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前风挡下饰板装置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2021-11-05 23:30: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前风挡下饰板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2.近年来,随着汽车制造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的安全措施日益完善,从而大大提高了驾驶的安全性和对乘员的保护。然而在道路交通事故中,行人往往是最大的受害群体,通过统计分析,行人伤亡约占总体伤亡人数的30%。因此,开展对于行人安全的碰撞分析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碰撞安全开发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
[0003]“行人保护”,顾名思义,目的是保护行人。它是被动安全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包括一切旨在减轻事故中汽车对外部人员的伤害而为汽车专门设计的措施。而通过对事故的分析发现,在大部分的人车碰撞事故中,人体与车辆的前部发生碰撞,约有2/3的人车碰撞事故中,行人与车辆间的碰撞速度小于40km/h。因此目前c

ncap管理规则与c

iasi管理办法中均在行保保护碰撞工况中明确要求碰撞速度为40km/h。
[0004]
21版c

ncap管理规则行保保护头部碰撞区域由原18版包络线1000到包络线2100区域更改为包络线1000到包络线2300,又外因包络线2100到包络线2300区域基本上为左右a柱,挡风玻璃下横梁周围,而根据行人保护试验评分原则,默认挡风玻璃与左右a柱安装面100mm、距离挡风玻璃法向100mm以内位置头部碰撞点位为红色点位(红色点位即为0分点位)。故21版c

ncap管理规则行人保护较18版在增加的区域绝大多数为红色点位,因此在相同的得分率新情况,21版更难以实现满足五星得分率门槛线要求。现有的前风挡下饰板装置不能满足指标要求,行人安全保护性能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前风挡下饰板装置,目的是提高在碰撞速度为40km/h时的行人安全保护性能。
[0006]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前风挡下饰板装置,包括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所述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上设置第一弱化孔,第一弱化孔设置多个。
[0007]
所述第一弱化孔为l形且第一弱化孔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一孔段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孔段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一孔段位于第二孔段的上方。
[0008]
所述第一孔段的长度和宽度与所述第二孔段的宽度大小相同,第一孔段的长度小于第二孔段的长度。
[0009]
所述的前风挡下饰板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连接的导水板,导水板位于空调进风口上方。
[0010]
所述导水板包括第一导水部、与第一导水部连接的第二导水部、与第二导水部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连接。
[0011]
所述第一导水部和所述第二导水部呈v形分布,所述导水板还包括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与第一导水部和第二导水部连接且第一加强筋为从第一导水部延伸至第二导水部。
[0012]
所述导水板还包括第三导水部和与第三导水部连接的第四导水部,第四导水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导水部和第四导水部之间。
[0013]
所述第三导水部和所述第四导水部呈v形分布,所述导水板还包括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筋与第三导水部和第四导水部连接且第二加强筋为从第三导水部延伸至第四导水部。
[0014]
所述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上设置第二弱化孔、第三弱化孔和第四弱化孔,第二弱化孔、第三弱化孔和第四弱化孔均设置多个,第二弱化孔位于第二弱化区域,第三弱化孔位于第三弱化区域,第四弱化孔位于第四弱化区域,第二弱化区域、第三弱化区域和第四弱化区域为沿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相邻两个弱化区域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雨刮电机位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的非弱化区域的下方,所述导水板位于第二弱化孔的下方。
[0015]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前风挡下饰板装置。
[0016]
本发明的前风挡下饰板装置,通过弱化前风挡下装饰板结构,可以提高在碰撞速度为40km/h时的行人安全保护性能,使得碰撞试验时行保保护头部碰撞得分率提升。
附图说明
[0017]
图1是本发明前风挡下饰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2是本发明前风挡下饰板装置的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0019]
图3是图1中a处放大图;
[0020]
图4是本发明前风挡下饰板装置与流水槽总成的装配示意图;
[0021]
图5是本发明前风挡下饰板装置与流水槽总成的装配正视图;
[0022]
图6是本发明前风挡下饰板装置与挡风玻璃的配合示意图;
[0023]
图7是图6中a

a截面示意图;
[0024]
图8是导水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
图9是导水板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0026]
图10是导水板的导水作用示意图;
[0027]
图11是行人保护头部碰撞第8和第9行点位优化前后得分对比表;
[0028]
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第一流水槽端板;2、流水槽本体;3、第二流水槽端板;4、导水板;401、第一连接部;402、第二连接部;403、第一导水部;404、第二导水部;405、第三导水部;406、第四导水部;407、第一加强筋;408、第二加强筋;5、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01、第一弱化孔;502、第二弱化孔;503、第三弱化孔;504、第四弱化孔;505、第一排水孔;506、第二排水孔;507、第三排水孔;508、第四排水孔;509、第一侧面;510、第二侧面;6、挡风玻璃;7、空调进风口;8、前围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9]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0030]
需要说明的是,在下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并不代表结构和/或功能上的绝对区分关系,也不代表先后的执行顺序,而仅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
[0031]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前风挡下饰板装置,包括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上设置第一弱化孔501,第一弱化孔501为l形孔且第一弱化孔501设置多个,所有第一弱化孔501为沿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0032]
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6所示,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位于流水槽总成的上方,流水槽总成包括流水槽本体2、第一流水槽端板1和第二流水槽端板3,第一流水槽端板1和第二流水槽端板3与流水槽本体2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固定连接,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位于流水槽本体2的上方,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与流水槽本体2固定连接,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和流水槽本体2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第一弱化孔501设置在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一侧面509上,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一侧面509为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上面朝挡风玻璃6的表面,第一侧面509为倾斜设置,第一弱化孔501为从第一侧面509上开始朝向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内部凹入形成的孔。第一弱化孔501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孔段和第二孔段,第一孔段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孔段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一孔段位于第二孔段的上方。第一孔段的长度和宽度与第二孔段的宽度大小相同,第一孔段的长度小于第二孔段的长度。第一孔段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垂直且与x向相平行,第一孔段的宽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第二孔段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垂直,第一孔段的宽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第二孔段的长度方向与z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二孔段朝向第一孔段的下方倾斜延伸。各个第一弱化孔501的内壁面上均设置有第一排水孔505,第一排水孔505使得第一弱化孔501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连通,进入第一弱化孔501中的水经第一排水孔505流入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流水槽本体2位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中。空调进风口7与流水槽本体2为相对布置,空调进风口7位于挡风玻璃6和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方,空调进风口7用于使外界空气进入汽车的空调系统。第一排水孔505为在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上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一排水孔505的长度方向与第二孔段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0033]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上开设“l”型弱化孔,第一孔段的长度和宽度均为7mm,第二孔段的宽度为7mm,底部平面保留,左右面根据弱化刚度和美观质量需求,对y侧面进行单面镂空或者双面镂空。开设此种弱化孔的目的为,在大雨或暴雨的冲击下,通过前风挡下装饰板的雨水经过“l”型单面或双面镂空处理,更改雨水速度方向,从而降低雨水的冲击速度,最终使得不易产生冲击流水槽本体2现象发生,减少冲击水花发生,避免随空气被吸入空调进风口7,造成鼓风机电机烧毁。
[0034]
如图1至图6所示,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上设置第二弱化孔502、第三弱化孔503和第四弱化孔504,第二弱化孔502、第三弱化孔503和第四弱化孔504均设置多个,第二弱化孔502位于第二弱化区域,第三弱化孔503位于第三弱化区域,第四弱化孔504位于第四弱化区
域,第二弱化区域、第三弱化区域和第四弱化区域为沿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相邻两个弱化区域之间具有一定距离,雨刮电机位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非弱化区域的下方。第一弱化孔501位于第一弱化区域,第一弱化区域位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一侧面509上,第二弱化区域、第三弱化区域、第四弱化区域位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二侧面510上,第二弱化区域、第三弱化区域、第四弱化区域为沿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一侧面509和第二侧面510为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上相对两表面,第一侧面509和第二侧面510大致处于同一高度,第二侧面510为倾斜设置,第一侧面509和第二侧面510为分别朝向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顶面下方两侧延伸,第一侧面509和第二侧面510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顶面的相对两侧边缘连接。第二弱化孔502、第三弱化孔503和第四弱化孔504均为从第二侧面510上开始朝向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内部凹入形成的孔,第二弱化孔502、第三弱化孔503和第四弱化孔504均为l形孔,所有第二弱化孔502为沿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所有第三弱化孔503为沿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所有第四弱化孔504为沿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
[0035]
如图2所示,第二弱化孔502包括相连通的第三孔段和第四孔段,第三孔段的长度方向与第四孔段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三孔段位于第四孔段的上方。第三孔段的长度和宽度与第四孔段的宽度大小相同,第三孔段的长度小于第四孔段的长度。第三孔段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垂直且与x向相平行,第三孔段的宽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第四孔段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垂直,第三孔段的宽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第四孔段的长度方向与z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四孔段朝向第三孔段的下方倾斜延伸。各个第二弱化孔502的内壁面上均设置有第二排水孔506,第二排水孔506使得第二弱化孔502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连通,进入第二弱化孔502中的水经第二排水孔506流入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流水槽本体2位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中。第二排水孔506为在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上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二排水孔506的长度方向与第四孔段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0036]
如图2所示,第三弱化孔503包括相连通的第五孔段和第六孔段,第五孔段的长度方向与第六孔段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五孔段位于第六孔段的上方。第五孔段的长度和宽度与第六孔段的宽度大小相同,第五孔段的长度小于第六孔段的长度。第五孔段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垂直且与x向相平行,第五孔段的宽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第六孔段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垂直,第五孔段的宽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第六孔段的长度方向与z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六孔段朝向第五孔段的下方倾斜延伸。各个第三弱化孔503的内壁面上均设置有第三排水孔507,第三排水孔507使得第三弱化孔503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连通,进入第三弱化孔503中的水经第三排水孔507流入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流水槽本体2位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中。第三排水孔507为在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上贯穿设置的通孔,第三排水孔507的长度方向与第六孔段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0037]
如图2所示,第四弱化孔504包括相连通的第七孔段和第八孔段,第七孔段的长度方向与第八孔段的长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七孔段位于第八孔段的上方。第七孔段的长度和宽度与第八孔段的宽度大小相同,第七孔段的长度小于第八孔段的长度。第七孔段的
长度方向与y向相垂直且与x向相平行,第七孔段的宽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第八孔段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垂直,第七孔段的宽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第八孔段的长度方向与z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八孔段朝向第七孔段的下方倾斜延伸。各个第四弱化孔504的内壁面上均设置有第四排水孔508,第四排水孔508使得第四弱化孔504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连通,进入第四弱化孔504中的水经第四排水孔508流入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流水槽本体2位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下部空间中。第四排水孔508为在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上贯穿设置的通孔,第四排水孔508的长度方向与第八孔段的长度方向相平行。
[0038]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的前风挡下饰板装置还包括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连接的导水板4,导水板4位于空调进风口7上方,导水板4位于第二弱化孔502的下方,导水板4用于接收来自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水。因空调进风口7上的前风挡下装饰板进行开孔弱化,对空调系统的鼓风机的工作有其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弱化的同时需考察和验证空调鼓风机长时间潮湿造成的短路事故发生风险。因此结合开发标准和需求,对空调进风口7在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正上面只开远离侧且长度即y向尺寸为400mm的单面“l”型的第二弱化孔502,同时为防止从挡风玻璃6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之间的安装部位流入雨水1(如图10所示)以及从空调进风口7上方的单面弱化孔流进的雨水2(如图10所示),又因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与流水槽总成之间的高度差产生水花而最终流水如或被空调鼓风机工作时产生的吸力吸入空调进风口7中,造成空调鼓风机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而最终引起的短路烧毁鼓风机风险发生,因此在空调进风口7正上方设计了y向尺寸长为460mm的近似“wv”连接型的导水板4。设置导水板4的目的为尽可能弱化空调进风口7上方的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区域的同时也尽可能避免空调进风口7流进雨水1或吸入因雨水2溅起的水花,但为保证其能够长时间(一般为45min)兜住大雨或暴雨调节下的雨量和雨水产生的冲击力,因此设置导水板4的料厚不低于2.5mm,同时通过设计条状加强筋满足其刚度最大限度的提升。
[0039]
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弱化区域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弱化区域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第一弱化区域和第三弱化区域处于与x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二弱化区域的长度h2为400mm,第三弱化区域的长度h3为230mm,第四弱化区域的长度h4为230mm,第四弱化区域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大于第四弱化区域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为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第四弱化区域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二端端面之间为非弱化区域,非弱化区域未设置弱化孔,雨刮电机位于该非弱化区域的下方。如图5中的前风挡下装饰板弱化孔区域中间部位所示:在其中间进行双面且长度y向尺寸长度为230mm“l”型弱化,而之所以能够进行双面设计有以下两种目的:

雨水能够通过前风挡下装饰板进入流水槽,避免因积水过多造成雨刮长时间运转阻力过大,最终降低雨刮总成的使用寿命;

双面弱化比单面弱化效果更有助于行人保护头部碰撞点位得分,因此在前风挡下装饰板上方开孔无要求。
[0040]
避免在雨刮电机正上方开孔弱化,减少雨刮电机长时间泡水造成的短路事故发生,即要求前风挡下装饰板在雨刮电机正上方不进行弱化开孔设计。具体设计为,为避免通过雨刮电机上的前风挡下装饰板雨水过多,造成流水槽导水不充分后在流水槽中形成的积水漫过雨刮电机,引起雨刮电机短路发生,故要求前风挡下装饰板在安装雨刮电机的左半
侧前风挡下装饰板只允许进行单面“l”型弱化设计,其中要求雨刮电机正上方不允许存在弱化镂空设计,因此在左半侧前风挡下装饰板单面“l”型弱化y向尺寸长度仅为230mm。又因为前风挡装饰板在整车上y向尺寸达到1480mm,整体刚度不能过低,否则会造成运输装配不便情况发生,故在三段弱化区域之间留出一定长度不进行弱化设计,以此保证前风挡下装饰板运输和装配方便。最后通过45min三次实车验证,确认对空调进风口7、雨刮电机以及对运输和装配无任何影响,各项指标均能满足设计要求。
[0041]
如图1至图10所示,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底面与挡风玻璃6之间具有间隙,雨水可以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底面与挡风玻璃6之间的间隙流入下方的导水板4,导水板4位于空调进风口7的上方,导水板4用于阻挡来自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雨水进入空调进风口7,导水板4接收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底面与挡风玻璃6之间的间隙和第二排水孔506流下的雨水并将雨水引导至下方的流水槽本体2,导水板4的长度为400mm,导水板4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导水板4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弱化区域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导水板4包括第一导水部403、与第一导水部403连接的第二导水部404、与第二导水部404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01和与第一连接部40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402,第一连接部401和第二连接部402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固定连接。第一导水部403和第二导水部404呈v形分布,第一导水部403和第二导水部404为长条形板,第一导水部403和第二导水部404为倾斜设置,第一导水部403和第二导水部404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第一导水部403的宽度方向与y向相垂直,第一导水部403的宽度方向与x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一导水部403的宽度方向和第二导水部404的宽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小于180度,第一导水部403的下端与第二导水部404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导水部403的上端与挡风玻璃6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导水部403的下端与挡风玻璃6之间的距离,第一导水部403的上端和下端为第一导水部403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也即第一导水部403为朝向空调进风口7上方倾斜延伸,对雨水起到很好的阻挡效果。第二导水部404位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底面与挡风玻璃6之间的间隙的下方,第二导水部404的上端与第一连接部401固定连接,第二导水部404的上端和下端为第二导水部404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第二导水部404的上端的高度大于下端的高度。第一导水部403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高度小于第一导水部40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高度,第一导水部40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位于第一导水部40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也即第一导水部403为高度从中点至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逐渐减小的结构,利于雨水朝向两端流动,最终流动至下方的流水槽本体2,确保流水顺畅。
[0042]
如图8和图9所示,导水板4还包括第一加强筋407,第一加强筋407与第一导水部403和第二导水部404连接且第一加强筋407为从第一导水部403延伸至第二导水部404,第一加强筋407与第一导水部403和第二导水部404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一加强筋407为条状加强筋。第一加强筋407的设置,可以提高导水板4的刚度。第一加强筋407设置多个,所有第一加强筋407为沿第一导水部403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一加强筋407为v形结构。
[0043]
如图8和图9所示,导水板4还包括第三导水部405和与第三导水部405连接的第四导水部406,第四导水部406与第二连接部402连接,第一连接部401和第二连接部402位于第二导水部404和第四导水部406之间。第三导水部405和第四导水部406呈v形分布,第三导水部405和第四导水部406为长条形板,第三导水部405和第四导水部406为倾斜设置,第三导
水部405和第四导水部406的长度方向与y向相平行,第三导水部405的宽度方向与y向相垂直,第三导水部405的宽度方向与x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锐角,第三导水部405的宽度方向和第四导水部406的宽度方向之间具有夹角且该夹角为钝角,第三导水部405朝向第四导水部406的下方倾斜延伸,第四导水部406朝向第二连接部402的下方倾斜延伸。第三导水部405的上端与第四导水部406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三导水部405的下端的高度小于第三导水部405的上端的高度,第三导水部405的上端和下端为第三导水部405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对雨水起到很好的导流效果。第四导水部406位于第二弱化孔502的下方,第四导水部406的上端与第二连接部402固定连接,第四导水部406的上端和下端为第四导水部406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第四导水部406的上端的高度大于下端的高度。第三导水部405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的高度小于第三导水部405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的高度,第三导水部405的长度方向上的中点位于第三导水部405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也即第三导水部405为高度从中点至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逐渐减小的结构,利于雨水朝向两端流动,最终流动至下方的流水槽本体2,确保流水顺畅。
[0044]
如图8和图9所示,导水板4还包括第二加强筋408,第二加强筋408与第三导水部405和第四导水部406连接且第二加强筋408为从第三导水部405延伸至第四导水部406。第二加强筋408与第三导水部405和第四导水部406的底面固定连接,第二加强筋408为条状加强筋。第二加强筋408的设置,可以提高导水板4的刚度。第二加强筋408设置多个,所有第二加强筋408为沿第三导水部405的长度方向依次布置,第二加强筋408为v形结构。
[0045]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为焊接连接,通过焊接工艺将导水板4上的8个小圆孔位置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对应位置进行焊接连接,以此保证导水板4与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连接强度及耐久可靠性设计目标要求。
[0046]
如图5所示,将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与流水槽本体2的安装面在z向上同步降低15mm,在y向上做到最大限度但z向高度降低尽可能不要影响第一流水槽端板1和二流水槽端板,其原因在于两个流水槽端板上方的行人保护头部点位较少,其次它们的下发为左右前减震器在z向上有运动空间的需求,故若将汽车左右连接板也进行新开发,则两个流水槽端板周围的关键件均有影响,他们或是新开或是设变方可满足配合两个流水槽端板更改,因此从性价比角度考虑,此两个件不建议进行改动。将第一流水槽端板1和二流水槽端板与流水槽本体2设置通过焊接方式进行连接形成流水槽总成(流水槽焊接固定白),再通过子母卡扣连接方式将前风挡下装版总成与流水槽总成进行连接固定,最终形成图4所示的装配图。
[0047]
弱化将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还可以实施将其料厚由3.0mm降低至2.5mm方案,但其必须经过严格的仿真分析,以确认满足刚度、模态、耐久与可靠性等性能指标要求后,方可进行将料厚弱化设计。
[0048]
本发明是基于已经无法通过优化造型来满足行人保护头部得分率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具体创新点如下:
[0049]
(1)行人保护头部碰撞点位得分结果与发盖外板距离发盖总成下面的硬点z向距离右直接关系,z向距离得分越大,得分越高(有满分限制)。因此通过下沉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与流水槽之间的安装面来扩大安装面与发盖外板之间的z向距离,以此提高此位置上的头部碰撞点位得分;
[0050]
(2)提高行人保护头部碰撞点位得分的另一个方法是降低行人保护头部碰撞器碰撞接触物的刚度,通过接触物变形吸能来达到降低头部碰撞器的伤害值(hic),以此提高头部碰撞点位得分。因此

在保证前风挡下装饰板自身性能指标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料厚方法来进行刚度的降低;故经过加工工艺分析,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的料厚可由3.0mm降低至2.5mm;

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在整车上还起到美观、导流、避免雨刮电机“风吹雨打”,避免空调进风口7流进水或吸入水花,导致空调鼓风机短路烧毁作用。因此通过开口弱化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需考虑并满足上述所有指标要求。在通过对开孔的结构设计和增加导水板4的前提下,满足了前风挡下装饰板各项指标要求。
[0051]
通过上述两种结构改进方案,并经过多轮的结构优化与仿真分析,最后再通过3轮45min的强化淋雨实车验证,最终确认优化方案对空调进风口7及雨刮电机无影响,可以继续执行上述方案。通过验证并继续分析优化后,最终使得头部碰撞点位得分提升0.3分,得分率提升3%,提升作用较为明显。
[0052]
上述结构的前风挡下饰板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0053]
(1)与主动弹起式法规增加行人保护头部碰撞得分率相比,此种方式在技术更加简单易容易。
[0054]
(2)在开发费用和单车成本上与主动弹起式发盖预估的2200万的开发和单车增加800元相比,此方案只需投入200万对流水槽本体2进行新开发,单车成本仅上升仅20元即可满足行保保护头部得分率提升需要。
[0055]
(3)与主动弹起式发盖相比,不会发生误作用导致的售后问题发生。此外售后维修费用低,对次年的保费基本不产生影响。
[0056]
(4)与主动弹起式发盖相比,拆换件维修简单,对售后维修人员的技能要求较低,维修费用投入较少。
[0057]
(5)因前风挡下装饰板本体5、导水板4为总成来货,故在装配上与未改进之前完全相同,不产生装配工时和装配工具的增加;但主动弹起式发盖需要增加线束、支架、传感器、点曝器等,不可避免将会增加装配工时和装配工具,最终造成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费用投入增大。
[0058]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结构的前风挡下饰板装置。此前风挡下饰板装置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图1至图10,在此不再赘述。由于本发明的汽车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前风挡下饰板装置,所以其具有上述前风挡下饰板装置的所有优点。
[0059]
上述内容所涉及的x向、y向和z向为在汽车o

xyz坐标系中分别表示汽车的长度方向、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技术请求保护的范围。
[0060]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