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汽车尾门铰链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6:40: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汽车尾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尾门铰链系统。


背景技术:

2.汽车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面对街边琳琅满目的车型,皮卡作为载人与载货兼顾的车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将皮卡尾门设计为上下两段,在户外活动时将尾门下段打开形成一个平台,能够作为凳子,也可以用于放置物品,这种设计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车型中。
3.然而,市场上的车型尾门下段与车身的铰接还是采用传统的纵向铸造或者冲压的铰链,这种铰链不仅安装不便,阻尼效果也较差,打开尾门时需要使用者提供向上的反作用力,以免尾门快速砸落,在关闭尾门时需要手动将尾门抬起并全程提供力矩,使用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安装且能够提供扭矩力以提升使用感的汽车尾门铰链系统。
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汽车尾门铰链系统,包括车身、尾门和连接所述车身和尾门的铰链组件,所述铰链组件包括扭杆、连接尾门的第一尾门铰链和第二尾门铰链、以及连接车身的第一车身铰链和第二车身铰链;
6.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和所述第二尾门铰链分别安装在所述汽车尾门的两侧,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一车身铰链的内侧,所述第二尾门铰链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第二车身铰链的内侧;
7.所述扭杆的第一端穿过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后连接所述第二尾门铰链,所述扭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车身铰链连接,所述尾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所述扭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相对扭转以提供扭转力。
8.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尾门铰链包括第一尾门连接板和连接在所述第一尾门连接板的外侧的连接套;
9.所述扭杆的所述第二端安装到所述连接套中后与所述第一车身铰链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尾门铰链能够绕所述扭杆的所述第二端转动。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尾门连接板包括第一竖板和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竖板的下端的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横板朝向所述第一竖板的内侧延伸,所述连接套连接在所述第一竖板的外侧。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车身铰链上设置有朝向内侧凸起的腰型凸柱,所述扭杆的第二端对应设置有腰型凹槽,所述腰型凸柱插入所述腰型凹槽中,固定连接所述扭杆和所述第一车身铰链。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车身铰链包括铰链钣金和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铰链钣金上的旋转轴,所述第二尾门铰链与所述旋转轴连接。
13.进一步地,铰链组件还包括衬套,所述第二尾门铰链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支架,所述连接支架通过所述衬套与所述旋转轴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旋转轴包括位于所述铰链钣金内侧的内连接孔柱;
15.沿所述旋转轴的轴向,所述衬套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口,另一端延伸出连接卡件,所述连接支架插入所述安装槽口中,所述连接卡件插入所述内连接孔柱中,所述第二尾门铰链相对于所述第二车身铰链转动时,带动所述衬套和所述旋转轴同步转动。
16.进一步地,所述铰链钣金上还设置有朝向内侧延伸的环形护栏,所述旋转轴位于所述环形护栏内,并且所述环形护栏上开设有开口;
17.所述衬套从所述开口中进入所述环形护栏内与所述旋转轴连接。
18.进一步地,铰链组件还包括安装在所述车身上的阻尼器,所述旋转轴与所述阻尼器连接。
19.进一步地,所述阻尼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阻尼组件,所述壳体上开设有旋转轴安装孔,所述旋转轴插入所述旋转轴安装孔中与所述阻尼组件连接。
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铰链组件的结构沿横向布置,在安装时首先将第一尾门铰链和第二尾门铰链安装在尾门两侧,第一车身铰链和第二车身铰链安装在车身钣金上,之后再在尾门上安装扭杆,最后将尾门整体安装在车身上,使第一尾门铰链和第一车身铰链连接,第二尾门铰链和第二车身铰链连接即可,安装步骤简单;
22.扭杆为尾门铰链相对于车身铰链的转动提供扭转力,在尾门打开时提供阻尼效果,尾门关闭时提供恢复力矩,提升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23.参见附图,本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24.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铰链组件整体结构示意图;
25.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车身铰链和第一尾门铰链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车身铰链和第一尾门铰链的连接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27.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尾门铰链的示意图;
28.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扭杆的示意图;
29.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车身铰链的正面示意图;
30.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一车身铰链的侧面示意图;
31.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二车身铰链和第二尾门铰链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2.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二车身铰链的正面示意图;
33.图10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二车身铰链的侧面示意图;
34.图1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第二尾门铰链的示意图;
35.图1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扭杆和第二尾门铰链的连接示意图;
36.图1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衬套的正面示意图;
37.图1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衬套的侧面示意图;
38.图1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阻尼器的正面示意图;
39.图1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阻尼器的侧面示意图。
40.附图标记对照表:
41.扭杆01:第一端11、第二端12、减震套13、限位帽14、腰型凹槽141、缓冲塑料层142;
42.第一尾门铰链02:第一尾门连接板21、第一竖板211、第一横板212、连接套22、通孔221;
43.第二尾门铰链03:第二尾门连接板31、第二竖板311、第二横板312、连接支架32、扭杆夹持部33、铆钉331、螺孔332;
44.第一车身铰链04:腰型凸柱41、第一安装孔42、第一螺栓43、第一垫片44;
45.第二车身铰链05:铰链钣金51、第二安装孔511、第二螺栓512、第二垫片513、环形护栏514、开口515、旋转轴52、内连接孔柱521、外连接柱522;
46.衬套06:安装槽口61、内板611、外板612、连接板613、连接卡件62;
47.阻尼器07:壳体71、旋转轴安装孔711。
具体实施方式
48.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49.容易理解,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技术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技术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50.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1.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组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属于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52.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汽车尾门铰链系统,包括车身、尾门和连接车身和尾门的铰链组件,如图1所示,铰链组件包括扭杆01、连接尾门的第一尾门铰链02和第二尾门铰链03、以及连接车身的第一车身铰链04和第二车身铰链05;
53.第一尾门铰链02和第二尾门铰链03分别安装在汽车尾门的两侧,第一尾门铰链02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一车身铰链04的内侧,第二尾门铰链03可转动地连接在第二车身铰链05的内侧;
54.扭杆01的第一端11穿过第一尾门铰链02后固定连接第二尾门铰链03,扭杆01的第二端12与第一车身铰链04固定连接,尾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扭杆01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相对扭转以提供扭转力。
55.具体来说,铰链组件的结构沿尾门的宽度方向设置,安装时沿横向安装。本技术实施例定义两侧车身至尾门的方向为向内,尾门至车身两侧的方向为向内,上述定义在下文中继续沿用。
56.在图1中,第一尾门铰链02和第一车身铰链04设置在尾门的左侧,第一车身铰链04位于第一尾门铰链02的左侧;第二尾门铰链03和第二车身铰链05设置在尾门的右侧,第二车身铰链05位于第二尾门铰链03的右侧。在尾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尾门带动第一尾门铰链02相对于第一车身铰链04转动,第二尾门铰链03相对于第二车身铰链05转动,并且第一尾门铰链02和第二尾门铰链03的转动轴同轴。
57.扭杆01的两端能够绕其轴线发生相对扭转,扭杆01的第一端11固定连接第二尾门铰链03,第二端12固定连接第一车身铰链04。在尾门关闭时,扭杆01处于自然状态,扭杆01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未发生扭转。开启尾门时,尾门带动扭杆01的第一端11相对于第二端12发生扭转,扭杆01对应产生克服该相对扭转的扭矩力,作为尾门打开的反向缓冲力,避免尾门快速向下翻转。关闭尾门时,用户只需提供一个推力,之后尾门则会在扭杆01产生的复位扭转力的带动下反转关闭。
58.进一步地,如图2-4所示,第一尾门铰链02包括第一尾门连接板21和连接在第一尾门连接板21的外侧的连接套22;
59.扭杆01的第二端12安装到连接套22中后与第一车身铰链02固定连接,第一尾门铰链02能够绕扭杆01的第二端12转动。
60.具体来说,第一尾门连接板21呈l形,连接在尾门的拐角位置,包括第一竖板211和垂直连接在第一竖板211的下端的第一横板212,第一横板212朝向第一竖板211的内侧延伸,连接套22连接在第一竖板211的外侧。
61.连接套22的中心位置开设有通孔221,通孔221贯通连接套22和第一尾门连接板21,扭杆01的第一端11从外侧向内穿过通孔221,直至扭杆01的第二端12安装至连接套22中。
62.较佳地,本技术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扭杆01的中部还套设有减震套13,防止扭杆01在转动过程中和内板硬接触。减震套13在铰链组件装配前安装在扭杆01上,因此通孔221的孔径需要能够容纳减震套13通过。
63.如图3、5所示,扭杆01的第二端12设置有限位帽14,限位帽14的直径大于通孔221的直径,能够卡在连接套22中,在尾门开闭过程中,扭杆01的限位帽14相对于车身保持静止,第一尾门铰链02相对于限位帽14转动。
64.扭杆01的第一端11穿过通孔221后与第二尾门铰链03固定连接,如图11、12所示,第二尾门铰链03上设置有扭杆夹持部33,扭杆01的第一端11插入扭杆夹持部33中,扭杆夹持部33上在扭杆01的一侧设置有两个铆钉331,扭杆01的另一侧可拆卸地安装有一个螺孔332,在扭杆01的第一端11插入扭杆夹持部33后,从螺孔332中拧入螺栓,则扭杆01的第一端11在两个铆钉331和螺栓的夹持下,与第二尾门铰链03固定连接。
65.进一步地,如图3、6、7所示,第一车身铰链04上设置有朝向内侧凸起的腰型凸柱41,扭杆01的第二端12对应设置有腰型凹槽141,腰型凸柱41插入腰型凹槽141中,固定连接扭杆01和第一车身铰链04。
66.具体来说,腰型凹槽141设置在扭杆01的限位帽14中,第一车身铰链04和扭杆01的
第二端12之间通过腰型凸柱41和腰型凹槽141连接,更便于安装,并且腰型的配合,使得扭杆01和第一车身铰链04之间无法发生相对转动,在尾门开闭过程中,第一车身铰链04和扭杆01的第二端12之间保持相对静止。
67.可选地,扭杆01的第二端12上的凹槽和第一车身铰链04上的凸柱形状,还可以设置为椭圆形、多边形等除圆形之外的其他形状。
68.较佳地,限位帽14的外侧还设置有缓冲塑料层142,限位帽14与第一车身铰链02固定连接,缓冲塑料层142位于限位帽14和第一车身铰链04之间,从而减少尾门开闭过程中限位帽14和第一车身铰链04之间的接触异响。
69.如图6、7所示,第一车身铰链04上开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42,第一安装孔42中穿过第一螺栓43与车身钣金固定连接。车身钣金上的连接孔可以设置为腰型孔,通过调整第一螺栓43在连接孔中的位置,能够调整尾门的安装位置。
70.较佳地,车身钣金和第一车身铰链04之间还设置有第一垫片44,用于增大车身钣金和第一车身铰链04之间的摩擦力,加强安装强度。
71.进一步地,如图8-10所示,第二车身铰链05包括铰链钣金51和可转动地安装在铰链钣金51上的旋转轴52,第二尾门铰链03与旋转轴52连接。
72.具体地,铰链钣金51用于固定连接车身钣金,与第一车身铰链04相似,铰链钣金51上开设有两个第二安装孔511,第二安装孔511中穿过第二螺栓512与车身钣金固定连接。
73.较佳地,车身钣金和铰链钣金51之间还设置有第二垫片513,用于增大车身钣金和铰链钣金51之间的摩擦力,加强安装强度。车身钣金上的连接孔可以设置为腰型孔,通过调整第一螺栓43在连接孔中的位置,能够调整尾门的安装位置。
74.旋转轴52贯穿铰链钣金51,旋转轴52位于铰链钣金51内侧的部分连接第二尾门铰链03,尾门打开和关闭过程中带动第二尾门铰链03机旋转轴52同步转动。
75.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铰链组件还包括衬套06,第二尾门铰链03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支架32,连接支架32通过衬套06与旋转轴52连接。
76.具体来说,如图11所示,第二尾门铰链03包括与尾门连接的第二尾门连接板31,第二尾门连接板31呈l形,由第二竖板311和第二横板312构成,第二竖板311竖直设置,第二横板312垂直连接在第二竖板311的下端,并朝向内侧延伸。前述的扭杆夹持部33设置在第二横板312上。
77.连接支架32设置在第二竖板311的外侧,具体来说,连接支架32呈u型,连接衬套06后与旋转轴52连接,连接支架32设置为u型,不会与衬套06和旋转轴52发生相对转动,使得尾门打开和关闭时第二尾门铰链03能够带动衬套06和旋转轴52转动。
78.进一步地,旋转轴52包括位于铰链钣金51内侧的内连接孔柱521;
79.如图13、14所示,沿旋转轴52的轴向,衬套06的一端设置有安装槽口61,另一端延伸出连接卡件62,连接支架32插入安装槽口61中,连接卡件62插入内连接孔柱521中,第二尾门铰链03相对于第二车身铰链05转动时,带动衬套06和旋转轴52同步转动。
80.如图14所示,衬套06的安装槽口61也呈u形,安装槽口61由内板611、外板612和连接板613形成,内板611和外板612均呈u形,二者的开口由连接板613连接,在内板611、外板612和连接板613之间形成封闭的安装槽口61。并且,内板611朝向第二车身铰链05一侧延伸,使衬套06的整体呈u形设置。连接卡件62从内板611延伸出;连接卡件62可以设置为弹性
卡件,连接卡件62在卡入内连接孔柱521的过程中被压缩,当连接卡件62完全卡入内连接孔柱521内时则弹起,加强连接卡件62的连接强度。
81.进一步地,如图8-10所示,铰链钣金51上还设置有朝向内侧延伸的环形护栏514,旋转轴52位于所述环形护栏514内,并且环形护栏514上开设有开口515;
82.衬套06从开口中进入环形护栏514内与旋转轴52连接。
83.具体来说,环形护栏514上的开口515需要能够容纳衬套06通过,如图10所示,开口515的朝向与水平方向呈45
°
。铰链组件在安装时,先将衬套06安装在第二尾门铰链03上,再将衬套06从开口515中伸入铰链钣金51内,环形护栏514的设置能够有效防止衬套06的掉落,设置开口515用于限制衬套06的安装角度,使衬套06只能从开口515中才能进行安装和拆卸。
84.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铰链组件还包括安装在车身上的阻尼器07,旋转轴52与阻尼器07连接,阻尼器07用于为旋转轴52的转动提供阻尼效果,阻尼效果通过旋转轴52传递至尾门,以使尾门的打开过程更加平稳。
85.具体地,阻尼器07包括壳体71和设置在壳体71内的阻尼组件(图中未示出),壳体71上开设有旋转轴安装孔711,旋转轴52插入旋转轴安装孔711中与阻尼组件连接。
86.如图8、9所示,旋转轴52朝向车身一侧延伸出外连接柱522用于连接阻尼器07。如图16所示,旋转轴安装孔711设置为星形孔,外连接柱522设置为为该星形孔相匹配的星形柱。
87.作为一个例子,阻尼组件可以设置为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一端与壳体71连接,另一端与旋转轴52连接,尾门打开时带动螺旋弹簧的一端转动,为螺旋弹簧提供扭转力,螺旋弹簧为克服该扭转力提供反向作用力作用在旋转轴52上,从而对尾门的打开过程进行降速。
88.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汽车尾门铰链系统,采用横向结构,其拆装过程较为方便:
89.在进行铰链组件的安装时,首先将第一车身铰链04和第二车身铰链05分别固定在车尾位置的车身钣金的两侧,安装第二车身铰链05的同时将阻尼器07与第二车身铰链05的旋转轴52连接并一起固定在车身钣金上;再将第一尾门铰链02和第二尾门铰链03分别固定在尾门的两侧,安装第二尾门铰链03的同时,将衬套06安装在第二尾门铰链03上;然后进行扭杆01的安装,将扭杆01的第一端11穿过第一尾门铰链02上的通孔221,调整扭杆01的第二端12的限位帽14安装到连接套22中后,将扭杆01的第一端11与第二尾门铰链03的扭杆夹持部33固定连接,使扭杆01安装在尾门上;之后进行尾门的安装:首先将扭杆01的限位帽14上的腰型凹槽141与第一车身铰链04的腰型凸柱41配合,完成第一车身铰链04和第一尾门铰链02的连接;再将尾门转动45度,使第二尾门铰链03上的衬套06从环形护栏514的开口515伸入环形护栏514内,调整位置使连接卡件62插入旋转轴52中,即完成了铰链组件的安装。
90.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汽车尾门铰链系统,在安装完成之后,还能够方便地进行尾门拆卸,在拆卸时,只需将尾门转动45度,将衬套06转动至环形护栏514的开口515位置,再搬动尾门使衬套06从开口515中脱出,使第二尾门铰链03和第二车身铰链05分离之后,再将扭杆01的限位帽14上的腰型凹槽141与第一车身铰链04的腰型凸柱41分离,即将尾门拆下。用户能够自由进行尾门拆装,便于搬运大件物品。
91.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在本技术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