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可调节的机动车辆座椅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13:33:56 来源:中国专利 TAG:

可调节的机动车辆座椅
1.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从进入位置转变到使用位置和/或从使用位置转变到进入位置的机动车辆座椅,其中三个结构组件相对于彼此移动,其中通过第一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二结构组件的相对移动来解锁用于阻止第二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三结构组件的移动的锁,并且涉及这种方法。
现有技术
2.机动车辆座椅,特别是用于两门机动车辆的前排座椅,通常具有设计为向前折叠的靠背,以允许或简化乘客进入或将物体放置在后排座椅中。有利地,通过向前折叠靠背,通过通常具有上部轨道和下部轨道的机动车辆座椅的纵向调节,车辆座椅向前移位到解锁位置,称为容易进入功能。当靠背向后折叠时,机动车辆座椅再次移动到允许乘客进入机动车辆座椅并且在机动车辆座椅被占用时能够进行纵向调节的位置。
3.de 10 2015 217 696 a1提出了一种机动车辆座椅,所述座椅可以通过可锁定的旋转滑动接头调节到容易进入的位置和返回,所述接头将座垫和机动车辆座椅的后垂直支柱彼此联接。所述旋转滑动接头具有销,当机动车辆座椅倾斜时,所述销可锁定在旋转滑动接头的通道中。
4.de 10 2015 217 696 a1还公开了一种机动车辆座椅,其具有可锁定的枢轴销连接。为了将座椅从使用位置移动到容易进入位置以及反过来移动,枢转移动通过设有齿的板被限制并锁定在枢转移动的最大偏转之间。
5.de 10 2016 204 645 a1提出了一种机动车辆座椅,除了用于座椅轨道的锁定装置之外,其还具有另一个单独布置的额外锁定装置,通过该锁定装置可以将机动车辆座椅锁定在容易进入的位置。此外,靠背也具有单独布置的额外锁定装置,通过该锁定装置可以将靠背锁定在容易进入的位置。
6.这些解决方案具有缺点:机动车辆座椅具有多个组件,并且因此制造复杂并且在机动车辆座椅中的安装也复杂。此外,机动车辆座椅被锁定在容易进入的位置。
7.为了将机动车辆座椅从容易进入位置转变到使用位置,用户必须例如通过致动杠杆来释放锁。
8.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锁的机动车辆座椅,其在容易进入的位置设计得更简单,因此成本更低,并且用户更容易操作。
9.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将机动车辆座椅从使用位置调节到容易进入位置以及反过来调节的方法,通过该方法,用户可以更简单且容易地操作机动车辆座椅。
10.所述目的通过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用于放置在机动车辆座椅上的具有按摩功能的可拆卸座套来解决。本发明的其它有利的实施例在从属技术方案中阐述。
11.所述目的通过根据技术方案1的机动车辆座椅解决。本发明的有利的实施例在后续从属技术方案中阐述。
12.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座椅可以从进入位置转变到使用位置和/或从使用位置转变到进入位置,并且具有可以相对于彼此移动的三个结构组件。所述机动车辆座椅还具有
用于阻止第二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三结构组件的移动的锁定装置,其中锁定装置可以通过第一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二结构组件的相对移动来解锁。
13.机动车辆座椅具有带座椅框架和靠背框架的座椅底座以及纵向调节器,借助该纵向调节器可以在纵向方向上调节机动车辆座椅。纵向调节器具有上部轨道和下部轨道。此外,机动车辆座椅包括将上部轨道连接到座椅框架的多个驱动器。从进入位置到使用位置和/或从使用位置到进入位置的调节通过纵向移动进行,因为在纵向方向上施加力。为了将机动车辆座椅从进入位置(容易进入位置)调节到使用位置以及反过来调节,这些提到的组件中的三个被设计为相对于彼此移动。阻止靠背和座椅框架之间的移动的锁定装置可以通过纵向移动解锁。这确保只要座椅仍处于向前位置,靠背就会保持在前倾的容易进入状态。只有当座椅被推回时,靠背和座椅框架之间的移动才能再次畅通无阻。
14.本专利申请上下文中的结构组件是形成机动车辆座椅的支撑结构的组件,例如靠背框架、座椅框架、上部和下部轨道,以及连接这些部件的驱动器。在本技术的上下文中,机动车辆座椅的进入位置是用户可以进入机动车辆座椅后面的一排座椅的机动车辆座椅的位置(容易进入位置);机动车辆座椅因此向前移位。使用位置是用户可以占用机动车辆座椅并通过纵向调节器在纵向方向上对其进行调节的位置。
15.在本发明的另一种设计中,机动车辆座椅可以手动地从进入位置转变到使用位置和/或从使用位置转变到进入位置。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座椅不需要增加机动车辆座椅的重量和成本的额外组件,例如电马达。
16.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机动车辆座椅具有锁定装置。锁定装置将机动车辆座椅锁定在进入位置,使得机动车辆座椅只有在解锁机构被致动之后才能再次转变到使用位置。这样就可以舒适、安全地进入后排座椅。
17.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锁定装置具有锁定元件。锁定元件将机动车辆座椅的组件锁定在容易进入位置,使得机动车辆座椅仅在解锁机构被致动之后才能再次转变到使用位置。
18.在本发明的一种改进中,锁定装置具有解锁元件。在本发明的一种改进中,解锁元件相对于锁定装置可移动地布置。这是通过将解锁元件布置在与锁定元件不同的结构组件上来实现的。因此,即使在锁定状态下,解锁元件也保持相对于锁定元件可移动。在优选实施例中,解锁元件布置在结构组件上,其移动不受锁定装置的锁定的阻碍。
19.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解锁元件被布置成使得它能够与锁定元件机械地接合。因此,锁定装置通过解锁元件在锁定装置的锁定元件中的机械接合而解锁。
20.在本发明的可选改进中,解锁元件可以通过第一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二结构组件的相对移动与锁定装置的锁定元件机械地接合。因此,锁定装置通过第一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二结构组件的相对移动而解锁。由于机动车辆座椅的第一结构组件和第二结构组件之间的相对移动,解锁元件与锁定装置的锁定元件机械地接合。
21.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锁定元件在通道中被导引。以这种方式,锁定元件在通道中的移动可以容易地被阻挡器阻止。
22.在本发明的改进中,解锁元件布置在纵向座椅调节器(6)的下部轨道上。因此,解锁元件可以与锁定元件接合并且通过座椅的纵向移动释放锁,而用户无需致动额外的操作元件。
23.所述目的还通过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用于将机动车辆座椅从进入位置调节到使用位置和/或从使用位置调节到进入位置的方法来解决。在从属技术方案9和10中阐述了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改进。
24.在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将机动车辆座椅从进入位置调整到使用位置和/或从使用位置调整到进入位置的方法中,机动车辆座椅的三个结构组件在从进入位置到使用位置和/或从使用位置到进入位置的调整期间相对于彼此移动,因此致动用于阻止第二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三结构组件的移动的锁定装置。由于第一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二结构组件的相对移动,锁定装置被解锁。这具有以下优点:第二结构组件和第三结构组件在它们相对于彼此的移动方面受到阻碍,直到通过第一结构组件相对于其它结构组件的移动到达其中例如避免座椅组件之间的碰撞或者再次偏离容易进入位置的位置。
25.在本发明的一个改进中,第一结构组件具有解锁元件,该解锁元件随着第一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二结构组件的相对移动而与锁定装置的元件接合。因此,可以在不需要用户额外致动操作元件的情况下进行解锁。
26.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随着第一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二结构组件的相对移动,使解锁元件与锁定装置的去阻挡器接合,其中在它们的移动中受锁定元件阻碍的结构组件的移动通过去阻挡器的移动而不被阻挡。
27.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另一实施例中,解锁元件与锁定元件机械接合以解锁锁定装置。因此,锁定装置通过解锁元件在锁定装置的锁定元件中的机械接合而解锁。
28.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的可选改进中,解锁元件通过第一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二结构组件的相对移动与锁定装置的锁定元件机械地接合。因此,锁定装置通过第一结构组件相对于第二结构组件的相对移动而解锁。由于机动车辆座椅的第一结构组件和第二结构组件之间的相对移动,解锁元件与锁定装置的锁定元件机械地接合。
29.具有根据本发明的锁定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座椅的示例性实施例以示意性简化的方式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以下描述中更详细地解释。
30.图1:根据本发明的锁定装置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分解视图。
31.图2a-f:当机动车辆座椅从使用位置移动到容易进入位置时根据本发明的锁定装置的侧视图。
32.图3a-f:根据本发明的锁定装置从容易进入位置到使用位置的侧视图。
33.图4a: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座椅的视图以及锁定装置、使用位置的布置。
34.图4b:根据本发明的机动车辆座椅的视图以及锁定装置、容易进入位置的布置。
35.图1示出锁定装置1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分解视图。
36.锁定装置10具有钩子19,阻挡器11和去阻挡器12通过铆钉17.1和对应垫圈18.1可旋转地紧固在所述钩子上,使得阻挡器11的鼻部22与去阻挡器的鼻部23接合。去阻挡器12由弹簧16.1预张紧。此外,锁定元件13还通过铆钉17.2和垫圈18.2可旋转地紧固到钩子19上并且通过弹簧16.2预张紧。锁定元件13具有鼻部24。
37.锁定装置10的额外组件是保持元件14,其附接到机动车辆座椅1,使得它可以接合在钩子19中的凹槽中,以及解锁元件15,其紧固、优选焊接到紧固元件20。紧固元件20也通过螺钉和螺母21紧固到机动车辆座椅1。
38.为了将机动车辆座椅1从使用位置转变到容易进入位置,机动车辆座椅1由用户手
动移动,使得靠背2向前枢转并且座垫3也被迫枢转。此外,机动车座椅1在纵向座椅调节器6上向前滑动。靠背2、座垫3和纵向座椅调节器6的下部轨道8因此执行相对移动。
39.图2示出了用于将机动车辆座椅1从使用位置(图2a)调节到容易进入位置(图2f)的方法。在本技术的上下文中,当指示方向时假定机动车辆座椅1在机动车辆中面向前方布置。因此靠背2布置在座垫3的后端。此外,为简化起见,在此图示和以下图示(图3)中仅描述了基本上对称构造的机动车辆座椅1的一侧。因此,除非另有说明,否则所提及的组件以双份存在且对称镜像。
40.机动车辆座椅1具有靠背2、座垫3和纵向座椅调节器6。纵向座椅调节器6具有上部轨道7和下部轨道8。下部轨道8固定地布置在机动车辆内部的地板上。为了在纵向方向上调节机动车辆座椅1,纵向座椅调节器6的上部轨道7在下部轨道8中滑动。机动车辆座椅1还具有导向摇杆5,所述导向摇杆可枢转地布置在上部轨道7上并且也可枢转地连接到靠背2。摇杆4在其前部区支撑座垫3并且与3和上部轨道7可枢转地连接。
41.在此示例性实施例和以下示例性实施例(图3)中,锁定装置10布置在机动车辆座椅1的右侧。钩子19刚性地连接到导向摇杆5。阻挡器11和去阻挡器12通过铆钉17.1相对于彼此可旋转地紧固到钩子19上,使得鼻部22、23具有近似120
°
的角度。阻挡器11的鼻部22另外与锁定元件13的鼻部24接合,所述锁定元件通过铆钉17.2紧固到钩子19。保持元件14刚性地连接到上部轨道7。解锁元件15通过螺钉和螺母21垂直于座椅的纵向方向紧固到下部轨道8。
42.为了将机动车辆座椅1从使用位置(图2a)转变到容易进入位置(图2f),用户在靠背2上施加力使得靠背2向前枢转。靠背2和座垫3之间的角度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由于靠背2的枢转移动,导向摇杆5也向前枢转;同时,钩子19被向下导引(图2b),直到靠背2达到最大延伸(图2c)。通过将上部轨道7在下部轨道9上滑动而使机动车辆座椅1向前移动与靠背2的枢转移动同时发生。由于这种纵向运动,与上部轨道7刚性连接的保持元件14滑入钩子19中的凹槽25中。随着上部轨道7的向前移动,去阻挡器12的鼻部23撞击紧固到下部轨道9的解锁元件15(图2d)。在此位置中,保持元件14最大程度地位于钩子19中的凹槽25中。随着机动车辆座椅1的进一步纵向移动(图2e),钩子19中的凹槽25在解锁元件15上方进一步滑动,以便在容易进入位置(图2f)中由于弹簧16.1对去阻挡器12的预张紧而再次到达起始位置。在此位置中,保持元件14位于钩子19中的凹槽25中,被锁定元件13阻挡,并且阻挡靠背2的枢转移动并因此阻挡机动车辆座椅1的枢转移动。
43.此外,机动车辆座椅1可以转变到所谓的地板位置,其中靠背2的后侧基本上水平定向。机动车辆座椅1的地板位置尤其在机动车辆座椅1布置在第二排座椅中时是有利的。地板位置则实现基本平坦的货物区域。
44.图3示出了用于将机动车辆座椅1从容易进入位置(图3a)调节到使用位置(图3f)的方法。调节到使用位置的发生顺序基本上与调节到容易进入位置(图2)的顺序相反。机动车辆座椅1具有靠背2、座垫3和纵向座椅调节器6。纵向座椅调节器6具有上部轨道7和下部轨道8。下部轨道8固定地布置在机动车辆内部的地板上。为了在纵向方向上调节机动车辆座椅1,纵向座椅调节器6的上部轨道7在下部轨道8中滑动。机动车辆座椅1还具有导向摇杆5,所述导向摇杆可枢转地布置在上部轨道7上并且也可枢转地连接到靠背2。摇杆4在其前部区支撑座垫3并且与座垫3和上部轨道7可枢转地连接。
45.钩子19刚性地连接到导向摇杆5。阻挡器11和去阻挡器12通过铆钉17.1相对于彼此可旋转地紧固到钩子19上,使得鼻部22、23具有近似120
°
的角度。阻挡器11的鼻部22另外与锁定元件13的鼻部24接合,所述锁定元件通过铆钉17.2紧固到钩子19。保持元件14刚性地连接到上部轨道7。解锁元件15通过螺钉和螺母21垂直于座椅的纵向方向紧固到下部轨道8。
46.为了将机动车辆座椅1从容易进入位置(图3a)转变到使用位置(图3f),用户在靠背2上施加力使得机动车辆座椅1在上部轨道8中向后滑动(图3a)。保持元件14定位在钩子19中的凹槽25中并且防止靠背2和座垫3向后倾斜。随着机动车辆座椅1的进一步纵向移动(图3b、c),钩子19中的凹槽25在解锁元件15上方进一步滑动。在这样做时,阻挡器11中的凹槽22压靠在锁定元件13中的凹槽24上并且向下枢转阻挡器11,使得保持元件14不被阻挡。保持元件14还通过上部轨道7的向后滑动移动来向后移动并且滑过(图3d)阻挡器11,所述阻挡器由靠背2的枢转移动向下导引。随着在靠背2和导向摇杆4的同时枢转移动期间机动车辆座椅1进一步向后移动(图3e),阻挡器11通过弹簧16.2的预张紧而再次移动到起始位置。随着在靠背2的同时枢转移动期间机动车辆座椅1进一步向后移动,到达使用位置(图3f)。
47.图4示出了锁定装置10在机动车辆座椅1的下侧的布置。机动车辆座椅1具有靠背2、座垫3和纵向座椅调节器6。纵向座椅调节器6具有上部轨道7和下部轨道8。下部轨道8固定地布置在机动车辆内部的地板上。为了在纵向方向上调节机动车辆座椅1,纵向座椅调节器6的上部轨道7在下部轨道8中滑动。机动车辆座椅1还具有导向摇杆5,所述导向摇杆可枢转地布置在上部轨道7上并且也可枢转地连接到靠背2。摇杆4在其前部区支撑座垫3并且与座垫3和上部轨道7可枢转地连接。
48.钩子19刚性地连接到导向摇杆5。阻挡器11和去阻挡器12通过铆钉17.1相对于彼此可旋转地紧固到钩子19。阻挡器11的鼻部22另外与锁定元件13的鼻部24接合,所述锁定元件通过铆钉17.2紧固到钩子19。保持元件14刚性地连接到上部轨道7。解锁元件15通过螺钉和螺母21垂直于座椅的纵向方向紧固到下部轨道8。
49.在使用位置(图4a),靠背2没有倾斜,且因此钩子19处于最大提升位置;锁定元件13未定位在钩子19的通道25中。机动车辆座椅1也可以通过纵向座椅调节器6进行调节。在容易进入的位置(图4b),靠背最大程度地枢转,并且锁定元件13被阻挡器11锁定在钩子19的通道25中。由于锁定元件13在通道25中的位置,导向摇杆5和联接到导向摇杆5的靠背2不可能倾斜。
50.有利地,根据本发明,仅一个锁定装置10布置在机动车辆座椅1上,通过该装置可以将机动车辆座椅1从使用位置调节到容易进入位置,反之亦然。还可以在机动车辆座椅1的每一侧布置一个锁定装置10(例如,出于冗余原因),然后这些装置被设计成彼此对称地镜像。
51.附图标记列表
[0052]1ꢀꢀꢀꢀꢀꢀꢀꢀꢀꢀꢀꢀꢀꢀꢀꢀꢀ
机动车辆座椅
[0053]2ꢀꢀꢀꢀꢀꢀꢀꢀꢀꢀꢀꢀꢀꢀꢀꢀꢀ
靠背
[0054]3ꢀꢀꢀꢀꢀꢀꢀꢀꢀꢀꢀꢀꢀꢀꢀꢀꢀ
座垫
[0055]4ꢀꢀꢀꢀꢀꢀꢀꢀꢀꢀꢀꢀꢀꢀꢀꢀꢀ
摇杆
[0056]5ꢀꢀꢀꢀꢀꢀꢀꢀꢀꢀꢀꢀꢀꢀꢀꢀꢀ
导向摇杆
[0057]6ꢀꢀꢀꢀꢀꢀꢀꢀꢀꢀꢀꢀꢀꢀꢀꢀꢀ
纵向座椅调节器
[0058]7ꢀꢀꢀꢀꢀꢀꢀꢀꢀꢀꢀꢀꢀꢀꢀꢀꢀ
上部轨道
[0059]8ꢀꢀꢀꢀꢀꢀꢀꢀꢀꢀꢀꢀꢀꢀꢀꢀꢀ
下部轨道
[0060]
10
ꢀꢀꢀꢀꢀꢀꢀꢀꢀꢀꢀꢀꢀꢀꢀꢀ
锁定装置
[0061]
11
ꢀꢀꢀꢀꢀꢀꢀꢀꢀꢀꢀꢀꢀꢀꢀꢀ
锁定元件
[0062]
12
ꢀꢀꢀꢀꢀꢀꢀꢀꢀꢀꢀꢀꢀꢀꢀꢀ
去阻挡器
[0063]
13
ꢀꢀꢀꢀꢀꢀꢀꢀꢀꢀꢀꢀꢀꢀꢀꢀ
阻挡器
[0064]
14
ꢀꢀꢀꢀꢀꢀꢀꢀꢀꢀꢀꢀꢀꢀꢀꢀ
保持元件
[0065]
15
ꢀꢀꢀꢀꢀꢀꢀꢀꢀꢀꢀꢀꢀꢀꢀꢀ
解锁元件
[0066]
16.1、16.2
ꢀꢀꢀꢀꢀꢀꢀꢀ
弹簧元件
[0067]
17.1、17.2
ꢀꢀꢀꢀꢀꢀꢀꢀ
铆钉
[0068]
18.1、18.2
ꢀꢀꢀꢀꢀꢀꢀꢀ
紧固元件
[0069]
19
ꢀꢀꢀꢀꢀꢀꢀꢀꢀꢀꢀꢀꢀꢀꢀꢀ
钩子
[0070]
20
ꢀꢀꢀꢀꢀꢀꢀꢀꢀꢀꢀꢀꢀꢀꢀꢀ
紧固元件
[0071]
21
ꢀꢀꢀꢀꢀꢀꢀꢀꢀꢀꢀꢀꢀꢀꢀꢀ
螺母
[0072]
22
ꢀꢀꢀꢀꢀꢀꢀꢀꢀꢀꢀꢀꢀꢀꢀꢀ
鼻部,阻挡器
[0073]
23
ꢀꢀꢀꢀꢀꢀꢀꢀꢀꢀꢀꢀꢀꢀꢀꢀ
鼻部,去阻挡器
[0074]
24
ꢀꢀꢀꢀꢀꢀꢀꢀꢀꢀꢀꢀꢀꢀꢀꢀ
鼻部,锁定元件
[0075]
25
ꢀꢀꢀꢀꢀꢀꢀꢀꢀꢀꢀꢀꢀꢀꢀꢀ
通道,钩子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