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7:56:37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属于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城乡环境存在大量雨污混流水直接排入河涌的现象,由于各种因素限制,暂时还无法从源头上完全实现雨水和污水分流排放,而为了快速减少排入河涌的污水量,现在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在混流排水管涵上增设截污装置,将非雨期的污水截流到临近的污水收集管内或初雨调蓄池内。
3.对于较大型的混流管涵,现阶段采取的截污装置大多为截流槽,即在原混流管涵上形成局部凹槽,在槽体侧面连接截污管,在截污管上设置开关闸门,平时打开闸门,非雨期的污水或初雨混流水通过截污管排放至污水管网或初雨调蓄池,在降雨期雨水量较大时,关闭控制闸门,混流雨水直接经混流管涵排入河涌。这种截污方式由于截流槽上口与混流管涵上的底板采用开放式连通结构,在雨期混流水量大、流速快的情况下容易携带大量推移质泥沙,在局部低洼的截流槽处形成沉积并进入截污管,从而导致截污管堵塞,每次降雨后便需要对截流槽和截污管进行清淤,从而产生极大的工作量,且影响混流管涵的连续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旨在解决当前混流管涵采用的截污装置需要频繁清淤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包括门框、挡泥板,以及浮块,其中,门框镶嵌于混流管涵的排污口内;挡泥板铰接于门框上,具有翻转至与混流管涵的内底壁平齐以将排污口封闭的关闭状态,还具有向下翻转至截流槽内以将排污口打开的开启状态;浮块设于挡泥板上,用于随截流槽内的水位上下浮动,从而带动挡泥板关闭或开启。
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挡泥板的一侧与门框的一侧框壁通过转轴铰接,在挡泥板处于关闭状态时,挡泥板与其铰接侧相对的一侧与门框的框壁抵接。
7.一些实施例中,挡泥板与门框靠近混流管涵的排水端的框壁铰接;挡泥板的铰接侧固定连接有挡水板,挡水板朝向远离挡泥板的方向延伸;在挡泥板处于关闭状态时,挡水板与混流管涵的内底壁贴合,在挡泥板处于开启状态时,挡水板向上翻转翘起,用于阻挡混流管涵下游的倒流水。
8.示例性的,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还包括两个密封板条,两个密封板条分别镶嵌于混流管涵的两侧壁上,在挡泥板处于开启状态时,挡水板的两侧边缘分别密封抵靠于两个密封板条上。
9.进一步地,挡泥板上还设有配重块,配重块和挡水板分别位于转轴的两侧。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
比,本实用新型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在非雨期开通截污管,截流槽内的水位与截污管内的水位平齐,因此挡泥板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开启排污口,混流管涵内的雨污混水直接流入截流槽并进入截污管进行排放,当降雨量较大时,关闭截污管,截流槽内的水位上升并通过浮块产生的浮力带动挡泥板向上翻转,从而将排污口封闭,雨污混水直接由混流管涵排放,且由于挡泥板将排污口完全封闭,因此水流中夹带的泥沙会随水流一并排出,从而能够避免泥沙落入截流槽产生淤积或进入截污管内堵塞管路,无需对截流槽和截污管进行频繁清淤作业,从而能够降低工作量,为混流管涵长期稳定的工作提供保障。
附图说明
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在挡泥板关闭状态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1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在挡泥板开启状态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1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4.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挡泥板封闭状态);
15.图5为沿图3中a-a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挡泥板开启状态)。
16.图中:1、门框;2、挡泥板;3、浮块;4、转轴;5、挡水板;6、密封板条;7、配重块;8、混流管涵;80、排污口;9、截流槽;90、截污管。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18.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进行说明。所述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包括门框1、挡泥板2,以及浮块3,其中,门框1镶嵌于混流管涵8的排污口80内;挡泥板2铰接于门框1上,具有翻转至与混流管涵8的内底壁平齐以将排污口80封闭的关闭状态,还具有向下翻转至截流槽9内以将排污口80打开的开启状态;浮块3设于挡泥板2上,用于随截流槽9内的水位上下浮动,从而带动挡泥板2关闭或开启。
19.应当说明,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浮块3的大小和自重与挡泥板2的重量相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以保证截流槽9内的水位淹没浮块3时产生的浮力足以带动挡泥板2向上翻转至关闭状态;另外,浮块3的位置可以是设置在挡泥板2的下板面上,也可以是设置在挡泥板2的上板面上,亦或者设置在挡泥板2的侧方,只需满足空间要求以及在截流槽9内水位上升能够淹没浮块3即可,在此不做具体位置的限定;门框1镶嵌于排污口80内后可以通过水泥浆进行浇筑固定,也可以是通过紧固件如膨胀螺栓进行打孔固定,并在固定后沿着门框1的周边打上密封结构胶,确保门框1的镶嵌稳定。
20.本实施例提供的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在非雨期开通截污管90,截流槽9内的水位与截污管90内的水位平齐,因此挡泥板2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开启排污口80,混流管涵8内的雨污混水直接流入截流槽9并进入截污管90排放,当降雨量
较大时,关闭截污管90,截流槽9内的水位上升并通过浮块3产生的浮力带动挡泥板2向上翻转,从而将排污口80封闭,雨污混水直接由混流管涵8排放,且由于挡泥板2将排污口80完全封闭,因此水流中夹带的泥沙会随水流一并排出,从而能够避免泥沙落入截流槽9产生淤积或进入截污管90内堵塞管路,无需对截流槽9和截污管90进行频繁清淤作业,从而能够降低工作量,为混流管涵8长期稳定的工作提供保障。
21.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及图2,挡泥板2的一侧与门框1的一侧框壁通过转轴4铰接,在挡泥板2处于关闭状态时,挡泥板2与其铰接侧相对的一侧与门框1的框壁抵接。为了确保挡泥板2在浮力下能够向上翻转至与混流管涵8的底壁平齐而将排污口80封闭,门框1的框壁为台阶型或朝向排污口80的中心倾斜的斜坡型,挡泥板2的周壁上开设有限位坡口,在挡泥板2向上翻转至上板面与混流管涵8的内底壁平齐时,挡泥板2的翻转侧与台阶型框壁抵接,或者限位坡口与门框1的框壁斜坡面抵触,从而将排污口80封闭,并避免挡泥板2翻转过位。
22.应当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可以用于城乡雨污水混流管涵8,或者是沿河、沿海排涝沟渠、箱涵上,而当用于靠近河涌入口位置的混流管涵8上时,在非雨期河涌水位(排污口80下游的水位)仍然可能存在高于混流管涵8的内底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开启截污管90进行排污时,河涌中的河水会倒灌进入截流槽9内,导致截污管90进水量加大,影响截污系统正常运行,在此为了避免开启截污管90时河水倒灌的情况,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图5,挡泥板2与门框1靠近混流管涵8的排水端的框壁铰接;挡泥板2的铰接侧固定连接有挡水板5,挡水板5朝向远离挡泥板2的方向延伸;在挡泥板2处于关闭状态时,挡水板5与混流管涵8的内底壁贴合,在挡泥板2处于开启状态时,挡水板5向上翻转翘起,用于阻挡混流管涵8的下游的倒流水。
23.作为上述挡水板5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挡泥板2的转轴4两端分别与混流管涵8的两侧内壁转动连接,挡泥板2的转轴4侧延长至混流管涵8内部形成挡水板5,挡泥板2在浮块3的浮力作用下带动挡水板5一并绕转轴4转动。
24.当开启截污管90时,截流槽9内水位下降,挡泥板2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翻转,从而打开排污口80,同时挡水板5在挡泥板2的带动下向上翻转翘起,挡水板5翘起后将混流管涵8的下半部分或全断面阻隔,从而能够避免由混流管涵8的排污口80下游倒灌进入混流管涵8内的河水流向截流槽9内;当雨期降雨量较大时,关闭截污管90,截流槽9内水位上升使浮块3产生浮力,从而带动挡泥板2向上翻转将排污口80关闭,同时挡泥板2带动挡水板5向下翻转至贴靠在混流管涵8的内底壁上,此时由于混流管涵8内排水量大、水位高,因此能够在挡水板5下翻后将雨水顺利排入河涌。
25.具体的,请参阅图3至图5,混流管涵截流槽防淤积装置还包括两个密封板条6,两个密封板条6分别镶嵌于混流管涵8的两侧壁上,在挡泥板2处于开启状态时,挡水板5的两侧边缘分别密封抵靠于两个密封板条6上。两个密封板条6可以采用紧固件(如膨胀螺栓)固定连接在混流管涵8的内侧壁上,并通过压装橡胶止水带或者打胶的方式实现密封连接,当挡泥板2向下翻转,带动挡水板5向上翻转至与密封板条6抵触时,能够使挡水板5和密封板条6配合将混流管涵8的下半部分甚至全断面阻隔,形成类似挡水墙的形式,避免河涌水倒灌进入截流槽9内,当然,在密封板条6上同样可以采用粘接或嵌装橡胶止水带的方式,确保挡水板5与密封板条6的抵触密封性,避免漏水。
26.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至图5,挡泥板2上还设有配重块7,配重块7和挡水板5分别位于转轴4的两侧。在实际设计过程中,挡水板5可以采用轻质材料制作,使挡水板5的重量低于挡泥板2的重量,在此为了增大挡泥板2和挡水板5的重量差,将挡泥板2上设置了配重块7(重量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一方面能够保证截流槽9内水位下降时挡泥板2能够在重力作用下自动下翻(同时带动挡水板5上翻),另一方面能够提高挡水板5与密封板条6之间的抵压力,从而提高挡水板5的密封性,避免漏水。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