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辊高效校平机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9:39:43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校正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辊高效校平机。


背景技术:

2.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机械、冶金等行业的产品的大量生产和销售,板材作为其中的一员,质量上的要求也大幅度提高,不良板形的外部表现是板材上常见的中心波浪、边浪、瓢曲、扭曲、镰刀弯或局部

鼓包’等,板材在轧制、热处理、冷却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缺陷,在冶金加工厂中常用校平机加以纠正,虽然现有技术能够满足部分工作需求。
3.但现有技术无法满足长辊升降过程中速度不一样,长辊不可以一起移动和左右长辊之间距离不能调节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辊高效校平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无法满足长辊升降过程中速度不一样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辊高效校平机,包括箱体、长方板和支撑腿,所述箱体的底部四角固接有多个支撑腿,所述长方板固接在箱体的内壁上,所述长方板的上方安装有差速结构;
6.所述差速结构包括液压缸、第二电机、电机座、长轴、短轴、第二齿轮和第二方框;
7.所述液压缸的底部固接在长方板的上表面,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与电机座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座的外壁通过滑杆滑块与箱体滑动连接,所述电机座的前表面固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外端与右侧的长轴的一端固定连接,右侧所述长轴的外壁与第二方框间隙配合,左侧所述长轴的外壁通过轴承与第二方框转动连接,所述短轴通过轴承与第二方框转动连接,所述长轴和短轴的外壁均固接有多个第二齿轮。
8.优选的,所述第二方框的上方安装有升降结构;
9.所述升降结构包括第二齿条、短圆柱、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第三齿轮组、圆盘、凸棱轴、皮带、第四齿轮组和套筒;
10.所述第二齿轮组与左侧的短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组和第四齿轮组的输出端与上下方的短轴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组和第三齿轮组的输出端均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与左右套筒转动连接,所述第四齿轮组的输出端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与右侧凸棱轴转动连接,所述凸棱轴的外壁与套筒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套筒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箱体内部的竖板转动连接,所述凸棱轴的一端与第一齿轮组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组的输出端与圆盘的前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圆盘前表面的边缘固接有短圆柱,所述短圆柱的外壁与第二齿条相啮合,所述第二齿条的外壁与箱体的壁间隙配合。
11.优选的,所述圆盘前表面的边缘固接的短圆柱是等距分布的。
12.优选的,所述长方板的上方安装有多个长辊,多个所述长辊与第二齿条的一端固
定连接,上方所述长辊的两端与第一方框间隙配合,下方所述长辊的外壁与第一方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方框的上端与第二齿条的外壁间隙配合,所述第一方框下方的凸块与长方板内部的凹槽滑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长方板的下方安装有平移结构;
14.所述平移结构包括第一齿条、第一齿轮、第一电机和工字架;
15.所述工字架的上端固接在长方板的下端,所述工字架中间的横板下方固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外端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与第一齿轮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上下方第一齿条相啮合,所述第一齿条的一端与第一方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条的外壁与工字架间隙配合,所述第一齿条上的凸块与工字架中间横板上的凹槽滑动连接。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多辊高效校平机,通过第二电机、第二齿轮组、第三齿轮组、短圆柱、圆盘和第二齿条之间的配合,第二电机通过齿轮带动第二齿轮组和第三齿轮组转动,第二齿轮组带动凸棱轴转动,凸棱轴转动通过第一齿轮组带动圆盘转动,通过短圆柱可以驱动第二齿条移动,第二齿条纵向移动带动左侧长辊快速度移动,第二齿轮组转动通过上述长辊纵向移动方法带动右侧长辊慢速移动,解决了无法满足长辊升降过程中速度不一样的问题。
17.通过第二电机、第三齿轮组、圆盘、第二齿条和凸棱轴之间的配合,第二电机通过齿轮带动第二齿轮组和第四齿轮组转动,第二齿轮组带动凸棱轴转动,凸棱轴转动通过第一齿轮组带动圆盘转动,通过短圆柱可以驱动第二齿条移动,第二齿条纵向移动带动左右长辊等速升降,解决了长辊不可以一起移动的问题。
18.通过第一电机、第一齿轮、第一齿条、第一方框移动和长辊之间的配合,第一电机通过皮带和皮带轮带动第一齿轮转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齿条移动,第一齿条移动带动第一方框移动,第一方框移动带动长辊移动,当达到合适位置时第一电机停止工作,这时左右长辊分开,解决了左右长辊之间距离不能调节的问题。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图1中箱体、支撑腿和长辊连接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图2中电机座、第二电机和液压缸连接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图2中短圆柱、圆盘和第二齿条连接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箱体,2、支撑腿,3、平移结构,301、第一齿条,302、第一齿轮,303、第一电机,304、工字架,4、长辊,5、升降结构,501、第二齿条,502、短圆柱,503、第一齿轮组,504、第二齿轮组,505、第三齿轮组,506、圆盘,507、凸棱轴,508、第四齿轮组,509、套筒,6、第一方框,7、差速结构,701、液压缸,702、第二电机,703、电机座,704、长轴,705、短轴,706、第二齿轮,707、第二方框,8、长方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
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多辊高效校平机,包括箱体1、长方板8和支撑腿2,箱体1的底部四角固接有多个支撑腿2,长方板8固接在箱体1的内壁上,长方板8的上方安装有差速结构7,差速结构7包括液压缸701、第二电机702、电机座703、长轴704、短轴705、第二齿轮706和第二方框707,液压缸701的底部固接在长方板8的上表面,液压缸701的输出端与电机座703的外壁固定连接,液压缸701的输出端可以带动电机座703移动,电机座703的外壁通过滑杆滑块与箱体1滑动连接,电机座703可以在箱体1内部移动,电机座703的前表面固接有第二电机702,第二电机702的输出轴外端与右侧的长轴704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电机702带动长轴704转动,右侧长轴704的外壁与第二方框707间隙配合,左侧长轴704的外壁通过轴承与第二方框707转动连接,短轴705通过轴承与第二方框707转动连接,长轴704和短轴705的外壁均固接有多个第二齿轮706,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工作需求选择第二电机702和第一电机303的型号,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满足工作需求选择液压缸701的型号。
26.第二方框707的上方安装有升降结构5,升降结构5包括第二齿条501、短圆柱502、第一齿轮组503、第二齿轮组504、第三齿轮组505、圆盘506、凸棱轴507、第四齿轮组508和套筒509,第二齿轮组504与左侧的短轴705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齿轮组504带动短轴705转动,第三齿轮组505和第四齿轮组508的输出端与上下方的短轴705一端固定连接,上下方短轴705带动第二齿轮组505和第四齿轮组508转动,第二齿轮组504和第三齿轮组505的输出端均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与左右套筒509转动连接,第二齿轮组504带动凸棱轴507转动,第四齿轮组508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与右侧凸棱轴507转动连接,第四齿轮组508的输出端带动右侧凸棱轴507转动,凸棱轴507的外壁与套筒509内壁活动连接,套筒509的一端通过轴承与箱体1内部的竖板转动连接,凸棱轴507可以在箱体1内部转动,凸棱轴507的一端与第一齿轮组503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凸棱轴507带动第一齿轮组503转动,第一齿轮组503的输出端与圆盘506的前表面固定连接,第一齿轮组503带动圆盘506转动,圆盘506前表面的边缘固接有短圆柱502,圆盘506带动短圆柱502转动,短圆柱502的外壁与第二齿条501相啮合,第二齿条501的外壁与箱体1的壁间隙配合,第二齿条501可以在箱体1内部移动,圆盘506前表面的边缘固接的短圆柱502是等距分布的,等距分布的短圆柱502可以与第二齿条501相啮合,长方板8的上方安装有多个长辊4,多个长辊4与第二齿条50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齿条501的一端可以带动长辊4移动,上方长辊4的两端与第一方框6间隙配合,上方长辊4可以在第一方框6内移动,下方长辊4的外壁与第一方框6固定连接,下方长辊4的位置固定在第一方框内部,第一方框6的上端与第二齿条501的外壁间隙配合,第二齿条501可以在第一方框6内部移动,第一方框6下方的凸块与长方板8内部的凹槽滑动连接,第一方框6可以在长方板8上移动,第二齿轮组505的两个锥齿轮传动比是降速比。
27.长方板8的下方安装有平移结构3,平移结构3包括第一齿条301、第一齿轮302、第一电机303和工字架304,工字架304的上端固接在长方板8的下端,工字架304中间的横板下方固接有第一电机303,第一电机303的输出轴外端通过皮带和皮带轮与第一齿轮302转动连接,第一电机303带动第一齿轮302转动,第一齿轮302与上下方第一齿条301相啮合,第一齿轮302驱动第一齿条301移动,第一齿条301的一端与第一方框6固定连接,第一齿条301可以带动第一方框6移动,第一齿条301的外壁与工字架304间隙配合,第一齿条301可以在工
字架304内移动,第一齿条301上的凸块与工字架304中间横板上的凹槽滑动连接,第一齿条301上的凸块在工字架304中间横板上的凹槽移动。
28.在使用本设备时,当需要调节左右长辊4到合适位置,这时启动第一电机303,第一电机303通过皮带和皮带轮带动第一齿轮302转动,第一齿轮302转动带动第一齿条301移动,第一齿条301移动带动第一方框6移动,第一方框6移动带动长辊4横向移动,当达到合适位置时第一电机303停止工作,其次调节长辊4高度时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启动第二电机702,第二电机702通过齿轮带动第二齿轮组504和第三齿轮组505转动,第二齿轮组504带动凸棱轴507转动,凸棱轴507转动通过第一齿轮组503带动圆盘506转动,通过短圆柱502可以驱动第二齿条501移动,第二齿条501纵向移动带动左侧长辊4快速度移动,第二齿轮组505转动通过上述长辊4纵向移动方法带动右侧长辊4慢速移动,达到合适位置停止转动第二电机702,第二种模式是通过液压缸701的控制对第二电机702纵向移动,长轴704与上方的第二齿轮706啮合解除,当达到指定位置时长轴704与下方的第二齿轮706重新啮合,启动第二电机702,第二电机702通过齿轮带动第二齿轮组504和第四齿轮组508转动,第二齿轮组504和第四齿轮组508转动通过第一模式中长辊4移动的步骤,这时左右长辊4上移速度一致,达到合适位置停止转动第二电机702。
29.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同轴”、“底部”、“一端”、“顶部”、“中部”、“另一端”、“上”、“一侧”、“顶部”、“内”、“前部”、“中央”、“两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