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车载出风装置、车载空调以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2022-02-23 21:03:5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内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车载出风装置、车载空调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汽车作为人们的代步工具逐渐普及增多。汽车空调作为调节车内温度的设备在所有车型中均有配置,通常布置于仪表台。目前,车内的空调出风口处通常设置有风口叶片,当开启空调制冷或制热模式时,需要通过调节风口叶片而调节吹风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车辆中需要通过调节风口叶片而调节吹风方向问题,提供车载出风装置,该车载出风装置具有呈环形状的出风口以使得风以环形状的形式排出。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车载出风装置,所述车载出风装置包括排风主体,所述排风主体具有空腔,所述排风主体设置有供风进入所述空腔的进风口,并且所述排风主体设置有供风排出所述空腔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呈环形状。
5.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出风口设置为环形状,从而能够使得风以呈环形状的方式排出,这样,不仅保证了风能够顺畅排出,而且使得风能够朝向各个方向均匀排出,同时无需调节风向,提高了车载出风装置的简洁性。
6.优选地,所述排风主体呈环形体状,所述空腔呈环形体状。
7.优选地,所述排风主体的两端分别形成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第二端口设置,并且所述出风口设置为由所述出风口所排出的风由所述第二端口朝向所述第一端口流动。
8.优选地,所述排风主体的环形内壁面在从所述第二端口到所述第一端口的方向上呈渐扩状。
9.优选地,所述排风主体包括呈环形体状的导流面、套设于所述导流面且与所述导流面间隔设置的围合面以及连接所述导流面的靠近所述第一端口的第一侧和所述围合面的靠近所述第一端口的第一侧的环形封闭面,所述导流面、所述围合面和所述环形封闭面共同围合形成所述空腔;
10.其中:所述导流面的靠近所述第二端口的第二侧和所述围合面的靠近所述第二端口的第二侧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所述导流面形成为所述环形内壁面。
11.优选地,所述排风主体包括连接于所述围合面的第二侧的遮挡板,所述遮挡板朝向所述第一端口延伸以引导所述出风口所排出的风朝向所述第一端口流动;和/或
12.所述围合面在从所述第二端口到所述第一端口的方向上呈渐扩状。
13.优选地,所述导流面和所述环形封闭面之间通过第一弧形面圆滑过渡连接;
14.所述环形封闭面和所述围合面之间通过第二弧形面圆滑过渡连接;
15.当设置有所述遮挡板时,所述遮挡板和所述围合面之间通过第三弧形面圆滑过渡连接。
16.优选地,所述车载出风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排风主体的环形内壁面围合形成的空间内的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有能够调节所述出风口所排出的风的流量的第一按键和/或能够调节所述出风口所排出的风的温度的第二按键。
17.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车载空调,所述车载空调包括空调本体、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载出风装置以及连通所述空调本体和所述出风口的风道。通过在车载空调中设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载出风装置,可使得车载空调的出风更加均匀,并且无需调节风向,使得车载空调的结构更加简洁化。
18.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提供车辆,所述车辆中设置有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的车载空调。通过在车辆中设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载空调,可使得车舱内的冷风或是暖风分布的更加均匀,提高了乘员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车载出风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所示的车载出风装置的纵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21.图3是图1所示的车载出风装置的装配于车辆的状态结构示意图;
22.图4是图3所示的状态结构示意图的侧视图;
23.图5是图3所示的状态结构示意图的俯视图。
24.附图标记说明
25.10-车载出风装置;12-排风主体;12a-导流面;12b-围合面;12c-环形封闭面;12d-遮挡板;120-空腔;122-出风口;124-环形内壁面;14a-第一弧形面;14b-第二弧形面;14c-第三弧形面;16-控制面板;22-风道。
具体实施方式
26.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是指部件的轮廓的内、外,“内、外”是指结合附图和实际应用中所示的方位理解。
2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车载出风装置,车载出风装置10包括排风主体12,排风主体12具有空腔120,排风主体12设置有供风进入空腔120的进风口,其中,进风口可与供风主体如空调主体相连通,以将冷风或是暖风通入到空腔120内,并且排风主体12设置有供风排出空腔120的出风口122,可以理解的是,通入到空腔120内的冷风或是暖风可由出风口122排出,出风口122呈环形状。通过将出风口122设置为环形状,从而能够使得风以呈环形状的方式排出,这样,不仅保证了风能够顺畅排出,而且使得风能够朝向各个方向均匀排出,同时无需调节风向,提高了车载出风装置10的简洁性。如图3中所示,可将该车载出风装置10装配于车辆的中控台,例如可在车辆的中控台上装配多个如四个车载出风装置10,从图3所示的方位看,以设置于最左侧的车载出风装置10为例,由于呈环形状的出风口122可使得风以环形的方式排出,由此可使得驾驶员从各个方向感受到热风或是凉风,结合图4和图5中所示,车舱内的驾驶员可从正上方(如图4中a处所示)、正下方(如图4中b处所示)、左侧(如图5中c处所示)和右侧(如图5中d处所示)等方向感受到出风口122所排出的风。
28.为了便于出风口122的设置以及节省空间,可使得排风主体12呈环形体状,空腔120可呈环形体状。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中所示,呈环形体状的排风主体12具有环形内壁面124,这样,环形内壁面124所围合形成的空间内可设置其他部件,这样,充分利用了空间。优选地,可在环形内壁面124围合形成的空间内设置控制面板16,控制面板16可设置有能够调节出风口122所排出的风的流量的第一按键和/或能够调节出风口122所排出的风的温度的第二按键,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控制面板16的第一按键可调节出风口122所排出的风的流量,另外,可通过控制面板16的第二按键可调节出风口122所排出的风的温度。
29.需要说明的是,排风主体12呈环形体状,排风主体12的两端可分别形成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出风口122可靠近第二端口设置,并且出风口122可设置为由出风口122所排出的风由第二端口朝向第一端口流动,这样,可使得风定向排出。
30.为了使得风稳定地排出,排风主体12的环形内壁面124在从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方向上可呈渐扩状,可以理解的是,从图3驾驶员的方位看,排风主体12的环形内壁面124可呈喇叭状,需要指出的是,下述内容所提及的导流面12a可认为是环形内壁面124,这样,导流面12a在从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方向上可呈渐扩状。
31.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排风主体12可包括呈环形体状的导流面12a、套设于导流面12a且与导流面12a间隔设置的围合面12b以及连接导流面12a的靠近第一端口的第一侧和围合面12b的靠近第一端口的第一侧的环形封闭面12c,导流面12a、围合面12b和环形封闭面12c可共同围合形成空腔120;其中:导流面12a的靠近所述第二端口的第二侧和围合面12b的靠近第二端口的第二侧之间形成出风口122,导流面12a可形成为环形内壁面124。
32.为了进一步提高出风口122所排出的风的定向性,可设置连接于围合面12b的第二侧的遮挡板12d,遮挡板12d可朝向第一端口延伸,这样,可引导出风口122所排出的风朝向第一端口流动。
33.围合面12b在从第二端口到第一端口的方向上可呈渐扩状,通过将围合面12b设置成为上述结构形式,可利于节省空间。可以理解的是,从图3驾驶员的方位看,围合面12b可呈喇叭状。
34.导流面12a和环形封闭面12c之间可通过第一弧形面14a圆滑过渡连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弧形面14a可朝向空腔12外凸出,通过在导流面12a和环形封闭面12c之间设置第一弧形面14a,不仅便于排风主体12的制备,而且使得排风主体12碰到其他部件时不易损坏其他部件。
35.另外,环形封闭面12c和围合面12b之间可通过第二弧形面14b圆滑过渡连接,这样,进一步便于排风主体12的制备,而且使得排风主体12碰到其他部件时更不易损坏其他部件。同样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弧形面14b可朝向空腔12外凸出。
36.此外,当设置有遮挡板12d时,遮挡板12d和围合面12b之间可通过第三弧形面14c圆滑过渡连接,这样,便于遮挡板12d设置于排风主体12,同时也更加有利于风的排出。需要指出的是,第三弧形面14c可朝向空腔120外凸出。
37.为了提高排风主体12的排风性能,排风主体12可形成为一体件,通过设置成一体件,也有利于提高排风主体12的稳固性。另外,进风口可设置于围合面12b,具体来讲,进风口可设置于围合面12b的底部。
38.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车载空调,车载空调包括空调本体、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
载出风装置10以及连通空调本体和出风口122的风道22。需要说明的是,空调本体可向车载出风装置10提供冷风或者暖风。通过在车载空调中设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载出风装置10,可使得车载空调的出风更加均匀,并且无需调节风向,使得车载空调的结构更加简洁化。
39.本实用新型又提供了车辆,车辆中设置有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载空调。通过在车辆中设置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车载空调,可使得车舱内的冷风或是暖风分布的更加均匀,提高了乘员的舒适度。
40.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