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过滤器框架及包括其的过滤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2022-03-01 20:19:48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过滤器框架及包括其的过滤器组件。


背景技术:

2.在空气处理装置中,将过滤器安装到过滤器框架内能够得到过滤器组件。在一些过滤器组件中,过滤器是通过胶粘工艺安装到过滤器框架的内侧的。通过胶粘工艺粘接过滤器和过滤器框架能够避免两者之间存在缝隙,从而保证过滤器组件能够达到预期的过滤效率。
3.由于胶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在通过胶粘工艺粘接过滤器和过滤器框架的过程中,胶水容易溢出到过滤器框架外表面上,影响过滤器组件的外观。


技术实现要素:

4.过滤器框架一般由至少两部分框架组成。在将过滤器安装到过滤器框架的过程中,操作人员先连接过滤器和其中一个框架,在连接完成后再将该框架和过滤器整体地与另一个框架连接。由于胶水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胶水会不可避免地从这两个框架的连接部位溢出到过滤器框架的外表面上,影响过滤器组件的外观。
5.本技术的至少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过滤器框架,这种过滤器框架在安装过滤器时能够防止胶水溢出过滤器框架的外表面。
6.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技术在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过滤器框架,所述过滤器框架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包括底部和一对侧部,所述一对侧部设置在所述底部的相对两端;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相连接以形成所述过滤器框架;以及一对连接件,所述第二框架通过所述一对连接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相连,并且所述一对连接件挡住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之间形成的对接接缝,或者使得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之间不形成所述对接接缝。
7.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第二框架包括底部和一对侧部,所述一对侧部设置在所述底部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形成一对所述对接接缝,其中所述一对连接件与一对所述对接接缝重叠地将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连接,以挡住所述对接接缝。
8.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过滤器框架形成相对的前侧开口和后侧开口;其中,所述一对连接件的处于所述前侧开口和所述后侧开口处的边缘朝向所述过滤器框架的内部弯折形成弯折部,以使得所述边缘远离所述对接接缝。
9.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弯折部由所述一对连接件的所述边缘朝向所述过滤器框架的内部弯折两次形成。
10.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为u形。
11.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第一框架为u形,所述第二框架包括底部,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底部的两端相连;其中所述一对连接件中的每个连接件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的其中一个侧部的第一翻折边,和/或形成在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底部的其中一端的第二翻折边,所述第一翻折边与所述第二框架的所述底部重叠,并且所述第二翻折边与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侧部重叠,所述连接件被配置为使得所述第二框架与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之间不形成所述对接接缝。
12.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过滤器框架形成相对的前侧开口和后侧开口;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的处于所述前侧开口和所述后侧开口处的边缘朝向所述过滤器框架的内部弯折形成阻挡部。
13.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一对连接件通过铆钉连接所述第一框架的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第二框架。
14.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所述过滤器框架还包括密封条,所述密封条设置在所述过滤器框架的内表面上,所述密封条将所述过滤器框架的内表面分为打胶区域和非打胶区域,其中所述过滤器通过胶粘工艺安装在所述过滤器框架的所述打胶区域内。
15.本技术在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过滤器组件,所述过滤器组件包括:过滤器;以及过滤器框架,所述过滤器框架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其中,所述过滤器通过胶粘工艺安装在所述过滤器框架内。
附图说明
16.图1a为根据本技术的过滤器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17.图1b为图1a中的过滤器框架的爆炸图;
18.图1c为图1a中的过滤器框架的俯视图;
19.图1d为图1c所示过滤器框架沿a-a线的剖视图;
20.图1e为图1c所示过滤器框架沿b-b线的剖视图;
21.图2为图1a中的连接件的立体结构图;
22.图3为根据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的连接件的立体结构图;
23.图4a为根据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24.图4b为图4a所示过滤器框架的爆炸图;
25.图5为根据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框架的立体结构图;
26.图6为根据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框架的立体结构图;
27.图7a为根据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28.图7b为图7a所示过滤器框架的爆炸图;
29.图8为根据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30.图9为根据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31.图10a为根据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
32.图10b为图10a所示过滤器框架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将参考构成本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对本技术的各种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在本技术中使用表示方向的术语,诸如“前”、“后”、“上”、“下”、“左”、“右”、“顶”、“底”等描述本技术的各种示例结构部分和元件,但是在此使用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的目的,基于附图中显示的示例方位而确定的。由于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向设置,所以这些表示方向的术语只是作为说明而不应视作为限制。
34.图1a为根据本技术的过滤器组件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结构图,图1b-图1e示出图1a中的过滤器框架的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中虚线框示出局部放大图。如图1a所示,过滤器组件110具有长度方向l、宽度方向w和高度方向h。过滤器组件110包括过滤器101和过滤器框架100,过滤器101通过胶粘工艺粘接在过滤器框架100内。当空气大致沿高度方向h从上至下或者从下至上地流经过滤器101时,过滤器101能够对空气起到净化的作用。
35.过滤器101大致为具有一定高度的长方体形状,过滤器框架100大致为与过滤器101相配的方框形状。在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上,过滤器框架100的各个边框的内表面104之间间隔的距离大致与过滤器101的长度和宽度相等,以使得当过滤器101被粘接在过滤器框架100中时,过滤器101与过滤器框架100的各个边框之间没有缝隙。当空气流经过滤器101时,不会有空气不经过过滤器101就从这些缝隙中流过。而在高度方向h上,过滤器框架100的高度大于过滤器101的高度。
36.如图1a-1b所示,过滤器框架100包括第一框架105和第二框架106。第一框架105和第二框架106均为u形形状,它们通过一对连接件103相互连接以形成过滤器框架100。在如图所示的示例中,第一框架105包括底部111和一对侧部112、113,一对侧部112、113大致对称地设置在底部111的长度方向l上的相对两端,并且从底部111的两端沿宽度方向w垂直于底部111延伸。同样的,第二框架106也包括底部121和一对侧部122、123,一对侧部122、123大致对称地设置在底部121的长度方向l上的相对两端,并且从底部121的两端沿宽度方向w垂直于底部121延伸。第一框架105的底部111形成过滤器框架100的底边框,第二框架106的底部121形成过滤器框架100的顶边框,第一框架105的一对侧部112、113和第二框架的一对侧部122、123相互连接以大致对称地形成过滤器框架100的两个侧边框。以下以第一框架105的侧部112和第二框架106的侧部122的结构进行说明过滤器框架100的侧边框的具体结构。
37.如图1a-1b所示,第一框架105的侧部112和第二框架106的侧部122在各自的顶部边缘相互抵接,以在抵接处形成一个对接接缝10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05和第二框架106呈对称的形状,对接接缝108形成在过滤器框架100的侧边框的中部,并且大致沿高度方向h延伸。一对连接件103中的一个连接件103的上部通过铆钉与侧部112相连,下部通过铆钉与侧部122相连,以通过连接件103将侧部112和侧部122连接在一起,并且挡住该对接接缝108。
3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05和第二框架106是由钣金弯折一体形成的,因此在第一框架105和第二框架106的框架内不存在会溢胶的接缝。第一框架105的侧部112和第二框架106的侧部122拼接形成的对接接缝108连通了过滤器框架100的内表面104和外表面109,使得胶水有可能通过对接接缝108溢出到过滤器框架100的外表面109上,影响过滤器组件的外观。而连接件103重叠地连接在对接接缝108上,切断了过滤器框架100在对接接缝108处的内表面104和外表面109之间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连接件103连接在对接接缝108处的过滤器框架100的内表面104上,以切断过滤器框架100的内表面104和对接接缝108的连
通。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件103也能够连接在对接接缝108处的过滤器框架100的外表面109上,以切断过滤器框架100的外表面109和对接接缝108的连通。
39.与侧部112和侧部122的连接方式相同的,第一框架105的侧部113和第二框架106的侧部123也相互抵接以形成对接接缝108,一对连接件103中的另一个连接件103重叠地挡住该对接接缝108并且将侧部113和侧部123连接在一起。
40.由此,通过一对连接件103,能够将第一框架105和第二框架106相应的侧部连接在一起,以形成大致为方框形状的过滤器框架100。并且连接件103能够挡住第一框架105和第二框架106连接时产生的对接接缝108,以阻挡过滤器框架100内表面104上的胶水溢出到外表面109上。
41.以下将图1b结合图1c-1e来看,过滤器框架100在高度方向h上形成前侧开口131和后侧开口132,以供空气流入或流出,过滤器101的各个侧边用于粘接在前侧开口131和后侧开口132之间的过滤器框架100的内表面104上。
42.一对连接件103中的每一个的处于前侧开口131和后侧开口132处的边缘朝向过滤器框架100的内部弯折以形成弯折部133。作为一个示例,弯折部133由连接件103的边缘弯折两次形成。第一次弯折是由连接件103的边缘沿大致上平行于长度方向l和宽度方向w的平面方向延伸形成,第二次弯折是由第一次弯折形成的边缘沿高度方向h弯折延伸形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部133也可以由连接件103的边缘弯折一次形成。只要能够通过弯折连接件103的边缘,使连接件103的边缘165远离对接接缝108即可。即使过滤器框架100的内表面104的胶水向外流动,也不会流经连接件103的边缘和对接接缝108,溢出至过滤器框架100的外表面109上。
43.由此,连接件103能够保持与相应的对接接缝108重叠以挡住对接接缝108,但是连接件103的边缘能够远离相应的对接接缝108,从而防止过滤器框架100的内表面104上的胶水经过对接接缝108和连接件103的边缘而溢出到过滤器框架100的外表面109上。
44.过滤器框架100的处于前侧开口131和后侧开口132处的边缘朝向过滤器框架100的内部弯折以形成阻挡部118。作为一个示例,阻挡部118的弯折方式与连接件103的弯折方式相同,也是由过滤器框架100的边缘弯折两次形成的。在本实施例中,阻挡部118包括第一框架阻挡部115和第二框架阻挡部125,第一框架阻挡部115由第一框架105的前后两侧边缘弯折形成,第二框架阻挡部125由第二框架106的前后两侧边缘弯折形成。连接件103的弯折部133重叠地设置在相应的侧部处的第一框架阻挡部115和第二框架阻挡部125内侧。在过滤器框架100的前后侧边缘整体设置阻挡部118,能够对于过滤器框架100的内表面104上的胶水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防止胶水从过滤器框架100的前后侧边缘溢出。
45.在如图1b所示的实施例中,过滤器框架100还包括密封条138,密封条138设置在过滤器框架100的内表面104上,以将过滤器框架100的内表面104分为打胶区域135和非打胶区域136,过滤器101通过胶粘工艺粘接在打胶区域135中。作为一个示例,密封条138能够具有一定的厚度,以将胶水阻挡在打胶区域135内,限制胶水的流动,从而能够更好地防止胶水溢出。
46.在将过滤器101粘接到过滤器框架100中的过程中,操作人员首先将第一框架105的底部111的内表面104的打胶区域135涂布胶水,然后将过滤器101预装在第一框架105中,并且将过滤器101的底部与第一框架105的底部111粘接在一起。由于第一框架105为对称的
u形形状,过滤器101不容易向侧部112或侧部113倾倒,即使侧部112和侧部113的内表面104上不涂布胶水,也能够稳固地保持在第一框架105中。
47.然后操作人员再将第二框架106的底部121的内表面104的打胶区域135涂布胶水,并且将一对连接件103通过铆钉铆接到第一框架105的一对侧部112、113的顶部,或者铆接到第二框架106的一对侧部122、123的顶部。等到过滤器101与第一框架105的底部111之间的胶水固化(即不再流动)后,将过滤器101与第一框架105作为整体地粘接至第二框架106,使得第二框架106的底部121与过滤器101的顶部粘接在一起。并且将一对连接件103铆接到另一对侧部上,使得第一框架105和第二框架106连接在一起。
48.最后,操作人员再对过滤器101和第一框架105和第二框架106的侧部之间灌注胶水,使得过滤器101与第一框架105和第二框架106的侧部粘接在一起。
49.申请人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在粘接过滤器的过程中,在过滤器框架内表面的胶水受到过滤器或过滤器框架的其他部分的挤压时,将会特别容易经过过滤器框架上的接缝流动到过滤器框架的外表面,影响过滤器组件的外观。而本实施例的过滤器框架包括u形的第一框架,即使先不对第一框架的侧部灌注胶水,也不会影响过滤器在过滤器框架中的稳定性。因此,可以先只粘接过滤器的底部和顶部,直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连接完成后,再对过滤器和框架的侧部之间灌注胶水。此时的过滤器相对于过滤器框架的位置已经被固定了,过滤器不会再挤压胶水,因此,胶水不会从对接接缝处溢出。
50.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为了便于过滤器101预装在第一框架105中,也可以对第一框架105的侧部112和113的靠近底部的区域灌注一定的胶水。此时,在预装过滤器101时可以将第一框架105竖直放置,胶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侧部112和113的内表面104向底部111流动。因此,胶水也不会从相应的侧部的顶部溢出。
51.图2示出了图1a中的连接件103的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连接件103包括板241和一对弯折部133,一对弯折部133分别设置在板241的前后两侧边缘。如上所述,弯折部133是由连接件103的边缘向板241的正面方向弯折两次形成的。
52.具体来说,每个弯折部133包括一次弯折部261和二次弯折部262,一次弯折部261垂直于板241,二次弯折部262与板241平行。连接件103的边缘165位于二次弯折部262的边缘,并与板241之间间隔一次弯折部261。每个弯折部133能够与板241之间大致形成u形槽形状,以容纳一定的胶水,防止胶水向板241背面的对接接缝108溢出。
53.此外,在板241上设有两排铆接孔264,其中一排铆接孔264用于与第一框架105的侧部铆接,另一排铆接孔264用于与第二框架106的侧部铆接,以将由相应的侧部形成的对接接缝108重叠地设置在板241的背面,并且使得边缘165能够远离连接件103背面的对接接缝108(参见图1a)。
54.图3中示出了过滤器框架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303的结构。如图3所示,连接件303的结构与图2中示出的连接件103的结构类似,也包括板241和一对弯折部333,并且一对弯折部333设置在板241的前后两侧边缘。区别在于,每个弯折部333是由连接件303的边缘向板241的正面方向弯折一次形成的。在本实施例中,弯折部333仅包括一次弯折部361,连接件303的边缘365位于一次弯折部361的边缘,并且与板241之间间隔该一次弯折部361。板241的背面重叠地挡住对接接缝,并且边缘365远离该对接接缝。由此能够使得每个弯折部333能够通过一次弯折部361阻挡胶水向板241背面的对接接缝溢出。
55.图4a和图4b示出了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中图4a为立体图,图4b为将图4a的过滤器框架竖直放置状态下的爆炸图。如图4a和图4b所示,与过滤器框架100类似的,过滤器框架400也包括第一框架405和第二框架406,并且两者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405为u形框架,第二框架406为一字形框架。并且连接件直接由第一框架405和第二框架406翻折形成。
56.具体来说,第一框架405包括底部411和一对侧部412、413,第二框架406包括底部421。一对侧部412、413大致对称地设置在底部411的长度方向l上的相对两端,并从底部411的两端垂直于底部411向上延伸。并且,第一框架405的一对侧部412、413分别与第二框架406的底部421的两端相连。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一框架405的每个侧部的顶部边缘向相对的另一个侧部沿l方向翻折形成第一翻折边453,第一翻折边453能够与第二框架406的底部421重叠并铆接在一起。并且从第二框架406的底部421的每个端部的侧面边缘沿w方向垂直于底部421翻折形成第二翻折边455,第二翻折边455能够与第一框架405的相应的侧部412、413重叠并铆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405和第二框架406通过翻折边铆接在一起,不形成对接接缝。过滤器框架400的内表面404上的胶水也就无法通过对接接缝溢出到外表面409上。
57.与过滤器框架100类似的,过滤器框架400也具有相对的前侧开口431和后侧开口432,在过滤器框架400的处于前侧开口431和后侧开口432处的边缘朝向过滤器框架400内部弯折形成阻挡部418。在本实施例中,阻挡部418也是由过滤器框架400的边缘经过两次弯折形成的,其包括由第一框架405的前后两侧边缘弯折形成的第一框架阻挡部415和由第二框架406的前后两侧边缘弯折形成的第二框架阻挡部425。阻挡部418对于过滤器框架400的内表面404上的胶水能够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防止胶水从过滤器框架400的前后侧边缘溢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翻折边453和第二翻折边455的处于前侧开口431和后侧开口432处的边缘与相应的阻挡部418紧密连接或一体形成,以进一步防止过滤器框架400的内表面404上的胶水从缝隙中溢出到外表面409上。
5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405仍然为u形形状,其将过滤器(图中未示出)安装到过滤器框架400中的安装方式与过滤器框架100相似。也就是说,操作人员在将过滤器粘接到第一框架405中的时候,仅需对第一框架405的底部411的内表面404上涂布胶水,一对侧部412、413的内表面404上无需涂布胶水,即可将过滤器保持在第一框架405中。因此,过滤器框架400也可以防止过滤器在粘接到框架内的时候溢胶。
59.图5示出了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二框架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的过滤器框架也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第一框架的结构如图4a和4b所示,第二框架的结构如图5所示。如图5所示,第二框架506包括底部521,底部521的前后两侧边缘弯折两次形成第二框架阻挡部525。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框架506与过滤器框架400中的第二框架406不同的是,其底部521的两端不形成第二翻折边。第一框架405和第二框架506仅通过第一框架405上的第一翻折边453铆接在一起。
60.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405仍然为u形框架,并且第一框架405和第二框架506之间仍然不形成对接接缝,因此过滤器框架也可以防止溢胶。
61.图6示出了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中的第一框架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的过滤器框架也包括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第一框架的结构如图6所示,第二框架的结
构如图4a和图4b所示。如图6所示,第一框架605包括底部611和相对的两个侧部612、613,底部611和侧部612、613的前后两侧边缘弯折两次形成第一框架阻挡部61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605与过滤器框架400中的第一框架405不同的是,每个侧部612、613的顶端不形成第一翻折边。第一框架605和第二框架406仅通过第二框架406上的第二翻折边455铆接在一起。
62.同样的,在实施例中,第一框架605仍然为u形框架,并且第一框架605和第二框架406之间仍然不形成对接接缝,因此过滤器框架也可以防止溢胶。
63.在上述这些实施例中,过滤器框架由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组成,其中第一框架为u形框架,第二框架可以为u形框架或者一字形框架。操作人员即使先不对第一框架的侧部灌注胶水,也不会影响过滤器在过滤器框架中的稳定性。因此,可以先只粘接过滤器的底部和顶部,直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连接完成后,再对过滤器和框架的侧部之间灌注胶水。此时的过滤器相对于过滤器框架的位置已经被固定了,过滤器不会再挤压胶水,因此,胶水不会从对接接缝处溢出。并且,在上述这些实施例中,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能够不形成对接接缝,或者即使形成对接接缝也能够被连接件挡住,从而进一步防止胶水经过对接接缝溢出。
64.图7a和图7b示出了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中图7a为立体图,图7b为将图7a的过滤器框架竖直放置状态下的爆炸图。如图7a和图7b所示,过滤器框架700包括第一框架705和第二框架706,并且两者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705和第二框架706大致呈l形形状,连接件由第一框架705和第二框架706翻折形成。
65.具体来说,第一框架705包括底部711和一个侧部712,第二框架706包括底部721和一个与侧部712相对设置的侧部723。在第一框架705的底部711的长度方向l上的一端用于设置侧部712,另一端用于与第二框架706的侧部723连接。同样的,在第二框架706的底部721的长度方向l上的一端用于设置侧部723,另一端用于与第一框架705的侧部712连接。在本实施例中,从第一框架705的侧部712和第二框架706的侧部723的每个顶部边缘分别向另一个侧部沿l方向翻折形成第三翻折边745,第三翻折边745能够与相应的底部重叠并铆接在一起。并且第一框架705和第二框架706的底部的另一端翻折形成第四翻折边743,第四翻折边743用于与相应的侧部重叠并铆接在一起。由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705和第二框架706也不形成对接接缝。过滤器框架700的内表面上的胶水也就无法通过对接接缝溢出到外表面上。
66.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框架的底部的第四翻折边743也是从底部的一端垂直于底部延伸形成的,也可以认为底部的两端设有一对长度不同的侧部。操作人员在将过滤器粘接到第一框架705时,先仅将胶水涂布到底部711上,待粘接完成后,再将第一框架705和过滤器整体地与第二框架706连接。在涂布胶水到底部711和底部721时,胶水涂布的区域可以与靠近第四翻折边743的一侧留有一定距离,防止胶水从第四翻折边743与相应侧部铆接时溢出。
67.图8示出了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如图8所示,过滤器框架800包括第一框架805和第二框架806。与过滤器框架700类似的,第一框架805和第二框架806也为l形框架,第一框架805包括底部811和侧部812,第二框架806包括底部821和侧部
823。侧部812设置在底部811长度方向l上的一端,底部811长度方向l上的另一端与第二框架806的侧部823相连。与过滤器框架700不同的是,第一框架805和第二框架806仅有侧部的顶部边缘翻折形成第三翻折边845,第三翻折边845用于与相应的底部重叠并铆接在一起。而它们的底部的端部不形成翻折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805和第二框架806也不会形成对接接缝,因此过滤器框架800的内表面上的胶水也就无法通过对接接缝溢出到外表面上。并且操作人员在将胶水涂布到底部时,也可以通过避让底部上不形成侧部的一端,以更好地防止胶水溢出。
68.图9示出了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如图9所示,过滤器框架900包括第一框架905和第二框架906。与过滤器框架700类似的,第一框架905和第二框架906也为l形框架,第一框架905包括底部911和侧部912,第二框架906包括底部921和侧部923。侧部912设置在底部911长度方向l上的一端,底部911长度方向l上的另一端与第二框架906的侧部923相连。与过滤器框架700不同的是,仅有第二框架906的侧部923的顶部边缘翻折形成用于与第一框架905的底部911重叠并铆接的第三翻折边945,并且底部921的另一端翻折形成用于与第一框架905的侧部912重叠并铆接的第四翻折边943,而第一框架905不形成翻折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905和第二框架906也不会形成对接接缝,因此过滤器框架900的内表面上的胶水也就无法通过对接接缝溢出到外表面上。并且操作人员在将胶水涂布到底部时,也可以通过避让底部上不形成侧部的一端,以更好地防止胶水溢出。
69.图10a和图10b示出了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中图10a为立体图,图10b为将图10a的过滤器框架竖直放置状态下的爆炸图。如图10a和图10b所示,过滤器框架1000包括第一框架1005和第二框架1006。与过滤器框架700类似的,第一框架1005和第二框架1006也为l形框架,第一框架1005包括底部1011和侧部1012,第二框架1006包括底部1021和侧部1023。与过滤器框架700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连接件包括独立的一对连接件1061,每个连接件1061用于与在过滤器框架1000的拐角处将第一框架1005和第二框架1006连接在一起。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框架1005的侧部1012的顶部边缘和第二框架1006的底部1021的侧面边缘相互抵接,以在抵接处形成一个对接接缝1008。第二框架1006的侧部1023的顶部边缘和第一框架1005的底部1011的侧面边缘相互抵接,以在抵接处形成另一个对接接缝1008。每个连接件1061包括大致呈直角的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与相应框架的侧部重叠并铆接,另一部分与相应框架的底部重叠并铆接,以通过连接件1061将两个框架连接在一起,并且挡住对应的对接接缝1008。
70.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连接件1061的前后两侧的边缘两次弯折形成弯折部1033,通过设置弯折部1033能够使连接件1061的边缘远离对接接缝1008。即使过滤器框架1000的内表面的胶水向外流动,也不会流经连接件1061的边缘和对接接缝1008,溢出至过滤器框架1000的外表面上。并且操作人员在将胶水涂布到底部时,也可以通过避让底部上不形成侧部的一端,以更好地防止胶水溢出。
71.在除了过滤器框架100的其他实施例中,虽然图中未示出,但是也可以如过滤器框架100那样,在过滤器框架的内表面设置密封条138,以进一步防止胶水溢出。
72.在本技术中,过滤器框架由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组成,操作人员在安装过滤器组件时能够先将过滤器与第一框架粘接,再整体地与第二框架粘接。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形成对接接缝,通过挡住对接接缝的连接件将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连接
在一起,并防止胶水通过对接接缝溢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不形成对接接缝以避免胶水通过对接接缝溢出,通过翻折边形成的连接件与第一框架和/或第二框架重叠并铆接在一起,形成过滤器框架。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框架可以为u形框架,以增加过滤器与第一框架粘接时的稳定性。操作人员即使先不对第一框架的侧部灌注胶水,也不会影响过滤器在过滤器框架中的稳定性。因此,可以先只粘接过滤器的底部和顶部,直到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连接完成后,再对过滤器和框架的侧部之间灌注胶水。此时的过滤器相对于过滤器框架的位置已经被固定了,过滤器不会再挤压胶水,因此,胶水不会从对接接缝处溢出。
73.尽管参考附图中出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将对本技术进行描述,但是应当理解,在不背离本技术教导的精神和范围和背景下,本技术的过滤器框架及过滤器组件可以有许多变化形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将意识到有不同的方式来改变本技术所公开的实施例中的结构细节,均落入本技术和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