该第一基座3013顶部的线管303(具体地,可在该第一基座3013顶部对应于该拉线槽3023的位置设置用于放置该线管303端部的线管槽308,参见图4a和图4b)。
[0072]
具体地,进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的组装过程包括:如前所述,先将连接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末端的第二连接端头3024安装在对接座3021内的第二端头槽3025内,然后将该对接座3021安装在滑轨304内的对接座滑槽3041内,使其在弹性复位件306作用下滑动至第二基座307的第二容置腔3073内,参见图4f和图5h(当然,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将该对接座3021滑动至该第二容置腔3073内),相应地,由于该第二基座307内的第二容置腔3073与该对接座滑槽3041相连通,因此,该对接座3021底部穿出的第二终端200的拉线400则进入该对接座3041内,并从该滑轨304底部的端盖3044的拉线穿孔3045穿出延伸至对应的线管303中,而该线管的一端抵住/固定连接第二终端200,另一端抵住/固定连接该端盖3044的底部,参见图4f、图4g和图5h、图5n。
[0073]
最后,将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进行对接。由于快拆件3012可在第一基座3013和第二基座307的辅助下与对接座3021进行对接,因此,无需在滑轨304的前侧开设相应的端头插入槽,即当第一基座3012与第二基座307对接时,该快拆件3012可直接与该第二基座307内的对接座3021进行对接,然后随着该对接座3021在滑轨304内的对接座滑槽3041中滑动。实施例三
[0074]
本发明的拉线快拆机构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的自锁机构,具体地,为磁性自锁机构。
[0075]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a至图4i,该磁性自锁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中快拆件3012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中对接座3021内的第一磁性快拆组件501和第二磁性快拆组件502,当该第一磁性快拆组件501和该第二磁性快拆组件502相吸合时,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磁性自锁;当穿戴者施加外作用力于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使得该第一磁性快拆组件501与第二磁性快拆组件502分离时,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解锁。
[0076]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h和图4i,该第一磁性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上述第一基座3013两侧内壁上的第一磁性件5011,以及分别设置在上述快拆件3012两侧的第二磁性件5012,相应地,上述第二基座307上对应于第一基座3013中的第一磁性件5011的位置设置有可与该第一磁性件5011相吸合的第三磁性件5013,以及对应于第一基座中第二磁性件5012的位置设置有可与该第二磁性件5021相吸合的第四磁性件5014。
[0077]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磁性件5011、第二磁性件5012和第三磁性件5013、第四
磁性件5014均为磁性材料制成,具体地,第一磁性件5011和第三磁性件5013可为条形磁铁,第二磁性件5012和第四磁性件5014可为圆形磁铁且,该第一磁性件5011和第三磁性件5013的极性相反,使得两者靠近时相吸,从而实现磁性自锁,即快拆件与对接座自锁,参见图4i;同理,该第二磁性件5012和第四磁性件5014的极性也相反。
[0078]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单独设置第一磁性件5011和第三磁性件5013,或者,单独设置第二磁性件5012和第四磁性件5014,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上述记载的技术方案下进行变换得到。当然,当外作用力作用于该快拆件,使得该第一磁性件5011、第二磁性件5012分别与第三磁性件5013和第四磁性件5014分离,即第一磁性快拆组件与第二磁性快拆组件分离时,该快拆件与对接座解锁。
[0079]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为磁性材料,而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为可被磁铁所吸引但本身又不带磁性的材料,如金属材料中的铁、钴、镍及其合金等;或者,第三磁性件和第四磁性件为磁性材料,而第一磁性件和第二磁性件为可被磁铁所吸引但本身又不带磁性的材料。
[0080]
实施例四
[0081]
本发明的拉线快拆机构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的自锁机构,具体地,卡榫自锁机构。
[008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卡榫自锁机构,其包括设置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301内的至少一个卡榫组件,相应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302内设置有与该卡榫组件中的卡榫相配合的至少一个卡榫卡槽,当该卡榫组件的卡榫与该卡榫卡槽相配合时,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自锁,且当穿戴者施加作用力于该卡榫组件中的解锁操作件,使得该卡榫脱离该卡榫卡槽时,该第一快拆连机构与第二快拆连接机构解锁。
[008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5b和图5c,在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内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第一卡榫组件601和第二卡榫组件602,具体地,该第一卡榫组件601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一连杆6012,以及分别连接在第一连杆6012两端的第一卡榫6011和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第二卡榫组件602包括平行设置的两个第二连杆6022,以及分别连接在该第二连杆6022两端的第二卡榫6021和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其中,该两个第一连杆6012平行安装在同一竖直平面(具体地,参见图5c,可在第一基座3013的后侧壁上分别设置对应于该第一连杆6012和第二连杆6022的连杆导槽30133,同时该第一基座3012左右两侧壁上分别设置可供该第一、二解锁操作件6013、6023伸出该第一基座3013两侧的窗口,并分别设置前置挡板30134将两个卡榫组件限定在第一基座3013内),其中第一卡榫6011对应于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对应于第二卡榫6021(即将两个卡榫组件反向叠加安装,并且由于第一卡榫组件601中的两个第一连杆60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卡榫组件的两个第二连杆6022之间的距离,使得四个连接横杆位于同一竖直平面,并相互平行),且该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之间设置有弹性复位件306(具体地,该弹性复位件306采用弹簧,因此,参见图5c和图5d,可在第一卡榫6011对应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的一侧设置复位件放置槽603,同时,在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对应于该第一卡榫6011的一侧设置复位件定位杆604,即弹簧的两端分别抵住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同理,在第二卡榫6021和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之间也设置一弹性复位件306(即在第二卡榫6021对应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的一
侧设置复位件放置槽603,同时,在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对应于该第二卡榫6021的一侧设置复位件定位杆604),从而当穿戴者施加外作用力f1同时作用于该第一、二解锁操作件6013、6023以向第一基座3013内侧挤压第一、二解锁操作件6013、6023时,则分别与该第一、二解锁操作件6013、6023相连的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卡榫6021同时向第一基座3013外侧移动,参见图5i中的箭头p1和p2,并逐渐移出各自对应的卡榫卡槽3074。
[0084]
参见图5g,上设置有相应的卡榫卡槽3074,当将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向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对接时,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卡榫6022的内侧边缘被该卡榫卡槽3074的槽壁所挤压,使得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卡榫6021相悖运动(即第一卡榫6011向靠近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的方向运动,参见图5i中箭头p3,同时,第二卡榫6021向靠近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方向运动,参见图5i中箭头p4,并挤压各自对应的弹性复位件306);而当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卡榫9021逐渐移动至相应的卡榫卡槽3074的槽口时,在弹性复位件306作用下,第一卡榫6011和第二卡榫6021相向运动(即第一卡榫6011向远离第二解锁操作件6023的方向运动,参见图5i中箭头p5,同时,第二卡榫6021向靠近第一解锁操作件6013方向运动,参见图5i中箭头p6)。实施例五
[0085]
本发明的拉线快拆机构包括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快拆连接机构,以及分别设置在该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内的自锁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801,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802,参见图6a;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执行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一电路接头802,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上,可与所述驱动机构电性连接的第二电路接头;当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执行机构通过所述第一快拆连接机构与所述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所述第一电路接头801与所述第二电路接头802电性连接。
[0086]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6a,可在上述第一基座3013顶部开设可供线路通过的布线通孔30130,并在该第一基座3013内顶壁(即顶部内壁)上设置用于固定该第一电路接头801的第一定位槽30139,参见图6b;相应地,第二基座307的顶部(即顶部外壁上)也设置可用于放置该第二电路接头802的第二定位槽3070,参见图6a,而该第二基座307的后侧壁(即后侧板外壁)及滑轨304后侧壁(即后侧板外壁)上设置有可放置线路的第三定位槽3040,参见图6b。具体实施时,参见图6c,将第一电路接头801安装在该第一基座3013内的第一定位槽30139内,相应地,与该第一电路接头801相连的线路贯穿该布线通孔30130,并穿出与驱动机构/执行机构电连接;然后将第二电路接头802安装在该第二基座307顶部的第二定位槽3070内,且与该第二电路接头802相连的线路则安装/嵌合在其后侧壁上的第三定位槽3040内,并与执行机构/驱动机构电连接,从而使得该第一、第二电路接头801、802可分别固定/嵌合在该第一基座3013上的和第二基座307上,且当第一基座3013与第二基座307对接,即第一快拆连接机构和第二快拆连接机构相连时,该第一电路接头801上的多个第一电性触点8010与第二电路接头802上的多个第二电性触点8021电性连接,参见图6e。
[0087]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性触点8010为弹性凸点,第二电性触点8021为平面触点,即当拉线快拆装置处于自锁状态时,该弹性凸点8010和平面触点8021正好一一对应,并各自配对碰触,实现电性连接。
[0088]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电性触点和第二电性触点也可采用其他形式,例如采用电性排插和电性插孔的形式,或者,磁性形式,只需要两者相接触或相对应,能够实现电性连接即可。
[008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90]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