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的制作方法

2022-02-20 05:04:15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具体涉及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


背景技术:

2.目前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蓄水瓶通过并联接入冷却系统,蓄水瓶起到存液和气液分离的作用,所有防冻液均参与冷却系统循环。
3.如图1所示,目前的蓄水瓶包括壳体101和设置在壳体101内的多块隔板105,多块隔板105将壳体101的内腔分隔成多个腔体,每块隔板105的上部设有上窗口,每块隔板的下部均设有下窗口,下窗口用于防冻液流通,上窗口用于通气保证各腔压力平衡,气液混合物通过第一进水口102和第二进水进口103进入蓄水瓶内,通过隔板105的阻流及引流作用降低蓄水瓶内防冻液流速和增加防冻液在瓶体内流动时间使气泡分离出来,然后防冻液经过回水口104流回冷却系统。这种蓄水瓶存在以下缺点:
4.1.蓄水瓶中防冻液约占动力冷却循环总量的10%,所有防冻液均参与冷却系统循环,给动力总成暖机效率带来负面影响。
5.2.动力总成高转速时由于吸水量过大,极端工况下存在回水口吸气的风险。
6.3.蓄水瓶仅通过隔板实现气液分离,高发动机转速工况、大流量工况下,蓄水瓶内仅通过隔板设计很难实现较好的气液分离效果。
7.4.蓄水瓶内隔板多,轻量化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以减轻或消除至少一个上述的技术问题。
9.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的出液口,所述第一隔板的下部设有连通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回液孔;还包括进液结构,所述进液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进液口、进口端与所述进液口相连通的进液通道、进口端与所述进液通道相连通的第一分流通道以及进口端与所述进液通道相连通的第二分流通道,所述第一分流通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通,所述第二分流通道的出口端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通。
10.进一步,包括至少两个所述进液结构。
11.进一步,所述第二分流通道的出口端位于所述汽车蓄水瓶的设计最低液面下侧。
12.进一步,所述第一分流通道的出口端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上部。
13.进一步,所述第一分流通道的进口端位于所述第二分流通道的进口端的上游。
14.进一步,所述壳体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上壳体和下壳体。
15.进一步,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至少一块第二隔板,至少一块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第二腔室分隔成至少两个小腔室,所述第二分流通道的出口端与其中一个小腔室相连通,
所述第一腔室通过所述回液孔与其中另一个小腔室相连通;所述第二隔板的上部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所述小腔室的上开口,所述第二隔板的下部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小腔室的下开口。
16.进一步,所述进液通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顶部。
17.进一步,所述第一腔室内设有从上至下延伸的第一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上端与所述进液通道相连,所述第一分流管形成所述第一分流通道。
18.进一步,所述第二腔室内设有从上至下延伸的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上端与所述进液通道相连,所述第二分流管形成所述第二分流通道。
19.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汽车蓄水瓶中大部分防冻液不会过多的降温,可实现动力总成快速升温,提升整车油耗和排放性能;
20.2.循环流道为纯防冻液循环,避免了运行过程中的空气和防冻液的再混合。
21.3.第二腔室为闭式系统、第二分流通道伸入防冻液底部,在整车高转速、任意车辆姿态均不存在出液口吸气风险。
22.4.可减少传统蓄水瓶的气液分离隔板导流设计,实现轻量化和降本。
23.5.有效的气液分离结构可提升散热器换热效率、降低运行时气泡破裂或混合产生的异音。
附图说明
24.图1为背景技术所述的蓄水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的剖视图;
26.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在工作状态下的冷却液形态示意图;
27.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的轴测图;
28.图5为上壳体的仰视图;
29.图6为图5中的a-a剖视图。
30.图中:1—上壳体;2—下壳体;3—第一腔室;4—第二腔室;5—进液口;6—出液口;7—进液通道;8—第一分流通道;9—第二分流通道;10—回液孔;11—下开口;12—上开口;13—第一上隔板;14—第二上隔板;15—加液口。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32.如图2至图6所示的一种能够提升发动机暖机性能的汽车蓄水瓶,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壳体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壳体上设有与第一腔室3相连通的出液口6,第一隔板的下部设有连通第一腔室3和第二腔室4的回液孔10;还包括进液结构,进液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上的进液口5、进口端与进液口5相连通的进液通道7、进口端与进液通道7相连通的第一分流通道8以及进口端与进液通道7相连通的第二分流通道9,第一分流通道8的出口端与第一腔室3相连通,第二分流通道9的出口端与第二腔室4相连通。
33.在本实施例中,包括两个进液结构。两个进气结构的进液口5分别与发动机和散热
器相连,使得发动机和散热器中的防冻液流至汽车蓄水瓶中。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进液结构的个数。
3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流通道9的出口端位于汽车蓄水瓶的设计最低液面下侧。有利于提升气液分离效果,也有利于降低出液口吸气风险。进一步,第二分流通道9的出口端在工艺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靠近第二腔室4的底部。
35.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流通道8的出口端位于第一腔室3的上部。
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流通道8的进口端位于第二分流通道9的进口端的上游。有利于实现将更多防冻液流至第一腔室3中。
37.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腔室4内设有至少一块第二隔板,至少一块第二隔板将第二腔室4分隔成至少两个小腔室,第二分流通道9的出口端与其中一个小腔室相连通,第一腔室3通过回液孔10与其中另一个小腔室相连通;第二隔板的上部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小腔室的上开口12,第二隔板的下部设有用于连通相邻两个小腔室的下开口11。
38.在本实施例中,进液通道7设置在壳体的顶部。
3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腔室3内设有从上至下延伸的第一分流管,第一分流管的上端与进液通道7相连,第一分流管形成第一分流通道8。
40.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腔室4内设有从上至下延伸的第二分流管,第二分流管的上端与进液通道7相连,第二分流管形成第二分流通道9。
41.在本实施例中,壳体上还设有加液口15,用于补充防冻液。
42.在本实施例中,壳体包括固定连接在一起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在具体实施时,上壳体1内设有第一上隔板13和第二上隔板14,在下壳体2内设置与第一上隔板13相对应的第一下隔板,在下壳体2内设置与第二上隔板14相对应的第二下隔板,第一上隔板13和第一下隔板连成第一隔板,第二上隔板14和第二下隔板连成第二隔板。同时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均固定连接在上壳体1上。上壳体1和下壳体2均可以通过注塑形成的方式制成。
4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进液通道7、第一分流通道8、第一腔室3和出液口6构成循环流道,循环纯防冻液循环,防冻液不会与空气接触,避免了运行过程中的空气和防冻液的再混合;并且循环流道中的冷却液不会经过气液分离过程,不会导致过多的降温,可实现动力总成快速升温,提升整车油耗和排放性能。第二分流通道9的出口端位于汽车蓄水瓶的设计最低液面下侧,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保持进液通道7和第二分流通道9中充满气液混合物,不会存在额外的空气,在企业混合物混入第二腔室4内的防冻液之前不会与空气发生接触,能够提升气液分离效果,有效的气液分离能够减少气液分离隔板的数量,实现轻量化和降本,还能够可提升散热器换热效率、降低运行时气泡破裂或混合产生的异音。同时当在整车高转速等回液量较大的工况时,第二腔室4内的防冻液也可以通过第二分流通道9并经第一分流道8进入第一腔室3中,也有利于降低出液口吸气风险。
44.在运行时,第二腔室4内的防冻液通过回液孔10进入第一腔室3中,然后经过出液口6流出。第二腔室4用来实现防冻液的气液分离,在第二腔室4设置第二隔板能够提升气液分离效果。
45.在实际设置是,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分流通道8的尺寸、第二分流通道9的尺寸以及回液孔10,从而调整第一分流通道8和第二分流通道9的流量比例,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流通道9的流量占总流量的90%,第一分流通道8的流量占总流量的10%。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