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出风结构及车载空调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10:12:01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车辆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出风结构及车载空调。


背景技术:

2.车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车辆中通常配置有空调,驾乘人员可以通过开启空调来对乘员舱内的温度进行调节,而空调的冷风或热风均通过出风组件流出。
3.相关技术中,出风组件包括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第一出风结构设置在中控台上,第二出风结构设置在两个前排座椅之间。其中,第一出风结构仅具有位于中控台下部的一个出风部,该出风部包括出风件,且该出风件的出风出风口的尺寸较大。然而,当热风或冷风从该出风口流出时,由于该出风口的尺寸较大,通常直接大面积地吹到驾乘人员的腿部,由于风力较为集中,使得驾乘人员腿部各段所能感受的温度变化差异较大,导致驾乘人员的用车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出风结构及车载空调,可以实现多点分散出风,减小了驾乘人员腿部所能感受的温度变化差异,提升了驾乘人员的用车舒适度。
5.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6.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所述出风结构包括:位于中控台的下部的至少两个出风部;
7.每个所述出风部包括条形本体和至少两个出风件,所述条形本体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至少两个出风件位于所述条形本体远离所述中控台的一侧,每个所述出风件均具有出风口,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出风件的出风口间隔设置。
8.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出风件的出风口的横截面积均沿远离所述中控台的方向逐渐减小。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两个出风部包括第一出风部和第二出风部;
10.在沿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二出风部高于所述第一出风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部在地面上的投影的中心和所述第一出风部在地面上的投影的中心之间距离的取值范围为22cm~35cm。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出风部具有两个第一出风件,每个所述第一出风件的出风口均朝向地面。
13.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出风件的中心点之间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5cm~25cm。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出风部具有三个第二出风件,每个所述第二出风件的出风口均朝向前排座椅的下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二出风件的中轴线与沿所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
直线之间夹角的取值范围为20
°
~40
°

16.在一些实施例中,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出风件的中心点之间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0cm~20cm。
17.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所述车载空调包括上述一方面所述的出风结构。
18.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结构,通过在中控台的下部设置至少两个出风部,由于每个出风部所具有的至少两个出风件,因而至少两个出风部的多个出风件在向远离中控台的一侧吹风时,可以实现多点分散出风,使得出风分散化。该出风结构,取代了相关技术中大面积直接朝向驾乘人员吹风的方式,减小了驾乘人员腿部所能感受的温度变化差异,提升了驾乘人员的用车舒适度。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相关技术中的出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风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风结构的空间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出风结构的侧视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出风结构的俯视图。
25.图中的附图标记分别表示为:
26.1-中控台;
27.2-出风部;
28.21-第一出风部;
29.22-第二出风部;
30.211-第一出风件;
31.221-第二出风件;
32.3-条形本体;
33.4-出风件;
34.41-出风口;
35.5-第一出风结构;
36.51-第五出风部;
37.52-第五出风件;
38.6-前排座椅;
39.7-扶手箱;
40.8-乘员舱底部;
41.91-第三出风部;
42.92-第四出风部。
43.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技术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技术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技术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4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45.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方位名词,如“上”、“下”、“侧”等,一般以图1中所示方位的相对关系为基准,且采用这些方位名词仅仅是为了更清楚地描述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为了描述绝对的方位。在产品以不同姿态摆放时,方位可能发生变化,例如“上”、“下”可能互换。
46.除非另有定义,本技术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中出现的一些技术术语进行说明。
[0047]“乘员舱”是指由车身所限定的车辆内部的空间,用于容纳车辆驾乘人员。
[0048]
为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4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车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车辆使人们的出行更加舒适、便捷,不仅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提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效率。车辆中通常配置有空调,在车辆乘员舱内温度过冷或者过热时,驾乘人员可以通过开启空调来对乘员舱内的温度进行调节,使得车辆乘员舱内温度维持在较为舒适的范围内,提高驾乘人员的用车体验,空调的冷风或热风均通过出风组件流出。
[0050]
相关技术中,出风组件包括第一出风结构和第二出风结构,第一出风结构设置在中控台上,第二出风结构设置在两个前排座椅之间。其中,第一出风结构仅具有位于中控台下部的一个出风部,该出风部包括出风件,且该出风件的出风出风口的尺寸较大。
[0051]
以图1中所示的相关技术中的副驾驶区域为例,参见图1,第一出风结构5包括:位于中控台1的下部的一个第五出风部51,其中,第五出风部51包括三个第五出风件52,每个第五出风件52均具有出风口,并且三个第五出风件52相邻设置。
[0052]
可以注意到,在相关技术中,每个第五出风件52出风口的横截面积在沿远离中控台1的方向上保持不变。
[0053]
副驾驶区域是由中控台1、车身、扶手箱7、乘员舱底部8和前排座椅6围成的半封闭区域,在这个半封闭区域内,温度的调节主要依靠第五出风部51中第五出风件52的出风口流出的冷风或热风,因此,为了达到较好的温度调节效果,通常会将第五出风件52的出风口的尺寸设置的较大。
[0054]
然而,当热风或冷风从第五出风件52的出风口流出时,由于第五出风件52的出风口的尺寸较大,通常直接大面积地吹到驾乘人员的腿部,由于风力较为集中,并且在车载空调刚刚开启时,热风或冷风的温度往往与乘员舱内温度的温度差较大,使得驾乘人员腿部各段所能感受的温度变化差异较大,导致驾乘人员的用车体验不佳。
[0055]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风结构,应用于车载空调中,其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
[0056]
该出风结构应用于车载空调,车载空调产出的热风或者冷风可以通过管路进入到出风结构中,通过出风结构流出到乘员舱。
[0057]
该出风结构包括:位于中控台1的下部的至少两个出风部2,参见图2,出风部2的个数为两个。
[0058]
其中,每个出风部2包括条形本体3和至少两个出风件4,条形本体3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利用条形本体3以实现对至少两个出风件4的固定。
[0059]
至少两个出风件4位于条形本体3远离中控台1的一侧,每个出风件4均具有出风口41,任意相邻的两个出风件4的出风口41间隔设置。
[0060]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中控台1与前排座椅6之间的区域被扶手箱7分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即驾驶员乘坐时所处的空间和副驾驶员乘坐时所处的空间,因而该出风结构的个数可以为两个,一个出风结构在图2中进行了显示,而另一个出风结构在图2中进行了简化而未示出。
[0061]
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结构,通过在中控台1的下部设置至少两个出风部2,由于每个出风部2所具有的至少两个出风件4,因而至少两个出风部2的多个出风件4在向远离中控台1的一侧吹风时,可以实现多点分散出风,使得出风分散化。该出风结构,取代了相关技术中大面积直接朝向驾乘人员吹风的方式,减小了驾乘人员腿部所能感受的温度变化差异,提升了驾乘人员的用车舒适度。
[0062]
下面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出风结构进行进一步地描述说明:
[0063]
在一些实施例中,条形本体3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
[0064]
可以理解的是,条形本体3的长度大于其上所设置的多个出风件4的长度之和。
[0065]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结构中的各个条形本体3彼此之间通过管道连通。
[0066]
在一些实施例中,条形本体3的材质可以为聚丙烯、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等。
[0067]
在一些实施例中,条形本体3的制备方法可以为挤出、注射成型、压延、吹塑、热成型、模压、传递模塑、注射成型和浇铸等。
[0068]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出风件4与条形本体3的连接方式包括一体注塑成型、粘结、焊接和机械连接等。
[0069]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2,每个出风件4的出风口41的横截面积均沿远离中控台1的方向逐渐减小。也就是说,每个出风件4的出风口41的形状为缩口状。
[0070]
在车载空调的功率保持一定的条件下,车载空调的出风量保持不变,当出风件4的出风口41的横截面积沿远离中控台1的方向逐渐减小时,从出风口41流出的热风或冷风的速度会增加,热风或冷风的速度越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越大,从而使得传热速度更快,有助于出风件4所在区域的温度快速调节到预设的温度,从而提高驾乘人员的用车体验。
[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41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和圆角矩形等。
[0072]
下面以圆角矩形、正方形、长方形为例进行描述说明:
[0073]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参见图2,出风口4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角矩形。
[0074]
进一步地,当出风口4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角矩形时,该圆角矩形的边长的取值范围可以为25mm~50mm。举例来说,该圆角矩形的边长可以为25mm、30mm、35mm、40mm、45mm、46mm或50mm等。
[0075]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出风口4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正方形。
[0076]
进一步地,当出风口41的横截面的形状为正方形时,该正方形的边长的取值范围可以为25~50mm。举例来说,该正方形的边长可以为25mm、30mm、35mm、40mm、45mm、46mm或50mm等。
[0077]
进一步地,当出风口41的横截面积的形状为长方形时,该长方形的边长的取值范围可以为25~50mm。举例来说,该长方形的边长可以为25mm、30mm、35mm、40mm、45mm、46mm或50mm等。
[0078]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件4的材质可以为聚丙烯、聚乙烯或高密度聚乙烯等。
[0079]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件4的制备方法可以为挤出、注射成型、压延、吹塑、热成型、模压、传递模塑、注射成型和浇铸等。
[0080]
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件4包括壳体,该壳体内部中空,并在壳体的一侧具有出风口41,车载空调产出的热风或冷风从壳体内部经过之后,从出风口41流出出风件4。
[0081]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厚度的取值范围为1mm~2mm。例如,壳体厚度可以为1mm。
[0082]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和圆角矩形等。
[008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少两个出风部2包括第一出风部21和第二出风部22。
[0084]
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第二出风部22高于第一出风部21。
[0085]
通过设置第一出风部21和第二出风部22,可以利用第一出风部21和第二出风部22实现两个不同位置的分散出风,使得出风分散化,避免了相关技术中大面积直接朝向驾乘人员吹风的方式,减小了驾乘人员腿部所能感受的温度变化差异,提升了驾乘人员的用车舒适度。
[008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部21的条形本体的轴线与第二出风部22的条形本体的轴线平行,即第一出风部21和第二出风部22平行设置。
[0087]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出风部22在地面上的投影的中心和第一出风部21在地面上的投影的中心之间距离为22cm~35cm。
[0088]
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车型的尺寸不同,将第一出风部21的条形本体的轴线与第二出风部22的条形本体的轴线平行设置,并将第二出风部22在地面上的投影的中心和第一出风部21在地面上的投影的中心之间距离设置在22cm~35cm之间,可以确保从第二出风部22和第一出风部21流出的热风或冷风分散化,避免了大面积直接朝向车辆驾乘人员吹风。
[0089]
举例来说,第二出风部22在地面上的投影的中心和第一出风部21在地面上的投影的中心之间距离可以为22cm、23cm、24cm、29cm、30cm、31cm、33cm或35cm等。
[009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第一出风部21具有两个第一出风件211,每个第一出风件211的出风口均朝向地面。也就是说,从第一出风件211流出的热风或冷风吹向地面。
[0091]
通过将第一出风部21的两个第一出风件211的出风口均设置为朝向地面,可以避免从第一出风件211流出的热风或冷风直接吹到驾乘人员。
[0092]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出风件211的中心点之间距离的
取值范围为15cm~25cm。
[0093]
将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出风件211的中心点之间距离的取值范围限定在15cm~25cm,即将任意相邻两个第一出风件211的出风口之间距离的取值范围限定在15cm~25cm,可以将出风点分散,使得出风分散化,所覆盖的区域比较大,同时可以尽可能避让车辆驾乘人员。
[0094]
举例来说,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一出风件211的中心点之间距离的取值可以为15cm、16cm、18cm、20cm、22cm、23cm或25cm等。
[0095]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第二出风部22具有三个第二出风件221,每个第二出风件221的出风口均朝向前排座椅6的下部。即,从第二出风件221的出风口流出的热风或冷风吹向前排座椅6的下部。
[0096]
每个第二出风件221的出风口均朝向前排座椅6的下部,与第一出风部21所覆盖的区域不同,出风的区域比较分散,可以减小驾乘人员腿部所能感受的温度变化差异,提升驾乘人员的用车舒适度。
[0097]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4,每个第二出风件221的中轴线与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直线之间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20
°
~40
°

[0098]
可以理解的是,不同的车型的尺寸不同,为了确保每个第二出风件221的出风口均朝向前排座椅6的下部,将每个第二出风件221的中轴线与车辆的高度方向之间夹角的取值范围设置在20
°
~40
°
之间。
[0099]
举例来说,每个第二出风件221的中轴线与车辆的高度方向之间夹角的取值可以为27
°

[0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出风件221的中心点之间距离的取值范围为10cm~20cm。
[0101]
将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出风件221的中心点之间距离的取值范围设置在10cm~20cm之间,即将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出风件221出风口的中心点之间距离的取值范围设置在在10cm~20cm,可以将出风点分散,使得出风分散化,所覆盖的区域比较大,同时可以尽可能避让车辆驾乘人员。
[0102]
举例来说,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二出风件221的中心点之间距离可以为10cm、13cm、15cm、18cm或20cm等。
[0103]
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参见图5,以该出风结构应用于轿车的车载空调为例,对于该出风结构的构成进行举例说明
[0104]
该出风结构包括:位于中控台1的下部的第三出风部91和第四出风部92,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第四出风部92高于第三出风部91,第三出风部91在地面上的投影的中心和第四出风部92在地面上的投影的中心之间距离为26cm。
[0105]
其中,第三出风部91包括条形本体和位于条形本体上的两个第三出风件,条形本体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每个第三出风件均具有出风口,每个第三出风件的出风口均朝向地面,每个第三出风件的出风口的横截面积均沿远离中控台的方向逐渐减小,两个第三出风件间隔设置,并且两个第三出风件的中心点之间距离为20cm。
[0106]
其中,条形本体横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出风口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角矩形,圆角矩形的长和宽均为30mm。
[0107]
第四出风部92包括条形本体和位于条形本体上的三个第四出风件,条形本体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每个第四出风件均具有出风口,每个第四出风件的出风口均朝向前排座椅的下部,并且每个第二出风件的中轴线与车辆的高度方向之间夹角为27
°
,每个第四出风件的出风口的横截面积均沿远离中控台的方向逐渐减小,任意相邻的两个第四出风件间隔设置,且任意相邻的两个第四出风件之间的距离为15cm。
[0108]
其中,条形本体横截面的形状为长方形,出风口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圆角矩形,圆角矩形的长和宽均为30cm。
[0109]
基于使用了本实施例1提供的的出风结构,通过在中控台的下部设置第三出风部91和第四出风部92,第三出风部91具有两个出风件且出风件的出风口朝向地面,第四出风部92具有三个出风件且出风件的出风口朝向前排座椅下部出风,可以实现多点分散出风,使得出风分散化。该出风结构,取代了相关技术中大面积直接朝向驾乘人员吹风的方式,减小了驾乘人员腿部所能感受的温度变化差异,提升了驾乘人员的用车舒适度。
[0110]
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该车载空调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所限定的出风结构。
[0111]
基于使用了上述车载空调,使得该车载空调向远离中控台的一侧吹风时,可以实现多点分散出风,使得出风分散化。该空调减小了驾乘人员腿部所能感受的温度变化差异,提升了驾乘人员的用车舒适度。
[0112]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车载空调可以应用于卡车、轿车、客车、商务车、工具车等,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0113]
在本技术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0114]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本技术后,将容易想到本技术的其它实施方案。本技术旨在涵盖本技术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技术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技术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
[0115]
应当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技术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