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挂屏风扇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14:43:0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挂屏风扇。


背景技术:

2.现有的风扇组件多为单个使用,其出风覆盖范围较小,如果需要提高出风的覆盖范围就需要加长风扇组件的长度,当风扇组件的长度增长以后,叶轮电机在带动叶轮转动时,叶轮电机相对的一端容易出现晃动的情况,同轴度较差。因此如何增大风扇组件的出风覆盖范围,同时又避免同轴度差的问题是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挂屏风扇,解决出风覆盖范围较小的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挂屏风扇,包括:固定腔体,固定腔体具有容纳空间;驱动机构,设置在固定腔体的容纳空间内;第一腔体,第一腔体具有容纳空间,进风口,以及出风口;第一腔体的一端设置在固定腔体的容纳空间内;第二腔体,第二腔体具有容纳空间,进风口,以及出风口;第二腔体的一端设置在固定腔体的容纳空间内;风扇组件,风扇组件至少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容纳空间内;驱动机构与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接,带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转动。
5.优选的,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连接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套设的中心轴;或,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连接的摆杆,摆杆与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传动连接。
6.优选的,驱动机构还包括给驱动电机供电的电池,电池电连接的控制开关和充电接口,固定控制开关和充电接口的电路板。
7.优选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的结构相同,第一腔体包括进风腔体和出风腔体,进风腔体与出风腔体可拆卸连接。
8.优选的,出风腔体的开口处设置有卡槽,进风腔体的开口向前延伸出有与卡槽适配的卡台;出风腔体开口处的内侧面设置有公扣,进风腔体开口处的内侧面设置有与公扣适配的母扣。
9.优选的,出风腔体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驱动机构的连接轴。
10.优选的,进风口包括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第一进风口纵向设置在进风腔体的下部;第二进风口纵向设置在出风腔体的下部。
11.优选的,风扇组件为贯流风机,贯流风机包括叶轮,驱动叶轮旋转的叶轮电机,以及设置在叶轮外侧导流风向的风道。
12.优选的,固定腔体包括有上腔体和下腔体;下腔体下表面的前侧设置有支撑中心轴的第一左支件和第一右支件,第一左支件和第一右支件的上端设置有限位件。
13.优选的,下腔体下表面的前侧设置有支撑第一腔体连接轴的第二左支件,以及支
撑第二腔体连接轴的第二右支件。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固定腔体的两侧设置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设置一风扇组件,在增大风扇的出风覆盖范围的同时,又避免了风扇组件过长而引起同轴度差的问题,并且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转动,能够使风扇进行上下扫风,进一步的提高了出风的覆盖范围。
附图说明
15.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挂屏风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挂屏风扇一实施例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挂屏风扇一实施例固定腔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挂屏风扇一实施例固定腔体的下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挂屏风扇一实施例固定腔体的上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挂屏风扇一实施例第一腔体的出风腔体前侧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挂屏风扇一实施例第一腔体的出风腔体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挂屏风扇一实施例第一腔体的进风腔体前侧的结构示意图;
23.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挂屏风扇一实施例第一腔体的进风腔体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挂屏风扇一实施例风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6.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值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7.图1、图2和图3显示了本实用新型挂屏风扇的实施例,包括:固定腔体10,固定腔体10具有容纳空间;驱动机构20,设置在固定腔体10的容纳空间内;第一腔体30,第一腔体30具有容纳空间,进风口,以及出风口3023;第一腔体30的一端设置在固定腔体10的容纳空间内;第二腔体40,第二腔体40具有容纳空间,进风口,以及出风口3023;第二腔体40的一端设置在固定腔体10的容纳空间内;风扇组件50,风扇组件50至少设置有两个,分别设置在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的容纳空间内;驱动机构20与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连接,带动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转动。
28.当风扇组件50工作时,启动驱动机构20,驱动机构20带动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
40转动,随着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的转动,出风口3023的位置会随着变换,由此可使风扇进行上下转动扫风,避免风的定向直吹。能够增大风扇的出风覆盖范围。
29.驱动机构20可以为两个驱动电机201,驱动电机201的驱动轴与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连接,带动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转动。具有两个驱动电机201时,造价较高且不便于对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的同步转动。
30.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连接的驱动齿轮,驱动齿轮啮合的从动齿轮,以及从动齿轮套设的中心轴。或,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连接的摆杆,摆杆与第一腔体和/或第二腔体传动连接。
31.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机构20包括一个驱动电机201,驱动电机201连接的驱动齿轮202,驱动齿轮202啮合的从动齿轮203,从动齿轮203套设的中心轴204,中心轴204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腔体30的连接轴3026和第二腔体40的连接轴3026。
32.驱动电机201供电后,驱动电机201带动驱动齿轮202转动,驱动齿轮202带动从动齿轮203转动,从动齿轮203通过中心轴204带动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同时转动,由此可使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同步转动,从而能够使风扇两侧的出风一致,提高风扇使用时的舒适度。
33.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机构20还包括给驱动电机201供电的电池205,电池205电连接控制开关206和充电接口207,通过控制开关206控制叶轮电机502和驱动电机201的得电和失电,通过充电接口207外接电源给电池205充电。电池205可以固定在固定腔体10容纳空间的下部。
34.优选的,如图2和图3所示,驱动机构20还包括有电路板208,控制开关206和充电接口207设置在电路板208上,在电路板208上还可以设置控制电路,通过控制电路控制叶轮电机502和驱动电机201的转速,从而可调整风力的大小,以及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40转动的速度。电路板208可以固定在固定腔体10内壁的上部。
35.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对称设置在固定腔体10的两侧,并且电池205安放在固定腔体10的左上角,驱动电机201安放在固定腔体10的右上角,由此能够使风扇的几何重心在固定腔体10的后侧的中部,便于固定风扇,确保风扇在工作时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晃动等情况。
36.优选的,如图2和图4所示,固定腔体10左右两侧设置有与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适配的开口。
37.优选的,固定腔体10包括有上腔体101和下腔体102。下腔体102的下表面的前侧设置有支撑中心轴204的第一左支件1021和第一右支件1022,第一左支件1021和第一右支件1022设置在中心轴204中部的左右两侧,中心轴204的中部穿设在从动齿轮203的中心处,通过第一左支件1021和第一右支件1022支撑中心轴204,对从动齿轮203起到支撑的作用。
38.优选的,如图2和图4所示,下腔体102的下表面的前侧还设置有支撑第一腔体30连接轴3026的第二左支件1023,以及支撑第二腔体40连接轴3026的第二右支件1024。中心轴204的两端分别穿设固定在第一腔体30的连接轴3026和第二腔体40的连接轴3026内。
39.通过第一左支件1021,第一右支件1022,第二左支件1023,以及第二右支件1024能够对中心轴204和连接轴3026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保证中心轴204的同轴度,确保中心轴204和连接轴3026的均匀转动。
40.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第一左支件1021和第一右支件1022的上端还设置有限位件1025,限位件1025用于限定中心轴204的自由度,避免中心轴204在转动时出现同轴度偏差的现象。
41.限位件1025可以为轴承,还可以为与中心轴204外经适配的限位环。限位环包括与中心轴204适配的限位部,以及限位部向前后两侧延伸出的固定部。限位环通过固定部与第一左支件1021或第一右支件1022固定连接。
42.优选的,如图4所示,第一左支件1021和第二左支件1023向下腔体102的后侧延伸有卡合部1026,卡合部1026左侧的下腔体102上设置有卡合件1027,卡合部1026与卡合件1027上设置有与电池205适配的卡合槽1028。电池205设置在卡合槽1028内。由此可将电池205固定在下腔体102的左上角处。
43.优选的,下腔体102的右上角设置有安放驱动电机201的安放部1029,即可将驱动电机201固定在下腔体102的右上角处。
44.优选的,如图2和图5所示,将驱动机构20安放到下腔体102内后,盖合上腔体101,上腔体101的内的结构形状与安放驱动机构20后的下腔体102相适配即可。
45.进一步的,第一腔体30和第二腔体40的结构相同。下文中仅以第一腔体30为例进行说明。
46.优选的,第一腔体30的转动角度为10
°‑
60
°
,实现上下俯仰的吹风调节,可方便风扇固定时调节风吹向人体的角度。
47.优选的,如图1所示,第一腔体30为胶囊形。通过胶囊形的第一腔体30便于容纳风扇组件50,并且具有流线型的外观,增加风扇的美感。
48.优选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第一腔体30包括进风腔体301和出风腔体302,进风腔体301和出风腔体302均具有开口,当进风腔体301的开口与出风腔体302的开口结合时,由进风腔体301和出风腔体302共同组成胶囊形的第一腔体30。优选的,出风腔体302设置在进风腔体301的前侧,出风腔体302的开口朝后,进风腔体301设置出风腔体302在后侧,进风腔体301的开口朝前。
49.优选的,进风腔体301与出风腔体302可拆卸连接。
50.优选的,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出风腔体302的开口处设置有卡槽3021,进风腔体301的开口向前延伸出有与卡槽3021适配的卡台3011,卡台3011插入到卡槽3021时,出风腔体302盖合在进风腔体301上。
51.当卡台3011与卡槽3021过盈配合时,通过卡台3011和卡槽3021即可使进风腔体301与出风腔体302固定连接。为了确保固定连接的牢固性,还可以在卡台3011和卡槽3021的连接处设置螺丝进行加固,但是这种方式不便于拆卸。
52.优选的,如图2、图7和图8所示,出风腔体302开口处的内侧面设置有公扣3022,进风腔体301开口处的内侧面设置有与公扣3022适配的母扣3012,通过母扣3012与公扣3022的配合,能够牢固的将进风腔体301与出风腔体302固定连接。并且便于进风腔体301与出风腔体302的脱离,能够进行快速拆卸。
53.优选的,如图1、图2、图3和图6所示,出风口3023横向设置在出风腔体302的中部。出风口3023为多个间隔排列的条形孔。
54.在整个第一腔体30上,出风口3023横向设置在第一腔体30的前侧中部,能够使风
扇具有较大的出风覆盖面积,在驱动机构20带动第一腔体30转动时,能够进行全方位的扫风。
55.优选的,如图7所示,出风腔体302中部内侧横向设置有导风板3024,通过导风板3024能够将出风口3023分为两个区域,提高出风的均匀性。
56.进一步的,如图2、图3、图6和图7所示,出风腔体302的一端设置有连接驱动机构20的连接轴3026。连接轴3026套设在中心轴204的端部外围。驱动机构20通过连接轴3026带动第一腔体30转动。
57.优选的,如图2、图7、图8和图9所示,进风口包括有第一进风口3013和第二进风口3025,第一进风口3013纵向设置在进风腔体301的下部。第二进风口3025纵向设置在出风腔体302的下部。
58.优选的,进风口为多个间隔排列的条形孔,便于空气进入到第一腔体30的容纳空间中。设置两个进风口能够增加风扇组件50的采风效率,进而提高风扇组件50的出风效率。
59.进一步的,如图8所示,进风腔体301内壁的两端还设置有限位台3014,风扇组件50风道503的两端卡设在限位台3014外侧,通过限位台3014对风扇组件50进行限位,防止风扇组件50的前后移动。
60.进一步的,如图2、图3和图10所示,风扇组件50为贯流风机,可以在第一腔体30和/或第二腔体40内设置多个贯流风机。贯流风机包括叶轮501,驱动叶轮501旋转的叶轮电机502,以及设置在叶轮501外侧导流风向的风道503。气流贯穿叶轮501流动,受到叶轮501上的叶片的力的作用,气流能到达较远的距离,同时无紊流,出风均匀,这会让人体感受到均匀的吹风,长时间吹风不会感到疲劳或不适。
6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可以将在固定腔体10的后侧面或下侧面上设置粘贴层,通过粘贴层将风扇固定在床栏、桌栏等位置处。还可以在固定腔体10的下侧面设置支撑架,将风扇放置在桌面上。还可以通过挂架(未图示)或夹子(未图示)将固定腔体10固定,将风扇设置在电脑屏幕上方。通过不同的固定方式能够满足于不同的使用场景。
62.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挂屏风扇,通过在固定腔体的两侧设置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内均设置一风扇组件,在增大风扇组件的出风覆盖范围的同时,又避免了风扇组件过长而引起同轴度差的问题,并且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转动,能够使风扇进行上下扫风,进一步提高了出风的覆盖范围。
6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值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