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21:58: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


背景技术:

2.近年来,家用电梯备受人们的青睐,家用电梯的市场保有量也与日俱增。家用电梯安装井道底坑深度浅,一般深度都在300mm以内,故电梯轿底及以下部分必须保证厚度尽量的小,才能满足现场安装的需求。
3.基于上述问题,申请人开发了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轿底含托架厚度不超过100mm,以应对家用梯底坑浅的现状,满足更多家用梯客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的技术方案。
5.所述的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包括托架组件、设置于托架组件上的轿底组件及若干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减震垫,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组件包括横向设置的托架横梁和两根分别设置于所述托架横梁左右两端并纵向设置的托架纵梁,所述减震垫设置于托架纵梁上表面,所述轿底组件包括轿底平板和纵向设置于轿底平板底部的轿底纵梁,所述轿底纵梁位于所述两根托架纵梁中间,轿底纵梁上开设用以与托架横梁相扣合的第一凹槽,所述轿底平台配合支撑于所述减震垫上。
6.所述的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底组件和托架组件其中一者在其主体的高度范围内设置第二凹槽,另一者同样在其主体的高度范围内设置用以插入所述第二凹槽的插件。
7.所述的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托架组件上,所述插件设置于轿底组件上。
8.所述的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托架纵梁上,所述插件设置于轿底纵梁与轿底平板之间。
9.所述的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架纵梁的端部固定配合端子,所述第二凹槽设置于所述端子上。
10.所述的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件为固定配合于轿底纵梁与轿底平板底部之间的筋板。
11.所述的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底组件还包括横向固定配合于轿底平板底部的轿底横梁,所述轿底横梁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轿底纵梁固定配合,轿底横梁与轿底纵梁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并且轿底横梁与托架横梁错开设置。
12.所述的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底平板的底部还固定配合加强筋。
13.所述的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底平板的前后两侧朝下延伸
并包覆至所述轿底纵梁的端部下表面。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实用新型的轿底组件中轿底纵梁和轿底横梁均固定于轿底平板底部,轿底纵梁和轿底横梁之间不存在上下叠加固定的情况,使轿底组件厚度尽可能小;
16.2)本实用新型的托架组件结构简单,托架纵梁和托架横梁之间不存在上下叠加固定的情况,使托架组件厚度尽可能小;
17.3)本实用新型中的托架组件与轿底组件采用上下嵌合的方式连接,使得托架组件厚度与轿底组件厚度部分重合,以降低总体厚,度托架横梁与轿底横梁错开设置,托架横梁与轿底纵梁的第一凹槽相扣合,轿底平板直接支撑于减震垫上,保证本实用新型厚度尽可能的小,以应对家用梯底坑浅的现状;
18.4)本实用新型的托架组件与轿底组件之间无需采用紧固件进行固定,而是采用插件和第二凹槽的连接结构实现水平方向的限位,在托架组件与轿底组件的上下之间留出自由度。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之一;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之二;
21.图3为图2中a处放大图;
22.图4为图2中b处放大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托架组件结构示意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轿底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一端”、“另一端”、“外侧”、“上”、“内侧”、“水平”、“同轴”、“中央”、“端部”、“长度”、“外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7.参阅图1-图6,一种嵌入式薄型轿底结构,包括托架组件1、设置于托架组件1上的轿底组件2及若干设置于两者之间的减震垫3。
28.继续参阅图5,所述托架组件1包括横向设置的托架横梁10和两根分别设置于所述托架横梁10左右两端并纵向设置的托架纵梁11,所述托架横梁10由两根托架横梁本体及一块固定配合于两根托架横梁本体之间的固定板组成,所述减震垫3设置于托架纵梁11上表面。
29.在上述结构中,托架横梁10与托架纵梁11的结构简单,并且托架纵梁11为l形槽钢或c形槽钢,托架横梁10的端部直接与托架纵梁11的竖直部分相贴合并进行固定,保证两者之间不存在上下叠加固定的情况,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小托架组件1的厚度。
30.继续参阅图6,所述轿底组件2包括轿底平板20和纵向设置于轿底平板20底部的轿
底纵梁21,所述轿底纵梁21位于所述两根托架纵梁11中间,轿底纵梁21上开设用以与托架横梁10相扣合的第一凹槽210,所述轿底平台20配合支撑于所述减震垫3上。
31.继续参阅图3、图5和图6,所述轿底组件2和托架组件1其中一者在其主体的高度范围内设置第二凹槽12,另一者同样在其主体的高度范围内设置用以插入所述第二凹槽12的插件22。更具体地,所述托架纵梁11的端部固定配合端子13,所述第二凹槽12设置于所述端子13上,所述插件22为焊接配合于轿底纵梁21与轿底平板20底部之间的筋板。此外,所述第二凹槽12与插件22的位置也可以互换。
32.继续参阅图6,所述轿底组件2还包括四根横向固定配合于轿底平板20底部的轿底横梁23,所述轿底横梁23的左右两端分别与轿底纵梁21固定配合,轿底横梁23与轿底纵梁21位于同一高度位置,并且轿底横梁23与托架横梁10错开设置。所述轿底平板20的底部还固定配合两根纵向设置的加强筋24,所述两根加强筋24位于中间两根轿底横梁23之间。
33.在上述结构中,轿底纵梁21、轿底横梁23、插件22及加强筋24均位于轿底平板20的下表面,并且轿底纵梁21为l形槽钢或c形槽钢,轿底横梁23的端部直接与轿底纵梁21的竖直部分相贴合并进行固定,保证两者之间不存在上下叠加固定的情况,尽可能减小轿底组件2的厚度。
34.继续参阅图3和图6,为加强轿底平板20与轿底纵梁21的连接强度,本实用新型还作如下设置:所述轿底平板20的前后两侧朝下延伸并包覆至所述轿底纵梁21的端部下表面。
35.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