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底板前横梁外板的制作方法

2022-02-26 09:24:3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底板前横梁外板。


背景技术:

2.汽车的横梁用来保证车架的扭转刚度和承受纵向载荷,还可以支撑汽车上的主要部件,边梁式车架的结构特点是便于安装驾驶室、车厢及一些特种装备和布置其他总成,有利于改装变型车和发展多品种汽车,横梁不仅用来保证车架的扭转刚度和承受纵向载荷,而且还可以支撑汽车上的主要部件。通常载货车有5-6根横梁,有时会更多。
3.现有的汽车前横梁装置没有减震装置,导致汽车的横梁在遭受撞击时,造成的撞击力会使前横梁外板向内侧凹陷,导致汽车前部分受损的较为严重,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设计了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底板前横梁外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底板前横梁外板,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前横梁外板缺乏减震防撞功能继而容易发生损毁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底板前横梁外板,包括后梁板和前梁板,所述后梁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减震件,两个所述第一减震件的相对表面之间固定连通有联管,所述后梁板的端面固定安装有防护筋板,所述防护筋板的端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缓冲气囊,两个所述缓冲气囊的背面均通过管道与联管固定连通,两个所述第一减震件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螺纹杆,两个所述螺纹杆的周侧面均与前梁板连接,两个所述螺纹杆的周侧面均螺纹连接有两个与前梁板配合的限位螺母,两个所述螺纹杆的周侧面均套设有吸能主弹簧,所述前梁板的背面铰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杆,所述防护筋板的端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减震件,两个所述第二减震件的尾端均通过支管与联管连通,两个所述第二减震件的端部均固定安装有铰座,两个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铰座铰接,所述前梁板的表面开设有两组对称设置的卡槽,每个所述卡槽的内壁均卡接有垫块。
6.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件和第二减震件均包括套筒,所述第一减震件处套筒的周侧面与后梁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减震件处套筒的周侧面与防护筋板固定连接,所述套筒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密封盘,所述套筒的尾部螺纹连接有封头,所述密封盘与封头的相对表面之间固定设置有气腔,所述气腔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吸能副弹簧,所述密封盘的端面固定安装有活塞杆,所述活塞杆的周侧面与套筒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减震件处活塞杆的端部与对应位置的螺纹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减震件处活塞杆的端部与对应位置的铰座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密封盘的周侧面及封头与套筒的螺纹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封头的尾部固定安装有与气腔连通的气嘴。
8.优选的,两个所述限位螺母分别设置于前梁板的两侧,所述卡槽为u形槽,所述垫块为u形块,所述垫块为橡胶材质。
9.优选的,所述吸能主弹簧设置于防护筋板与前梁板之间,所述后梁板的表面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安装孔,所述防护筋板的内部固定开设有与两个连杆配合的活动孔,所述联管的周侧面固定连通有注气管,所述注气管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气阀。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减震件、第二减震件的设计,在传统前横梁的基础上增加了减震及防撞缓冲结构,当前梁板受到撞击时,前梁板的位移量能够转移至密封盘并驱动气腔对气囊进行充气作业,通过撞击时气囊的自动充气,继而能够对前梁板、防护筋板进行有效缓冲防护,通过缓冲防护功能的实现,从而有效降低本装置在受到震动及撞击时发生硬性损伤的概率,通过注气管的设计,则能在使用时对本装置的减震及防撞强度进行快速调节,继而有效提高本装置的实用性及使用灵活性。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筋板、缓冲气囊、注气管和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减震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8.1-后梁板,2-前梁板,3-第一减震件,4-联管,5-防护筋板,6-缓冲气囊,7-螺纹杆,8-限位螺母,9-吸能主弹簧,10-连杆,11-第二减震件,12-铰座,13-卡槽,14-垫块,15-套筒,16-密封盘,17-封头,18-气腔,19-吸能副弹簧,20-活塞杆,21-气嘴,22-安装孔,23-注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减震功能的底板前横梁外板,包括后梁板1和前梁板2,后梁板1的表面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安装孔22,安装孔22处用于相关连接件的接入,继而将后梁板1固定于相关安装平台上,后梁板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一减震件3,两个第一减震件3的相对表面之间固定连通有联管4,联管4的周侧面固定连通有注气管23,注气管23的周侧面固定安装有气阀,正常使用时,气阀关
闭继而对注气管23进行密封作业,后梁板1的端面固定安装有防护筋板5,后梁板1、前梁板2和防护筋板5均为钢板;
21.防护筋板5的端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缓冲气囊6,两个缓冲气囊6的背面均通过管道与联管4固定连通,缓冲气囊6为橡胶加厚防爆气囊;
22.两个第一减震件3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螺纹杆7,两个螺纹杆7的周侧面均与前梁板2连接,前梁板2的表面且对应两个螺纹杆7的位置均开设有通孔,通孔的孔径为螺纹杆7杆径的1.1倍,两个螺纹杆7的周侧面均螺纹连接有两个与前梁板2配合的限位螺母8,两个限位螺母8分别设置于前梁板2的两侧,两个螺纹杆7的周侧面均套设有吸能主弹簧9,吸能主弹簧9设置于防护筋板5与前梁板2之间;
23.前梁板2的背面铰接有两个对称设置的连杆10,防护筋板5的内部固定开设有与两个连杆10配合的活动孔,防护筋板5的端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对称设置的第二减震件11,第一减震件3与第二减震件11的轴线垂直,两个第二减震件11的尾端均通过支管与联管4连通,两个第二减震件11的端部均固定安装有铰座12,两个连杆10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铰座12铰接,前梁板2的表面开设有两组对称设置的卡槽13,每个卡槽13的内壁均卡接有垫块14,卡槽13为u形槽,垫块14为u形块,垫块14为橡胶材质。
24.第一减震件3和第二减震件11均包括套筒15,套筒15为钢制,第一减震件3处套筒15的周侧面与后梁板1固定连接,第二减震件11处套筒15的周侧面与防护筋板5固定连接,套筒15的内壁滑动连接有密封盘16,套筒15的尾部螺纹连接有封头17,密封盘16的周侧面及封头17与套筒15的螺纹连接处均设置有密封圈,密封盘16与封头17的相对表面之间固定设置有气腔18,封头17的尾部固定安装有与气腔18连通的气嘴21,密封圈设置的作用在于保证气腔18的密封性,使用前,可通过注气管23向气腔18中补入空气,通过气腔18内初始空气量的控制,从而控制第一减震件3和第二减震件11的抗震强度;
25.气腔18的内部固定设置有吸能副弹簧19,密封盘16的端面固定安装有活塞杆20,活塞杆20的周侧面与套筒15滑动连接,第一减震件3处活塞杆20的端部与对应位置的螺纹杆7固定连接,第二减震件11处活塞杆20的端部与对应位置的铰座12固定连接。
26.工作原理:使用时,两个安装孔22处置入连接件,继而将后梁板1固定于相关安装平台上,且调试时,可通过注气管23预先向气腔18中补入空气,通过气腔18中空气量的控制,从而调节第一减震件3和第二减震件11的减震强度及缓冲气囊6的初始气量,正常使用时,气阀关闭,当前梁板2受到外力作用并产生振动及位移时,前梁板2的位移量同步作用于第一减震件3和第二减震件11的活塞杆20,活塞杆20被作用后,两个缓冲气囊6被同步充气继而对前梁板2进行减震和防撞防护,且当前梁板2失去外力作用时,前梁板2能够被自动复位,且当前梁板2受到撞击时,垫块14能够对外部撞击力进行预先缓冲吸能,当某一垫块14发生损伤时,垫块14通过与前梁板2的卡接式结构,可进行损坏垫块14的快速更换。
27.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28.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
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