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蓄能液压站的制作方法

2022-02-21 05:28:1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能液压站。


背景技术:

2.目前,液压油箱是用于储存保证液压系统工作所需的油液容器,液压油液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热能和污渍,过热的液压油液和污渍不利于液压系统的工作,因此需要液压油箱具有散热、释放气体和去除污物的功能,现有的液压油箱只是在同一储油区内进行散热、排气和过滤,导致液压油液冷却不够及时,气体分离不够彻底,还需要经常停机对沉淀物进行清理,影响液压系统的工作效率。现有的液压站蓄能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维修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上述之不足,而提供一种蓄能液压站。
4.本实用新型包括液压油箱、液压泵、过滤器、冷却器、油路块和蓄能器,蓄能器安装在液压油箱顶部,蓄能器与液压油箱上的油路管道相连通,
5.液压油箱包括冷却箱体,冷却箱体内横向排列有多个储油箱,相邻两个储油箱的侧壁之间设有过油通道,
6.储油箱底部为锥形,且在锥形底部设有一端伸出到冷却箱体外的排污管,位于最右侧的储油箱上设有回油管,回油管的一端伸入到最右侧的储油箱内下部,多个储油箱顶部均设有排气阀;
7.位于最左侧的储油箱上设有排油管,排油管一端伸入到最左侧的储油箱内中部,且排油管的进油端设有滤芯;
8.蓄能器包括波纹管、顶部密封管帽、底部密封管帽、转换接头和进液管道,
9.顶部密封管帽安装在波纹管顶部,顶部密封管帽上设置有压力表,压力表的检测端位于波纹管内,底部密封管帽安装在波纹管底部,底部密封管帽上开有进液口,转换接头的一端与底部密封管帽的进液口相连通,进液管道的出液口与转换接头的另一端相连通,进液管道上设置有分支管道,分支管道上设置有溢流阀。
10.各过油通道的高度由右向左依次变高,回油管的出油端高度低于最低的过油通道的高度。
11.回油管的出口端设有横向弯折部,横向弯折部的一端靠近储油箱的侧壁。
12.位于回油管出口端下方的储油箱内设有环形阻流板;排污管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截止阀和排污阀。
13.最左侧的储油箱顶部可拆卸连接有端盖,且在端盖上设有排油管安装孔,回油管固接在端盖上,端盖的直径大于滤芯的直径。
14.排气阀为单向阀;储油箱的侧壁与冷却箱体的侧壁之间设有镂空状的加强筋板;最左侧的储油箱顶部设有补油管。
15.底部密封管帽的进液口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进液管道的出液口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转换接头的中部为六角螺帽,转换接头的两端内壁上均设置有内螺纹,转换接头的一端螺纹安装在底部密封管帽的进液口上,转换接头的另一端螺纹安装在进液管道出液口上。
16.顶部密封管帽上开有压力表安装槽,压力表安装在压力表安装槽内。
17.波纹管由橡胶材料制成。
18.顶部密封管帽和底部密封管帽上分别设置有波纹管支架;顶部密封管帽和底部密封管帽均为不锈钢材料制成。
19.本实用新型优点是:液压油液在多个储油箱内依次进行沉淀和冷却,有效提高过滤和冷却效率,可在不停机的状态下进行沉淀物清理,提高工作效率。蓄能器储油量大,结构简单,维修方便。
20.附 图 说 明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液压油箱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冷却箱体内部分布结构示意图。
23.图3是本实用新型蓄能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4是本实用新型蓄能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7.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本发明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9.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液压油箱、液压泵、过滤器、冷却器、油路块和蓄能
器,蓄能器安装在液压油箱顶部,蓄能器与液压油箱上的油路管道相连通,
30.液压油箱包括冷却箱体1,冷却箱体1内横向排列有多个储油箱2,相邻两个储油箱2的侧壁之间设有过油通道3,
31.储油箱2底部为锥形,且在锥形底部设有一端伸出到冷却箱体1外的排污管,位于最右侧的储油箱2上设有回油管6,回油管6的一端伸入到最右侧的储油箱2内下部,多个储油箱2顶部均设有排气阀7;
32.位于最左侧的储油箱2上设有排油管8,排油管8一端伸入到最左侧的储油箱2内中部,且排油管8的进油端设有滤芯9;
33.蓄能器包括波纹管101、顶部密封管帽102、底部密封管帽103、转换接头104和进液管道105,
34.顶部密封管帽102安装在波纹管101顶部,顶部密封管帽102上设置有压力表106,压力表106的检测端位于波纹管101内,底部密封管帽103安装在波纹管101底部,底部密封管帽103上开有进液口,转换接头104的一端与底部密封管帽103的进液口相连通,进液管道105的出液口与转换接头104的另一端相连通,进液管道105上设置有分支管道,分支管道上设置有溢流阀107。
35.各过油通道3的高度由右向左依次变高,回油管6的出油端高度低于最低的过油通道3的高度。
36.回油管6的出口端设有横向弯折部10,横向弯折部10的一端靠近储油箱2的侧壁。
37.位于回油管6出口端下方的储油箱2内设有环形阻流板12;排污管的上下两端分别设有截止阀13和排污阀14。
38.最左侧的储油箱2顶部可拆卸连接有端盖15,且在端盖15上设有排油管安装孔,回油管6固接在端盖15上,端盖15的直径大于滤芯9的直径。
39.排气阀7为单向阀;储油箱2的侧壁与冷却箱体1的侧壁之间设有镂空状的加强筋板17;最左侧的储油箱2顶部设有补油管18。
40.底部密封管帽103的进液口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进液管道105的出液口外壁上设置有外螺纹,转换接头104的中部为六角螺帽,转换接头104的两端内壁上均设置有内螺纹,转换接头104的一端螺纹安装在底部密封管帽103的进液口上,转换接头104的另一端螺纹安装在进液管道105出液口上。
41.顶部密封管帽102上开有压力表安装槽,压力表106安装在压力表安装槽内。
42.波纹管101由橡胶材料制成。
43.顶部密封管帽102和底部密封管帽103上分别设置有波纹管支架;顶部密封管帽102和底部密封管帽103均为不锈钢材料制成。
44.工作方式:使用过后的液压油液从回油管6进入到最右侧的储油箱2内,液压油液依次在多个储油箱2内进行沉淀和冷却,同时油液中的气体从排气阀7排出,然后油液经过滤芯9过滤后再用于各液压系统中。
45.储油箱2底部为锥形,便于沉淀物进行集中,默认情况下截止阀13为开启状,沉淀物直接沉淀到排污管内,排污的时候,截止阀13关闭,排污阀14打开即可。
46.各过油通道3的高度由右向左依次变高,回油管6的出油端高度低于最低的过油通道3的高度,便于油液能够在各储油箱2内进行沉淀,各储油箱2在进行排污的时候不会影响
液压系统的正常用油。
47.回油管6的出口端设有横向弯折部10,横向弯折部10的一端靠近储油箱2的侧壁;回油管6出口端下方的储油箱2内设有环形阻流板12。降低回油对储油箱2底部的冲击,避免把储油箱2底部的沉淀物冲起而影响过滤效果。
48.最左侧的储油箱2顶部可拆卸连接有端盖15,且在端盖15上设有排油管安装孔,回油管6固接在端盖15上,端盖15的直径大于滤芯9的直径,便于把滤芯9取出进行污渍清理。
49.排气阀7为单向阀,防止外界空气进入到储油箱2内而污染油液。
50.最左侧的储油箱2顶部设有补油管18,当储油箱2内的油液损耗后,便于及时补充最左侧的储油箱2内的油液,保持最左侧的储油箱2内油液液位,保证液压系统工作的流畅性。
51.液压油箱输出的液压油通过进液管道105送入波纹管101内,波纹管101内的液压油不断增加,波纹管膨胀,当膨胀到指定值时不再膨胀,进液管道105不再向波纹管101内送入液压油,当液压油箱内油压低时,在波纹管101的弹性力作用下将液压油通过进液管道105挤入液压油箱的管路内,辅助液压源在短时间里提供一定数量的压力油,满足系统对速度、压力的要求。压力表106可以检测波纹管101内的油压,当油压过高时接通分支管道上的溢流阀107,排出多余的液压油,防止波纹管101因压力过高爆炸。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