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多功能高稳定性拖车平衡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21:38:2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拖车连接器领域,具体是一种多功能高稳定性拖车平衡连接器。


背景技术:

2.拖车,由底盘、起重装置、托举牵引装置、液压系统、电控系统、车体与工具箱等组成,具有起吊、拽拉和托举牵引等多项功能,适用于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的清障作业。
3.现有的拖车与被拖车之间一般通过球头加抱碗式的无润滑连接,使用寿命较短,拖车制动时,被拖车因惯性会给前车推力,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多功能高稳定性拖车平衡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一般的拖车连接方式无润滑的问题,提供一种多功能高稳定性拖车平衡连接器。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高稳定性拖车平衡连接器,包括主体、制动机构、连接机构,所述主体的外壁连接有控制盒,所述主体的一侧设置有制动总泵,所述制动总泵的一侧设置有车轮;
6.其中,所述制动机构包括有位于主体内壁的中心轴,所述制动机构还包括有位于车轮内侧的刹车盘,所述中心轴的外壁位于主体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侧位于中心轴的外壁设置有限位块,所述中心轴的外壁位于主体的一侧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的外壁连接有抵杆,所述刹车盘的内侧设置有刹车片。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有位于主体一端外壁连接的第一连接块,所述第一连接块的内侧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连接块的外壁连接有第三连接块,所述第三连接块的内壁设置有润滑油盒,所述第三连接块的外壁设置有贯穿至第三连接块内壁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外壁位于第三连接块的内壁设置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外壁位于伸缩杆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弹簧。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连接块的内壁设置有与伸缩杆外壁移动轨迹相匹配的凹槽,所述伸缩杆的内壁与伸缩杆的外壁相契合。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上下左右均设置有转动杆,所述第一连接块与第三连接块的内壁均设置有与转动杆外壁相匹配的凹槽。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三连接块的内壁设置有“u”形槽,所述“u”形槽的两端与第三连接块的内壁转动槽对接。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控制盒的顶端通过导线与制动总泵一端电性连接,所述制动总泵通过导线与刹车盘的一侧外壁连接。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限位块与滑块的内壁与中心轴的外壁相契合。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通过设置制动机构,通过当拖车有制动情况时,将带动主体向前运动,而中心轴向后运动,同时带动抵杆移动,直到抵杆的一端与控制盒的外壁开关相接触,从而带动安装在驻车手柄的制动总泵进行工作,制动总泵将制动力传递给制动分泵,完成房车的制动,当拖车和房车分开时,拉动制动手柄,使驻车卡条在驻车限位上进行固定,从而完成驻车制动,制动油泵和驻车手柄设置在同一部件上,结构紧凑,实用性强,可以实现行走制动和驻车制动的双重作用,降低了成本;
15.2、通过设置连接机构,通过给予伸缩杆压力,伸缩杆将在外力作用下沿着第三连接块的内壁的,同时给予第二弹簧压力,直到伸缩杆的一端与润滑油盒的外壁相接触,此时润滑油盒的因外力作用下将润滑油挤入u形槽内,流入与第三连接块连接的第二连接块外壁的转动杆上,对其进行润滑,提高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a处局部放大图。
19.图中:1、主体;2、控制盒;3、制动总泵;4、车轮;5、制动机构;501、中心轴;502、第一弹簧;503、限位块;504、滑块;505、抵杆;506、刹车盘;507、刹车片;6、连接机构;601、第一连接块;602、第二连接块;603、第三连接块;604、润滑油盒;605、伸缩杆;606、限位环;607、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22.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多功能高稳定性拖车平衡连接器,包括主体1、制动机构5、连接机构6,主体1的外壁连接有控制盒2,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制动总泵3,制动总泵3的一侧设置有车轮4;
23.其中,制动机构5包括有位于主体1内壁的中心轴501,制动机构5还包括有位于车
轮4内侧的刹车盘506,中心轴501的外壁位于主体1的内壁设置有第一弹簧502,第一弹簧502的一侧位于中心轴501的外壁设置有限位块503,中心轴501的外壁位于主体1的一侧设置有滑块504,滑块504的外壁连接有抵杆505,刹车盘506的内侧设置有刹车片507。
24.请着重参阅图2-3,连接机构6包括有位于主体1一端外壁连接的第一连接块601,第一连接块601的内侧连接有第二连接块602,第二连接块602的外壁连接有第三连接块603,第三连接块603的内壁设置有润滑油盒604,第三连接块603的外壁设置有贯穿至第三连接块603内壁的伸缩杆605,伸缩杆605的外壁位于第三连接块603的内壁设置有伸缩杆605,伸缩杆605的外壁位于伸缩杆60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弹簧607,通过此结构改变了以前球头加抱碗式的无润滑连接,提高了拖车的拖车钩的寿命。
25.请着重参阅图2,第三连接块603的内壁设置有与伸缩杆605外壁移动轨迹相匹配的凹槽,伸缩杆605的内壁与伸缩杆605的外壁相契合,通过此结构可使给予伸缩杆605压力,伸缩杆605将在外力作用下沿着第三连接块603的内壁的,同时给予第二弹簧607压力,直到伸缩杆605的一端与润滑油盒604的外壁相接触,此时润滑油盒的因外力作用下将润滑油挤入u形槽内,流入与第三连接块603连接的第二连接块外壁的转动杆上,对其进行润滑,提高使用寿命。
26.请着重参阅图2,第二连接块602的上下左右均设置有转动杆,第一连接块601与第三连接块603的内壁均设置有与转动杆外壁相匹配的凹槽,通过此结构可使拖车与被拖车辆可进行上下左右转向,提高了灵活性。
27.请着重参阅图2,第三连接块603的内壁设置有“u”形槽,“u”形槽的两端与第三连接块603的内壁转动槽对接,通过此结构可使润滑油可通过u形槽流入转动槽内,对第二连接块602进行润滑。
28.请着重参阅图1,控制盒2的顶端通过导线与制动总泵3一端电性连接,制动总泵3通过导线与刹车盘506的一侧外壁连接,通过此结构可使当拖车有制动情况时,将带动主体1向前运动,而中心轴501向后运动,中心轴501运动将给予第一弹簧502压力,同时带动位于中心轴501外壁的滑块504、抵杆505移动,直到抵杆505的一端与控制盒2的外壁开关相接触,从而带动安装在驻车手柄的制动总泵3进行工作,制动总泵3将制动力传递给制动分泵,完成房车的制动,当拖车和房车分开时,拉动制动手柄,使驻车卡条在驻车限位上进行固定,从而完成驻车制动。
29.请着重参阅图,限位块503与滑块504的内壁与中心轴501的外壁相契合,通过此结构可使当中心轴501移动时限位块503与滑块504将沿着中心轴501的外壁移动。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使用此装置时,当拖车有制动情况时,将带动主体1向前运动,而中心轴501向后运动,中心轴501运动将给予第一弹簧502压力,同时带动位于中心轴501外壁的滑块504、抵杆505移动,直到抵杆505的一端与控制盒2的外壁开关相接触,从而带动安装在驻车手柄的制动总泵3进行工作,制动总泵3将制动力传递给制动分泵,完成房车的制动,当拖车和房车分开时,拉动制动手柄,使驻车卡条在驻车限位上进行固定,从而完成驻车制动,通过给予伸缩杆605压力,伸缩杆605将在外力作用下沿着第三连接块603的内壁的,同时给予第二弹簧607压力,直到伸缩杆605的一端与润滑油盒604的外壁相接触,此时润滑油盒的因外力作用下将润滑油挤入u形槽内,流入与第三连接块603连接的第二连接块外壁的转动杆上,对其进行润滑,提高使用寿命。
31.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