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并列双缸摩托车发动机水冷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3-02 03:29:3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摩托车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是并列双缸摩托车发动机水冷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双缸摩托车发动机主要分为并列双缸和v型双缸,其中,并列双缸发动机具有运转平稳、震动小、极速高等特点,相比v型双缸发动机,其体积更小,使得整车空间布局更加灵活。
3.为提高散热效果,大多数的并列双缸发动机均配备了水冷系统,在缸体外围设置有冷却水道。现有的并列双缸发动机中,一般是利用同一进水口引入冷却水的,由于结构方面的限制,无法保证两缸体对应的水量、水温一致,导致发动机左右散热不均匀,两缸体内的燃烧情况差异较大,致使发动机的动力性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并列双缸摩托车发动机水冷结构,能够确保进入两侧缸体水套内的水量基本一致,从而控制两缸体燃烧的一致性,以达到提升发动机动力性能的目的。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并列双缸摩托车发动机水冷结构,包括缸体,缸体上具有两个并排设置的缸筒,以形成左缸和右缸,左缸和右缸的周向外围分别以环绕方式设置有左水套和右水套,其关键在于:所述缸体一侧安装有进水盖,该进水盖与缸体合围形成进水腔,进水盖上设有进水口,用于向进水腔引入冷却水,进水腔分别通过左引水口和右引水口与左水套和右水套连通,所述左引水口和右引水口分别沿对应的左水套和右水套的切向设置,所述进水腔内设有分流结构,至少部分由进水口引入的冷却水能够流经该分流结构。
7.采用上述设计,冷却水由进水口经左引水口和右引水口同时引入左水套和右水套,保证水温相同,依靠分流结构进行分流,确保进入两水套内的水量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左右缸的冷却效果一致,同时,借助左右引水口的设计,使冷却水大致上沿切向流入,使水流沿水套周向流动更加顺畅,有助于形成涡流,对于提升发动机动力性能具有积极意义。
8.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口与左引水口和右引水口中的其中一个平行或接近平行,分流结构位于左引水口和右引水口之间,能够阻挡部分由进水口引入的冷却水直接流向与进水口平行的左引水口或右引水口,该结构一方面能够使冷却水流动更加顺畅,同时依靠分流结构的阻挡,避免过多冷却水直接经顺流一侧的引水口进入对应的水套,从而平衡两水套的进水量。
9.作为优选,所述分流结构形成于缸体外壁或进水盖内壁,并朝进水腔内凸出。这样的设计能够相对容易地形成分流结构,并方便装配。
10.作为优选,所述分流结构具有阻水面和导水面,导水面的曲率大于阻水面的曲率,阻水面面向与进水口平行或接近平行的引水口,导水面面向另一引水口,进水口沿轴向的
延长线至少部分通过阻水面。上述分流结构的具体设计,能够有效保证分流效果,确保进入两侧水套的水量基本一致。
11.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口远离与其平行或接近平行的引水口,分流结构靠近另一引水口,这样使得进水及分流位置更靠近不顺流一侧的引水口,有助于平衡两侧水套的进水量。
12.作为优选,缸筒顶端通过连接筋与缸体连接,所述连接筋沿左水套和右水套顶面间隔设置,从而在水道顶端形成通道,方便冷却水进入气缸头对燃烧室进行冷却,配合气缸垫能够更加方便地控制进入气缸头的水量。
13.作为优选,所述进水口靠近左水套和右水套的底部,该进水口的外端向下倾斜。这样使得冷却水进入水套时,在纵向上有一定的角度倾斜,适应冷却水在水套内的流动状态,更容易在水套内形成涡流,提高散热效果。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5.采用以上技术方案的并列双缸摩托车发动机水冷结构,依靠分流结构保持进入两侧缸体水套的水量基本一致,使左右缸在同等散热条件下工作,有助于控制左右缸内燃烧的一致性,从而有效提升发动机动力性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发明并列双缸摩托车发动机水冷结构的示例性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隐去进水盖后沿另一视图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沿图2中a-a线的剖视图;
19.图4为图3中分流结构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21.如图1至图3所示的并列双缸摩托车发动机水冷结构,包括缸体1和两个圆筒状的缸筒2,两个缸筒2并排设置在缸体1上,并以嵌件形式与缸体1模制为一体,从而在缸体1上形成上下贯穿的左缸1a和右缸1b,缸体1与对应的缸筒2外壁之间分别形成环状的左水套1c和右水套1d,左水套1c和右水套1d分别沿周向环绕在左缸1a和右缸1b外围。
22.左水套1c和右水套1d的下端封闭,缸筒2上端通过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筋5与缸体1连接,连接筋5沿左水套1c和右水套1d周向阵列分布,从而在缸体1顶面形成多个连通缸头(图中未示出)与左水套1c和右水套1d的冷却水通道,以向缸头引入冷却水对燃烧室进行散热,这些冷却水通道配合缸体1与缸头之间的缸垫,有助于冷却水在左水套1c和右水套1d中形成涡流,并能够控制由此引入缸头的冷却水水量。
23.缸体1一侧外壁上安装有进水盖3,进水盖3通过螺栓与缸体1固定,并与缸体1外壁合围形成一进水腔3a,进水盖3上设有进水口3b,用于连接冷却水管并将冷却水引入进水腔3a。
24.进水盖3为条状结构,使进水腔3a沿水平方向延伸,进水腔3a一端通过左引水口3c与左水套1c连通,另一端通过右引水口3d连通至右水套1d。
25.左缸1a和右缸1b之间通过隔离腔1e物理隔离,隔离腔1e可用于安装正时链条或顶
杆等,并借此将两缸间隔开,减少两缸之间冷却及燃烧情况的影响。
26.本实施例中,左引水口3c大致上沿着左水套1c的切线方向设置,同样,右引水口3d也大致沿着右水套1d的切线方向设置,从而使得冷却水基本上是沿切向流入对应的水套内的,这样冷却水在水套内流动可以更加顺畅,同时也更容易形成涡流,进而提高冷却效果。
27.进水口3b位于进水盖3右端,靠近右引水口3d的一侧,其延伸方向大致上与左引水口3c平行或正对,同时,进水口3b的外端略微向下倾斜,这样一方面可以方便冷却水管的连接,另一方面使冷却水能够倾斜向上流入,有利于保证冷却水在水套内的流动状态。
28.缸体1对应进水腔3a位置的外壁上设有分流结构4,用以对自进水口3b流入的冷却水进行分流,使流入左水套1c和右水套1d的冷却水量基本一致。
29.结合图4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该分流结构4与缸体1一体成型,由缸体1外壁向外凸出形成。分流结构4设置在靠近右引水口3d的一侧,该分流结构4两侧表面分布形成阻水面41和导水面42,其中,阻水面41大致面向右引水口3d一侧,导水面42面向左引水口3c一侧,导水面42的曲率要明显大于阻水面41的曲率,即导水面42的弯曲更加明显,进水口3b整体沿轴向的延长线应当至少部分通过阻水面41。这样能够限制一部分冷却水自进水口3b引入后直接从顺流方向的左引水口3c流入左水套1c,以减少流入顺流方向左水套1c的冷却水水量,同时在阻水面41的阻挡下,增加由右引水口3d进入右水套1d的冷却水水量,从而有效平衡两水套的进水量。
30.图3中通过箭头示出了冷却水在缸体1内的流向,冷却水由进水口3b进入进水腔3a后,其中一部分沿着顺流方向经左引水口3c流入左水套1c,在左水套1c内按顺时针方向流动,另一部分冷却水经右引水口3d流入右水套1d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在分流结构4的作用下,一部分原本朝左引水口3c流动的冷却水在阻水面41的阻挡作用下折返,转而经右引水口3d流入右水套1d,这样,能够确保流入左水套1c和右水套1d的冷却水量基本一致,使左缸1a和右缸1b具有同等的冷却条件,从而避免了因冷却效果差异导致两缸之间燃烧不一致的情况发生。
31.应当理解,进水口3b和分流结构4的位置及倾斜方向是根据发动机整体设计需要进行的选择,例如将进水口3b设置在图中左侧,并大致上与右引水口3d平行或正对,相应地将分流结构4靠近图中左引水口3c,同样也能够获得类似效果。
32.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分流结构4还可以是单独成型后安装至进水腔3a中的,亦或是成型到进水盖3上,只要能阻挡部分顺流方向的冷却水,即可实现分流效果,而本实施例中分流结构4直接由缸体1外壁形成,可以降低制造及装配难度,同时更方便地匹配冷却水流向,分流效果更容易保证。
33.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发明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