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3-09 15:23: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电动汽车电池,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决定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目前电动汽车中使用的电池通常为酸性蓄电池或锂离子电池,但无论是酸性蓄电池还是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都存在内部反应速度降低,放电性能大幅下降,严重影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在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冬季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下降在30%以上,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工作性能严重影响了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用。
3.目前应用的电池保温技术一般采用电热丝或碳素电热膜对电池组进行加热。电热丝为线热源,即先加热整条电热丝,然后再依靠电热丝为电池组加热,升温速度慢,加热效率低;碳素电热膜利用导电碳粉作为发热材料,但导电碳粉需要有机成膜剂才能制备成发热膜,有机成膜剂不仅存在环境污染,而且在高低温变化中发生老化会直接影响碳素电热膜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5.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包括:
6.隔热层,所述隔热层为一个空腔结构,所述隔热层包裹在电动汽车电池外侧;
7.加热层,所述加热层覆盖在所述隔热层内壁上,所述加热层包括基材、制热材料和两个导电条,所述基材粘接在所述隔热层上,所述制热材料通过真空镀膜覆盖在所述基材裸露的表面上,两个所述导电条分别设置在所述基材两侧与所述制热材料连接,所述导电条用于通电使所述制热材料进行电热转换。
8.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层包括气凝胶、中空纳米小球、玻璃纤维、岩棉、硅酸盐、泡沫塑料、超细玻璃棉、高硅氧棉和真空隔热板中的一种或多种。
9.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加热层的厚度范围包括10nm~10000nm。
10.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制热材料包括znoxs(1-x)(硫掺杂氧化锌)、inoxs(1-x)(硫掺杂氧化铟)、snxin(1-x)o(氧化铟锡)、znxmg(1-x)o(镁掺杂氧化锌)、znxal(1-x)o(氧化锌铝)、ato(锑掺杂氧化锡)、fto(氟掺杂氧化锡)、cto(锡酸镉)、cdo(氧化镉)、fzo(氟掺杂氧化锌)、sic(碳化硅)、nio(氧化亚镍)、cu2o(氧化亚铜)和sno(一氧化锡)中的一种或多种。
11.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还包括:
12.封装层,所述封装层覆盖在所述加热层上,以将所述加热层封装,所述封装层包括pet材料、pp材料、pi材料和pvc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13.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还包括:
14.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隔热层内,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加热层的所述导电条与电源的连接线之间,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隔热层内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检测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时使所述导电条与电源连通。
15.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还用于在检测温度高于第二设定温度时使所述导电条与电源断开。
16.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设定温度范围包括0℃~18℃,所述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包括40℃~50℃。
17.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还包括:
18.至少一个排风口,所述排风口设置在所述隔热层上,所述排风口贯穿所述隔热层,所述排风口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检测温度高于第三设定温度时开启所述排风口;
19.至少一个排风装置,所述排风装置设置在所述隔热层内,所述排风装置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检测温度高于第四设定温度时启动所述排风装置。
20.在一种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设定温度范围包括25℃~30℃,所述第四设定温度范围包括30℃~40℃。
21.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对电动汽车电池组内部进行加热,使电动汽车电池组内温度保持在适宜的工作温度下,从而使电池保持高效放电,提高电动汽车低温环境下的续航里程,,而且依靠面热源代替线热源,提高加热速度,减少热量损耗。
22.上述概述仅仅是为了说明书的目的,并不意图以任何方式进行限制。除上述描述的示意性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之外,通过参考附图和以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面、实施方式和特征将会是容易明白的。
附图说明
23.在附图中,除非另外规定,否则贯穿多个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或元素。这些附图不一定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应该理解,这些附图仅描绘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实施方式,而不应将其视为是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
24.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的整体结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26.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的整体结构截面图。
27.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包括隔热层100和加热层110。
28.所述隔热层100为一个空腔结构,所述隔热层100包裹在电动汽车电池200外侧。
29.所述加热层110覆盖在所述隔热层100内壁上,所述加热层110包括制热材料和两
个导电条,所述基材粘接在所述隔热层100上,所述制热材料通过真空镀膜覆盖在隔热层100裸露的表面上,两个所述导电条分别设置在隔热层100上与所述制热材料连接,所述导电条用于通电使所述制热材料进行电热转换。
30.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层110还包括基材,所述基材覆盖在隔热层100上,所述制热材料真空镀膜在该所述基材上,基材的表面粗糙度更小,可以使制热材料镀膜更加均匀。。
31.本实施例能对电动汽车电池组内部进行加热,使电动汽车电池组内温度保持在适宜的工作温度下,从而使电池保持高效放电,提高电动汽车低温环境下的续航里程,,而且依靠面热源代替线热源,提高加热速度,减少热量损耗。
32.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隔热层100包括气凝胶、中空纳米小球、玻璃纤维、岩棉、硅酸盐、泡沫塑料、超细玻璃棉、高硅氧棉和真空隔热板中的一种或多种。
33.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层110的厚度范围包括10nm~10000nm。
34.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制热材料包括znoxs(1-x)(硫掺杂氧化锌)、inoxs(1-x)(硫掺杂氧化铟)、snxin(1-x)o(氧化铟锡)、znxmg(1-x)o(镁掺杂氧化锌)、znxal(1-x)o(氧化锌铝)、ato(锑掺杂氧化锡)、fto(氟掺杂氧化锡)、cto(锡酸镉)、cdo(氧化镉)、fzo(氟掺杂氧化锌)、sic(碳化硅)、nio(氧化亚镍)、cu2o(氧化亚铜)和sno(一氧化锡)中的一种或多种。
35.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还包括封装层,所述封装层覆盖在所述加热层上,以将所述加热层封装,所述封装层包括pet材料、pp材料、pi材料和pvc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36.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
37.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隔热层100内,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加热层110的所述导电条与电源的连接线之间,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所述隔热层内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检测温度低于第一设定温度时使所述导电条与电源连通。
38.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还用于在检测温度高于第二设定温度时使所述导电条与电源断开。
39.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设定温度范围包括0℃~18℃,所述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包括40℃~50℃。
40.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电动汽车电池保温装置还包括:
41.至少一个排风口130,所述排风口130设置在所述隔热层100上,所述排风口130贯穿所述隔热层100,所述排风口13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检测温度高于第三设定温度时开启所述排风口130。
42.至少一个排风装置120,所述排风装置120设置在所述隔热层100内,所述排风装置120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在检测温度高于第四设定温度时启动所述排风装置120。
43.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设定温度范围包括25℃~30℃,所述第四设定温度范围包括30℃~40℃。
44.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
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4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6.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其各种变化或替换,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