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高强度复合金属双极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8:37:2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技术涉及电池制造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高强度复合金属双极板结构。


背景技术:

2.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燃料电池内部没有机械传动部件,主要以燃料和氧气作为原料,是一种高效、低污染的动力源。
3.双极板是燃料电池内部重要的部件之一,大多数双极板采用复合金属材质,复合金属双极板制造成本低且厚度薄,双极板包括正极板和负极板,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设置有催化剂层,催化剂层为氧气和燃料的反应区。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复合金属双极板质地较薄,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双极板强度较弱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复合金属双极板的强度,本技术提供一种高强度复合金属双极板结构。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高强度复合金属双极板结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高强度复合金属双极板结构,包括双极板本体,所述双极板本体包括正极板和负极板,所述正极板位于负极板的上表面,所述负极板朝向正极板的一面固定连接有多组竖直的插片,多组所述插片位于负极板表面靠近自身边缘的位置,所述正极板开设有多组供插片插入的插孔,所述插片自身穿出插孔的部分沿背离正极板的方向翻折设置,所述插片翻折部分抵接于正极板和负极板的连接位置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正极板放置于负极板的上表面,此时插片呈穿过插孔设置,将插片穿过插孔的部分沿背离正极板的方向弯折,插片分别与正极板和负极板的表面抵接设置,使得正极板和负极板不易分开,插片的设置对正极板和负极板的边缘连接强度产生了提高的效果。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正极板与插片相抵接的表面开设有供插片嵌入的第一凹槽,所述负极板与插片相抵接的表面开设有供插片嵌入的第二凹槽。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片穿出插孔的部分位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使得插片的表面分别与正极板和负极板的表面位于同一个平面,使得正极板和负极板的表面处于平整的状态,从而不会影响双极板本体的安装使用。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负极板朝向正极板的一面开设有至少一组定位槽,所述正极板朝向负极板的一面固定连接有与定位槽相适配的定位块。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正极板的定位块嵌入负极板的定位槽中,定位块对正极板起到了定位的效果,使得正极板不易与负极板发生错位,定位块进一步稳定了正极板与负极板的位置关系。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极板本体边缘套接有护套,所述护套内壁开设有插槽,护套呈u形。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双极板本体插入护套的插槽内,护套对双极板本体的边缘起到了保护的作用,避免了双极板本体边缘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极板本体的边缘部分与插槽内壁呈抵接状态。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极板本体的表面边缘部分与插槽内部呈相互抵接状态,使得双极板本体在插槽内部的位置更加的稳定,避免了双极板本体边缘部分与插槽内壁的撞击。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双极板本体相对两表面的边缘部分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插槽内部开设有与滑块适配的滑槽。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和滑槽对双极板本体起到了导向的作用,固定连接于双极板本体的滑块沿着滑槽的方向滑动,使得双极板本体顺利进入护套的插槽中,滑块和滑槽的设置提高了工作效率。
1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块呈三棱柱状,且滑块与滑槽相抵接的一面呈光滑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块呈三棱柱状,滑槽与滑块相适配,因此滑槽呈棱柱形,通过将滑块设置为棱柱状,在滑块起到了导向作用的同时,减小了滑槽与滑块的接触面的数量,起到了一个相对密封的效果,滑块与滑槽相抵接的一面呈光滑设置,减小了滑块与滑槽之间的摩擦力。
2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护套的一端铰接有遮盖,所述遮盖远离自身铰接端的一端与护套的另一端相抵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翻转遮盖,使得护套的开口端呈闭合的状态,遮盖朝向双极板本体的侧壁与双极板本体形成抵接关系,防止双极板本体从护套的开口端滑出。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插片和插孔,在正极板和负极板相互叠放的状态下,插片插入插孔中,并且对插片穿出插孔的部分进行弯折设置,使得插片分别与正极板和负极板呈抵接的状态,从而增强了正极板与负极板的连接强度;
25.2.通过设置定位块和定位槽,将固定连接于正极板的定位块放置于负极板的定位槽中,定位块对正极板起到了定位的效果,使得正极板不易与负极板发生错位关系;
26.3.通过设置滑块和滑槽,滑块滑动连接于滑槽内,滑块对双极板本体起到了导向的作用,使得双极板本体更方便的进入护套中。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强度复合金属双极板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正极板与负极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正极板与负极板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一种高强度复合金属双极板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31.图中,1、双极板本体;11、正极板;111、插孔;112、定位槽;113、第一凹槽;114、滑块;12、负极板;121、插片;122、定位块;123、第二凹槽;2、护套;21、插槽;211、滑槽;22、遮盖。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高强度复合金属双极板结构。
34.参照图1和图2,一种高强度复合金属双极板结构,包括双极板本体1,双极板本体1包括正极板11和负极板12,正极板11和负极板12均为方形板状体,且正极板11和负极板12的大小相同,正极板11放置于负极板12的上表面,且正极板11与负极板12呈对齐设置,正极板11和负极板12的边缘套接有护套2,护套2对正极板11和负极板12的边缘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负极板12朝向正极板1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两组竖直的插片121,每组插片121包括有两个插片121,每组插片121分别位于靠近负极板12沿宽度方向边缘的位置,正极板11的表面开设有供插片121插入的插孔111,插片121穿出插孔111的部分沿背离正极板11中心的方向弯折,使得插片121分别与正极板11和负极板12的表面呈抵接关系,插片121和插孔111的设置对正极板11和负极板12的连接强度起到了增强的作用。
35.参照图3和图4,正极板11朝向负极板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两组定位块122,定位块122呈条状,定位块122沿正极板11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两组定位块122分别位于正极板11宽度方向的两端,负极板12朝向正极板11的表面开设有两组供定位块122插入的定位槽112,当正极板11放置于负极板12的上表面时,两组定位块122分别嵌入两组定位槽112中,定位块122的设置对正极板11起到了稳定位置的作用,防止正极板11与负极板12发生错位的现象。
36.参照图2和图3,正极板11与插片121抵接的部分开设有第一凹槽113,负极板12与插片121抵接的部分开设有第二凹槽123,第一凹槽113和第二凹槽123呈连通设置,插片121嵌于第一凹槽113和第二凹槽123中,且插片121分别与第一凹槽113和第二凹槽123内壁呈粘接设置,插片121的表面分别与正极板11和负极板12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使得正极板11和负极板12的表面保持平整的状态。
37.参照图1和图4,护套2呈u形,且护套2的周向内壁开设有插槽21,将双极板本体1插入插槽21中,此时双极板本体1的边缘处于被护套2包裹的状态,且插槽21内壁与双极板本体1表面呈抵接状态,正极板11背离负极板12的表面与插槽21相抵接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块114,负极板12背离正极板11的表面与插槽21相抵接的两端同样分别固定连接有滑块114,滑块114呈三棱柱状,且滑块114沿正极板11或负极板12的长度方向设置,滑块114表面为质地光滑,插槽21内壁开设有供滑块114嵌入的滑槽211,滑槽211的槽壁质地光滑,双极板本体1从护套2的开口端插入插槽21中,此时滑槽211和滑块114起到了对双极板本体1移动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使得双极板本体1快速插入插槽21中;护套2开口方向的一端铰接有遮盖22,遮盖22远离自身铰接端的一端搭接于护套2的另一端,并使得遮盖22远离自身铰接端的一端与护套2粘接于一体,遮盖22对双极板本体1起到了阻挡作用,防止双极板本体1滑出插槽21。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强度复合金属双极板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将正极板11对齐放置于负极板12的上表面,此时固定于正极板11的定位块122嵌入负极板12的定位槽112中,且负极板12表面的插片121呈穿出正极板11的插孔111设置,插片121穿出插孔111的部分沿背离正极板11的中心位置弯折,使得插片121分别与正极板11和负极板12表面相抵接并进行粘接,从而提高了正极板11与负极板12的连接强度,双极板本体1边缘套接有护套2,护套
2对双极板本体1的边缘部位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双极板本体1自身的强度。
39.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