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汽车前梁皮纹模架的制作方法

2022-02-24 05:06:0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模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前梁皮纹模架。


背景技术:

2.模架即模具的支撑,比如压铸机上将模具各部分按一定规律和位置加以组合和固定,并使模具能安装到压铸机上工作的部分就叫模具,它是模具能够工作的前提,直接影响模具正常的工作。
3.现有技术中的模架一般只能对一种结构的模具进行固定安装,导致每台模具都要配备一个模架,导致其整体实用性不高,此外现有技术中模具在工作完成后需要将模具从模架上取出,但是现有技术中模具的取出操作比较麻烦,使得其取出过程中易损坏模具或模架,从而降低模具或模架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梁皮纹模架,通过安装板、第一顶出板以及第二顶出板,不仅能够实现对不同大小的模具进行固定操作,同时也能通过第一顶出板以及第二顶出板将下模板从安装板上顶出,便于对下模板进行拆卸,拆卸过程便捷方便,不会对模具和模架造成损伤。
5.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前梁皮纹模架,包括底板、上模架本体以及下模架本体,所述上模架本体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方,所述下模架本体设置于所述上模架本体和底板之间,所述上模架本体和所述下模架本体之间得以形成用于安装模具的安装腔,所述下模架本体包括安装板、第一顶出板以及第二顶出板,所述安装板固定于所述底板上,所述第一顶出板以及所述第二顶出板分设于所述底板的两侧,所述第一顶出板以及所述第二顶出板的下端均设有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得以分别驱动第一顶出板以及第二顶出板进行上下移动。
6.进一步地,所述安装板上设有两个第一限位板,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分设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分别连接两个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第二驱动件得以驱动所述第一限位板进行前后移动。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上端固接有抵接块,所述抵接块横向固定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上。
8.进一步地,各个所述第一限位板的下方均设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板,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
9.进一步地,两个所述连接杆之间得以形成v形结构的拉动区。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顶出板上设有用于对模具进行限位的挡板,所述挡板固接于所述第一顶出板上。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顶出板上设有滑动板,所述滑动板滑动安装于所述第二顶出板上,所述滑动板面向所述挡板,所述滑动板的一端连接有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得
以驱动滑动板进行左右移动。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13.(1)其设有安装板,且安装板上设有限位板,便于对不同大小的模具进行限位固定安装操作,提高模架的实用性,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一种模架只能对一种大小模具进行固定的问题。
14.(2)其设有第一顶出板以及第二顶出板,第一顶出板以及第二顶出板得以在需要对下模板进行取出操作时,可从下模板的两侧将下模板顶出,便于将下模板从安装板上拆卸,且拆卸过程中自动化程度高、拆卸便捷方便,不会对模具和模架造成损伤。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中汽车前梁皮纹模架的立体图。
16.图2为本技术中汽车前梁皮纹模架的左视图。
17.图3为本技术中第一顶出板以及第二顶出板向上移动时的主视图。
18.图4为本技术中汽车前梁皮纹模架的俯视图。
19.图5为本技术中图4沿a-a处的剖视图。
20.图中:1、汽车前梁皮纹模架;10、底板;11、第二驱动件;20、上模架本体;30、下模架本体;31、安装板;311、第一限位板;312、连接杆;313、拉动区;314、抵接块;32、第一顶出板;321、挡板;33、第二顶出板;331、滑动板;332、第三驱动件;34、第一驱动件;40、安装腔。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纵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4.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5.如图1-5所示的一种汽车前梁皮纹模架1,包括底板10、上模架本体20以及下模架本体30,上模架本体20设置于底板10的上方,下模架本体30设置于上模架本体20和底板10之间,底板10用于对整个模架进行支撑操作,上模架本体20和下模架本体30之间得以形成用于安装模具的安装腔40,上模架本体20通过螺栓对上模板进行固定,下模架本体30用于安装固定下模架,使得模具得以安装于安装腔40内,得以实现模架对模具进行安装固定操作。下模架本体30包括安装板31、第一顶出板32以及第二顶出板33,安装板31固定于底板10
上,第一顶出板32以及第二顶出板33分设于安装板31的两侧,第一顶出板32以及第二顶出板33的下端均设有第一驱动件34,第一驱动件34为伸缩气缸,第一驱动件34固定于底板10上,当需要对下模板进行取出时,可同时启动两个第一驱动件34,两个第一驱动件34得以分别驱动第一顶出板32以及第二顶出板33向上运动,在第一顶出板32和第二顶出板33的作用下,得以实现通过对模具的左右两端将模具向上顶出,使得模具远离安装板31,同时由于安装板31固定于底板10上且第一顶出板32和第二顶出板33分设于安装板31的两侧,便于人们从安装板31和模具之间的空隙处将模具从第一顶出板32以及第二顶出板33上取出,整个取出过程便捷方便,且取出过程中不会对模具和模架造成损伤。
26.其中,如图1和图5所示,安装板31上设有两个第一限位板311,两个第一限位板311分设于安装板31上,底板10上设有第二驱动件11,第二驱动件11为伸缩气缸,第二驱动件11分别连接两个第一限位板311,第二驱动件11得以驱动第一限位板311进行前后移动,当对模具进行安装时,将上模板固定连接于上模架本体20上,再启动第二驱动件11,使得第二驱动件11向上运动,从而带动两个第一限位板311向外移动,此时两个第一限位板311之间的距离得以变大,使得两个第一限位板311不会干扰下模板放置于安装板31上,再将下模板放置于安装板31上,调整好下模板的位置后,再启动第二驱动件11,使得第二驱动件11得以向下运动,从而第二驱动件11得以带动两个第一限位板311向下模板收缩移动,直至两个第一限位板311分别抵接于下模板即停止运动,当两个第一限位板311抵接于下模板后,通过螺栓对第一限位板311和下模板之间进行固定,由此得以实现通过两个第一限位板311得以对下模板的前后两侧进行限位固定,通过调节两个第一限位板311之间的距离得以实现对不同宽度的模具进行限位固定操作,使得模架适于对不同大小的模具均能进行限位和安装,提高其实用性。
27.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限位板311的上端固接有抵接块314,抵接块314横向固定于第一限位板311上,当第一限位板311抵接于下模板的前后两侧时,抵接块314得以伸入下模板上的凹槽内,由此在抵接块314和凹槽的作用下,得以对下模板在竖直方向上进行限位,提高其安装的稳定性。抵接块314呈梯形结构,梯形结构得以有效地对下模板在竖直方向上的运动进行有效地限制,从而为模具自身加工过程做准备。
28.其中,如图5所示,各个第一限位板311的下方均设有连接杆312,连接杆312的一端铰接于第一限位板311,连接杆312的另一端铰接于第二驱动件11,第二驱动件11得以通过连接杆312带动第一限位板311进行前后移动,第一限位板311上设有限位块,安装板31上设有限位槽,限位块滑动安装于限位槽,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槽的作用下,在第二驱动件11通过连接杆312拉动第一限位板311时,使得第一限位板311得以在安装板31上进行前后移动,由此实现调节两个第一限位板311之间的距离,实现对不同宽度的模具进行限位固定操作,从而保证下模板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使得模具在正常工作时不会发生偏移。
29.其中,如图5所示,两个连接杆312之间得以形成v形结构的拉动区313,当第二驱动件11的伸缩杆向上移动时,两个连接杆312之间得以向外扩张,此时两个第一限位板311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大,使得v形结构的拉动区313的角度变大,此时适用于对宽度较大的模具进行固定,当第二驱动件11的伸缩杆向下移动时,两个连接杆312之间得以向内收缩,此时两个第一限位板311之间的距离逐渐变小,使得v形结构的拉动区313的角度变小,此时适用于对宽度较小的模具进行固定,由此得以实现通过单个第二驱动件11得以实现带动两个连
接杆312运动,有效地简化整个装置,使得其操作更加简单便捷,通过单个第二驱动件11实现控制对两个第一限位板311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控,由此达到对不同大小模具进行限位固定操作,提高整个模架的实用性。
30.其中,如图1-3所示,第一顶出板32上设有用于对模具进行限位的挡板321,挡板321固接于第一顶出板32上,当对下模板进行安装时,先通过启动第一驱动件34,使得第一驱动件34分别带动第一顶出板32以及第二顶出板33向上运动使得第一顶出板32以及第二顶出板33的上表面与安装板31的上表面平齐,得以保证下模板安装于安装板31时的平稳性,当下模板放置于安装板31后,调节下模板的位置,使得下模板的左侧抵接于挡板321,使得挡板321得以对下模板的左侧进行限位操作,随后启动第三驱动件332,第三驱动件332得以带动滑动板331向左运动,使得滑动板331抵接于下模板的右侧,由此在挡板321和滑动板331的作用下,得以对下模板的左右两侧进行限位固定操作,保障下模板在左右方向上的稳定性,使得其不会干扰模具的正常加工操作。
31.其中,如图1-3所示,第二顶出板33上设有滑动板331,滑动板331滑动安装于第二顶出板33上,滑动板331得以在第二顶出板33上进行左右滑动,滑动板331面向挡板321,通推动滑动板331,实现改变滑动板331和挡板321之间的距离,使得下模架本体30适于安装不同长度的下模板,从而提高下模架本体30的实用性。滑动板331的一端连接有第三驱动件332,第三驱动件332为伸缩气缸,第三驱动件332得以驱动滑动板331进行左右移动,当下模板安装前,先启动第三驱动件332,使得第三驱动件332带动滑动板331向右运动,使得滑动板331和挡板321之间的距离变大,从而便于下模板放置于安装板31上,当下模板放置于安装板31上且其左侧抵接于挡板321后,再启动第三驱动件332,使得第三驱动件332得以带动滑动板331向左移动,使得滑动板331抵接于下模板的右侧,当挡板321和滑动板331分别抵接于下模板的左右两侧后,分别通过螺栓对挡板321和下模板的左侧以及滑动板331和下模板的右侧进行固接,由此得以实现通过挡板321和滑动板331的配合作用下,得以对下模板的左右两侧进行限位固定操作,提高其安装的稳定性,保障其自身加工过程中的稳定性。整个模架通过第一限位板311、挡板321以及滑动板331得以实现从前后左右对下模板进行限位操作,得以对模具进行有效地限位安装操作,提高其安装的稳定性,使得其不会因安装不牢固而干扰模具自身的正常加工操作。
32.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