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液压油箱及液压系统的制作方法

2022-02-22 01:18:0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液压油箱,并且涉及一种液压系统。


背景技术:

2.挖掘机液压油箱多为开放式结构,通过通气阀控制液压油箱的压力,因此液压油在工作使用过程中常混有大量气体。气泡不仅降低了油液的体积弹性模量,增大了油液的可压缩性,导致执行元件动作出现误差,产生爬行和振动,影响液压系统工作的平稳性。另外,高压下气泡压缩时爆破释放的能量,会产生强烈的振动和噪声,并造成液压泵等设备产生气蚀,使液压油升温、氧化,造成液压油劣化变质。
3.目前常通过增大油箱的容积、加入扰流隔板来延长油液在油箱中的滞留时间,增大气泡上浮量,该方法对大直径气泡效果明显,但对于微小气泡作用并不显著。部分油箱采用带气泡吸附功能的进回油滤芯,或采用吸油腔闭式结构,通过阀芯控制回油腔与吸油腔的连通及吸油口的压力,这些方案成本高,且效果并不突出。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油箱,以解决液压油的气体分离不充分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种液压油箱,其中,所述液压油箱包括回油盒、储油腔、设置在所述储油腔中的回油过滤件,所述回油盒中设置有流体连通于所述回油过滤件的油气分离器。
6.可选择的,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竖直延伸的管状的主体部,所述液压油箱包括流体连通于所述主体部的回油管,所述回油管沿所述主体部的切向方向延伸。
7.可选择的,所述油气分离器包括从所述主体部中轴向向上延伸的排气管。
8.可选择的,所述液压油箱包括连通于所述储油腔的上部的通气阀,所述排气管连通于储油腔的上部,所述排气管的出口端设置有过滤件。
9.可选择的,所述主体部的下端连接有与所述回油过滤件流体连通的排油管。
10.可选择的,所述排油管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部下端的渐缩部和连接于所述渐缩部下端的直管部。
11.可选择的,所述主体部的内周面和/或所述渐缩部的内周面上设置有螺旋筋。
12.可选择的,所述回油过滤件包括围成过滤腔的过滤网,所述油气分离器流体连通于所述过滤腔内部。
13.可选择的,所述液压油箱包括流体连通于所述储油腔的进油管和设置在所述储油腔中的从底部向上延伸的隔板,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回油过滤件和所述进油管之间。
14.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液压系统,其中,所述液压系统设置有以上方案所述的液压油箱。
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油气分离器和回油过滤件彼此独立,在液压油过滤前实现油
气分离,避免未经油气分离处理的液压油直接通过过滤进入到储油腔,保证了油气分离效率,提高液压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和液压油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液压油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述的油气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
回油盒
ꢀꢀꢀꢀꢀꢀꢀꢀꢀꢀꢀ2ꢀꢀꢀꢀ
储油腔
[0020]3ꢀꢀꢀ
回油过滤件
ꢀꢀꢀꢀꢀꢀꢀ4ꢀꢀꢀꢀ
油气分离器
[0021]5ꢀꢀꢀ
主体部
ꢀꢀꢀꢀꢀꢀꢀꢀꢀꢀꢀ6ꢀꢀꢀꢀ
排油管
[0022]7ꢀꢀꢀ
排气管
ꢀꢀꢀꢀꢀꢀꢀꢀꢀꢀꢀ8ꢀꢀꢀꢀ
螺旋筋
[0023]9ꢀꢀꢀ
回油管
ꢀꢀꢀꢀꢀꢀꢀꢀꢀꢀꢀ
10
ꢀꢀꢀ
进油管
[0024]
11
ꢀꢀ
隔板
ꢀꢀꢀꢀꢀꢀꢀꢀꢀꢀꢀꢀꢀ
12
ꢀꢀꢀ
进油过滤件
[0025]
13
ꢀꢀ
通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7]
本方案所提到的“流体连通”是指允许流体在至少两个部件之间流动输送,可以是单方向或双方向的。
[0028]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压油箱,其中,所述液压油箱包括回油盒1、储油腔2、设置在所述储油腔2中的回油过滤件3,所述回油盒1中设置有流体连通于所述回油过滤件3的油气分离器4。
[0029]
如图1所示,液压油箱包括彼此相对独立的回油盒1和储油腔2。
[0030]
油气分离器4可以对回流到液压油箱的液压油进行油气分离,以将气体从液压油中分离出来,避免出现气蚀。
[0031]
回油过滤件3设置有储油腔2中,而油气分离器4设置在回油盒1中,也就是说,油气分离器4与回油过滤件3彼此相对独立,油气分离过程中与液压油的过滤过程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经过油气分离后的液压油可以流动进入回油过滤件3。相比于在回油过滤中同时进行油气分离的方式,可以避免混合有气体的液压油直接过滤后进入储油腔中,避免液压油的油气分离处理不充分,提高了油气分离的效率,以保证液压系统的安全性。
[0032]
在本方案中,油气分离器和回油过滤件彼此独立,在液压油过滤前实现油气分离,避免未经油气分离处理的液压油直接通过过滤进入到储油腔,保证了油气分离效率,提高液压系统的工作可靠性和液压油的使用寿命。
[0033]
具体的,所述油气分离器4包括竖直延伸的管状的主体部5,所述液压油箱包括流体连通于所述主体部5的回油管9,所述回油管9沿所述主体部5的切向方向延伸。如图1和图2所示,主体部5大致形成为管状,回油管9沿切向连接于主体部5,通过回油管9进入主体部5中的液压油沿内周壁形成旋流,气体向主体部5的中心轴线处流动,与内周壁上的液压油彼此分离,通即过离心作用实现液压油中气体的分离。其中,液压油箱可以设置多个回油管9,
并将其连接于主体部5的周向不同位置。
[0034]
另外,所述油气分离器4包括从所述主体部5的中心轴线轴向向上延伸的排气管7。排气管7从主体部5中向上延伸,以将主体部5中的气体向上输送离开主体部5。特别的,回油管9输送的液压油在主体部5中形成旋流,主体部5的中心轴线位置基本不存在液压油,将排气管7设置在中心轴线位置或稍微偏离中心的位置,可以允许分离出的气体通过排气管7排出。如图1所示,主体部5的顶部可以通过密封板密封,排气管7穿过密封板,排气管7包括从中心轴线处向上延伸的竖直部分以及横向部分,横向部分可以将气体输送到目标位置,例如以下所述的储油腔2的上部或者液压油箱的外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油气分离器4可以不设置排气管7,其上端与液压油箱的其他部分连通,以向其他部件排出分离的气体。
[0035]
进一步的,所述液压油箱包括连通于所述储油腔2的上部的通气阀13,所述排气管7连通于储油腔2的上部,所述排气管7的出口端设置有过滤件。储油腔2的上部(水平方向对应于回油盒1的部分)没有液压油,排气管7可以将将油气分离器4中的气体输送到储油腔2的上部,并通过通气阀13排出气体;特别的,排气管7的出口处设置有过滤件,该过滤件可以过滤液压油中的固体杂质,避免液压油通过排气管7直接进入到储油腔2中,同时增加液压油通过该通气孔流出的阻力,减少液流从通气孔流出。
[0036]
另外,所述主体部5的下端连接有与所述回油过滤件3流体连通的排油管6。如图1所示,排油管6连接于主体部5的下端,并与回油过滤件3连通,回油管9连通于主体部5的上端,回流的液压油在主体部5的内周上形成的旋流向下流动,最终通过排油管6被输送到回油过滤件3,将完成油气分离的液压油进行过滤,以去除其中的固体杂质。
[0037]
进一步的,所述排油管6包括连接于所述主体部5下端的渐缩部和连接于所述渐缩部下端的直管部。如图1所示,渐缩部将内径较大的主体部5连接于内径更小的直管部,使得液压油汇集在一起而被进一步地输送到回油过滤件3中。
[0038]
另外,所述主体部5的内周面和/或所述渐缩部的内周面上设置有螺旋筋8。螺旋筋8相对于主体部5的内周面凸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液压油形成的旋流提供向上的支撑力,以承载液压油,缓解液压油的下落趋势,使得液压油可以在主体部5中旋转更多圈数,更充分地分离其中的气体。另外,所述渐缩部的内周面上设置有螺旋筋8,其作用与主体部5中的螺旋筋8的作用基本相似。
[0039]
具体的,所述回油过滤件3包括围成过滤腔的过滤网,所述油气分离器4流体连通于所述过滤腔内部。回油过滤件3包括过滤网,过滤网围成封闭(在不考虑网孔的情况下)的结构,油气分离器4处理过的液压油进入到过滤网围成的过滤腔中,随后穿过过滤网而进入到储油腔2中,固体杂质留在过滤腔内。过滤网可以对进行充分的整流,减少液流的扰动,进一步提升气泡上浮分离能力,从而实现液压油箱小型化的设计。其中油气分离器4的排油管6可以插入到过滤腔中。回油过滤件3的下端安装于储油腔2底部的支座上,提高其稳定性。
[0040]
另外,所述液压油箱包括流体连通于所述储油腔2的进油管10和设置在所述储油腔2中的从底部向上延伸的隔板11,所述隔板11位于所述回油过滤件3和所述进油管10之间。隔板11可以阻挡从回油过滤件3排出的液压油直接流向进油管10,相反地,从回油过滤件3排出的液压油需要向上越过隔板11,再流向进油管10,可以降低液压油的流速,避免液压油剧烈扰动。进油管10的入口处设置有进油过滤件12,以对进入到进油管12中的液压油进行过滤。
[0041]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液压系统,其中,所述液压系统设置有以上方案所述的液压油箱。
[0042]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