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渣浆泵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3:47: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心泵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渣浆泵。


背景技术:

2.渣浆泵是通过叶轮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达到固液混合介质的输送目的。渣浆泵主要结构包括传动部和泵头,其中,泵头是渣浆泵的核心组件,泵头通常由泵体、泵盖、叶轮及内衬部分构成。
3.渣浆泵在运行过程中振动较大,振动会影响渣浆泵的使用寿命,振动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渣浆泵本身转动过程中会产生一部分振动,另外渣浆泵在运转过程中,泵内的流体流动也会引起振动,因此,解决渣浆泵的振动问题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渣浆泵,以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减小振动的渣浆泵,从而提升渣浆泵的使用寿命。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6.一种渣浆泵,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一侧固定连接有蜗壳,所述蜗壳内设置有叶轮,所述叶轮轴接有驱动组件,所述支架底部设置有减振组件;
7.所述叶轮包括叶轮后盖板和叶轮前盖板,所述叶轮后盖板、叶轮前盖板之间均匀分布有若干叶片组件;
8.所述叶片组件包括叶片和分流叶片,所述分流叶片位于所述叶片的外侧,且所述分流叶片的外侧边缘与所述叶轮后盖板、叶轮前盖板边缘齐平;
9.所述分流叶片包括突尖和凹尖,所述突尖、凹尖的朝向相同,所述突尖、凹尖边缘通过圆弧相切连接,所述突尖朝向所述叶片。
10.优选的,所述叶轮后盖板、叶轮前盖板的半径为d,所述叶片边缘至所述叶轮后盖板中心距离为d,所述突尖至所述叶轮后盖板中心距离为d2,所述突尖的尖端与所述凹尖的尖端距离为l,所述圆弧半径为r;
11.所述叶片边缘至所述叶轮后盖板中心距离d=md,m的取值范围0.8-1。
12.优选的,所述突尖至所述叶轮后盖板中心距离d2=nd,n的取值范围0.7-0.9。
13.优选的,所述突尖的尖端与所述凹尖的尖端距离l=ad,a的取值范围0.1-0.2。
14.优选的,所述圆弧半径r=bd,b的取值范围0.01-0.02。
15.优选的,所述减振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底部四角的第一球头座,所述第一球头座内转动连接有第一球头,所述第一球头固定连接有高频伺服电机的活塞端,所述支架底部中心固定连接有第二球头座,所述第二球头座内转动连接有第二球头,所述第二球头固定连接有连接杆一端,所述连接杆外侧滑动套接有滑套,所述高频伺服电机缸体、滑套分别固定连接有底板,所述连接杆另一端与所述底板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高频伺服电机与所述第一球头之间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
16.优选的,所述叶轮后盖板、叶轮前盖板相对的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叶片投影形状相匹配,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分流叶片投影形状相匹配,所述叶轮后盖板、叶轮前盖板、叶片、分流叶片上分别开设有对应的螺钉过孔。
17.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架上方的轴承组件,所述轴承组件中心转动连接有驱动轴,所述驱动轴一端穿过所述轴承组件、蜗壳与所述叶轮后盖板轴接,所述驱动轴另一端传动连接有电机。
18.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19.渣浆泵运行过程中,被泵送的液体经过两个叶片流向叶轮后盖板、叶轮前盖板边缘,然后流经至蜗壳的内壁,再经过蜗壳的出口泵出,在液体流经至蜗壳时由于流向的急剧变化,会使液体产生较大的涡流,通过在叶片外侧设置分流叶片,液体流经分流叶片时会被切割,然后在分流叶片的圆弧处形成较小的涡流,通过分流叶片的切割作用,将原有的大涡流切割为小涡流,当涡流变小后其产生的噪声随之变小,渣浆泵内后续的液体随着渣浆泵的运行,推动被分流叶片分隔后的小涡流在蜗壳内继续前行,从蜗壳的出口泵出,从而达到减小噪声的目的,同时配合减振组件,进一步的减小渣浆泵运行过程中的振动。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驱动轴与叶轮配合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叶轮后盖板主视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叶轮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25.其中,1、支架;2、轴承组件;3、驱动轴;4、蜗壳;5、叶轮;501、叶轮后盖板;502、叶轮前盖板;503、叶片;504、分流叶片;6、第一球头座;7、第二球头座;8、第一球头;9、高频伺服电机;10、第二球头;11、连接杆;12、滑套;13、弹簧;14、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28.参照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渣浆泵,包括支架1,支架1一侧固定连接有蜗壳4,蜗壳4内设置有叶轮5,叶轮5轴接有驱动组件,支架1底部设置有减振组件;
29.叶轮5包括叶轮后盖板501和叶轮前盖板502,叶轮后盖板501、叶轮前盖板502之间均匀分布有若干叶片组件;
30.叶片组件包括叶片503和分流叶片504,分流叶片504位于叶片503的外侧,且分流叶片504的外侧边缘与叶轮后盖板501、叶轮前盖板502边缘齐平;
31.分流叶片504包括突尖和凹尖,突尖、凹尖的朝向相同,突尖、凹尖边缘通过圆弧相切连接,突尖朝向叶片503。
32.渣浆泵运行过程中,被泵送的液体经过两个叶片503流向叶轮后盖板501、叶轮前盖板502边缘,然后流经至蜗壳4的内壁,再经过蜗壳4的出口泵出,在液体流经至蜗壳4时由于流向的急剧变化,会使液体产生较大的涡流,通过在叶片503外侧设置分流叶片504,液体流经分流叶片504时会被切割,然后在分流叶片504的圆弧处形成较小的涡流,通过分流叶片504的切割作用,将原有的大涡流切割为小涡流,当涡流变小后其产生的噪声随之变小,渣浆泵内后续的液体随着渣浆泵的运行,推动被分流叶片504分隔后的小涡流在蜗壳4内继续前行,从蜗壳4的出口泵出,从而达到减小噪声的目的,同时配合减振组件,进一步的减小渣浆泵运行过程中的振动。
33.进一步优化方案,叶轮后盖板501、叶轮前盖板502的半径为d,叶片503边缘至叶轮后盖板501中心距离为d1,突尖至叶轮后盖板501中心距离为d2,突尖的尖端与凹尖的尖端距离为l,圆弧半径为r;
34.叶片503边缘至叶轮后盖板501中心距离d1=md,m的取值范围0.8-1。
35.进一步优化方案,突尖至叶轮后盖板501中心距离d2=nd,n的取值范围0.7-0.9。
36.进一步优化方案,突尖的尖端与凹尖的尖端距离l=ad,a的取值范围0.1-0.2。
37.进一步优化方案,圆弧半径r=bd,b的取值范围0.01-0.02。
38.进一步优化方案,减振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架1底部四角的第一球头座6,第一球头座6内转动连接有第一球头8,第一球头8固定连接有高频伺服电机9的活塞端,支架1底部中心固定连接有第二球头座7,第二球头座7内转动连接有第二球头10,第二球头10固定连接有连接杆11一端,连接杆11外侧滑动套接有滑套12,高频伺服电机9缸体、滑套12分别固定连接有底板14,连接杆11另一端与底板14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13,高频伺服电机9与所述第一球头8之间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
39.高频伺服电机9为直线电机,高频伺服电机9、压力传感器电性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可以选用plc控制器,渣浆泵运行过程中产生振动,通过弹簧13的缓冲可以缓解支架1、底板14之间的纵向振动,通过将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值传递至控制器,控制器控制高频伺服电机9产生相反方向的伸缩可以抵消支架1的振动,通过在支架1下方设置第一球头8和第二球头10共同配合可以使支架1产生多角度的运动,从而使整个减振组件的减振效果更好。
40.进一步优化方案,叶轮后盖板501、叶轮前盖板502相对的侧面分别开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叶片503投影形状相匹配,第二凹槽与分流叶片504投影形状相匹配,叶轮后盖板501、叶轮前盖板502、叶片503、分流叶片504上分别开设有对应的螺钉过孔。
41.渣浆泵在运行过程中叶片组件容易损坏,叶轮后盖板501和叶轮前盖板502不易损坏,因此,将叶轮后盖板501、叶轮前盖板502与叶片503、分流叶片504设置为分体结构,当叶轮组件损坏后,将其进行拆卸仅更换损坏的叶片503、分流叶片504即可,不需要对整个叶轮组件进行更换,减少了渣浆泵的维修成本。
42.进一步优化方案,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架1上方的轴承组件2,轴承组件2中心转动连接有驱动轴3,驱动轴3一端穿过轴承组件2、蜗壳4与叶轮后盖板501轴接,驱动轴3另一端传动连接有电机。
4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4.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